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級幹部“退居二線”,“搖身一變”駐村幹部,為啥?

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

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
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

2016年年底的一天,姚茂寬以遵義市檔案局局長的身份來綏陽指導檔案工作。2017年8月的一天,他卻以扶貧工作包村聯絡負責人的身份,以駐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同步小康建設駐村工作隊隊長的身份,來到綏陽縣鄭場鎮底壩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駐紮基層。如今,57歲的姚茂寬,駐村工作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好評。

底壩村位於鄭場鎮東南,有19個村民小組,全村總人口7600人,共1220戶;全村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25畝。由於地理條件差,主導產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以青壯年為主體的農民大部分外出務工。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71戶、456人,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複雜,脫貧工作難度大。如何儘快實現脫貧任務?怎樣有效開展扶貧工作?姚茂寬感到壓在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

退居二線趕赴脫貧一線 為啥?

2016年年底,姚茂寬所在的遵義市檔案局調整幫扶對象為綏陽縣鄭場鎮底壩村。時任黨組書記、局長的他第一次到該村調研,發現該村存在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生產水平不高、村支兩委管理有差距等困難。同時,也有豐富的國土面積和良好的生態條件。

他用一週時間詳細對該村開展了實地走訪調研,廣泛的徵求意見和討論,親手寫下了《底壩村2016-2018脫貧攻堅發展和實施綱要》,明確了脫貧攻堅的目標和任務、工作思路、幫扶措施等。至此以後,他就與該村結下了不了情。

“習總書記說:脫貧攻堅既是戰場、也是練兵場”。在姚茂寬看來,脫貧攻堅是戰場,就需要老兵、需要老將,他作為一名老將就應該到戰場一線去。他還認為,脫貧攻堅也是我們黨向全世界作出的宣誓,向我們全國人民作出的承諾,是一項非常崇高的事業,也是一項非常講政治的大事,在今後回憶的時候,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必須要有他。

長期在農村、在基層工作的姚茂寬,2017年向市委再三申請,主動辭去一切職務,以一名普通黨員、普通幹部的身份,到邊遠的底壩村當一名駐村幹部。 “正是因為這個地方落後,這個地方才需要我們去建設。”姚茂寬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當初鏗鏘有力的話語。

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

處級幹部“轉身”駐村幹部 為民!

2017年8月,市委批准其擔任綏陽縣鄭場鎮底壩村村總支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同步小康建設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一名扶貧“新幹部”,他為自己和工作隊明確了“真蹲實駐、真幫實扶、積極主動、紮實工作”的工作要求。

從進村第一天起,姚茂寬就用“腳板”去了解村裡的大事小情,走訪困難戶問致貧原委、問題癥結,走訪發展大戶問致富經驗、增收建議,走訪黨員幹部問發展良策、意見建議。他一戶戶摸家底,問收入,與群眾面對面分析致貧原因,有針對性為每一戶制定幫扶措施,確定具體脫貧辦法和時間步驟,並採取“臺賬管理、分類銷號”的原則,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去解決。

通過調查走訪,姚茂寬摸清了全村群眾的家庭狀況,特別是對所有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有了更精準的瞭解,對掌握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分析,然後與全村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討論,經過分析醞釀、集體討論,結合上級相關優惠政策、扶持措施和本村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了《底壩村2016-2018脫貧攻堅發展和實施綱要》,明確了全村整體發展的基本思路,擬定了以“金銀花、勾藤、紅豆杉套種前胡、太子參+辣椒、訂單高粱、烤煙+畜牧業的”一長三短一補產業發展模式,為全村按計劃脫貧注入了新的動力。

“駐村第一書記姚茂寬同志,在我村駐村一年多以來,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名正處級幹部,隨時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的脫貧幫扶幹部,在脫貧攻堅的各個領域當中,為了群眾致富,身先士卒,為群眾講政策、講技術。”底壩村支部書記張登輝說。

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

邊學邊做引領群眾致富 值得!

駐村幹部就得在村住,農民樸實有智慧,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從心底建立相互的信任,打成一片,才能促進工作。生活中,姚茂寬把自己的家搬到了村裡。

“一是向人民群眾學習,走村串寨,瞭解這個地方的民情,老百姓的希望,在解決問題中去提升自己。第二個方面向書本學習,學習脫貧攻堅方面的政策法規,包括我們對工作的要求,這些政策問題,第三是向我們的同志學習,村幹部的工作作風、工作經歷確實比我們長,向能者學習,和他們一起,瞭解這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從哪個地方去入手,去開展工作。”工作中,姚茂寬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當群眾農忙時,姚茂寬利用自己學農專長,到田間地頭向村民講解種植技術,瞭解群眾在生產中遇到的困難。他樸實的生活態度、率直的性格,做事公平、辦事公道的風格贏得全村群眾的極大信任,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拿不準的大事小事都會找他商量,出主意、想辦法。

“打叉的時候,反正那個丫枝你不要等它打出來 ,你把它掰了的話,只要功夫到位,我認為那個東西還是算可以的。”永豐七組的勾藤種植彭招財,從不願意種植勾藤到現在說起勾藤頭頭是道,全靠姚茂寬多次上門走訪和技術講解。如今,全村上百戶群眾參與勾藤種植1300餘畝。

金銀花是該村群眾原本不看好的產業,群眾因技術缺乏,從零星的、長相也不敢恭維的300來畝,發展到如今的2000餘畝,姚茂寬可沒少下功夫。“姚局在這裡來給我們講解之後,怎樣剪枝給我們講了之後,就說枝條要剪短,最多留兩個疙瘩,經過他教授之後,我們這樣剪了,的確發的枝條很粗,長得很好。”彭文才去年種植了80餘畝,收入乾花5000多斤,實現產值15餘萬元,今年他打算再擴大30畝,金銀花也成了該村群眾的致富之花。

為提升全村的整體形象,他多次協調相關部門籌資改善了村級辦公陣地,修通了21條,共計64.4公路的通組公路,解決了全村群眾用水、用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去年,全村脫貧100戶,267人。

打贏脫貧攻堅戰,僅靠一己之力是不夠的,需要黨員幹部群眾共同努力、全社會齊抓共管才有效果。今年,該村還有71戶,189人等著脫貧,姚茂寬依舊與全村一起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吹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引領村民向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標砥礪奮進。

处级干部“退居二线”,“摇身一变”驻村干部,为啥?

歡迎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詩畫綏陽 養生天堂

主辦:中共綏陽縣委宣傳部

承辦:綏陽縣融媒體中心

總編:石芝謀 副總編:丁本俊

全媒記者:黃雲 李前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