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53个倭寇打到南京是什么情况?

XGM091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再说一遍。

这股倭寇是这么回事。

倭寇本来在绍兴被明军发现,船只立即被攻击摧毁。

大部分倭寇或死或伤,有几十名倭寇拼死逃上岸。他们开始试图抢劫民船下海回国,但失败。

由于畏惧明军追杀,这些倭寇出人预料的反其道而行之。

正常来说,倭寇应该在沿海流窜,想方设法抢劫船只逃入大海。

但这群倭寇可能认为必死,干脆在死前报复明朝一通。

他们离开绍兴,向西前进,一路经过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连续杀败了几股拦截的明军乡兵,在南京附近第一次和明军正规军遭遇,被击溃。

这伙倭寇急忙逃走,在苏州被包围歼灭。

很多人以此来攻击明军战斗力低下,完全无视戚继光用4000义乌兵几年就荡平倭寇。

说白了,这也是攻击明朝的一个套路而已。

实际上,这个事件有着很大的特殊性。

第一,不是对付不了倭寇,是很难发现他们。

这股倭寇只有几十人,又长期在乡下流窜,从不停留。

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想要围堵歼灭这一小股倭寇,有很大难度。

因为江浙皖当年的乡下,都是河网纵横,植被茂密,不适合大部队围剿,恰恰适合小部队隐藏躲避。

这一带在后来的抗战中,成为新四军和国军武装的根据地,哪怕这些根据地距离日伪心脏南京近在咫尺。

第二,地方乡兵不是倭寇对手。

明朝的精锐部队都在边境,内陆的卫所形同虚设,只是形式上的存在。

卫所的士兵其实就是乡兵,常年不做训练,也不愿意打仗,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而且吃空饷和士兵逃亡现象严重,说出兵上千人,实际上有个一二百就不错了。

关键这些人几乎就是老百姓,哪里对付得了倭寇。

这群倭寇是正经的日本人,是经历过日本战国血战的职业军人,就算明军正规军也不容易对付。

所以,经常双方一搏斗,明军乡兵见伤亡很大,大部分人就逃了。

这些乡兵,其实也就是今天的民兵性质。

第三,倭寇不是明军正规军的对手。

倭寇在南京才第一次遇到明军正规军,顿时被击败。

他们急忙逃走,在苏州被明军正规军追上彻底歼灭。

所以倭寇没什么了不起,一旦被明军正规军发现后很快就歼灭了。

只是,之前他们始终在乡下流窜,很难发现他们,也就谈不上歼灭了。

第四,明军战斗力是很强的。

明军真正重视倭寇以后,剿灭沿海几省的倭寇,也就花费了区区几年而已。

而稍后明军的万历三大征,尤其是在朝鲜重创20万日军,可见明军正规军的强悍战斗力。

以区区一个小战例来污蔑明军,就是莫名其妙了。

红军还经历过湘江会战的惨败,你能说红军不能打仗吗?


萨沙


说出来或许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件事的确发生了,包括《明史》在内多处均有记载。这伙倭寇共计53人(另说72人),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从绍兴上虞县登陆,竟然一路攻杀到了南京城下,一直在内陆作乱长达数月才被剿灭,期间杀伤官军多达四五千人,也堪称是一个奇迹了。

53个倭寇,一路攻杀至南京城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七日,一伙倭寇在浙江绍兴上虞县登陆,与其他倭寇不同的是,这些倭寇并没有烧杀抢掠一番便撤走,而是一路高歌猛进、穿府过县,竟然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

《明史·日本传》对这伙倭寇的行动路线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倭寇)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南镇,直驱南京。”

△此事发生于嘉靖时期

如果说这伙倭寇是一路偷袭到南京,那么倒也不难理解,毕竟人数过少,如果乔装打扮一番偷偷摸到南京并不困难,可从记载来看,这伙倭寇完全就是一路打过去的,根本就没有隐匿行踪。

