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又叫李中堂,中堂清朝时是什么官职?

徐彬凯


在各种清朝官场影视剧中,有一个词出现得非常多,这个词就是中堂。

无论是和珅还是李鸿章、索额图、曾国藩等位高权重的人物,都经常被人用这个词来称呼,比如和中堂、李中堂、索中堂、曾中堂等都是人们对李鸿章、和珅等人的称呼。


这时候或许大家就会感到疑惑了,这个经常在清朝电视剧中出现的中堂到底是一个什么官位呢?

中堂的最初起源

其实在现实的历史中,中堂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官职,而是一个清朝官场中人对大学士或者协办大学士约定俗成的称呼。

就如同清朝人们把军机大臣称之为相国一般,清朝实际上是没有这些职位的。

对于中堂的起源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最早出现于唐朝,有人说最早出现于北宋,各执一词,至今也说不清楚。


不过我们不管中堂这个叫法到底出现于哪个年代,我们只要知道最早不是在清朝出现就可以了。

而在最早出现的时候,中堂就是人们对于拥有宰相之职或者宰相之权者的称呼。

明朝只有首辅大学士能称之为中堂

后来是到了明朝时期,中堂才和大学士挂起了钩来。

明朝时期,为了把所有权力都紧紧抓在自己的手中,朱元璋就废除了宰相这个职位。

而在朱元璋死后,明朝的皇帝们为了分担政务的繁忙,他们就把大量的权力转移到了内阁、转移给了那些大学士们,从而赋予了大学士们极高的权力。


发展到最后的时候,明朝的诸位大学士们开始拥有了宰相一般的权力,其中又以首铺大学士的权力最为隆高,是明朝中后期最等同于宰相的职位。

在明朝,人们为了显示首辅大学士的身份尊崇,他们就使用起了中堂这个词来称呼首辅大学士。

在有明一朝里,能称得上是中堂的人,也就只有首辅大学士一人。

清朝的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们都能被称为中堂

而后来又到了清朝时期,能称之为中堂的人开始变得宽泛起来。

在清朝能称之为中堂的人一共有能有八人,这八人分别是三殿三阁的六名大学士,还有两名协办大学士,他们都是可以被称之为中堂的。

而清朝内阁大学士们和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不同,他们并没有宰相之权,在清朝时期,宰相之权被过渡到了军机处这个中枢部门中,能与古之相国相提并论的人,也就只有进入军机处工作的大臣。


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学士地位的崇高,大学士有着正一品的品级,协办大学士有着从一品的品级,从品级上来说,相当于现如今的正国级和副国级,地位尊崇无比。

而且军机处里的大臣很多都是由大学士们兼职担任的,军机处大臣代表着权力的顶端,大学士则代表着身份尊荣的巅峰,当二者合二为一的时候,就是真正可以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所以说这就是中堂在清朝时期的官职,所谓的中堂,就是人们约定俗成对清朝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们的称呼,并不是官方方面的称呼。


孤客生


看过清朝影视剧的人大都对“中堂”这个称谓很熟悉,和珅、刘墉、李鸿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见中堂并不是平庸之辈可以当得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内阁大学士,在清朝时期为正一品官员,所以被称为中堂。

中堂这个称谓最早在唐朝开始出现,唐朝时继续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且设立多宰相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以及中书省这三个部门的最高首领就被称为宰相,宰相们商议朝政的时候都在政事堂,一开始政事堂设立在门下省,公元683年移到中书省,后来就因为在中书省办理朝政而取名为中堂。



然而到明朝时,明太祖为了扩大君主的权利将中书省以及宰相制度废除,由帝王直接管理六部。公元1382设置大学士,内阁制度最终形成于公元1402年,成为皇帝咨询政务的机构,一开始内阁大学士的权利并不大,只是作为政权顾问,终极决策权还是在皇上的手中。

到明仁宗、明宣宗的时候,内阁大学士地位逐渐受尊崇,实际上掌握着宰相之位,由此内阁成为明朝的政务中枢。大学士的办公地点就在内阁,掌握着决策的权利,中书分别位于东西两侧,而大学士在中间,所以这时期就称大学士为“中堂”。清代笔记小说中就有关于中堂的记载,“翰林院中掌院学士居于两旁,内阁大学士坐于中堂,因此称阁老为中堂”。



内阁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也就是顺治元年,多尔衮下令:明朝原来的内阁、六部等官员和满官一起共事。这就形成了清朝的内阁制,满汉大学士一起办事,不过一直到雍正八年才将满汉大学士的官级定为正一品,成为了朝廷中品级最高的文官,相当于宰相。

