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纪。随着二叠纪的结束,中生代来临。中生代距今2.51亿年至6550万年,相对于古生代其生物面貌焕然一新,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赋予了这一时代特定的含义,而翼龙的出现,鸟的诞生使生命的活动拓展到了天空。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出现,构成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生物进化事件。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三叠纪森林复原图

中生代时,陆地上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中的恐龙,各领植物界和动物界的风骚,海洋中无脊椎动物、菊石异常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和菊石时代。其中,爬行动物包括了独霸陆地的恐龙,天空的翼龙和海洋中的鱼龙等。此外,中生代还是哺乳动物起源和演化的关键时期,它们几乎与恐龙同时出现,但由于个体弱小,一直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中。同样处于阴影中的还有被子植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张,淡水无脊椎动物也蓬勃发展起来,双壳类,腹足类,叶之介和介形虫等遍布河湖。

在三叠纪早期,生物圈逐步复苏,在海洋中菊石劫后余生,残存的类群再次繁盛;六射珊瑚取代了四射珊瑚,成了新的造礁生物;双壳类软体动物取代了腕足类,开创了中生代演化动物群的新时代;鱼类则以全骨鱼类占统治地位。三叠纪陆生植物群以松柏类,苏铁类,银杏类和真蕨类等植物为主。

三叠纪第一批被子植物出现;原始的恐龙出现;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乌龟——原颚龟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原始哺乳动物出现。

三叠纪延续了5200万年。其名称来自德国中部地区,因该地区,这一时代的地层明显分成红色斑砂岩、白色壳灰岩和黑土色寒含煤碎屑岩三部分,故把这一时代称为三叠纪。

从这两张地图中可以看出,2.4亿年前,地球的一个半球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而另一个半球则是超级大陆泛大陆,包括今北美洲、欧洲、亚洲北部、非洲、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等地。二叠纪末期,海平面降低及气候变化等导致了一场重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海平面再次上升,诸如珊瑚之类的海洋生物得以缓慢恢复;在陆地上,随着气候变暖变干,热带地区的成煤森林和沼泽逐渐消失。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三叠纪地图1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三叠纪地图2

1海底生成 在三叠纪时期,人们认为泛大陆中曾存在一条绵长的洋中脊。此类洋脊不断生成新的海底,并被推往洋脊的两边。与此同时(几乎也是同样的速率),现存的海底被迫在靠近大陆边缘的俯冲区进入地幔。尽管海底被推离洋脊的速度仅为每年一至十厘米,但至三叠纪来的这段时间,足以使所有的俯冲区新生成的海底毁掉。

2爬行动物的崛起和分部 到了三叠纪时期,爬行动物在陆海空三方面大规模发展。首批鱼龙(游泳爬行动物,体型与金海豚相似)在三叠纪演化,劳伦大陆近岸浅海地区,有些鱼龙长达四米。早期恐龙出现在了今天新墨西哥(时为劳伦大陆西南部)、西欧(时为劳伦大陆东部)和非洲南部(时为冈瓦纳大陆一部分)等地。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鱼龙复原图

3盐矿 大陆温暖的气候蒸干了欧洲的浅海,形成了盐湖和蒸发岩(由海水和湖泊蒸发而形成的矿物质沉积物),如今英格兰、德国和波兰仍在开采中。三叠纪的名称来自蓄藏了成千上万年的沉积岩沉积物地层,这些沉积物有三个明显的分层,故称“三叠纪”。

4冈瓦纳大陆分崩离析 冈瓦纳大陆边缘仍处于持续的分崩离析中。如中国的西藏地区、马来半岛和中国南部的地壳碎片经特提斯洋北移,最终与西伯利亚相撞,形成了亚洲。到了三叠纪晚期,中国南部与北部相撞,形成了一系列山脉——秦岭,如今仍蔚为壮观。

5发生在加拿大的冲撞 大约2.09亿年前接近侏罗纪开端之时,一颗大陨石在三叠纪末期冲入地球。这一撞击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马尼夸根陨击坑记录了下来,但没有证据表明此次冲撞产生了全球性灾难。

6形成中的西海岸 在泛大洋的东部边缘,由海相地层和火山物质形成的条状大陆与劳伦大陆西部相撞,形成了今美国内华达州西部和加利福尼亚州北部。而在内陆半干旱的气候产生了红色的陆地沉积岩,如犹他州南部的秦里组。