南京可是大名的陪都,乃是极为重要的所在,然而竟然直接就被这伙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而且面对城高墙阔的南京并不惊惧,竟然还试探性的进行了攻城,“贼遂直趋南京,其酋衣红乘马,张黄盖整,众犯大安德门,我兵自城上以火铳击之,贼沿外城小安德、夹岗等门,往来窥觇会城中,获其所,遣谍者,贼乃引众由铺岗趋秣陵关而去。”

△倭寇

时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在笔记中,对这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进行了记载,“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被)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也就是说,面对这伙几十人的倭寇,南京守军与其交战,竟然被杀了两个把总指挥,死了八九百士兵,而南京城更是紧闭城门,连老百姓都登城备战,竟然坐视其攻城不下而自行离去。关于倭寇的人数,这段记载虽然与《筹海图编》中有所差异,可不论是53人还是72人,都有点不应该吧。

仅仅几十人,为何能够打到南京城下

从各种记载来看,被数十个倭寇打到南京城下,这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了,可是何以至此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记载,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朝卫所兵的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

在这伙倭寇打到南陵时,南陵县派出三百多名官兵守城,结果三百多名官兵竟然被五十多个倭寇击溃,倭寇冲入县城纵火焚屋。周围三个县得知消息,均派兵前来支援,用弓箭射杀这伙倭寇,然而令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官军)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就是说,官军用弓箭射向倭寇,结果倭寇竟然纷纷用手去接箭矢,官军将士于是便溃败了。如果这段记载没有出错或夸张,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要么官军平时疏于训练已经根本无力拉弓,导致射出去的箭绵软无力;要么就是官军平日里为了应付训练,对弓箭作了手脚,看似与普通弓箭没有差别,事实上却根本没有杀伤力。

△明军根本不是倭寇的对手

而像这等奇葩的战况简直比比皆是,例如在芜湖时,县丞眼见对方人少,于是便率领芜湖官兵与其交战,结果倭寇没有杀伤一个,自己却反被杀死。而在江宁镇,指挥朱襄和蒋升率兵和倭寇交战,结果朱襄战死、蒋升负伤,而官兵更是死伤多达三百余人。

总之,这是一伙创造了奇迹的倭寇,他们虽然仅仅只有数十人,却在大明土地上转悠了两三个月、转战数千里,更是取得了击杀一个御史、一个县丞、两个指挥、两个把总和四五千士兵的辉煌战绩。

倭寇的目的是什么

至于这伙长期滞留内地的倭寇,他们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倭寇,《筹海图编》有载,“其所经历八郡,转战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了然于胸中;不杀人,不掠财,不奸妇女,周流深入,其志讵可测耶!”那么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伙倭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平日里,倭寇虽然也比较凶悍,但通常都是为了钱财美色,不会过多与官军纠缠厮杀,烧杀抢掠一番之后便直接乘船离去,而这伙倭寇却不同,虽说也进行了劫掠,但似乎并不是主要目的,而且竟然多次与数倍于自己的官军直接交战,在陆地作战长达两三个月,却丝毫没有离去的打算,着实让人奇怪。

当时人们猜测应该这支如此精悍的倭寇,应该只是侦查部队,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大举入寇”。不过我认为不大像,如果是侦察部队,他们反而不会如此明目张胆的与官军交手。

我们不妨从这伙倭寇的结局来入手,这伙倭寇最终因为迷路,在寻找向导之时又被骗入了明军埋伏圈,最终全军覆没。由此,我猜测这伙倭寇可能是在沿海地区已经被祸害的很严重,已经很难抢到什么宝贝的情况下,打算深入内地,到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进行劫掠,结果没想到迷路了,我想这也是其为何经常和官军交手,却始终没有退走的原因。


香茗史馆


确有其事,发生在嘉靖34年,也就是1555年,但不是53个倭寇打到南京,而是一群倭寇约几千人从长江口登岸一路掠夺,被明朝官兵追捕,明军还取得了王江泾大捷,有一伙倭寇逃命时迷路了,竟然窜到南京城下,共被击毙了53个,此事在《明世宗实录》、《筹海图编》、《倭变事略》均有记载。