清朝的六部也由大学士兼管,六部尚书同样也是满汉两个人掌管,办公的时候就坐在大堂的两边,如果其中有一个大臣是大学士的话就会坐在中间,“中堂”之称也就由此而来,除了内阁大学士之外,协办大学士也使用这一个称呼,中堂逐渐成为对大学士的一种尊称。

不过中堂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虚名,以表示对官员的尊重,并不代表着拥有实际的权利。清康熙年间,具有决策权的是南书房,派几名大臣在南书房值守,参与政务商议,只不过它不算是正式机构。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大约有三到六名官员,成为朝廷政权中枢,基本上皇帝颁发的诏令都出自这里,但是正式的诏书还是从内阁发出来,于是内阁还是名义上的宰相机构。

正如前面所说的李鸿章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为他曾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后来又升为文华殿大学士,这在当时是特别尊贵的品级,所以被称为“中堂”也就无可厚非。另外他也实际掌管清朝经济、政治、军事大权几十年,身居百官之上,出访的时候总是享受宰相的礼遇。


篱上青


中原自古已经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王朝,历代王朝更迭都伴随着朝廷制度的改变,先是秦时封建制度确立,后又有隋时改变了官职,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法。一直到清朝,国家政权内部也一直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动,当时有一个职位,其余人称呼为中堂。

这个职位的权力之大,不是一般人可以随意猜测,但凡当得起这个称呼的权臣,那都是一人之下的存在,这个职务具体又有着怎样的权力,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权力呢?

晚清最为人们熟知的中堂便是李鸿章了,这是位清朝时期权倾朝野的大臣,许多清朝时期的变法运动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他能有这么大的权力也是多亏了慈禧的支持,毕竟王朝是国家的王朝,也是慈溪一家的王朝,李中堂的势力自然不必多说了,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又或者是经济,外交,到处都能看到这位中堂,可以说他权力范围之广,权力之大,在当时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中堂的职务说起来还是从唐朝发展起来的,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在清朝时拥有着那样的权力。

唐朝时期首设中堂,本是大家对于宰相的称呼,后来明朝时期改变了制度,中堂这个位置也慢慢的沦为了虚名,因为,从明朝开始,宰相都没有了,又从哪里来的中堂这个职务呢?

朱元璋建立了内阁制度,首辅相当于过去的宰相,中央集权严重,而首辅也就继承了中堂这个称呼,许多人在叫首辅大人时,叫的也都是中堂,这是从过去流传下来的习俗,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这也是许多人都清楚的事情,而到了清朝时期,这个职务才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这时候的中堂没有了特定的权力。

清朝时期因为设立了军机处,从明王朝继承下来的内阁已经成为了虚设,这时候的君主集权才到了巅峰,清朝时期担得起中堂这个名称的,无一不是一人之下的存在,李鸿章虽然名义上的职务不算到得了巅峰,但是他的实际权力可不是其余人可以随意揣测的,靠着慈禧的信任,他的实际职务已经遍布了方方面面。

许多人这时候已经开始称呼他中堂,这又是没什么呢?因为清朝时期的中堂早已经是一个虚名,而且并不单指某一职务,中堂在这个时期常指权势滔天的人。

如果说起来另一个拥有中堂称呼的人,许多人可能会对这个称呼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珅,他就是另一个曾经被人称呼为中堂的人,他的权势之大许多人可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两人都是能被称为中堂的人。

可以看出来,中堂其实并不是专指某一个职位,也没有某个职位有资格被称呼为中堂,中堂实际上就是当时权势滔天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配被尊称一声中堂。


魏青衣


“中堂”一词源于唐代,在唐宋时期是对宰相大人的尊称,是因为宰相在“中枢省”内的“政事堂”办理公务而得名。到了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有首辅、次辅等共计六人,其中首辅是一把手,虽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翰林院中设阁老位置于上,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皆称阁老们为中堂。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主持朝政,内阁大学士就被架空了,成了有职无权的荣誉官衔,由于不掌握实权,没什么油水可捞,说话也不好使,久而久之,这些人感觉越来越没有意思,干脆有些人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后来,朝廷感觉到这样也不太好,为了满足这些大学士们对权利的要求,往往让他们来管理一个部。那时候清朝的京官,一般是一满一汉。就坐时,分东西两边坐下,当中座位是空的,这时如果有负责管这个部的大学士,就坐在中间这个位置上。所以后来,人们又称管理部的大学士为“中堂”。


