江西省級非遺——樂安縣儺舞


江西省級非遺——樂安縣儺舞

傳統舞蹈樂安儺舞

樂安縣儺舞有三派:流坑村的玩喜、羅山村的戲頭鼓和東湖村的滾儺神,其中尤以滾儺神歷史最為久遠,自始至終只在村內楊姓族中流傳,概不外傳。

東湖村滾儺神的起源不見文字,據老藝人楊毛生(1918一2002年)回憶說,東湖村滾儺神的領班必須由念過書的人擔任,稱為“先生”,一代一名“先生”,“先生”去世後才能另選接班人,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存留的儺書中記載有200多位,最後一位姓楊。

由此推斷,至少約有千餘年。楊姓不是江西土族,而是從甘肅輾轉遷徙而至,先居流坑,後移東湖,延續至今。

江西省級非遺——樂安縣儺舞

樂安滾儺神有一套完整的祭祀儀式和表演程序,正月初二起儺,先由族長至儺神廟燃香膜拜,請出儺神,然後開始跳儺。共有八個節目,十八副面具。外出行儺時一般只表演“雞嘴”和“豬嘴”,這是樂安滾儺神中最具特色的兩個節目。

江西省級非遺——樂安縣儺舞

跳儺者眉間畫一道符,身著黑衣黑褲,紅褂紅裙,衣背上寫有“西川啟教妙道真君”字樣。手持馬槍、棍杵、弓箭等,威風凜凜,舞蹈古樸粗獷,剛柔相濟。基本動作有揠步、踢腿蹲襠、反彈射箭、拂臉甩手、三關手、五遼拳、掌訣、劍訣等,都含有特定驅邪的意義,變化繁複,原始神秘。

江西省級非遺——樂安縣儺舞

東湖滾儺神面具獨特,“雞嘴”、“豬嘴”都用樟木或柳木雕成。

“雞嘴”分成三個部分,上部稱“額子”,兩眼挖空,便於觀視,兩邊耳翼,用線繩系在“額子”之上,“下嘴”由兩片半圓形的木盒組成,中間挖空便於透氣。“豬嘴”面具的“額子”與“雞嘴”相同,“下嘴”則為一個長圓形的豬嘴形狀,中間也是鏤空呼吸。額子上面刻一 字,其含義有二:一為鎮煞辟邪,保佑婦女安胎催生;一為逐疫制鬼,以息瘧癘。整個面具結構,靈動活脫。

江西省級非遺——樂安縣儺舞


東湖村的儺神廟始建於清乾隆八年,廟門書有“儺神古廟”字樣,兩邊對聯為“儺驅瘟疫丁盛畜旺,神佑鄉里邑立村寧”,字跡依稀可辨。

東湖滾儺神歷來只在楊氏家族內部傳承,從不外傳,世代相襲。

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是江西老表,感謝您的點贊留言,記得關注老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