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汤和为何不死,没被朱元璋斩杀呢?

天天开心历史


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是朱元璋的同乡邻居,早年投奔郭子兴,做到了千户,资格不比朱元璋和徐达差。后来他追随朱元璋,守卫常州多年,以后在征讨东南、北伐和进军西北时,多有战功。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功臣,汤和只得到一个中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朱元璋解释其中原因,说汤和“嗜酒妄杀,不由法度。”

此后,汤和佩挂征西将军印,征讨四川,并再次参与北伐,战绩一般。直到洪武十一年,汤和才被进封为信国公,岁禄三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死,被追封为东瓯王,入享太庙,算是寿终正寝,但他的儿孙因为早死,并没有袭爵。直到嘉靖年间,他的后代才得到一个灵璧侯。

比较而言,汤和与明朝其他的开国元勋相比,不如徐达、李文忠等人那样幸运,但比李善长、冯胜等一大批人要好得多,其中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知进退,懂分寸,很清楚自己的地位。

汤和这个人颇有计谋,“沉敏多智数”,但有一个缺点,就是贪杯,醉酒之后容易失言。当年镇守常州时,一次醉酒之后他报怨说,自己完全可以投奔张士诚,也可以混得不错。朱元璋听说之后非常不满。这也是汤和没有第一批得到公爵的重要原因。

但这次挫折让汤和学乖了,他是一个职明人,身边的文武大臣接连出事,他看在眼中,自然有所醒悟。进封公爵之后,他对朱元璋说,我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带兵,希望回乡养老。朱元璋大喜,赐他钱钞修建住宅。

那以后,形势越来越严峻,汤和也越来越小心,越来越谦卑,从来不对外人谈论国事,朱元璋的赏赐全部拿去分给乡亲,身边的姬妾也都打发掉。

第二,朱元璋清算李善长时,汤和明确表态支持朱元璋,宣示忠心。

洪武二十三年的夏天,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指责曾与胡惟庸互相勾结,阴谋反叛。李善长是六国公的第一位,是资格最老的开国元勋,属于标志性的人物。朱元璋要搞掉他,需要一些有力的罪证。

结果汤和揭发出一条罪状:汤和掌管都督府时,李善长向他借用几百士卒,帮助建造自己的府第,以节省费用。但汤和严辞拒绝,李善长也表达了歉意。

在这关键时刻,汤和站出来揭发李善长,等于是落井下石,同时表明自己坚定支持朱元璋。这一点才是朱元璋最看重、最需要的。

第三,汤和晚年时身体很差。

李善长倒台时,汤和犯了严重的疾病,说不出话来。后来病势稍缓,朱元璋又把他接回南京,允许他乘车进宫,与他手拉手,一起叙旧,说起从前的种种往事。汤和此时已经无法出声,只能点头回应,搞得朱元璋流下眼泪。

从人性的角度看,做为同乡和同龄人,汤和是最有资格同朱元璋对话的人,朱元璋需要这样一个对话者。而且汤和此时已经完全成了废人,百无一害。如此种种,汤和得以安然度过晚年。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七十岁的汤和病死,朱元璋厚赐金帛。


于左


首先,作为朱元璋的发小,汤和深知朱元璋性格,你看他能在当初介绍朱元璋加入起义军时,却能做到职务比朱元璋大,却甘愿听从老朱,这叫识时务。

其次,汤和不居功不争功,作为大明开国元勋,有实力封国公的,当时封了侯也不争不闹,等到后来老朱升他做信国公时,汤和虽然接受,但没过多久就以年迈多病为由告老还乡。

再者,汤和不拉帮结派,当时,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派明争暗斗,汤和能做到置身事外,不卷入漩涡里。

归根到底,汤和与汉初张良一样,是道家人物,为人低调,淡泊名利,懂得功成身退,所以最后能善终。


微事笑评


汤和作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是难得的善终之人。

要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很多人因为天下大定,而失去了他自身的价值,便被当朝者视为权利的威胁,会想尽一切办法除掉。而汤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个例外。

(汤和画像)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人)。

是朱元璋的同乡,从小一块长大,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汤和比朱元璋大几岁,却常常以朱元璋为中心。这也许是优秀的领导力从小便会展现出来吧。

在汤和投郭子兴从军以后,早期的官职比朱元璋要大,却常常听朱元璋的话。

后来朱元璋单独出来拉起队伍的时候,汤和紧紧的跟在身边。

经过几年的战争,终于赶走了元顺帝,打败了陈友谅等强敌。在应天大明王朝成立了!

于是,各个大将们开始了论功行赏,加官封爵。日子过得是何等的快哉。

打天下是一回事,坐天下又是一回事了。

皇帝开始每天除了政务上的事情,便开始思索自己百年以后,这个战功赫赫的大臣们,新皇帝还能豆都驾驭?一旦不能驾驭,将给大明朝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个时候便开始找出何用理由准备除掉这个功高震主的人,尤其实在太子朱标病逝以后,更为厉害。

这其中就有刘伯温、李善长等等,猛将豪帅又有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仅胡惟庸一案就诛连了几万人,不可谓心不狠。



为什么偏偏汤和这么幸运呢?

