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驄步亭

綿綿大族古祠堂

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婺源汪口俞氏祠堂

在徽州你會發現各村落中,聳然高出民居的,雄偉宏麗的建築都是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的某一支共同擁有的建築,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同時,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祖先魂魄的依歸之所,具有宗教性和神聖性;使人在它面前產生肅穆和敬畏的感覺。

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中原“衣冠”之家南遷後,仍然保持著原有的宗族體系,聚族而居,昭穆有序,組織嚴密;其宗法倫理,乃至飲食起居,冠婚喪祭,皆有定規,族規家法嚴明;各族均有宗祠統之,歲時祭祀,聚會有期;各族均有族產、義田,恤孤救災,表彰義行;宗譜系世齊備,不斷修續,一姓相傳,千年不亂。這正是中華民族香火數千年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以前所受的教育中(課本、小說、電影),祠堂往往是地主惡霸欺壓窮人的地方,族長個個是令人生畏的假道學家,這樣的封建領地、牛鬼蛇神,怎麼能讓它存在呢?!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視野的開闊;這才發現,我們有很多的教育,是在自己毀滅自己。

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1986年4月,國民黨元老徐謙之女徐英,來徽州歙縣旅遊。這也是她第六次來大陸尋根,當時她己是85歲的老人了。前五次一無所獲,這次她聽說歙縣有個徐村,就專程來訪。當徐英從徐氏族人保存的清同治七年所編《新安徐氏宗譜》上查到祖父和曾祖父名字時,耄耋老人眼中頓時湧出淚水,激動得連呼:“我的根在這裡,我找到根了……”。

宗祠是一個個家族的族徽,是維繫一個個家族的精神紐帶。眾多的祠堂,標誌著徽州尋根文化十分厚重。朱熹生在福建,他在自序家世時,卻寫道:“世居歙州歙縣篁墩。”胡適寓居他鄉幾十年,寫自傳第一句話也是“我是安徽徽州人。”當代一位高級領導人,雖然生在江蘇,從未到過徽州,當聽說自己的祖籍在皖南的一個山區小縣時,竟毫不猶豫將自己的籍貫改填為“徽州績溪”。

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在《馬可波羅行記》中,馬可波羅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他們不信上帝,他們只有偶像崇拜,只敬仰、崇拜、祭祀祖先,祭祀孔子。確實如此,中國人不像西方人信上帝,阿拉伯人信真主。但,如果我們連祖先,連孔子都丟掉了,我們將根系何處?!

徽州各家大姓的總祠、宗祠、家祠不少保存仍完好。這是因為祠堂與牌坊雖然同為“封、資、修”黑貨,但不同是;牌坊除了拴牛,只能拆去修水利、鋪村路、墊豬圈。而祠堂深之又深的大屋,可以“化毒草為肥料”,改造為糧站、供銷社、學校,所以,不少祠堂“因禍得福”,倖免於難。

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就在這些往日顯赫輝煌的大祠堂一度被人們徹底摒棄,變成一個個蓬頭垢面、滿目瘡痍的孤寡老人時,誰知世事無常,命運又開了個極大的玩笑。

時代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一種懷舊的心態,衝擊著人們的感情閘門;鄉關有夢,家山多情,尋找遠去的家園,在海內外炎黃子孫中火起來。於是,早己被掃地出門的祖宗牌位,又從廁板上取下來,洗淨晾乾,重新堂堂正正地陳列在祠堂裡,去接受孝子賢孫們的頂禮膜拜。

儘管綿綿大族的宗祠早己退出歷史舞臺,但它仍是尋根者來尋找的一段歷史,一掬鄉思,一種精神。

古祠堂就是一個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棠樾清懿堂女祠中的磚雕

古祠堂就是一個“家族歷史博物館”,是遠方遊子夢影迷離的故園

鮑氏祠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