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院·名医之路】首届全国名中医:黄永生

【人才强院·名医之路】首届全国名中医:黄永生

黄永生,吉林省白城人,首届全国名中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963年入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到集安县从事基层卫生工作。1975年调回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高血压病、顽固性心衰及与冠心痛相关的内科疑难病。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卫生部(1986年)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1项,获国家专利1项,主编、副主编《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中国内科学》等教材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1942年,黄永生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解放初随父母迁至长春,在长春电业局子弟小学读书。他自幼聪颖,好学善思,求知若渴,受家人熏陶,留心收集民间验方,默默识记于心,逐渐对中医学萌生了兴趣。

高中时期,因家境贫寒,患上了哮喘,为治疗疾病家人花费很多钱,用了各种西药治疗均不见效,后来在姑父的帮助下,以中医民间验方收治奇效。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成为他踏上中医之路的坚定信念。

1963年,黄永生考入长春中医学院医疗系。学生时代的他思想活跃,积极投身于各项活动,担任学校《红旗报》编辑,用毛笔书写板报的形式为同学传递时事要闻,参加学校乐队(扬琴),在历次文艺演出中大显身手。

1964年,他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5000米第一名。

【人才强院·名医之路】首届全国名中医:黄永生

黄永生在学业上刻苦攻读,潜研经典,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到图书馆翻看医书,查阅资料。作为科代表,他组织学生系统整理了《内经》中涉及五脏六腑生理病理的原文,总结归纳,熟读背诵,编印《内经》学习小册子,便于掌握。由于他在《内经》学习突出成绩,内经教研室主任、名中医程绍恩邀请黄永生利用假期帮助其撰写《黄帝内经教学参考书》。

大学期间的黄永生勤思重学,学医悟性之高,深得名中医陈玉峰、云鹏、于蜃楼、任继学等老师的指点,熟背方剂,博览医案,《四百味》及《濒湖脉学》烂熟于心,为以后的精研深造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1968年,黄永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吉林省集安县太王乡卫生院,自此开始医疗生涯。在广阔的农村,缺医少药,乡亲们对到来的大学毕业生如亲人般热情,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黄永生运用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长,为百姓解除疾苦。凡来求诊者,黄永生均详细询问,再三揣摩,潜方用药,务求精当。每天看完病人后,他都要在晚上和第二天清晨,翻书验证,思考领悟。在乡卫生院2年期间,黄永生把所学的中医理论和方剂在临床上全部验证,业务上得到了快速提高。

当时的农村医疗资源非常缺乏,黄永生往往要承担起各种急诊救治任务,无论白天黑夜,路途远近,风雨寒暑,随叫随到。一天深夜,熟睡中的他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一村民流着眼泪焦急地讲述,家中一位病人突然大吐血,请黄永生救治。黄永生二话没说,抓起急救包随村民赶赴其家中。当时患者奄奄一息,吐血已达1000ml,家人们认为没有希望了,已将其停在了木板上,准备寿衣。黄永生诊察后,认为患者属急性胃溃疡出血,尚有一息生机,遂亲自炮制煎煮一剂止血散令病人服下。患者奇迹般的停止了呕血,恢复了生机,又经数日调理,病情告愈。这件事在乡里引起了很大轰动,人们奔走相告。赞誉黄永生医德医术者与日俱增。

在此期间,黄永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积累了丰富的疑难重症治疗经验。一急性阑尾炎患者,坚决拒绝手术,黄永生就亲自煎药,亲自灌服,六小时后痛止病愈;一机械性肠梗阻病人,简单的三味药,服后8小时通便而愈;一女血瘀崩漏,六剂药即痊愈;一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运用心悸宁方加减调治,很快使患者痊愈,这些病例举不胜举。

黄永生始终坚持“中医的发展在学术,学术的基础是临床,临床的关键是疗效”。当时,很多偏头痛的患者,单纯用中药治疗效果不好。黄永生潜心钻研,结合当地割治法治疗哮喘的经验,运用中医“心主神明”及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创新提出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汇处的“分抑穴”割治治疗偏头痛,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无数偏头痛患者解除了疾苦。

为解决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黄永生担负起赤脚医生的培养工作,手把手教他们医疗知识,带他们深入林间采药,传授中药炮制煎煮技术,使当时的太王乡首先实现了合作医疗,当年培养的十几名赤脚医生,如今都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医生。

1970年,黄永生被调至集安县人民医院。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快,他就在众多医生中脱颖而出,并担负起门诊医疗和“西学中”教学工作。

教学中,黄永生为了讲好每一堂课,每天搜集整理资料到深夜。他认为,要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精通它,要精通,就必须把每条原文,乃至每一个字的真实含义都要弄清落实。他还编写教材,5年间,培养了4批“西学中”学员,系统讲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和《针灸学》。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深受学员们的好评。

黄永生主张教学相长,课堂上他向学员们传授知识,下课后,他虚心向学员们请教西医基本知识和技能。当时的学员大多是西医领域的资深老专家。在他们的传授下,黄永生的西医基本理论和技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以后担当大内科主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县人民医院期间,黄永生曾承担骨科医疗工作,潜心研究中医正骨手法。他曾治一位驻军的解放军战士,在训练过程中造成了肩关节脱臼,当时医院没有一位医生能解决这类问题。当战士站在门诊大厅里焦急而痛苦的时候,黄永生恰好经过。他轻轻的一拉一提,成功进行了复位,当时围观的医生和患者们无不激动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他不费一针一药,手法复位的技术被传为佳话。

那5年间,黄永生精湛的医术解除了百姓的疾苦,扎实的理论功底培育了当地医疗资源,他高尚的医德也赢得了百姓无数的赞誉。他对病人高度负责,特别对家境窘迫的病人更是解囊相助,经常免收诊费,并施药资助,在群众中传为美谈。

1970年,长春中医学院恢复招生,黄永生在基层工作所取得的斐然成绩早已闻名于学校。1975年11月,黄永生作为首批教员调回学校附属医院,跟随任继学担任中医心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几十年来,黄永生孜孜不倦从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急症的研究,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也树立了身正德高、浩气凛然的医生典范,深得人们的敬佩。

1994年他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评吉林省名中医,2003年受聘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黄永生教授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他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学术带头人,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学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他兼任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顾问,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主任委员,吉林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资深专家等。

在五十余年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黄永生先后多次获得校“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室主任”等称号;获得省教委“优秀命题教师”、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省优秀教师等称号;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长春市发明革新二等奖1项;国家卫生部(1986年)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1项;获国家专利1项。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冠心病伏寒颗粒的临床前研究”。主编《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心血管病临床诊治》、《心绞痛诊断与治疗》,主编国家规划研究生教材《中医外感病证临床研究》,副主编全国精编教材《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7年制教材《中医内科学》、案例式教材《中医内科学》,发表论文百余篇。如今,黄永生虽然已年过古稀,仍然思维敏捷,笔耕不辍,工作于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他坚持每周出诊4次,周一到疗区进行教学及疑难病例查房,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将其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大家。

他培养博士生11名,硕士生70余名,高徒8人。他坚持“读经典,做临床”的方法,采取“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态度,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医学。黄永生对中医药教育事业忠心耿耿,为病人解除疼痛无欲无求,为后学者树立了德技双馨之典范。

【人才强院·名医之路】首届全国名中医:黄永生

医疗咨询热线:0431-86178018

【人才强院·名医之路】首届全国名中医:黄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