个人认为有几点。

1、汤和本人很有政治智慧,非常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现在的上位已经不是以前的上位了。所以处处小心。

2、汤和本身熟读历史,以史鉴今,知道曾经发生在大汉王朝的故事。但是张良却偏偏善终了。所以尽可能的保持低调,不参与任何党派之争。也不加入任何一个集团。

3、其实汤和已经看懂了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所以汤和每天花天酒地,不表态,不评论,更不参与。就像萧何一样使劲的贪污,目的就是让刘邦放松警惕。汤和也一样,每天吃喝玩乐,所以朱元璋对他很放心。

4、本身和朱元璋就是同乡,有着比其他人更加深厚的感情。加上汤和晚年身体原因。故此,朱元璋对他很放心,因为汤和实在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反叛之心。

所以,在明朝初期,大臣们人人自危的时代,汤和,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像少年啦飞驰97


汤和其实最该杀,因为他把自己比作韩信。之所以不死,全凭朱元璋念旧。

汤和,字鼎臣,濠人,跟朱元璋老乡,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和小朋友玩骑马射箭,一直就是孩子头。长大以后身高两米,风流倜傥。郭子兴起兵之后,汤和带着十几个兄弟加入起义队伍。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当时郭子兴的部将都看不起朱元璋,汤和还比朱元璋大三岁,但是唯独他对朱元璋特别尊敬,唯命是从,朱元璋特别高兴。汤和镇守常州,和张士诚接壤,张士诚派出好多间谍刺探情报,汤和严防死守,敌人水泼不进。如果敌人来犯,就把他们打出去。围攻苏州的时候,汤和被火枪击中,朱元璋让他回南京疗养,但是他枪伤刚好就立马上阵杀敌,攻下苏州后朱元璋赏赐了几个钱。

汤和接着带兵先后拿下方国珍和明玉珍,又跟着徐达打败王保保,封中山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就是免死金牌。汤和为人机智敏锐,但是酒风不好,喝醉嘴上没个把门的。镇守常州的时候,跟朱元璋请求一件事,朱元璋没有答应他,汤和很郁闷,喝了酒之后口出怨言,我镇守的常州就是屋脊,靠左则左重,靠右则右重。朱元璋听了之后怀恨在心。(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后来还把这事刻在丹书铁劵上。

汤和这话就是把自己比作楚汉争霸时的韩信,助楚则楚胜,辅汉则汉兴。朱元璋晚年,天下无事,也不想让诸将久掌兵权,但是没有说出来。汤和看出了这个意思,跟朱元璋说,我岁数大了,不能带兵打仗了。希望您让我回老家退休养老。朱元璋大喜,立马掏钱给他在凤阳盖了一处院子。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

没过多久倭寇骚扰海上,朱元璋很头疼,就跟汤和说,你虽然老了,这事还得你去办。汤和希望带着方国珍的旧部方鸣谦一起去。方鸣谦出主意说,倭寇海上来,我们就在海上歼灭他。就在沿海建置卫所,水军陆军全部配套,联合作战,让他们上不了岸。兵员就从当地的居民里面召集,不用从外面调。朱元璋接受了这个御敌方案,汤和到了浙西,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老百姓负担太重,有人跟汤和说,老百姓都在背后骂娘呢,咋整。汤和说,谁他妈敢再骂,我宰了他。或谓和曰:“民讟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得了重病,话都说不出来,朱元璋亲自探望,兄弟二人无语凝噎,让他回老家修养。略微好点之后,就把他接到南京,请他吃大餐,还亲自作陪。洪武二十七年,汤和已经病入膏肓,朱元璋再次把他叫入皇宫,抚摸着他的手,说起儿时伙伴以及创业艰难,汤和说不出话,只能点头而已。朱元璋哭了,给了他好多钱让他买棺材。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逝,享年七十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汤和晚年特别谨慎,从来不敢泄露一句国家大事,上百个小妾生病后全部遣散给钱嫁人,所得封赏全部分给父老乡亲,看到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伙伴非常高兴。当时开国公候宿将几乎被诛戮殆尽,唯独汤和独享高寿,得以善终。到了嘉靖年间,倭寇猖獗肆虐,唯独浙西沿海有汤和监督建造的卫所可以御敌,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唐风宋月


说起汤何,可以说他是朱元璋的所有开国功臣中命运最好的一个。无论是从他的功绩还是最后的境遇,无疑都是很“完美”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方便自己的继承人能够顺利的将皇位继承下去,保住这大明江山万古长青。于是朱元璋便打击了几十位开国功勋,至于牵扯到的大小人物更是高达数万人之多。特别是我们熟悉的蓝玉案,仅仅是这样一个案子,就牵扯到了1.5万人之多,这还只是个保守数量。

