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以文御武,宋朝和明朝哪個朝代的文人統帥能力強?

天天故史匯


宋朝和明朝是兩個極其相似的朝代,都採用以文官統御武將的方式,進行對軍隊的掌控。

那麼,這兩個朝代的文官哪個朝代的文臣的統帥能力比較強呢?

我們選擇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來對比一下,看看宋朝的文官與明朝的文官孰優孰劣。

宋朝的文官筆者認為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文天祥了,眾所周知,他是大宋的最後一個宰相,為了光復大宋,帶領著抵抗軍在大宋皇帝已經投降了蒙古人後,依然進行著頑強的抵抗。

文天祥最初奉了皇帝召令,舉兵勤王,率領萬餘名義士入京開始,便由吟詩作賦的純粹文人變為統御武將的儒臣。

他苦戰東南,義使元軍大營,只為了使大宋剩下的這半壁江山不受北方鐵騎的屠戮。

在被元軍扣留期間,文天祥更是想方設法地進行潛逃,終於在隨從的幫助下,歷經九死一生才逃脫,抵達江西,繼續抗元。

然而文天祥終於還是失敗被俘,成為了元朝的俘虜,在元大都被忽必烈關押數年之後,從容就義,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我們再來說個明朝的文官,于謙於少保。

在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于謙力排眾議,擁護了朱祁鈺為皇帝,並誅殺了王振在朝廷的黨羽,開始組織對瓦剌大軍的抵抗。

首先,由於京城附近的精銳大軍都葬身於土木堡中,于謙立即奏請朱祁鈺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

隨後,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瓦剌太師也先,挾持明英宗朱祁鎮,對明軍進行逼和,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

也先無隙可乘,只能和議,于謙又挑選京軍精銳分為十團營進行操練,遣兵出關屯守邊境。

于謙於風雨飄搖中保住了明朝的根基,而文天祥卻只能在雨打浮萍的時候嘆息。因此,兩朝的文官統御能力也是高下立分,不難看出了。

宋朝的文臣,大都是隻能討論風花雪月,不能統御武將,他們的福利好待遇好,卻少有能夠改變朝局的。

一旦外族入侵,只會想方設法地和談,對於武將是打心底看不起的。因此,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很容易養成文官自大狂妄的盲目指揮風氣。

而明朝的文臣,在經歷了大宋的歷史教訓後,在組織架構上也作出了調整,防止了文官過度壓制武將。

而且明朝文官的福利待遇也並沒有超越武將太多,各司其職,沒有人為地去抬升文官的地位,也就避免了文官與武官之間的集體矛盾,在統治軍隊時,能夠做到文武官員從實際出發,選擇最佳的方式抵禦敵人。

因此,筆者認為,明朝由於吸取了宋朝的教訓,明朝文官的整體統御能力比宋朝要好。


寡言悟裟


同是以文御武,宋朝與明朝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但是宋朝比明朝更強一點。

明朝與宋朝都有文人、秀才做統帥,領兵抗敵,像北宋的范仲淹抗擊西夏、南宋的劉琦、辛棄疾抗金,明朝末年的袁崇煥、洪承疇、史可法抗清。



他們都是文人、秀才出身,但是他們一點都不比武將能力差,反而更強,更具有統帥能力,在歷史上嶄露頭角。

所以,從這一點上說,同是以文御武,宋朝與明朝各有千秋。

宋朝鑑於五代十國武將篡權亂政的行為,從北宋初年就開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將兵權收回中央,軍隊由中央調動、指揮。



北宋中期,講求時政,科舉中有一項考試就是“實務策”,所以北宋文壇,要立足於政,而不在於文,倡導時事政論、經世濟時,重視文章的政治作用,反對柔靡文風,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北宋文壇還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提倡散文,反對辭藻華麗的駢文,使北宋詩文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對當時與後世的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北宋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還有北宋的宋詞,與唐詩、元曲並立於世。

但是明朝,從明朝開國一來,就在科舉上實行八股取士,大大鉗制了文人的思想,默守陳規。

所以,從以上對比來看,宋朝比明朝更強。


文人提筆安天下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我也需要給問題的主人破解一個歷史知識,那就是關於文官政治集團的形成與發展。

