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個簡單的維度,理解上汽

從業務結構來說,主要涵蓋三部分。整車業務、零部件業務、金融業務。

從業務規模來說,整車業務佔營收8成,去年賣出700萬輛,市場佔有率24.2%,這一部分主要分為四大塊。

上汽大眾(佔股50%)、上汽通用(佔股50%)、上汽通用五菱(佔股50%)、乘用車(持股100%)。

四塊的業務量佔比分別為3:3:3:1。

汽車零部件業務佔營收約兩成,業務模塊主要集成於華域汽車(佔股58%)。

近年零部件業務不斷整合,形成了一個巨型的業務子模塊。

金融主要來自上汽財務、通用財務。

主要是集團內企業的存款放貸,做資金週轉服務以及消費車貸的經營。

從業務效益來講,上汽大眾佔據了利潤貢獻的半壁江山。

從上世紀滿街走的桑塔納,到現今每年賣出兩百萬輛的大眾車,都是一脈相承的“賺錢”。

上汽集團雖持有合資企業上汽大眾50%的股份,但並不處於優勢地位。

德國大眾以技術換市場,換了30年。在攫取鉅額利潤後,依然以技術穩壓上汽一頭,前陣大眾總裁表示想提高合資車企股比,上汽總裁只能表示失望。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悲哀,乃至恥辱。

破局之法在於新能源趨勢下乘用車的壯大,以及五菱的海外擴張。新能源,可能真的是中國汽車產業翻身的機會。

在燃油車市場很難幹贏老牌車企,百年車企,真不是蓋的。

上汽在2007年的財報中,就揭示已經在做新能源方面的佈局,但最近數年才在財報上顯見少許成效。

至於其它自主品牌。說實話,研究不深。譬如長城的不斷簡配削價,確實讓人沒看到什麼希望。至於其它的,都快被上汽打死了吧。最近在積極自救。

從業務發展路徑來說,上汽很像茅臺,壯大的根源是舉國或者說政策的要求。

不管是不是市場換技術,崛起的中國都需要壯大汽車產業。

87年的大眾合資,98年的通用入場,在上海這個經濟發展的橋頭堡,領導人對中國汽車產業的重視,都為上汽的崛起做了背書。

從業務效能來講,上汽一直被市場所詬病的原因之一,是淨利率只有5%左右,跑輸很多車企。

由於上汽在合資的上汽大眾中僅持股50%,其又是上汽集團利潤貢獻的大頭,此外業績主力軍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都佔比僅50%,所以淨利被半數攤薄也是必然。

這一現狀恐怕只得等自主品牌的崛起了。

眼觀上汽大眾,在中國的汽車工業上,以市場換技術,是難得的成功,更是偉大的失敗。

在上汽通用五菱中,上汽持股僅50.01%,但卻佔據完全的主導權。在將模式外拓上,可能會有機會,印尼的廠已經在生產銷售了。

乘用車業務量目前佔整車業務的一成,得益於新能源的發展迅速,在其他整車業務衰退的情況下急速擴張,這一點值得期待。

短期看,整車業務起色不大,業務的增長點恐怕落得落腳於華域。

至於未來。我想,應該在於五菱的國際化、乘用車的快速擴張、和華域,畢竟新能源對汽車零部件內飾業衝擊最小。

暫時,就是悠著過河了。

短期和中期,都看不到太好的機會。但長期做配置,依然很不錯。業績,在未來幾年,應該不會衰退太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