7海平面降低 在这一时期内,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都很高。然而,三叠纪末期的显著特点是许多海洋生物灭绝,尤其是珊瑚,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和海平面的大规模下降。珊瑚及其他的生物栖息的大陆浅海被蒸发殆尽。

随着生命逐渐从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中复苏,包括最早的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开始统治地球。三叠纪始于2.51亿年前,到了2亿年前结束,跨度为5000多万年。起初随着超级大陆泛大陆北移横跨赤道,许多广阔的陆地开始逐渐变得温暖而干燥。然而到了该时期末期,泛大陆开始分裂,全球气候变得凉爽湿润。

在三叠纪早期,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有所回升,但不久之后便又下降了。海平面也起伏不定,在三叠纪早期创下新低,接着又在中期回升,到了末期又再次下降。

陆地生态系统变得更复杂多样,最早的滑翔爬行动物、飞翔爬行动物、龟、蛙开始出现。植物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始的针叶林开始覆盖干燥的山坡,小小的针叶树也能生长在像热带稀树大草原一样的开阔地区如蕨类和苏铁类。古老的植物舌羊齿最终走向灭亡,而和现如今相似的木贼类植物则繁荣起来。三叠纪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变,硬骨鱼开始崛起,它们比之前的鱼类更先进,但与现如今的海洋生物仍有较大的差异。有些如今比较普遍的海洋生物,比如像螃蟹和龙虾一样的甲壳类动物,直到侏罗纪才开始演化。二叠纪晚期的大灭绝事件之后菊石类(螺旋形的水生有壳动物)不断繁殖壮大,从初期少数幸存者开始,不久后就有了100多个属,并于远亲箭石类生物一起,在海洋浮游食物动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三叠纪还见证了与现代类似的珊瑚的出现,这时品种极为繁多且群居的生物形成了目前已经知晓的最大生物结构——珊瑚礁。三叠纪时期,所有珊瑚均为六射珊瑚。从结构上来说,与之前的古生代珊瑚都不相同,六射珊瑚似乎是大灭绝的幸存者演化而来的,与现今相比三叠纪早期形成的珊瑚要小许多,它们有不到20种珊瑚构成,在海底上能长到一米高,到了三叠纪末期,大型珊瑚才开始形成。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三叠纪海洋复原图

软体动物双壳类和腹足动物演化出多样化的形态以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它们有些永久性的生活在海底,有些则选择穴居或自由游弋。它们还进入了淡水领域,而腹足动物则最终走向的陆地。相比而言,表面相似且数量较少的腕足动物已经开始衰落,并最终被大范围的取代。

恐龙时代的黎明

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的幽灵牧场里埋藏大量恐龙遗骸。幽灵牧场,这个名字听来就有点令人毛骨悚然,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乔治·惠特克和来自美国自然历史历史博物馆的爱德温·科尔伯特于1947年共同发现的。该地区在一个狭长的砂岩带中埋藏着超过1000具2.2亿年前的两足小恐龙遗骨,其中多具保存完整。幽灵农场的遗骨都属于同一个种类的动物,但是大小不一,从不足一米的幼崽到最大的三米成年个体不等。大量的遗骸的细节表明,这些恐龙是被某种灾难席卷之后几乎同时死亡。最可能的原因是一次暴洪横扫河谷,将群兽卷走,并使之溺亡。即便是今天,非洲的许多动物也会被类似的灾难毁灭。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美国新墨西哥州幽灵牧场

恐龙”一词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学家译为“恐竜”,后来流行于中国。古希腊语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类似蜥蜴的爬虫。

东方译名这种语境里的“龙”特指该希腊语蜥蜴家族,如主龙、暴龙、异齿龙、梁龙、霸王龙、翼龙、三角龙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转用性质。

移动迅速的猎手 幽灵牧场的恐龙被称为腔骨龙,具备食肉动物的所有特征。他的躯体细长,肌肉发达,头骨中空且轻盈,腿长,狭小的头骨长着许多像匕首一样的牙齿。牙齿有着锋利的切边。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腔骨龙复原图

如此多的食肉动物聚集在一起,究竟是为什么?腔骨龙可能是一种群体猎食动物,穿梭于三叠纪晚期的森林,湖泊和河边的高地上,以小型爬行动物为食,甚至吃鼩鼹般大小的哺乳动物。如今,许多大型植食性脊椎动物都为了安全而聚在一起,而没有与之对等的大规模的哺乳猎食动物,当时的恐龙可能就是例外。