什么徐达,蓝玉,李善长,都无一幸免。但是汤何却活了下来,并且还活得很好。为什么呢?这主要还跟他谨慎,沉敏的性格有关。

汤何早年的时候追随郭子兴,因战功卓著被授予“千户”。后来在跟随朱元璋后,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1367年被封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后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1378年被封为信国公。

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朱元璋心里开始为继承人的事情烦恼,他知道,自己如果健在,那么这些开国元勋们必然不敢造次。但是自己的继承人又是一个温和之人,怎么能斗得过那些老谋深算的文臣。自己的儿子朱棣虽然也是武力超群,军事谋略很不错,但是对于那些武将来说,势力太过单薄。怎么办?

简单,只需要把他们都给除掉就行了!

这时候,汤何知晓朱元璋心里打的小算盘,便不等他实施,就赶紧辞官回乡。

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

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便答应了汤何的请求,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洪武二十八年,汤何因病去世,被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结论:在君主专制统治下,任何有挑战或者对皇权带来危险的人或事都会收到严厉的打击。特别是在开国时期。开国元勋们为国家的建立付出了太多心血,但是别以为这就可以和皇帝分江山,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行为。因为皇帝从来都只有“共患难”,很难“同享乐”。功成名就之后,就应该急流勇退,范蠡,汤何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往往能够得到善终。




圆哥说史


第二,汤和为人谦虚,不争功,朱元璋来到义军后,由于才能出色,很快级别就在汤和之上了,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很听朱元璋的指挥,屡屡帮助朱元璋,直到朱元璋当了郭子兴的女婿,出来独立门户,汤和都一直跟着。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大封功臣,与汤和同等功劳的都封了公的爵位,而汤和只有侯的爵位,但汤和没有不满之情,反而约束家人,不许表露不满的意思。

第三,汤和很会审时度势,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时候,汤和已经知道朱元璋的心思,作为发小,他很了解朱元璋的性格,所以他审时度势,向朱元璋交出了兵权,辞官告老还乡,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活到七十岁才去世




lishi的镜子


两人年龄相仿又是同村发小,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时候,汤和就把朱元璋视做孩子头。汤和他们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对于朱元璋来说都不叫事,传说朱元璋就带着这帮孩子把东家的小牛烤着吃了,把牛尾巴放在岩石缝中,然后对东家说小牛被神仙拉进山了,事后朱元璋挨了顿打,这帮孩子自然服气。

后来朱元璋投军时汤和已经是千总了,这会的汤和跟在朱元璋身后,对朱元璋这个刚来的小兵,就象对自己的领导很自然没什么不妥!随着朱元璋职位的上升,汤和就一直对朱毕恭毕敬。因此汤和成了朱元璋最信任的下属。

建立大明后天下稍安,汤和随既交了兵权,不结朋党,后又因病辞官回乡!所以朱元璋不会对汤和痛下杀手


五月花盟


文史频道第136期之急流勇退

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玩伴,也是朱元璋反对元朝统治的领路人。


在朱元璋称帝后,汤和作为开国元勋,起初并没有被封为公爵,像徐达,李善长这些人,都是公爵,唯独汤和是侯爵。

这个时候就看出了汤和的政治智慧,他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欣然接受了这个侯爵。

等到朝廷出了战事,他主动要求外出打仗,因为在他看来,这个时候的朝廷里是个多事之秋。

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个派别之间斗争激烈,汤和不想卷入党派之争,只有外出领兵打仗,才能躲过各方的拉拢。

汤和胜利回朝后,朱元璋还是封了汤和公爵,与李善长等人地位一样。

做事谨慎的汤和,知道每个朝代的开国大臣都会被皇帝忌惮,所以在立下战功后,反而主动要求辞官回乡。

朱元璋正在位解决淮西勋贵而发愁,汤和恰到好处地提出辞官,让朱元璋心里非常高兴。

辞官后的汤和,回到老家安徽凤阳,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洪武26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把李善长,刘伯温,蓝玉这些人全部处死,受到牵连的有数万人,只有汤和一人得以幸免。

晚年的朱元璋非常怀念汤和,经常让他到南京叙旧。

汤和这个时候已经病重,不久后撒手人寰,朱元璋的老班底全部去世。

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是因为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对于权力每个人都留恋,到能做到急流勇退的却只有汤和一人。

—End—



文史频道


作为朱老板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老汤深知朱老板的性格是属于有仇必报型的。朱老板能做这么大领袖魅力身上的气质也很出众也很忌讳手下将领。和这样的老板打工老汤也是很了解的。至于老汤为什么不被朱老板杀。只能说老汤会做人懂得隐忍。还有朱老板那到晚年仅存的一丝善良和童真吧。


不风流11


汤和没野心,能力也比不上其他人,最最重要一点,朱元璋才当兵那会儿,一个小兵汤和都无比的尊重,那时候汤和还是上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