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整車上市企業一季度淨利下滑“非主流”車企艱難自保

財聯社(北京,記者徐昊)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3月我國汽車產銷達633.57萬輛和637.24萬輛,同比下降9.81%和11.32%,國內整車市場繼續呈下行趨勢,且跌幅有所擴大。

在乘用車領域,上汽、吉利、長城、長安、東風、奇瑞、北汽、比亞迪等企業分列銷售榜前十位。但在市場整體低迷的環境下,強者未必恆強。在已公佈第一季度銷售量和業績情況的A股整車上市企業(不含商用車上市企業)中,大部分企業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頹勢。而其餘沒有上榜的企業,則處在更尷尬的境地。

“4月份的車市數據將維持穩定走勢,但很難有突破。”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

舍利潤保市場

從第一季度財報來看,多家主流車企出現“雙降”。去年,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在市場不利的條件下,仍然依靠合資品牌可觀的銷售成績,維持小幅增長。而今年第一季度,儘管兩家企業都先後以“汽車下鄉”和“增值稅下調”等名義開展了優惠活動,卻依然未能力挽狂瀾。

從今年第一季度銷售情況來看,上汽集團累計銷量為153.3萬輛,同比下滑15.88%;廣汽集團累計銷量為49.47萬輛,同比下滑2.69%。

從財報數據上看,上汽集團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約為2001.9億元,同比下滑16.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82.5億元,同比下滑15%。廣汽集團一季度營業收入約為142.56億元,同比下滑25.7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27.78億元,同比下滑28.4%。

另一家主動讓利來換取市場佔有率的車企是長城汽車。儘管今年一季度長城汽車累計銷量同比增長10.61%,但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5.8%至220.8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7.73億元,同比下滑62.84%。

長城汽車在財報中表示,受新一輪“汽車下鄉”政策的影響,公司在一季度展開了一系列“降價促銷”活動,加之研發投入的增加,一季度淨利潤出現下滑。

在主流車企中虧損最大的是長安汽車,今年一季度營業收入約為160.08億元,同比下滑20%;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約為-20.96億元,同比下滑250.62%,延續從2017年第一季度就開始的連續走低。

在一季報中,長安汽車表示“投資收益大幅減少,主要系對長安福特的投資收益大幅減少所致”。在上一年的財報中,長安汽車預計可能面對的風險中提到,“未來三年,跨國車企將加速中國化,中國品牌及造車新勢力不斷品牌向上,導致合資品牌在競爭壓力下,價格不斷下探,產品利潤空間加速縮水。”

除此之外,今年第一季度,在淨利潤方面,一汽轎車同比下滑26.2%,北京汽車同比下滑22.77%,東風汽車同比下滑10.40%,江淮汽車同比下滑69.13%,江鈴汽車同比下滑83.62%,眾泰汽車同比下滑24.85%。

新能源車企的潛在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換道”經營新能源汽車的比亞迪和北汽藍谷在第一季度表現搶眼。其中,比亞迪一季度營業收入約為303.04億元,同比增長22.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7.5億元,同比漲幅達到631.98%。

對淨利潤上漲逾6倍,比亞迪方面並未做出解釋。財聯社記者查閱了2018年第一季度的財報,發現這一季度比亞迪的淨利潤出現了較大回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02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3.0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約為-3.2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3.58%。

對於2018年第一季度業績下滑,比亞迪曾解釋道,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影響,新能源汽車業務毛利出現較大幅度下滑。而2019年第一季度利潤的大幅上漲,對於比亞迪來說也並不意味著絕對的樂觀。

此外,北汽藍谷一季報顯示,公司第一季度營業收入約為31.27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約為0.34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約為0.21億元,也就是說包括政府補助在內的非經常性損益貢獻了38%的淨利潤。

然而,隨著2019年新能源補貼政策正式實施的腳步日益臨近,新能源汽車企業將受到很大影響。

“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協同發展是現階段的主流車企的必然選擇。”崔東樹指出,“通過雙積分政策鼓勵車企將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協同發展、優勢互補,實現新能源車與傳統車的合理比例結構,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擁抱造車新勢力以“自救”

對於銷量不佳的“非主流”車企來說,2019年所面臨的境地更加艱難。除了在產品上尋求突破,以往傳統車企並不看好的造車新勢力,如今卻成為一些車企的“救命稻草”。

今年第一季度力帆股份營業收入約為22.47億元,同比下降31.0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0.97億元,同比下滑257.56%。2018年,力帆股份將旗下子公司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以6.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車和家,隨後又以約33.15億元的價格將原15萬輛乘用車項目的生產基地出售給了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除了變賣資產,力帆股份還將為武漢泰歌氫能汽車公司提供生產代工服務。

另一家長期遊走在“邊緣”的車企一汽夏利也在積極擁抱造車新勢力。第一季度一汽夏利營業收入約為13.49億元,同比下滑64.0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99億元,雖然同比增長10.75%,但仍處於虧損狀態。

在發佈季度報告的同時,一汽夏利發佈了與南京博郡新能源汽車公司的合資公告,一汽夏利在公告中稱已經與博郡汽車簽署了框架協議書,一汽夏利擬以整車相關土地、廠房、設備等資產負債出資,博郡汽車以現金出資,在天津成立合資公司,生產新能源車型。

連續兩年出現虧損的海馬已於4月24日將股票簡稱由“海馬汽車”變更為“*ST海馬”。對於這種“披星戴帽”的情況,同德資本汽車事業部總經理江林解釋為“財務狀況惡劣”。

*ST海馬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實現營業收入約7.11億元,同比下滑56.0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約0.44億元。

對於“自救”的方式,海馬汽車則“押寶”在新能源上。海馬汽車宣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會佔到公司總體銷量的30%。與此同時,面對產能的閒置,海馬汽車也已為新勢力造車企業小鵬汽車代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