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大力整治地名“亂象”,提升城市“氣質”

普羅旺斯、丹佛小鎮、愛丁堡小區……看到這些名字,或許有種出國的感覺。日前,市民政局聯合多部門正式啟動清理不規範地名專項工作,對“大、洋、怪、重”地名說“NO”。

“大、洋、怪、重”

啟動清理不規範地名

“這些年一直在持續清理不規範地名,取得了一定成效。”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已納入2019年度全市民政工作要點,“大、洋、怪、重”地名現象屬“老大難”問題,我市將構建“地名標準化”管理體系。完善《重慶市地名專名與通名使用規範》,推動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規範化、制度化。

據瞭解,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不少老建築物舊貌換新顏,新的商業建築和居民小區林立而起,人們對小區命名標新立異樂此不疲。“在全國範圍都有在一些居民區、大型建築物、街巷、道路等地名中存在著‘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大”地名,即在含義、類型和規模方面誇大其辭,地名的專名或通名超出其指代地理實體實際。比如,給小區取名某某國際;“洋”地名,則是有些開發商為吸引眼球搞噱頭,明明是主城區,非要給小區取個外國名,比如小區取名普羅旺斯,丹佛小鎮,愛丁堡等;而“怪”地名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家看了不知道這些地名要表達什麼意思,也就是說部分開發商為了吸引眼球,進行一些所謂的地名創新。“比如一些含義低級庸俗的地名,含義不健康、有悖公序良俗的地名 如:黃泉路、啞巴路、癩疙寶大山等。”該負責人稱,此外,還有“重”地名,就是區域內地名重複。

取地名有講究

不可任性隨意

孩子出生了,要取名,同樣姓張,你們家可以給孩子取名“張強”,另外一家姓張的也可以取名“張強”。同一個班、同一個單位同名同姓沒人會追究。不過,地名就不一樣了,相比人名,它更講究,並不是想叫什麼就能叫什麼名字。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不少老地名命名並沒有規範,叫的人多了便成了大家熟知的地名,各個地方同名同姓的地方並不少見。隨著城市的發展,同樣在城中,就有同樣的地名存在於多個地方的現象,這也讓不少遊客、乘客感到暈頭轉向。

據瞭解,僅在主城,就有不少孿生地名,也就是“重”地名。比如,雙胞胎地名茶園,一處位於南岸區茶園新區;一處位於江北區五里店附近。三胞胎地名三角碑:一處位於沙坪壩區小龍坎新街;一處位於巴南區李家沱;還有一處位於九龍坡區白市驛。更讓人暈菜的還有五胞胎地名,比如說灘子口:一處位於沙坪壩區土主鎮;一處位於九龍坡區楊家坪附近;一處位於南岸區大興場附近;一處位於北碚區歇馬鎮;一處位於巴南區。還有更“吃香”的六胞胎地名馬鞍山:一處位於渝中區大禮堂背後;一處位於大渡口區跳磴鎮附近;一處位於江北區鐵山坪;一處位於巴南區;一處位於渝北區;一處位於南岸區。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讀音類似,容易混淆的地名,在早期取名的時候就進行規範,將為今後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市民找路也會更加方便、清晰。


重慶市大力整治地名“亂象”,提升城市“氣質”


大地名

街、花園、廣場、苑、山莊……

取名標配設施要達標

同樣是道路,有的叫街、有的叫大道、還有的叫路,同樣是住宅小區,有的叫廣場、有的叫城、有的叫花園、有的叫苑。小區、道路取名有講究,這些命名規格你知道嗎?平常,我們身邊有太多的地名,僅以通行的道路地名來說,就有很多類別。比如,某大道、某路、某街等。它們究竟有哪些區別,命名有何規矩?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以“街”為名的道路則主要體現其商業用途,沿路需要有豐富的商業設施。“不能說取名街,道路兩旁市民都沒可逛的,那可不行。”該負責人稱,取名叫“大道”的道路,路寬必須在40米以上。而取名“路”的寬度則在25~40米之間。

除了道路的類別多,我們身邊遇到的各種住宅小區,有的叫某某廣場、有的叫某某城、還有的叫某某花園等。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根據我市規定,居民住宅區命名時使用“城”、“花園”、“廣場”等通名,必須滿足相應的標準。


重慶市大力整治地名“亂象”,提升城市“氣質”


亂設地名標誌

叫“XX廣場”的小區,要能夠為居民提供2000平方米以上的休閒廣場(不含停車場);叫“XX城”的小區,小區的建築面積應在20萬平方米以上,還需要具備商業、醫療、教育等足不出區都能實現的配套功能;而叫“花園”的小區,小區綠化率則必須在40%以上;叫“苑”的小區,綠化要達到30%以上。

有時候,我們還會聽到有些小區叫某山莊,或者莊園之類。市民政局工作人員介紹,取名某山莊的小區,綠化率要在45%以上,並且還得依山而建。


重慶市大力整治地名“亂象”,提升城市“氣質”


洋地名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