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在日本快戰敗的時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豪哥雜談


汪兆銘本來是個熱血青年,很純粹的革命者。從他不計後果地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從他在獄中大義凜然地寫出“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就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一切,全憑的是一腔熱情。他對當時的政治形勢,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只有一個朦朧的觀感。至於怎麼去救國救民,應該有些什麼樣的步驟和方法,他其實是並沒有深入思考的。

(汪兆銘舊照)

因為他的熱血行動,同時又大難不死,讓他一下就暴得大名,因而獲得大家的信任,走上了革命黨的最高領導層,深得孫先生器重。

如果孫先生能夠活得久一點,他在國民政府中,還是有一番作為的。可惜的是,孫先生很快就去世了。

孫先生去世後,國民政府分成了胡漢民、廖仲愷、汪兆銘等多股勢力。不過,蔣中正後來居上,分別打敗了其他勢力,站到了權力的最高峰。

汪兆銘實在只是個書生,在權力鬥爭中,他完全不是蔣中正的對手,這使得他心裡很不服氣。但是,不服氣,卻也沒有辦法。若不是後來日本人入侵中國,其實汪兆銘差不多就算退出了歷史舞臺。

偏偏日本人入侵中國,而且來勢兇猛,迅速就佔領了中國的東北,迅速又佔領了中國的華北。在這種情況下,汪兆銘對時局做出了一個錯誤的估判,他認為日本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可戰勝的,中國必定是會亡國的。因此,想重新掌控權力的汪兆銘,便倒向了日本人一邊,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汪偽政府。

(汪兆銘舊照)

可以說,在那個時候,汪兆銘已經不再是之前的熱血青年。在權力的誘惑下,他背叛了之前的信念,做了之前為自己所不齒的事情。

其實,汪兆銘雖然倒向了日本人,但他內心裡一直惴惴不安著。他不斷髮表言論,宣傳“中日親善”的重要意義,認為這樣做,有利於中國的和平穩定,有利於中國老百姓的幸福安康。他反覆不斷地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著,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憂國憂民的救世英雄。

除此外,汪兆銘還非常重視自己的安保工作。因為他知道,有非常多的人想要他的命。政敵蔣中正想要他的命,民間一些愛國人士也想要他的命,他隨時處在一種十分危險的境地之中。

這大約就是汪兆銘在當了汪偽政府的首腦以後的心態。

不過,雖然他心裡惴惴不安,但是,他覺得還是有希望的。只要日本人打贏了,佔領了中國,在中國取得了統治地位。那麼,歷史將證明他的言論和行為都是“正確”的。同時,只要他的安保力量足夠強大,他也不會害怕被人暗害。

但是,日本人在中國的發展,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順利。不但在中國的戰爭陷入泥潭,並且在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博弈中,逐漸淪為下風。也就是說,日本雖然還佔據著中國的大片地區,但是,滅亡的命運已經是註定的了。

(王亞樵舊照)

不但如此,儘管汪兆銘的安保工作做得很到位,但是王亞樵的“鐵血除奸團”成員的子彈,依然打進了他的身體內,取不出來。鉛毒在他體內一步步蔓延,他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可以說,在日本即將被打敗的那些時日裡,汪兆銘的精神和身體都處在了崩潰的邊緣。因為如果日本人被打敗,退出了中國,那麼,他將面臨著被審判和被槍決的命運。就算逃到日本躲起來,也會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同時,“鐵血除奸團”成員的子彈。也讓他疼痛難忍,備受折磨。

正是在這種雙重摺磨之下,汪兆銘的精神被徹底摧毀。就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夕,他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出現了重大的轉折,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不得不從瓜達爾卡達爾和布納撤退,到了五月,美軍在阿圖島登陸成功,島上的日軍全軍覆沒。

中日戰爭即將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告終,這一點是汪精衛集團始料未及的,該集團的頭面人物之一週佛海就非常後悔當初對形勢觀察的錯誤,汪精衛同樣因為日本戰敗的局面無法挽回而陷入絕望。

