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剛柔並濟,方能縱橫人際場

人要想成事,就要注意培養外柔內韌的性格。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這是社會的需要,性格剛強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你

外表柔弱,內心卻韌性十足,則既可以不得罪人面辦成很多事,又能很好地把握和堅持自己的辦事原則,降低別人的“防備係數”。

自古以來,高明的政治家都會選擇用這種手法來從政,從不因為一時的氣憤面自斷生路。

在我國古代,極具智謀的軍師諸葛亮,就深諳剛柔並濟的成功之道。

歷史小故事:剛柔並濟,方能縱橫人際場

公元214年,劉備奪取四川后,諸葛亮在協助劉備治理四川時,立法“頗尚嚴峻,人多怨嘆者”,當地官員法正提醒諸葛亮,對於初平定的地區,大亂之後應“緩刑弛禁以慰其望”。諸葛亮認為自己的做法並沒有錯,他對法正說:“四川的情況,與一般不同。自從劉焉、劉璋父子守蜀以來,‘有累世之恩, 文法羈糜,互相奉承,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現在如果我用在他們心目中已失去價值的官位來拉攏他們,以他們已經熟視無睹的‘恩義’來使他們心懷感激,是不會有實際效果的。所以,我只能用嚴法來使他們知道禮義之思、加爵之榮,‘榮恩並濟, 上下有節,為治之要’。”

歷史小故事:剛柔並濟,方能縱橫人際場

這正如曾國藩所指出的:人不可無剛,無剛則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也就不能自強,不能自強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業。 剛就是使一個人站立起來的東西。 剛是一種威儀,一種自信,一種力量,一種不可侵犯的氣概。由於有了剛,那些先賢才能獨立不懼,堅忍不拔。剛就是一個人的骨頭。

當然人也不可無柔,無柔則不親和,失和就會陷入孤立、四面楚歌。柔就是使人站立長久的東西。柔是一種魅力一種收斂,總之,只有剛柔並濟才可左右逢源。

歷史小故事:剛柔並濟,方能縱橫人際場

宋朝開國時期的一位著名宰相趙普,曾在太祖、太宗時期為相數十年。這個人的性格非常堅韌,在舉賢能方面也頗有作為。

宋代初年,某一官位缺少相應的能人上任,太祖便讓宰相趙普擬名,趙普擬定一人,但太祖不喜歡這個人,因此拒絕了。哪知道接連幾天,趙普每日都舉薦這個人。太祖一怒之下,把這名紙撕了,扔在地上,顯然是無聲地罵趙普多事。趙普臉不紅、心不跳,也沒有羞憤不已,而是無聲地把地上的廢紙撿起來。

過一兩天,太祖又要趙普擬,趙普早把前日撿起的破紙用糨糊粘貼了攜帶在身邊,太祖一開口,趙普馬上把這紙送上,立在那裡一動不動。太祖驚訝地問道:“為何還是此人?”趙普遂解釋這人的優點,太祖終於被說動了,起用了此人。

趙普勸太祖納賢,雖然被拒絕了,但他並沒有氣餒,也沒有選擇用“據理力爭”的方式來頂撞太祖,因為畢竟生殺大權在太祖的手裡。他採取了教磨硬泡、無聲抗議的方式,既顯現了自己的堅決,又達到了讓太祖納賢的目的。他這種韌性十足、堅持不懈的心理素質,的確是為人應該培養的。不過運用這種“軟磨硬泡法”也要注意分寸,以免傷害對方的情感,收到反效果。

歷史小故事:剛柔並濟,方能縱橫人際場

好的心理素質,能讓你成功地控制情緒,以適應各種生存環境,對於辦事的成功與失敗,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學會鍛鍊心智,做到處變不驚,遇變不形於色,才能更好地縱橫於生活的各種圈子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