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圖/網絡

◆ 鶴舞、九鱷舞、高蹺虎獅和神泉英歌是惠來縣獨特的民間舞蹈。

善舞的縣城

說起民間舞蹈,大家的印象是不是這樣的:☟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圖/網絡)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圖/網絡)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圖/網絡)北方熱情洋溢的秧歌、南方氣派威武的醒獅、少數民族婉約優美的孔雀舞……這些民間舞蹈早已經深入人心,廣為人知。但是,你見過與鶴和鱷魚共舞嗎?你見過踩著高蹺的舞獅嗎?你見過有水滸英雄的舞蹈嗎?

這些特殊的民間舞蹈,均出現在揭陽市的惠來縣。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鶴舞、九鱷舞、高蹺虎獅和神泉英歌,是惠來縣獨特的民間舞蹈,都是民間用來表達節日歡慶以及人們祈求國泰民安、吉祥福瑞的美好願望,均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鶴舞

鶴舞起源於明嘉靖三年(1524),由惠來縣葵潭鎮蘇厝園蘇氏一族獨創。鶴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寓意著長壽祥瑞。用竹篾作為“鶴”的支架,加以其他材料的裝飾,做出來的“鶴”形象逼真,造型俏皮。鶴身和鶴頭分別有木棍支撐,舞鶴者為男性,肩上架一根木棍、手上持一根木棍進行表演,模仿白鶴起舞的各種姿態,伴隨著鼓點翩翩起舞。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惠來鶴舞。(圖/林鎮州)

鶴舞分為瑞鶴“起舞”、“迎春”、“獻寶”及“七鶴歸崇”幾個部分。主舞為七人,為了增強視覺效果,還增加了其他持彩燈配合演出的人員,使得整個表演場面更熱鬧壯觀,主次分明。

九鱷舞

相傳,唐朝韓愈來潮州做刺史時,驅除惡鱷,功績卓著,備受敬仰。清雍正己卯年,惠來縣移建韓祠、韓塔於英內學宮兩側。年節拜祭韓文公時,百姓必焚化紙紮的鱷魚,兒童常拿起未焚化的來揮舞玩耍。逐漸地,舞鱷等活動在惠來發展形成。因舞鱷表演時有9人,20世紀90年代後正式稱“九鱷舞”, 方言慣稱“舞九鱷”。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惠來九鱷舞。(圖/林鎮州)

九鱷舞的道具鱷燈,用竹篾紮成鱷頭魚身龍尾形,外蒙絲紙或綢布,燈內有燭火,揮舞不熄。表演九鱷舞,其中四人共同撐舉一條大的“鱷魚”,其餘的單人手持小的“鱷魚”,表演過程中,沿襲著原來舞鰲魚的一些程序,如“打四角”、“四翻”、“跳徑”、“躍龍門”等。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惠來九鱷舞。(圖/方義生)

高蹺虎獅

惠來春節至元宵有舞獅的習俗,惠來的舞獅與一般平地舞獅不同,是踩著高蹺表演的,稱“高蹺虎獅”。東隴鎮寄隴村的高蹺虎獅舞,有著300多年的歷史。獅頭也不同於一般紙糊的醒獅頭,為半球形面具式獅頭,上圓下方,上方為紙糊,下方嘴巴為木製,可以靈活開合,獅頭青面獠牙,面部不是很立體,類似於海陸豐的“蓋仔獅”。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惠來高蹺虎獅。(圖/林鎮州)

高蹺虎獅舞集雜技和武術於一身,舞獅者踩著高蹺,既要保持身體平衡,又要表現出獅子或威武霸氣或憨態可掬的各種神態,難度相當高。高蹺虎獅舞中會結合武術表演,並有四隻小獅子伴舞,還有帶著人臉面具的逗獅童,詼諧逗趣,手執一把破葵扇逗引虎獅,當地稱“虎獅娘”。

高蹺虎獅舞分三個環節,第一部分舞獅,第二部分武術表演,第三部分為鑽火圈雜技表演。整個表演高潮迭起,熱鬧非凡,深受觀眾喜愛。

神泉英歌

神泉英歌是潮汕英歌在惠來傳承的一支,形成於清朝中期,距今已有近200年曆史。表演隊伍分為兩路,總數一般為偶數,可為24人、36人、72人,最多達108人。每人雙手各握一支短木槌,或一半人握槌,一半人左手執鼓。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惠來的英歌表演。(圖/方義生)

表演內容主要根據小說中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以臉譜化和誇張的動作創編,著武士服裝,腰掛好漢姓名腰牌,展現水滸英雄的戰鬥豪情和英雄氣概。在司鼓手的指揮下,眾舞者變化隊形和動作套式,神泉英歌隊列圖形變化豐富,有雙龍出海、猛虎下山等樣式。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惠來的英歌表演。(圖/方義生)

神泉英歌有一項具有獨特表演技巧的絕藝,稱為“活槌走指”、“指上飛槌”。舞者以五指旋轉敲活槌,手舉雙槌,空中旋舞,技藝獨特,表演方式技巧性強,難度大,觀賞性強。

踩著高蹺來舞獅!這是一個善舞的縣城

惠來的英歌表演。(圖/方義生)

神泉英歌表演文武兼備,常在粗獷的表演後進行“桃花過渡”等滑稽表演,更具潮汕韻味。


- END -

文 | 徐舜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