猎物和猎手 腔骨龙远非这个环境中唯一的食肉动物,一种新型爬行动物植龙目的狂齿鳄活动在溪流和河流中,是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陆地则被大型的爬行动物波斯特鳄所占据,它的长头骨与后来的暴龙相似,它可能移动缓慢,无法追捕灵活的腔骨龙,因而以食植爬行动物为食,如链鳄、正体龙等。这些动物移动缓慢,但长有强壮的鳞甲,它们以四肢移动,坚硬的腿部支撑身体、颈部和尾骨的重量。还有一种食植动物如牛一般大小,名为扁啃食兽,它们属于二齿兽类,尾巴较短,头骨宽大,有一对锋利的獠牙,象喙一样尖利的颌由角质鞘覆盖。天空可能由最早的飞行爬行动物真双型齿翼龙占据,而像飞蜥一样的依卡洛蜥则在森林里的树枝间滑翔穿梭。丁内兽是犬齿兽(牙齿与狗相似的爬行动物)的后裔,在夜间活动以昆虫为食。人们现在认为这种不起眼的生物可能是人类直系祖先。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从左往右依次是始盗龙 迅猛鳄 皮萨诺龙

爬行动物的天下 爬行动物于中生代在全球快速发展繁衍。随着陆地许多地区的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能够在陆地上产蛋的爬行动物预先适应新环境,巩固并拓展了领地。它们首次飞上天空,并回到了四足动物祖先起源的水域。

飞翔的爬行动物

从不断演化并最终飞向天空就能看得出,爬行动物适应能力极强,空尾蜥便是其中一种,其遗骸发现于欧洲和马达加斯加岛二叠纪岩层,于亚洲东南部,现存的飞蜥非常相似。空尾蜥滑翔效率极高,是趋同演化(不相关物种在相同的环境下演化成相似的形态结)的典型例子。它的体长达40厘米,筋骨极长向身体两侧延展,翼展总长度为30厘米,覆盖着筋骨的皮肤网形成固定的羽翼结构。该爬行动物的骨架和头骨轻盈,减少了总体重量,头骨的背部还有一个复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褶边。

空尾蜥和非近亲却相似的孔耐蜥与飞蜥一样可能栖息在树林里,并靠滑翔来躲避食肉动物的猎杀,飞蜥能滑翔60米高度仅下降1.8米。

到了三叠纪晚期和侏罗纪早期,其他有翼爬行动物(如翼龙)也在演化。与空尾蜥不同的是,这些动物的翼位于四肢和身体之间,而非与肋骨相连接,它们视力极佳,控制翼的能力强,身体轻盈,骨架强壮。

海洋爬行动物 许多爬行动物在中生代重回祖先的栖息地——水中。盾齿龙与现在的大型鬣蜥相似,身长可达两米,身体硕大且长有重甲。它们以海底水生有壳动物为食,用前肢掘出或者尖锐的前牙将双壳动物从岩石中拉出来使用。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盾齿龙化石

鱼龙与海豚类似,是一种高度特化的海生爬行动物,能够以四十千米的时速游动。最早的鱼龙长达1.8米,它们以鱼类和箭石类生物(游泳的软体动物,略似乌贼)为食,这从胃容物和粪化石中便可以看出,抓取猎物之后,它们会整个吞下。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鱼龙复原图

肖尼鱼龙属于三叠纪晚期生物,发现于北美洲的内华达州,是已知最大的鱼龙。肖尼鱼龙的身长达15米,头部和颈部躯干和尾巴长度平均,其脊椎向下弯曲直到像鱼一样的尾鳍下部。这是之后的鱼龙所共有的特征,他们可能是成群游动。因为一块沉积物中发现了许多只肖尼鱼龙的尸骸。肖尼鱼龙并没有活过三叠纪末期,但从整体上看,鱼龙在侏罗纪变得更加繁盛。

猎鱼杀手 幻龙是海洋食肉动物于三叠纪从陆地爬行动物演化而来。它的身体硕长,尾巴和颈部细长,主要以鱼类为食,这块化石发现于瑞士。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幻龙化石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幻龙复原图

化石带 三叠纪菊石类水生有壳动物迅速演化,导致它们的壳的细节方面也发生了持续变化。科学家们利用这些变化,可以确认含有化石的海洋地层的时代,在陆地上用类似的方法通过花粉,植物种子和陆地脊椎动物的遗骸来测定地层所属时。

