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简单的维度,理解上汽

从业务结构来说,主要涵盖三部分。整车业务、零部件业务、金融业务。

从业务规模来说,整车业务占营收8成,去年卖出700万辆,市场占有率24.2%,这一部分主要分为四大块。

上汽大众(占股50%)、上汽通用(占股50%)、上汽通用五菱(占股50%)、乘用车(持股100%)。

四块的业务量占比分别为3:3:3:1。

汽车零部件业务占营收约两成,业务模块主要集成于华域汽车(占股58%)。

近年零部件业务不断整合,形成了一个巨型的业务子模块。

金融主要来自上汽财务、通用财务。

主要是集团内企业的存款放贷,做资金周转服务以及消费车贷的经营。

从业务效益来讲,上汽大众占据了利润贡献的半壁江山。

从上世纪满街走的桑塔纳,到现今每年卖出两百万辆的大众车,都是一脉相承的“赚钱”。

上汽集团虽持有合资企业上汽大众50%的股份,但并不处于优势地位。

德国大众以技术换市场,换了30年。在攫取巨额利润后,依然以技术稳压上汽一头,前阵大众总裁表示想提高合资车企股比,上汽总裁只能表示失望。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悲哀,乃至耻辱。

破局之法在于新能源趋势下乘用车的壮大,以及五菱的海外扩张。新能源,可能真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翻身的机会。

在燃油车市场很难干赢老牌车企,百年车企,真不是盖的。

上汽在2007年的财报中,就揭示已经在做新能源方面的布局,但最近数年才在财报上显见少许成效。

至于其它自主品牌。说实话,研究不深。譬如长城的不断简配削价,确实让人没看到什么希望。至于其它的,都快被上汽打死了吧。最近在积极自救。

从业务发展路径来说,上汽很像茅台,壮大的根源是举国或者说政策的要求。

不管是不是市场换技术,崛起的中国都需要壮大汽车产业。

87年的大众合资,98年的通用入场,在上海这个经济发展的桥头堡,领导人对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视,都为上汽的崛起做了背书。

从业务效能来讲,上汽一直被市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是净利率只有5%左右,跑输很多车企。

由于上汽在合资的上汽大众中仅持股50%,其又是上汽集团利润贡献的大头,此外业绩主力军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都占比仅50%,所以净利被半数摊薄也是必然。

这一现状恐怕只得等自主品牌的崛起了。

眼观上汽大众,在中国的汽车工业上,以市场换技术,是难得的成功,更是伟大的失败。

在上汽通用五菱中,上汽持股仅50.01%,但却占据完全的主导权。在将模式外拓上,可能会有机会,印尼的厂已经在生产销售了。

乘用车业务量目前占整车业务的一成,得益于新能源的发展迅速,在其他整车业务衰退的情况下急速扩张,这一点值得期待。

短期看,整车业务起色不大,业务的增长点恐怕落得落脚于华域。

至于未来。我想,应该在于五菱的国际化、乘用车的快速扩张、和华域,毕竟新能源对汽车零部件内饰业冲击最小。

暂时,就是悠着过河了。

短期和中期,都看不到太好的机会。但长期做配置,依然很不错。业绩,在未来几年,应该不会衰退太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