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有機會逃走,卻選擇一死的譚嗣同,犧牲得有沒有價值?

本有機會逃走,卻選擇一死的譚嗣同,犧牲得有沒有價值?

譚嗣同,是我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1898 年,他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 歲,他也成為“戊戌六君子”中的一位。有很多人認為,譚嗣同的死不值得,因為他本有機會逃走,但他卻執意為變法而犧牲。那麼,譚嗣同的犧牲究竟有沒有價值呢?

從小致力於經世濟民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等。1865年出生於京城,父親譚繼洵時任清政府戶部郎中。10 歲時,譚嗣同拜瀏陽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1619-1692 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的思想發生了興趣,視野變得開闊,以文明為關懷對象。

譚嗣同讀書廣博,追求經世濟民,對傳統的時文八股極其反對,曾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4 個字以表感慨之情。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慘敗,苦心經營20 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還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當時,譚嗣同正在湖北,協助幾年前升任湖北巡撫的父親賑災。當他聽到甲午慘敗、馬關簽約的消息後,受到了極大刺激,悲憤異常,寫詩抒懷:“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昊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本有機會逃走,卻選擇一死的譚嗣同,犧牲得有沒有價值?

變法不成慷慨就義

1898年6 月,譚嗣同應詔赴京變法,時年33 歲。8 月21 日,譚嗣同抵京。9 月5 日,光緒下詔授給他和林旭、劉光第、楊銳四品卿銜,參與新政。次日,光緒又召見譚嗣同,表示自己願意變法,只是太后和守舊大臣阻撓而無可奈何。自此,譚嗣同等4 人成為光緒的主要助手,經常同光緒見面,替他審閱奏文、草擬諭旨,還充當光緒與康有為之間的聯繫人。

9 月14 日和9 月17 日,光緒帝連續兩次給康有為下密詔,說他自己“位且不保”,要康有為等人趕快設法相救。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決定冒險,一方面,請託江湖朋友即會黨首領畢永年等人,帶領俠士潛入頤和園,試圖捕囚慈禧,讓其今後不得干政;一方面,希望遊說新軍首領袁世凱發動兵變,誅殺榮祿,發兵圍困慈禧居住的頤和園。成敗最關鍵的因素仍在袁世凱的向背。譚嗣同自告奮勇去遊說袁世凱,可袁世凱於20 日晚趕回天津,立即向榮祿告密,榮祿又密報給了慈禧。

9 月21 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重掌政權後,首先下令捉拿康有為。當天下午,譚嗣同與梁啟超等人籌商對策,可皆未果。於是,譚嗣同對梁啟超說:“我們前幾天想救皇上,既已無法可救;今日想救康先生,也已無法可想。現在我已無事可做,唯有一死!”譚還勸說梁啟超早點逃往日本,梁等人勸他一道出走,被譚嗣同斷然拒絕,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譚嗣同始。”

本有機會逃走,卻選擇一死的譚嗣同,犧牲得有沒有價值?

9 月24 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4 天之後,他與其他5 位志士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有上萬人,譚嗣同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犧牲究竟值不值得

百年之後,當譚嗣同的碑像立於國中,關於他的影視、傳記作品也多有流傳,這個只活了33 歲的中國男人,仍挑戰著自己同胞的心智、人生。據說,關於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人們仍困惑不已,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據說,不少年輕人認為譚嗣同“很笨”,不逃走的行為“很蠢”。還有人曾說:“譚嗣同的死值不值並不取決於他個人,更在於他死之後人們的表現,從這100 多年的歷史來看,他的死的確不值。”

無論後人如何非議譚嗣同,他在當時乃至後來仍有無數的知音。譚嗣同父親譚繼洵輓聯: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康有為的輓聯是:復生不復生矣;有為安有為哉。甚至被世人視為保守的錢穆(1895-1990 年,江蘇無錫人,國學大師),都如此稱道譚嗣同:“晚近世以來,學術思想之路益狹,而綱常名教之縛益嚴,然未有敢正面對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復生始也。”

本有機會逃走,卻選擇一死的譚嗣同,犧牲得有沒有價值?

還有人說道:“中國的變革,是從譚嗣同他們開始的,而譚嗣同的選擇,就是中國變革的精神、方式、代價的全面呈現,到今天也沒有絲毫差錯。這個精神是———舍我;這個方式是———由民撼君;這個代價是———頭顱。至今如此,沒有絲毫變化。誰要不相信,就可以再來試試,看代價會不會有到來的一刻。”

其實,無論大家對於譚嗣同慷慨就義的做法;也無論大家認為他的一生究竟是值還是不值,歷史已經給予大家一個最好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