【汪精衛】

汪精衛這個人,向來是以風度翩翩、溫文爾雅著稱,但在此時此刻,他卻大改往日的作風,動輒大發脾氣,和過去簡直判若兩人。這一年的5月4號,是汪精衛的生日,褚民誼在汪公館為汪精衛舉行生日清河的儀式,汪精衛在這宴會上寫了一首名為《盛懷詩》詩,照抄如下:

“六十年 無一事成,不須悲慨不須驚,但存一息人間世,種種還如今日生。”

同年的重陽節,他又寫了一首《朝中措》:

“城樓百尺倚空倉,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欄杆拍偏,心頭塊壘,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這首詞序雲:“重九登北極閣,讀元遺山詞,至故園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悲不絕於心,亦作一首。”

【陳璧君與汪精衛】

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詞中充滿對當前局勢的擔憂,以及對他個人命運的擔憂。日本的戰敗即將到來,而汪精衛的人生也即將走到盡頭。汪精衛在1935年於國民黨中央總部遇刺,雖然多方醫治,但背部的子彈一直沒有取出,到43年這一年,他的病況惡化,鉛毒在體內蔓延,雖吃了不少藥,但還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

而在這個時期,汪精衛仍然不遺餘力,要協助日本人完成“大東亞戰爭”,一會兒去視察清鄉,一會兒搞物資統制,一會兒辦新國民運動,日本要搞絕對國防圈,汪精衛又飛到日本,沒兩天又回到南京,一個多月後再去東京參加“大東亞會議”,汪精衛實在支持不住,請求日本人找個名醫給他看病,但他明面上卻說是給自己的老婆陳璧君看病。日本就派了內科專家黑川利雄去南京給陳璧君看病。

【汪精衛】

黑川給陳璧君看完之後,也給汪精衛看了,黑川診斷除了糖尿病、肝病之外,槍傷沒有傷及骨頭,汪精衛問黑川有沒有必要把子彈取出來,黑川表示沒有這個必要。但是汪精衛的病情卻一天天地惡化下去,不得已只好去南京日本陸軍醫院由院長後藤診治,後藤替他把子彈取出,一開始汪精衛的病情還算是穩定,到了44年開春,汪精衛的病情繼續惡化,在黑川的建議下,汪精衛赴日治病,但黑川早對陳公博說,汪精衛的病基本上是沒救了。

【陳公博】

汪精衛赴日前,將政務交給陳公博、周佛海,日方為了給汪精衛治療,匯聚了當時日本各科的著名醫生,助手團也是一流名手,當時日本本土正面臨美國飛機轟炸,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是垂死掙扎,本土的物資匱乏到難以想象的地步,但日本人仍然克服了一切困難,對汪精衛精心救治——這不是因為日本人對汪精衛有多麼的喜愛,而是當時日本迫切需要通過汪精衛跟重慶方面的關係,想要誘使重慶國內民政府和日本談判,推行所謂的“和平計劃”。日本方面認為,在汪偽政府之中,除了汪精衛一人,其餘的人是沒有辦法和重慶方面站在對等離場進行談話的。

【周佛海】

但是汪精衛已經病入膏肓了,在病狀的反覆進退之後,終於在44年11月10日下午四點一命嗚呼了。汪精衛死後,日本將死訊告知陳公博和周佛海兩人,這兩人物傷其類,悲痛欲絕,汪精衛後被安葬於南京中山門外的梅花山頂,梅花山在中山陵的右側,汪精衛的意思是他生前是孫中山的助手,死了之後也要跟隨孫中山先生左右,當然他是不可能了結這個心願的,日本投降之後,蔣介石授意何應欽親自佈置,將汪墓秘密炸燬了,汪精衛的屍體和棺材則全部火化,骨灰被棄於荒郊野嶺,這就是一代大漢奸的可恥下場。


