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曹德旺捐款1.5億背後:受疫情影響,福耀集團每月少賺1.5億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


企業家們自然也不例外!


2月21日,福耀集團對外表示,根據福耀集團董事長、河仁慈善基金會創始人曹德旺的提議,河仁慈善基金會再捐贈4000萬元人民幣。


河仁慈善基金會成立於2011年,是曹德旺捐出個人名下的3億股福耀玻璃股份成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


不僅如此,在這次宣佈追加捐款之前,福耀玻璃還通過德國、法國、日本等地的駐外機構,採購了2批物資捐到了福建,助力家鄉的抗疫。


這兩批物資包含了醫用口罩、手套、防護服、護目鏡、隔離衣等,價值超過1000萬元。


而稍早前的1月30日,河仁慈善基金會已捐贈了一億元人民幣,其中7000萬元捐贈給湖北,其餘捐給福建的3000萬元直接用於採購醫療物資。


換句話說,在短短二十來天裡,曹德旺已捐贈了 1.5億元!


“玻璃大王”曹德旺捐款1.5億背後:受疫情影響,福耀集團每月少賺1.5億

對於這樣的追贈舉動,其實早在第一次捐款的時候,


曹德旺就曾表過態:先捐1個億用著,不夠了再說。


這句話感動了很多網友。


但不少人可能並不知道,在曹德旺慷慨做慈善的時候,福耀集團其實也受著一個很大的衝擊......


(一)


和許多的“創一代”一樣,曹德旺的人生同樣相當勵志!


9歲才上學, 14歲就被迫輟學回家。


16歲那一年,曹德旺不得不開始倒騰各種小生意,賣過菸草、水果,修過自行車,還當過廚師。


“玻璃大王”曹德旺捐款1.5億背後:受疫情影響,福耀集團每月少賺1.5億


到了1976年,曹德旺跑到一家鄉鎮玻璃廠當了一名採購員,專門負責推銷水錶玻璃。


可這家企業的發展並如意,甚至淪落到了經營不下去的境地。


於是1983年,曹德旺東湊西借承包了這家小廠,並將主業迅速轉向汽車玻璃。


當時,國內幾乎沒有人做汽車玻璃,產品基本完全依賴進口。


在後來的演講中,他便表示:當初中國改革開放,日本賣給中國幾十萬輛汽車,蘇聯也賣一批,整個中國變成汽車的萬國博覽會。一部車賣我們幾千美金,一片玻璃賣兩三千美金,我看這太好賺錢了。


這讓曹德旺看到了商機, 在他看來,“中國人應該有一塊自己的汽車玻璃。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彼時的曹德旺要啥沒啥,技術、人才、專業設備......統統都要靠自己想辦法解決。


換做別人,雖然有想法,但很可能會被這些困難嚇跑,但曹德旺卻是鐵了心要做汽車玻璃。


如此的倔強,也讓其命運得以徹底改寫。


經過不斷的努力,曹德旺終於製造出了品質過硬,價格卻較低的汽車玻璃。


產品一經推出,就火爆市場。


到如今,福耀集團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專業供應商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中國70%的車企用的是福耀的玻璃,國外30%的車企用的是福耀的玻璃。


(二)


然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給汽車產業鏈上的很多企業按下了“暫停鍵”。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212家零部件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零部件企業營業收入損失最高的達到20億元人民幣,營收損失在2000萬元到5000萬元的企業佔比為16%。


福耀集團亦不例外。


曹德旺在接受採訪時就給自己算了一筆賬:福耀集團每個月全球有幾十億的營業額,現在有一半的工廠處於停工狀態,導致大部分跨國車企的訂單也做不了。按照以前每個月正常情況下,福耀可以賺4個億利潤,而現在才不到2億5000萬元。


換句話說,眼下的福耀集團,每個月得少賺1.5億!


不過曹德旺對此卻並沒有怨言。


他稱,“面對當前情況大家更應集中精力先把疫情消滅,而不是把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排在第一位”。


這句話說出了多少企業老闆的心聲。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讓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不能按時復工,讓各家企業的損失都是用天在計算著。


但很多大中型企業的老闆,依舊像曹德旺一樣,第一時間站了出來。


有錢的捐錢,有物資的捐物資。


據中國社科院“責任雲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14日超過千萬元以上的捐贈企業達658家,合計善款198億。


不僅如此,很多有條件的企業還果斷的跨了界,開始生產起緊缺醫療物資。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1日-2月日,全國有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業務。其中,經營範圍新增醫療器械的企業多大3647家。


上海通用五菱、比亞迪、中順潔柔、紅豆、三槍……


疫情發生後,這些企業都先後建立起了自己的口罩生產線。


不少車企還極力壓縮生產週期,趕製起負壓救護車。


負壓救護車和普通救護車並不同。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 “負壓隔離”,這樣便能避免醫務人員的交叉感染。


而從大年初一開始,上汽大通、北汽福田、江鈴汽車、華晨集團、奇瑞瑞弗等多家救護車等特種設備生產企業,就緊急召回生產線工人,全力投入加班加點的趕製工作。


(三)


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很多企業都主動作為,盡全力馳援著疫情第一線。


它們真的做到了在疫情面前不談利益。


話說什麼是企業最好的社會擔當?這就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