早期的翼龙 这是一只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化石。即以鱼为食的真双型齿翼龙。从图中可以看到它具有两种牙齿,,前端圆锥形平滑的牙齿和后端的三叉牙齿。这块化石发现于意大利北部的三叠纪晚期的底层。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早期翼龙化石

同类相食的恐龙 在新墨西哥州幽灵牧场发现的腔骨龙骨骼的体腔中,人们发现了体型较小的同类恐龙。科学家们起初认为这是为出生的又幼恐龙,表明腔骨龙靠活胎生产繁衍,而不是像多数爬行动物一样产卵,但是现在人们知道这种恐龙的尾骨太过狭窄,不适合生产和胎,因而一定是产蛋。专家们认为,腔骨龙更有可能是一种同类相食的动物。在恐龙群里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会杀死并吃掉被排挤的雄性的后代,从狮子等的现象,现代动物身上可以观察到类似的行为。

鱼龙化石 鱼龙为适应水中生活而演化颇多,比如能在水中生育下一代,这是一块狭翼鱼龙化石,身长两米,长长的颌、鳍状肢、脊椎和垂直的尾巴都清晰可见。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鱼龙化石

趋同演化 鱼龙是趋同演化的典范,趋同演化指的是两个不同的演化过程,却产生表面相似的结果,也指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环境下会演化出相似的结构特征。鱼龙属于爬行动物,它的流线型躯干却与现存哺乳动物海豚相似。鱼龙与海豚一样,有着肌肉健硕的躯干和极好的视力,然而不同的是,海豚的大脑更大,且尾部是水平的。图中斑点海豚退化的肢体主要用来掌握方向。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米萨斯特鱼龙化石

幻龙 幻龙遍布亚洲,欧洲和北非的三叠纪中期地层,身体可长达三米,它们的脚步有蹼,颈部和尾巴较长且能活动,可能与海豹生活习性相似,在海洋中捕猎,在路地上栖息。

蛇颈龙 蛇颈龙最早出现在晚三点时。它们比幻龙体型大,体长二到15米。蛇颈龙无疑是蛇经龙类最典型的代表。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蛇颈龙复原图

海龙类和沧龙类 海龙类和沧龙类属于鳞龙次亚纲的有鳞目。鳞龙次亚纲起源于二叠纪,海龙产自加利福尼亚的晚三叠世,比海王龙小,但它们都具有奖状的四肢和长长的头骨。像许多水生动物一样,海龙的脖子和身体细长尾巴也很长,足主要是用来掌舵和制动,能像鳗鱼那样游泳,它们只有到岸边产卵的时候才到陆地上来。

三叠纪晚期生物大灭绝 三叠纪末又发生了一次灭绝事件。这次事件虽然没有二叠纪末那次那么惨烈,也没有白垩纪末的那么著名,但对生命世界还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是惨痛的。牙形刺灭绝了,腕足动物和腹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受到了巨大冲击,海洋中22%的数,大约一半的种消失了。

但这次灭绝事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并非所有的地方都遭到了同样的摧残,甚至有些地方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其他一些地方,实际上所有的迷龙和大多数合弓类动物都消失了。许多早期恐龙也均灭绝,而那些发达一些的恐龙却幸存下来。许多槽齿目动物也都灭绝了。植物界的变化相比较不那么明显,基本上没有大类灭绝,幸存的植物包括针叶类和苏铁。

与二叠纪末和白垩纪末的大灭绝相比,科学界对这次灭绝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到目前为止,这次大灭绝确切的时间也还并不时分明确。一些研究者认为,当时实际上发生了两次间隔很短的灭绝事件,其相隔时间为120万年到170万年之间。灭绝事件发生的原因也不清楚。研究发现,泛大陆分裂碰撞导致强烈的火山运动,火山运动造成的环境变化可能是大灭绝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这次灭绝事件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此之后的1.5亿年中,恐龙称霸全球。

我们的地球——三叠纪(恐龙时代前的黎明)

三叠纪波斯特鳄和链鳄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数量比较丰富,种类多样,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等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包括有世界性分布的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和原龙类等,而且还有仅出现于扬子海区的湖北鳄类。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从早三叠世到晚三叠世都有分布,在古地理分布上位于古东特提斯海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可分为四个相关的动物群,即早三叠世南漳海生爬行动物群、中三叠世兴义海生爬行动物群、晚三叠世关岭海生爬行动物群和晚三叠世定日海生爬行动物群。其中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纪海生化石数量最多,保存完整,基本上原地埋藏,为认识海生爬行动物的进化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