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有机会逃走,却选择一死的谭嗣同,牺牲得有没有价值?

本有机会逃走,却选择一死的谭嗣同,牺牲得有没有价值?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1898 年,他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 岁,他也成为“戊戌六君子”中的一位。有很多人认为,谭嗣同的死不值得,因为他本有机会逃走,但他却执意为变法而牺牲。那么,谭嗣同的牺牲究竟有没有价值呢?

从小致力于经世济民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等。1865年出生于京城,父亲谭继洵时任清政府户部郎中。10 岁时,谭嗣同拜浏阳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1619-1692 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发生了兴趣,视野变得开阔,以文明为关怀对象。

谭嗣同读书广博,追求经世济民,对传统的时文八股极其反对,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4 个字以表感慨之情。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苦心经营20 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还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当时,谭嗣同正在湖北,协助几年前升任湖北巡抚的父亲赈灾。当他听到甲午惨败、马关签约的消息后,受到了极大刺激,悲愤异常,写诗抒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昊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本有机会逃走,却选择一死的谭嗣同,牺牲得有没有价值?

变法不成慷慨就义

1898年6 月,谭嗣同应诏赴京变法,时年33 岁。8 月21 日,谭嗣同抵京。9 月5 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品卿衔,参与新政。次日,光绪又召见谭嗣同,表示自己愿意变法,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自此,谭嗣同等4 人成为光绪的主要助手,经常同光绪见面,替他审阅奏文、草拟谕旨,还充当光绪与康有为之间的联系人。

9 月14 日和9 月17 日,光绪帝连续两次给康有为下密诏,说他自己“位且不保”,要康有为等人赶快设法相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决定冒险,一方面,请托江湖朋友即会党首领毕永年等人,带领侠士潜入颐和园,试图捕囚慈禧,让其今后不得干政;一方面,希望游说新军首领袁世凯发动兵变,诛杀荣禄,发兵围困慈禧居住的颐和园。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仍在袁世凯的向背。谭嗣同自告奋勇去游说袁世凯,可袁世凯于20 日晚赶回天津,立即向荣禄告密,荣禄又密报给了慈禧。

9 月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掌政权后,首先下令捉拿康有为。当天下午,谭嗣同与梁启超等人筹商对策,可皆未果。于是,谭嗣同对梁启超说:“我们前几天想救皇上,既已无法可救;今日想救康先生,也已无法可想。现在我已无事可做,唯有一死!”谭还劝说梁启超早点逃往日本,梁等人劝他一道出走,被谭嗣同断然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嗣同始。”

本有机会逃走,却选择一死的谭嗣同,牺牲得有没有价值?

9 月24 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4 天之后,他与其他5 位志士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有上万人,谭嗣同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牺牲究竟值不值得

百年之后,当谭嗣同的碑像立于国中,关于他的影视、传记作品也多有流传,这个只活了33 岁的中国男人,仍挑战着自己同胞的心智、人生。据说,关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人们仍困惑不已,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据说,不少年轻人认为谭嗣同“很笨”,不逃走的行为“很蠢”。还有人曾说:“谭嗣同的死值不值并不取决于他个人,更在于他死之后人们的表现,从这100 多年的历史来看,他的死的确不值。”

无论后人如何非议谭嗣同,他在当时乃至后来仍有无数的知音。谭嗣同父亲谭继洵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康有为的挽联是: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甚至被世人视为保守的钱穆(1895-1990 年,江苏无锡人,国学大师),都如此称道谭嗣同:“晚近世以来,学术思想之路益狭,而纲常名教之缚益严,然未有敢正面对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复生始也。”

本有机会逃走,却选择一死的谭嗣同,牺牲得有没有价值?

还有人说道:“中国的变革,是从谭嗣同他们开始的,而谭嗣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革的精神、方式、代价的全面呈现,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差错。这个精神是———舍我;这个方式是———由民撼君;这个代价是———头颅。至今如此,没有丝毫变化。谁要不相信,就可以再来试试,看代价会不会有到来的一刻。”

其实,无论大家对于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做法;也无论大家认为他的一生究竟是值还是不值,历史已经给予大家一个最好的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