潯陽鹹魚


我曾經回答過一個有關汪精衛的問題,萬萬沒想到,被很多人稱之為“漢奸”。我在之前那個問題說過,我不想為汪精衛洗白,更沒有必要為他洗白。我只是想還原一個真實的汪精衛。可笑的是,有人問我,“還原真實的汪精衛有什麼用?他是漢奸就是漢奸”。這個回答實在好笑,那我大可以問,那你看去看歷史有什麼用?還不如去看抗日神劇,裡面的一個個漢奸全部都是沒有人性,出生就是漢奸的人,那看著八路軍一槍突突好幾個豈不是更過癮?胡適說“歷史不是認人打扮的小姑娘”,看歷史的目的,是看歷史中真實的人性以及人類走過的那些彎路。

好了,言歸正傳,來說說汪精衛晚年的心境。我不得不再次強調,不管汪精衛成立“汪偽政權”有什麼高尚的打算,但歷史事實證明,他的確是被盯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汪精衛作為中華民族的罪人本無可非議。但是我們仍舊要了解汪精衛在成立“汪偽政權”之後的所思所想,給後人以借鑑。

汪精衛是死於1944年11月10日下午4點,現在網上很多人說他是被日本人殺害,只是因為他最後死在日本,所以很多人都有此猜測。汪精衛的死因完全是因為1935年被人刺殺,傷口感染所致。當然,間接原因是因為汪精衛晚年鬱悶悲苦的心境。

汪精衛之所以投降日本,完全是他天真的幻想,他覺得可以以此來與日本討價還價,最後達成保存國家實力的目的。汪精衛其實早就料到自己會被罵成賣國賊,他曾經說,我“要經常不斷的被罵為賣國賊,漢奸。但我已經做了捱罵的思想準備。我所盼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日本的政策能按與我們約定的那樣,在中國廣泛宣傳……我們在那個時候,才能與抗日的青年們見面,互相笑著說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一切都是為了落後的亞洲的繁榮”。

可是,令汪精衛萬萬沒想到的是,日本人並沒有按照他的意願與自己談判,汪精衛所希望的,自己成立的政府要絕對自由,保持“青天白日旗”不分裂政府的主張,遭到了日本的拒絕。因此,汪精衛心中異常悲苦。他曾經說,我已經喝了毒酒,即使現在不喝,我也將必死(大意)。

因為汪精衛是1944年去世的,那個時候,日本還沒有投降。不過當戰爭到持久戰階段的時候,汪精衛及其周佛海等人,就已經預料到了日本必將失敗。因為汪精衛晚年留下的資料比較少,我們只有從周佛海的日記中揣測一二。周佛海曾在日記裡感慨,他和汪精衛都感到前途渺茫。他們錯誤估計了日本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把中國的戰鬥力估計得過低。當然,更沒有想到美國會介入戰爭。“一念之差,百劫不回!”汪精衛在去世前,曾做過一首詞叫《金縷曲》,頗能反應他的心境,裡面有“我亦瘡痍今滿體,忍須臾,一見欃槍掃。逢地下,兩含笑。”這裡既說的是他的身體狀況,更是他痛苦後悔的心境。


兮兮說事兒


事實上,大漢奸汪精衛在日本投降前夕就已經離奇去世了。因此,他並沒有在日本投降後受到國家審判。據汪精衛的下屬回憶,在1944年元旦,汪精衛在南京工作時突感身體不適,從此便一直臥床不起。

這是因為汪精衛當年曾經遭到過王亞樵派出的刺客的槍擊,而那枚子彈一直深陷在汪精衛的體內沒有取出。隨著時間推移,子彈中的鉛毒逐漸擴散並侵入骨髓,導致汪精衛晚年飽受病痛的折磨。

到了1944年3月,日本人允許了汪精衛到日本名古屋大學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請求。據日本方面稱,日本的醫生給汪精衛進行了最好的手術治療。但是沒過幾天,汪精衛的病情便繼續惡化,最終病發身亡。11月10日下午4點多,大漢奸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大學附屬醫院停止了呼吸,終年62歲。



對於汪精衛的起因,歷來眾說紛紜。除了日本官方所公佈的不治身亡的說法以外,還有毒殺、自殺等各種各樣說法。不過,無論汪精衛到底是怎麼死的,但他當時似乎已經預感到了日本最終會失敗,所以留下了一篇日記來替自己洗白。試想,如果汪精衛在抗戰結束後還活著,他又會作何感想呢?