明朝《倭寇图卷》中倭寇的形象。

明朝从嘉靖31年起,开始对倭寇实行清野战法,官兵在沿海筑军事要塞,并把沿海的居民全部内迁,使倭寇就算登陆了什么也掠夺不到。但由于海防负责人是个肥缺,在任上抗倭有功的李天宠、张经、周琉先后被朝廷奸臣赵文华弹劾罢官,赵文华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严嵩的亲信,他认为海防不用花大气力,只要隆重祭祀海神,倭寇自然不敢来犯,此人后被编入《明史·奸臣传》,所以海防负责人频繁更换,使得倭寇又有活动的机会。

张经,抗倭名将,取得王江泾大捷,但被严嵩党诬陷弹劾,王江泾一战结束仅半个月,就被嘉靖斩首。

嘉靖34年7月,也就是1555年7月,一群倭寇乘新任总督未到之机,从杭州湾登陆向内地进犯,在《国榷》记载是4000人,在地方县志记载是2000多人。其实明朝倭寇人员成份,十之有七是中国海盗,真正日本倭人只占到十分之三,所以这群人在熟悉地区的中国海盗带领下,夜行200余里,抢掠浙江、江苏等地居民,为什么跑那么远,前面说了,清野政策,沿海没人了,只能奔袭那么远。

图为王江泾镇的倭墩兵,相传是用2000多具倭寇尸体堆积起来的,石碑已失,只留下地名。

到任的南京兵部尚书张经立刻派军队和长江船队围堵,并在各城池燃起烽火台,终于在2个多月后把这伙倭寇堵在了太湖湖畔的王江泾地区,随即爆发了王江泾之战,参战的将领有抗倭名将卢镗、俞大猷等人,结果是歼灭了1980人,取得了胜利,史称王江泾大捷。打散的中国海盗轻车熟路地逃命去了,剩下的日本倭寇大概6、70人跑错了方向,竟然跑到了南京城,被赶来的明军痛宰,留下了53具尸首。


图文绘历史


据《明史》、《筹海图编》等史料记载,在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一股仅有53人的倭寇,先后流窜浙、皖、苏三省,洗劫攻掠绍兴、杭州、严州、徽州等州县二十余处,最后甚至进逼南京城下。在《明史·日本传》里对此写到:

<strong>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

这段描述中用了“突”、“趋”等词来凸显了了倭寇的机动性,同时这些倭寇的战斗力也很强,芜湖县丞陈一道和儿子率领明军在南陵阻击倭寇,结果战败,双双战死。而在江宁镇,朱襄、蒋升两人率军和这股倭寇交战,最后不敌,朱襄战死,蒋升受伤,官兵战死300多人。因此《筹海图编》称这些倭寇“滑而有谋,猛而善斗”。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批倭寇到了南京城下,居然还猖狂的对南京城发起了进攻,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不得不下令关闭城门,分派各将把守各门,还组织军民上城守卫,才将对方击退。此时在南京翰林院担任孔目的何良俊在笔记中写到“军士死者八九百”,而对方无一死亡。最后这批倭寇在浒墅关遇到苏松巡抚曹邦辅所率的数千人马,终于不敌被剿灭。此时这些倭寇已经横行80多天,明军官兵死伤四五千人。

虽然这些记载可能有所夸大,关于这股倭寇的具体数量也有53人、72人等不同记录,但是几十倭寇能横行三省却是事实。出现这种情况,无疑和卫所制度的衰败有很大的关系。

朱元璋建立卫所军户制度,本意是让军士平时屯田,战时从军,节省开支。然而长期承平以后,卫所军队实际只会种田不会打仗。加上明朝中叶以后卫所制度日益松弛,军户逃亡日增,倭寇经常活动的浙江、福建等地卫所,很多兵员不足3成,因此一旦遇到战时毫无战斗力可言,一触即溃,表现才会如此不堪。所以戚继光最后才会自己募兵加以训练与倭寇作战,就是因为卫所军队已经实在不适合再上战场了。


不沉的经远



用户4098642303


有这么回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