從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中國的政治制度就開始從貴族政治轉化為官僚政治。到了隋唐時代,科舉制的設立發展與興盛,標誌著官僚政治體制的正式確立。而這時的官僚政治還不只是文官的政治。

文官政治集團的正式形成是在北宋,因為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是武將出身,他害怕宋朝以後的武將也模仿他黃袍加身,所以他便將武將逐出官僚隊伍。吳健開始成為一種國家的象徵,而並沒有實際權力,這樣官僚政治就慢慢的脫胎為文官政治。文官政治背誦形成以後,在以後的1000多年裡不斷髮展。元朝初期,文官政治成一度受到削弱。然而作為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了加強統治,元代承製是宋朝文官制度的發展,從行省制的左右丞相到中央政府的左右丞相,基本上都是由文官出任。文官集團進一步發展。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在6部之上設立6科13道十八大衙門。及言官政治體系。和御史政治體系。眼光和意識早在宋代的時候,便已經形成了一個勢力集團。但這個勢力集團是受控於皇帝和宰相之下的附屬政治工具。

到了明代,文官政治沒有了丞相的俠之變成了一種可以獨立於行政體制之外的和皇權相抗衡的一大勢力。這便形成了明清特有的政治會議制度——廷議。這是皇權與文官政治集團的監察權相妥協的產物。

明代中後期,文官政治權的勢力達到整個歷史時代的頂峰時期。嘉靖皇帝繼位之初,想把自己的父親母親明朝的太廟之中。這件事在文官政治集團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整個文官集團與皇帝一人相抗衡。雖然最後嘉靖皇帝達到了原先設定的政治目的,但是嘉靖皇帝的皇權權威也被文官集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所以嘉靖皇帝願意用一種消極的反抗來制衡文官集團,那就是20多年不上朝。他為什麼不上床?就是因為皇權對抗不了文官政治集團,所以他既然不能隨心所欲,便將之一關在宮裡不見他。這便是明朝有名的大禮義之爭。

到了萬曆皇帝的時期。由於張居正當國文官集團受到打壓,也被張居正集團所利用。東冠集團特別不服張居正獨裁的政治。然而他們又沒有辦法,所以一面被打壓,以免被利用。

等到張居正死了之後,文官政治集團重新抬頭。再一次左右了明朝的政治格局。明神宗萬曆皇帝,曾經想立福王為太子。但是由於死亡並不是最佳的太子人選,所以文官集團堅決反對。最後萬曆皇帝迫於壓力,便沒有立福王為太子。這一次以萬曆皇帝徹底失敗告終。以文官集團全勝而結束。文官政治達到了頂峰中的頂峰。將皇權壓在了文官勢力之下。從此萬曆皇帝一氣之下,再也沒有上過早朝。以此來作為對文官集團的懲罰與反抗。隨著明王朝的滅亡。文官集團政治由鼎盛走向衰落。






舊事舊人歷史說


同樣以文御武,明強於宋。宋是首個以文御武的朝代,經驗不足,文官主要是防範武將,沒有多少統兵打仗的經驗,這也是宋弱而亡國的主要原因。明從“土木堡”開始,文臣于謙依靠武將保衛北京後,文臣控制了軍隊,吸取了宋朝的經驗、教訓,形成了一套以文御武的陪養機制,大多參與武事的文臣多瞭解武事,因而出現了不少文事名將。如:袁崇煥、孫傳庭、盧象予、孫承宗、洪承疇、...。


一片葉兒飛


肯定是宋朝。宋朝的文人讀的是聖賢書學的是治國韜略,而明朝的文人充分的證明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蘭花逐夢


我個人比較偏向明朝,宋朝重文輕武,經濟非常繁榮,但是武力感覺很弱,就岳飛的時期武力比較強,宋朝基本上給我的感覺不是在求和就是在捱打!而明朝就強勢很多,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天威(說明有實力)!名將有王陽明,戚繼光都是文武全才!


魚也要飛翔


宋朝重文輕武,領兵的都是文官,所以宋朝的文官會強一些


奎木狼422


用豬和羊去御狼,哪個都是狼的菜,哪個好吃?狼不在乎!


月山鐵橋rt


我覺得是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