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悟語(二四二) 失之不憂,得之不喜

人生悟語(二四二)  失之不憂,得之不喜

在唐太宗時期,盧承慶曾任“考功員外郎”官職。所謂“考功”,就是專門管官吏考績評功的,屬於吏部。據說,盧承慶對考功工作公正負責。一次一個負責運糧的官員,由於發生糧船沉沒事故,受過處罰。盧承慶在給他評功考績時,便給他評定為“中下”等級,並通知本人。那位官員得知後,既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沉沒,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的力量能 挽救的,評為‘中下’恐怕不合適。”遂決定改評為“中中”等級,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客套的感謝話,也沒有什麼激動的神色。盧承慶見他如此這般,非常稱讚,脫口便說:“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當即把他的功績改為“中上”等級。從此,,“榮辱不驚”這個成語典故便廣為流傳。

要想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絲毫不受外界的干擾,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卻很難/縱觀歷史,不是常見一些有才幹的人,事業順時志高氣盛,以經挫折就落了雞湯麼。

只有保持一份平常心,才能做到榮辱不驚。榮辱不驚不是消極的迴避,也不是看破紅塵、甘於沉淪,它是遠離名利、遠離喧囂的一種坦然,是在受到挫折時仍就有與花相悅的一份從容。

我不需要什麼?

蘇格拉底有一次參觀完貨物琳琅滿目的市場之後,感慨曰:“原來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東西我用不到!”而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卻於其相反,到市場轉一遭之後,往往自我感慨:“這世界上有這麼多好東西都是我需要的呀!”有道是“從細微處見精神”,這兩種看似平常的感慨,足可以顯出聖凡之別。

我想,蘇格拉底逛完市場之後,肯定是一身輕鬆,仍然專注於他的哲學,因為他很清楚自己不需要什麼,故可以不為市場那另常人眼睛發亮、腦筋打轉兒的種種好東西所動。那位拋棄了鉅額家產的銀行家之子、坐在木桶裡一面曬太陽一面思考問題的第歐跟尼,也如蘇格拉底一樣清楚自己不需要什麼,只因有此境界,他才可以笑傲王侯,對問他需要什麼並表示可以馬上賜予的國王說:“那就請你站在一邊,別擋住我的陽光。”而凡俗如我者則大不同,我感慨過就會想,要是能發上一筆財,把我需要的東西搬幾樣回家就好啦!隨之而來的,便是暗恨自己腰包不豐。

蘇格拉底和第歐跟尼畢竟是世界史上的偉大人物。能夠修煉到他們那種境界的人,畢竟太少,更多的人則是被慾望牽著鼻子走,而一旦受到某種慾望的驅使,便很少會問一問:我不需要什麼?

人的慾望無止境,但人的生存需求卻十分有限。如果我們弄清我們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心就不會為物慾所煩,身就不會為物慾所累,就不會在物慾橫流的世俗社會中迷失自我,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去幹比滿足物慾更有價值的事業——人在向一個既定目標前進時,猶如作戰,是需要輕裝、全力以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