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興讀書會:李約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深根爛掉的大樹


道興讀書會:李約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深根爛掉的大樹


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哲學)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

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還通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後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東漢末年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以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樸、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尤其重要的是,道家雖有經典著作,可思想並不圈囿(quānyòu)於著作之中。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歷史長河中每當災世來臨之時,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氣挑戰災難亂源,誅邪衛道,撥亂反正,也因此激盪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傳奇篇章。

鶡冠子也在教育龐暖之時,將一位道家學者的基本修行方向羅列了出來,他稱之為九道,分別是"「一曰道德,二曰陰陽,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藝,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處兵。」"缺一不可,只能多不可以少,能成為道家的人必須是全面的人才。

道因應無方,惟變所適。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旨要》所論。道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虛無為本,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因時為業"、"時變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強調'變'。這得益於道家所具有的職業優勢和深厚的知識背景。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職責主要為觀察星象、制定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檔案,掌管著華夏部落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所有官方所擁有的珍貴典籍,故其為通曉當時一切知識部門的偉大學者。

一、《史記》中《論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

,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二、《漢書·藝文志》: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三、《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

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以道為世界最後的本原,故名為道家。創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關尹、莊子、彭蒙、田駢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莊子》外,還有《黃帝內經》、《文子》、《列子》、《管子》、《鶡冠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因為對道和無為的理解不同,所以內部又劃分為不同派別,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於治國,或偏於治身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每篇每個學派各不相同各,都其獨特的風格與特點。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論體系,與《易傳》所提出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類。老子認為是三(三才)生萬物;孔子認為是陰陽、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生萬物。

四、《讀子卮言》中《論道家為百家所從出》:

"上古三代之世,學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為史官,得以掌數千年學庫之管鑰,而司其啟閉。故老子一出,遂盡洩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學者宗之,天下風靡。道家之學遂普及於民間。道家之徒既眾,遂分途而趨。各得其師之一遄。演而為九家之學。而九流之名以興焉"。

五、《先秦學術概論》:

"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以上摘自“李昱講道家文化”,原創:李昱,原標題:李昱講道家詛咒與道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