大漢奸汪精衛臨終之前,曾向夫人陳璧君口述了一番話,並被陳璧君記在了筆記裡。在筆記裡,汪精衛一直替自己百般辯解,一再強調自己當年是出於“曲線圖存”和保全蔣介石政府的目的,才會放棄人格向日本人委曲求全。

然而,國民政府可不吃這一套。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憤怒地下令炸開了汪精衛的墳墓,並將其屍體挫骨揚灰,用以懲戒其投靠日本人的罪惡行為。不過以汪精衛的風格來看,如果他在日本戰敗時還活著,想必又會向南京國民政府拋出另一番長篇大論,並“慷慨”敘述自己的“曲線救國”特色。


歷史的荒野


汪精衛作為一名鐵桿兒漢奸,有著民國時期憑實力被“挫骨揚灰第一人”的稱號。能夠“獲此殊榮”,足見國人對汪精衛恨之深也!

汪精衛生前一直以文人自居,終生都想做一名匡扶社稷的“精衛鳥”。在他的詩文裡,最經常出現的意象,也是有朝一日自己殉國而死。比如他寫過一首《挫骨揚灰辭》,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

是以揚灰挫其骨,是以滅跡毀其屍。屍跡盡皆去,吾亦不居骨和灰!

這首詩的本意,乃是汪精衛對封建王朝進行無情鞭撻,以此毀屍滅跡,使得革命能夠順利的進行。

所謂求錘得錘,汪精衛死後,真的被人給挫骨揚灰了。

1944年,汪精衛因舊疾復發死於日本。他的夫人陳璧君根據他的遺願,將他葬在南京中山陵對面,並且為他修築了一座極為堅固的墳墓:全墳皆用鋼筋混泥土鑄成,僅鑄鋼就用了5噸之多。

看來,陳璧君作為汪精衛的漢奸婆子,她深知自己老公做的那些事,都是不得人心的賣國之舉。

汪精衛的墓,即便她能守得一時,也守不了一世。她所能盡的最大的努力,只有將汪精衛的墓修得結識一些,好讓他在地下安息。

日本戰敗之後,汪偽政府也隨之作鳥獸散。

國民政府對汪精衛的憤恨,絕不止是因為他投敵賣國;而是他在投敵之時,帶走了國民政府大半人馬。如此不共戴天之仇,以蔣介石的度量,怎肯善罷甘休?

因此,國民政府在重返南京之前,蔣介石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汪精衛清算。即便他已經死去一年多了,也要將其挖出來挫骨揚灰!

1946年1月21日,蔣介石命令74師張靈甫的部隊,對汪精衛進行開棺掘墓。因其太過堅固,光是烈性炸藥就用了300斤。掘墳之後便是開棺,繼而將其火化,然後用了一個大風扇將其骨灰吹散,化作糞土。

不過還甭說,這汪主席的骨灰就是肥,骨灰所撒的清涼山,如今草木非常豐茂!

汪精衛的棺材板剛剛被蓋上,估計他的魂魄還在地獄享受18種酷刑呢,墳墓就又被人給掘開了。

在汪精衛的楠木棺材裡,幾乎沒有任何陪葬品。除了汪精衛尚未腐爛的屍體,在其屍體上還蓋著一張國旗,身邊放著一本他的詩集。在這本詩集裡,最後一首卻是他的絕命詩《自嘲》:

“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汪精衛想以這首絕命詩為自己蓋棺定論。

從他這句“諒無後人續春秋”來看,他非常清楚,即便自己死了,棺材也會叫人給撬開的。他的這首詩可不是去陰間的通行證,而是自我贖罪的“認罪帖”。

這樣一個漢奸,在國難當頭之際賣國求榮,又有誰會原諒呢?