时间一久,人们对“大学士”
都称“中堂”,并沿袭下去。那么中堂是什么品级呢?其实中堂的品级并不是统一的,但一般不会低于正三品。正如清末重臣李鸿章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为他曾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后来又升为文华殿大学士,这在当时是非常了得的品级,所以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尊称他为“中堂”也就无可厚非了。


历史快餐


观众在观看关于清朝的影视剧或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中堂”二字,如称呼和珅为和中堂、李鸿章为李中堂等。中堂指的是内阁主官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和珅和李鸿章都是文华殿大学士,所以人们尊称他们为中堂。

明代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大学士,实际掌握宰相之权。这些大学士办公之地主要是在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地,其中最重要的是文渊阁,因其地理位置居中,所以在里面办公的大学士就被成为中堂。

清人入关后,继承了明代的内阁制度,并规定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从一品;每一大学士均有殿阁头衔,如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被尊称为“中堂”。但是这些大学士并不是“宰相”,实权有限。只有那些兼职军机处大臣的大学士,才是真真正正的宰相。


老照片


何为中堂?中堂之说最早是源自于唐朝,自唐朝起,设立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位于中书省内,宰相负责处理政务,因此博得了一个“中堂”之名,后来历代就多有以“中堂”代指“宰相”的说法。

明清无宰相,又何来中堂?明清两代,朱元璋废中书省,从此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随之结束,虽然后来明有内阁,清有军机处,但未复宰相制度,又何来“中堂”之说呢?

明清虽无中书省,不过有内阁和军机处。明朝的内阁处理政务时,中书居东西两房,而大学士居于中间,所以又重新获得了“中堂”之外号。到了清朝,出现了管院大学士,其身份甚为尊贵,虽然没有能够入军机处,但却多有管部者。所以每每入部论事,管院大学士都坐在部堂的中央,两旁是己部的尚书,因此承袭了“中堂”的名声。

《清史稿》中记载“军机处制与相类,世谓大学士非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往往因为大学士名分尊贵,所以都不安排他们进入军机处,只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实”,李鸿章就是此例。和珅不同,和珅深得乾隆喜爱,他是“真宰相”,既是文华殿大学士,又是领班军机,还是户部尚书,更是内务府总管,纵观历代,也难有可匹敌者。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中堂”一词的起源确实指的宰相,但到了李鸿章,说“中堂”指的宰相又不确切。

唐宋时,将政事堂放在中书省中,宰相处理政务,便在政事堂里,所以慢慢的人们把在中书省办公的宰相又称作“中堂”。

这是“中堂”的由来。

元朝也沿用了这一称谓,称宰相为中堂。

但到了明朝,则开始出现了变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自秦以来的丞相制度,可以说,在朱洪武之后,再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但,有一个发挥着更大作用,权力甚至超过宰相的机构诞生了,那就是内阁。



从此,“中堂”一词便指的入阁的大学士们。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中堂》说

“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故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

所以说,明朝大学士们虽然实际掌握着宰相的权力,却不是宰相,其办公地点在内阁,中书省居东西两房,而大学士们居中,所以阁老们被人们习惯的称为“中堂”。

到了清朝,军机处的组建,内阁形同虚设,大学士们也变成了虚职,为了满足大学士们的权力诉求,内阁成员要分管一个部。

清朝的部级京官往往都是一满一汉,平时办公分坐东西两侧,中间留空。



但若是管部的大学士来了,则居中而坐,所以依然被称作“中堂”。

清朝对大学士的称呼“中堂”也只是一种尊称,实际权力核心却在军机处。

然而事有例外,我们的李鸿章李中堂,便是一天军机大臣没做过,却权倾朝野的大学士。

李鸿章因是文华殿大学士而被世人称作“李中堂”,但其权势却是权倾朝野,不是军机,却强过军机,不是宰相,却大过宰相!



身为北洋大臣的他,虽然在世之时没有向满清发难,但后来的北洋政府的军阀大佬们,却是李中堂的徒子徒孙,他们成了埋葬满清的实际力量。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精彩历史故事。


明离子


受到很多清朝电视剧的影响,现在只要一说到李鸿章,就会有人想到“中堂”这个词。那么,清朝的“中堂”到底是个多大的官儿呢?

