咑,咧,籲:許昌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些聲音?


咑,咧,籲:許昌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些聲音?

咑,咧,籲:這些音,只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才能聽懂!‖老家許昌

文‖畢索 邱松奇


犁,早在5500年以前,埃及等國家的農民就開始嘗試使用。中國的犁出現於商朝,形制簡陋。西周至春秋晚期開始用牛耕田,中國最初的犁由耒耜發展演變而來,用牛牽拉耒耜後,犁與耒耜才漸漸分開,“犁”有了專名。

近代的犁由犁杖、犁把、提手、犁眼、犁底、犁面、犁鏵等構成。在農業機械化之前的廣大農村,都是用這種犁耕地的。

在個體歲月,牲口是半個家業;在集體年代,牲口是主要生產力。我三叔年輕時就好侍弄牲口,在飼養和使用牲口方面經驗豐富,特別是使牲口犁耙地最內行,幾乎達到了人畜合一的境界。

你看,三叔左手扶犁杖,右手執鞭,撇繩掛在犁把上,時不時喊一聲“咑咑”或“咧咧”的號子聲或揚鞭一甩打一個響鞭。這時的牲口就意識到這是主人要它好好拉犁的信號,於是,它便甩甩尾巴搖搖頭邁步拉犁。時而,三叔嘴裡哼著小曲,神態悠哉悠哉。

咑,咧,籲:許昌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些聲音?

你再看,一趟到頭拐回來時,用右腳把犁面踢向左,犁垡向左翻;到另一頭拐回來時,用左腳把犁面踢向右,犁垡向右翻。這樣來來回回踢犁面是讓犁垡始終翻在一個方向,一定不能忘記。在拐回來時,三叔左手持提手把犁提起來,身子往後仰撤著,拿鞭子的右手要拉起撇繩,示意牲口拐回來,嘴裡還得喊著拐回來的號子。

牲口也很懂人意,隨著人、犁的迴轉而回轉,步調一致,配合默契。撇繩一鬆,牲口便知自己應站的位置。按照犁幅寬窄適度扎穩犁,人畜便各就各位了。接著三叔把鞭子一揚,隨著一聲“咑咑”的號子聲,人畜合一,奮力前進。犁也跟著歡快地翻起“浪花”來。

到下午後半晌,牲口將乏困時,三叔才不斷地發著號子聲,但只是警告牲口不能松套,鞭子從不輕易落在牲口身上。有時,他把鞭子向空中一掄,“叭”,打一個脆響的鞭聲,牲口便昂首闊步,小跑似地拉起犁來。三叔也跟著精神起來。

我三叔犁的地,不套犁,不閃犁,墒溝直,犁垡平。一般上午光犁不耙,趟住垡妥了,待到下午犁完時一齊耙。先直耙,再斜耙,一直把地耙得平展展,面酥酥的。

咑,咧,籲:許昌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些聲音?

如果是生手犁地或才學犁地,麻煩就多了。不是忘了踢犁面,就是忘了拉撇繩;走得快了腿碰到犁杖上,走得慢了犁失控,左搖右擺。一會弄得手忙腳亂,滿頭大汗,地也犁得亂七八遭,於是他們就哈哈大笑連連說:“不中,不中。”

有時為了趕時令播種,需要加快犁地,大隊便出無奈之舉——組織人力拉犁。十幾個人一張犁,說說笑笑,熱熱鬧鬧,一天也能犁十幾畝地。可一天下來,把人累得吃罷晚飯就想去睡覺。

過去,過了白露不久至寒露,就忙收忙種了。在中原沃土上,野曠天低樹,農人忙桑麻。扶犁耕田的,搖耬播種的,人歡馬叫,勞動人民靠自己一雙手,濃墨重彩地繪製著忙而樂的耕種圖。

而今,收、耕、種的機器遍地跑,三兩天就能把過去一個月的農活徹底結束。中國農業正朝著現代化發展,向著休閒農業邁進,牛耕人拉的時代一去不返了,犁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退出了歷史舞臺……


咑,咧,籲:許昌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些聲音?

【作者簡介】畢索,禹州人,中共黨員,退休教師。

邱松奇,禹州人,農民,酷愛文學。曾在《奔流》、《禹州通迅》和網絡媒體上發表多篇作品。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