他想讓後人對他蓋棺定論,可是,老蔣偏不給他這個機會。不僅把他的棺材給敲了,還把他給挫骨揚灰!

如此,當時人們的舉措,便是對汪精衛最好的評價了。漢奸這種東西,根本無需評價,直接以行動將它按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即可。

PS:汪精衛的媳婦真像洪金寶


祗樹


話說汪精衛作為一個曾經的熱血青年,1910年,他正當27歲時,曾與黃復生等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事後被捕,判處終生監禁。

在獄中決心以死報國,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誰曾想這樣一個不顧生死、一心革命的美男子竟會蛻變成一個親日派的大漢奸呢。

那麼,1944年,身在日本治病,並聞得日本快要戰敗的他,心中作何感想呢?

當然,有書君也不能穿越時空,去汪精衛的病榻前一問究竟,但我們可以從汪精衛的性格上簡要分析一下他會作出的反應。

先來看下汪精衛的性格。

汪精衛出生在一個家風較為拘束的書香門第。

在這種拘束的家庭環境中,歡樂的氣氛極少。這種境遇非一日兩日,而是年長月遠,對汪精衛的性格起著鑄造的作用。

雖然讀書人的性情讓他也曾憂國憂民,但汪精衛從幼年起養成的懦弱自卑、優柔寡斷的個性特點更為突出。

這種性格在他日後的工作與生活中也多有體現。

1926年5月,汪因蔣介石無視其地位,自覺威信受損。居然以“遷地就醫”為名秘密離穗。後來他自嘲是“責己不責人,所以引咎辭職”。但實則是一次政治上無能妥協的表現。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汪手下週佛海等策劃與日勾結。

汪雖屬事後得知,但也順水推舟,心安理得地認為,與其抗戰而亡,不如求和苟存。

由此可見,汪精衛的優柔寡斷的性格,被容易被別人所左右。其懦弱自卑的心理,也很容易妥協。

因此,有書君推斷,當病榻上的汪精衛得知日本快要戰敗的時候,心裡更多的應該是驚懼。為什麼呢?

因為此時的他,早已磨光年青時的勇敢與熱血,若日本主子戰敗,等待他的是什麼?無非是主子的厭棄,國人的唾棄,他將面臨生存的尊嚴。

當然,他這時還不知道自己即將病死在日本。

可能,還有一些悔恨,悔恨自己當初沒有堅持最初的夢想。

但肯定他又會安慰自己:這都是為了和平,為了少些犧牲,沒錯,他就是這麼一個優柔反覆的人。

當然,他可能會有一些欣喜,畢竟身為炎黃子孫,看到自己的祖國勝利希望,內心多少還是有些高興吧。

也可能,他還會有點期盼,當年他就是懼怕日本的戰力才走投降路線的,也許,日本不會就這麼敗下去呢?

鑑於汪精衛是一個怯懦自卑、優柔寡斷的人。

有書君推定,此時的汪精衛必是驚懼、悔恨、欣喜、妄想雜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汪精衛有遺書留下,記錄其死前所想。

1964年,一篇名為《最後之心情》的文章在香港發表,據說是汪精衛口述於1944年10月,即其死前一個月。這篇文章的真偽不好說,但如汪精衛女婿何文傑所言,《最後的心情》“引起國人以至日本各方面的注視,也惹起了真偽的論爭,聚訟紛紜,始終沒有定論。最低限度,作為史料的參考,也有一定的價值。”在這裡,給題主做一簡單介紹(本回答假設這篇遺囑為真)。

汪精衛在《最後之心情》裡首先說,當時的情況同他1938年投敵時已大不一樣,“我由孤立無援而與英美結為同一陣線,中國前途,忽有一線曙光。此兆銘數年來所切望而慮其不能實現者。”意思是,他也期望中國能和英美結盟。