事实上,这个“中堂”的说法最早起源于唐代,是指唐代的宰相。唐朝宰相在政事堂里办公,而政事堂又属于中书省下的机构,所以称宰相大人坐镇的政事堂机构为“中堂”,当然也可代指宰相本人,这就是中堂说法的最初来历。


不过,清朝的“中堂”与唐宋时期不太一样。因为明清两朝为了防止宰相过度专权,已经废除了宰相的职务(朱元璋杀胡惟庸后不设宰相)。明朝主要是内阁大学士出来协助办公,作用有点类似于原来的宰相,因此被称为“中堂”,但职权比宰相小多了。

清王朝入关以后,也沿用了明代的规矩,设立了内阁大学士(中堂)的职务。不过在清朝初年,由于八旗军事贵族的权利比较大,因此主要由他们参与决策;而到了清朝中期,雍正又设立了军机处。而内阁大学士(中堂)的职务虽然还存在,但已经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了。


再到后来,品级三品以上的清代大学士就被笼统地称之为“中堂”,比如晚清时期的重臣李鸿章。由于他深受慈禧太后信任代表,地位和级别较高,开会时常坐在满汉大臣的中间,因此就被称为“中堂”大人。


历史的荒野


中堂的起源

“中堂”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官职,它是在三省六部制下衍生出来的一个私称。先来科普一下三省的工作流程,中书省是用来出皇帝命令的,门下省则是审核中书省润饰过的皇帝命令,尚下省则是执行门下省审核通过的皇帝命令。

既然当时皇帝的命令是要经过审核的,那么就得有一个聚在一起商量的地方,这个地方就被称为政事堂,也可以称中书门下。经过了政事堂商议后的皇帝命令就具有了法律效应,皇帝的命令当时就是中央的命令,所以后来商议皇帝命令的长官也就被私下叫成了中堂。只是这时候能被的中堂都是真宰相。

清朝的“中堂”

到了清朝,清朝的统治者进一步放大了皇权的。雍正时期建立了一个机构名曰军机处,于是明朝创立的内阁办的事情就基本上转移到了军机处,皇权也至此到达了历史最高点。

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就是皇帝的秘书,凡事都是皇帝说的算,所以这也不是一个实际的衙门,而里面的军机大臣当然也不是什么实官,但是能当上军机大臣必定是皇帝非常宠信的官或者王爷之类的皇族,皇权这么大,军机大臣实际担任的官职当然也不小。

里面最大的当属军机大臣中的头头,只是这军机大臣的头头又回到了最古老的时候,回归了宰相的本义,成了皇帝的私人“宰相”,这时候叫中堂也算美称了。说的不好听一些,就是宰相的名头都没有挂的假宰相而已。



虽然清朝的中堂较前朝来说只是徒有中堂“虚名”而已,没有宰相的名头,还做前朝宰相做的事情,却没有半点宰相的权力,但还是比下面的官员在隐藏等级上高很多,所以称“中堂”也是可以的。


淡看天上月


我们今天看关于清朝的电视剧,晚清李鸿章,曾国潘,左宗棠,都被人尊称过中堂,他们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所以我们大概也知道,中堂这个称谓地位是很高的,那么中堂到底是个什么官呢?

中堂其实只是一个尊称,并不是具体的官职,这个称谓也不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有的,它是起源于唐朝时期,在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三省中最为重要的是发布行政命令的中书省,宰相办公的政事堂也就设立在中书省中,后来因为中书省是宰相处理重要政务的地方,因而得名中堂,之后中堂一词在沿用的过程中又逐渐变成了宰相的尊称。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称谓也被沿用了下来,变成了对内阁大学士的尊称,单说内阁大学士这个官制,他的品级是正一品,在明朝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后,权利回到皇帝手上,但是事情太多处理不过来,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了内阁大学士,所以其实内阁大学士的职位就相当于宰相职位,内阁大学士通常位高权重,但是后来到了清朝,满人将全力牢牢掌握在手中,很多事情皇帝要亲力亲为,于是就在后来成立了军机处,实权也开始转移到了军机处,内阁的地位又下降了,也就由处理政令的机构,变成了发布公文的机构。

后来清朝的内阁大学士渐渐变成了一个名誉头衔,清朝最初效仿明朝内阁制度,顺治十五年,内阁大学士加殿,于是又有了"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六阁,并增设有协办大学士,清朝的大学士办公的时候,他们通常负责管理六部中某一部的事务,满清时期,朝中掌握着权利的有很多满人,也有很多汉人,由于满汉之分,通常满人的官员和汉人官员,就分坐在东西两侧,中间的位置就空出来,大学士作为主官,便居中而坐,也由此原因被称为中堂。

一些协办大学士也被尊称为中堂,所以中堂不是某一具体的官职,但是由内阁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的品级推论(正一品和从一品),能称之为中堂的人,至少也是宰相或宰相副职这样的级别,李鸿章可以说是满清最后的顶梁柱,他被尊称为李中堂这也是名副其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