隨後,汪精衛說自己投敵乃是“為淪陷區中人民獲得若干生存條件之保障”,將來“戰事敉平,兆銘等負責將陷區交還政府,亦當勝於日人直接卵翼之組織或維持會之倫”,說自己出任偽職,是為了暫時保護淪陷區百姓,等日本戰敗,自然就要解散偽政府,把淪陷區還給在重慶的中國政府。

在他看來,中國必定不會被日本滅亡,“清末不亡,袁氏時亦不亡,今日亦必不亡,兆銘即死,亦何所憾!”說自己同日本簽訂的賣國條約,並不會產生太多惡果,“且戰爭結束,日軍議和撤退,此項條約,終成廢紙,固無礙於國家之復興”。

最後汪精衛說,“今銘在寧六年,明知日方將敗,而仍繼續以之為對象磋商者,則以國事雖有轉機,尚在逆水行舟”,知道日本失敗是必然的,自己還在和日方交涉,是因為中國還沒有最終戰勝日本,局勢尚未根本好轉。

值得注意的是,署名汪精衛的這篇《最後之心情》無論真假,都不能為汪洗刷什麼。有關汪的史料,我看過很多,能理解,但不能原諒。汪之個性懦弱,說其有烈士情結云云,實在高估了他。


啟風說史


瀉藥。

首先,日本投降時,汪精衛已經因為“骨髓腫”病死於日本名古屋,他沒等到日本投降,避免了成為戰犯的結局。

其次,問汪精衛會不會因為投降日本後悔,需要去分析汪精衛為什麼投降日本。

汪精衛投降日本的第一個原因是為了與蔣介石爭奪領袖之位,汪精衛是一個具有強烈領袖慾望的國民黨政客,一輩子經常翻雲覆雨,反覆多變,投降日本只不過是他反覆多變的一起案例罷了。汪精衛一直視自己為孫中山的接班人,但在與蔣介石的政治鬥爭中,汪精衛長期處於劣勢,抗戰爆發後,蔣介石的威望與地位進一步加強,汪精衛的處境十分尷尬,要汪精衛因為抗戰服從蔣介石的領導,這是汪精衛難以辦到的。

實際上,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汪精衛就多次散佈妥協言論,公開抨擊蔣介石的抗日舉動,1938年12月9日,國民黨召開中央層面的會議,汪精衛與蔣介石爆發正面衝突,汪精衛“力陳現在中國之困難如何支持戰局,日本之困難如何結束戰局,兩者皆有困難,兩者皆有自知及互知,故和平非無望。”

汪精衛不同於蔣介石,他從來就沒有抗戰的決心,而全面抗戰對其個人地位毫無益處,如果有機會讓汪精衛取得領袖地位,他自然不會拒絕。

汪精衛投降日本的第二個原因源於日本的誘導。汪精衛想當領袖,與蔣介石因為抗戰爆發公開矛盾,日本人當然看在眼裡。於是抗戰爆發後不久,日本人就對汪精衛採取誘降的措施,1937年11月初,日本人請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調停,汪精衛便迫不及待的對記者談話表示“若日本真願意要求和平,提出可以接受的條件,則中國亦可考慮從事停戰。”隨後汪精衛召集國防最高會議第34次常務委員會議,正式提出接受日本停戰條件的決議,為此,汪精衛遭到蔣介石指責。

後來,日本徹底放棄蔣介石,專門扶持汪精衛,汪精衛也徹底成為叛國集團的首領。

本質上,汪精衛投敵叛國與其個性密不可分,孫中山先生評價汪精衛時說他“長於調停和現狀,不長於徹底解決問題”,這樣的個性加上強烈的政治野心,汪精衛投降日本也就不難理解了。

基於這樣的個性,汪精衛即便活到日本戰敗,也不會感到後悔,甚至他完全可能在日本戰敗前再次叛變日本,如同他手下的諸多軍事將領譬如吳化文、石友三一樣。


司徒伯雷


下面就此問題作以下感想。

汪精衛這個人在清末民初的時候那時候他的權力和地位還沒有那麼高,哪個時候他基本算得上積極向上的活躍分子,而且汪精衛這個人長相是很帥氣的,人緣也不錯。

但是隨著他的地位日益的提升,他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此人具有極強的領導慾望,為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力毫無下限,性格非常多變,當年投降日本只是他為謀得更高的權力罷了。

後來當日本眼看要戰敗,此時的汪精衛才知道自己選擇的大錯特錯,不過早已為時已晚,你說他不自咽苦果誰替他咽!

估計也當時心中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吧!

只怪自己當時的選擇,他還能埋怨誰呢,用慾壑難填形容他在合適不過了!

還有就是俺個人猜測他是不會後悔的,就他這樣一個自私的人,路他早已為自己鋪好,只等他自己去走而已!

(我是谷樸說,一個青銅級歷史小學生,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的留言和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哦)


谷樸說


說起民族之漢奸,古有秦檜,今有汪精衛,二人是漢奸界的“翹楚”,有前世今生的感覺。但細細比較之,汪精衛之漢奸比秦檜不知道可恨可怕可殺多少倍。秦檜背叛漢族之漢奸,汪精衛背叛民族之漢奸也。汪偽政權公然投靠日本鬼子,有分土裂疆之行,置國家與民族於顛覆之中!由此可見,汪精衛可稱千古第一大漢奸,無出其右者,前無古人,希永遠也無來者。



簡單介紹一下汪精衛的生平。汪精衛原名汪兆銘,筆名精衛,後多以汪精衛相稱。於1883年5月4日出生於廣東三水,早年也是熱血青年,投身革命,1905年拜見孫中山先生而加入同盟會,其人頗有文韜,以筆桿子為武器。曾密謀刺殺清攝政王載灃未果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千古慷慨文字,表示以死報國之決心,一時間為世人所傳誦。

此事是汪精衛難得的政治資本,一舉成為革命者乃至全國的風雲人物,是其以後不管在同盟會,還是國民黨中平步青雲以至成為元老的重要推手。但這一次的死裡逃生,絕境逢生,讓其明白了生命的可貴,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滋生了他倍加珍惜第二次生命,滋生了其貪生怕死的情緒。這也為以後邁出投靠日寇做漢奸的一步埋下了伏筆。


早在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時,汪精衛就被恐日情緒所困擾,被日本人的淫威所壓倒,全力交涉言和,國民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會戰協定》。1935年,簽訂了《秦土協定》,把華北的主權拱手讓給日本。由此可知,汪精衛的漢奸之路一早就已開始,並不是全面抗戰時才決定跟祖國和人民決裂。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全國建立抗日統一戰線,一致抗日,誓與日寇血戰到底。但在國民黨內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當然是有血性的軍人為代表的主戰派,一種是以汪精衛為首的主和派。戰爭之初,中國軍民節節敗退,日本人的殘暴手段讓其嚇破了膽,汪精衛等一些看不到“希望”的人扯下了最後的遮羞布,於是在三十餘萬同胞未寒的屍骨上建立了南京汪偽政權,在賣國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了深淵。
汪精衛死於1944年11月10日,遺憾的是讓其沒有活著見到他投靠過,服務過不可一世的主子最後慘敗的嘴臉、遺憾其沒有受到中國人民正義的審判、遺憾其沒有得到他應有德子彈。但在晚期,其心裡面肯定已經有了日本失敗的預料。二戰亞洲戰場的轉折點是發生於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美國徹底打沉了“日本海軍”,從此日本再也無力在海上興風作浪。這之後,日本在各個戰場力有不逮,節節敗退,日本軍國主義的覆滅之路開始加緊。而作為其走狗的汪精衛此時就更當初看不到中國勝利希望的一樣,也看不到日本有什麼機會了。其內心肯定是後悔不已,複雜不已,矛盾不已。本來是國民黨元老,可為民族英雄的,最後卻身敗名裂,跟一切罪惡分子一樣,陷入了空前最後的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