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百年前就盖了许多高楼大厦,为什么近几十年却很少建了?

九牧林8921505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建筑专家,只说说自己的观点。

原因如下:

第一,建造费用太高。

这种大楼的建造费用都是天价。

比如阿联酋迪拜的哈利法塔,造价高达15亿美元。

比如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造价高达38亿美元。

纽约高盛新总部大楼,造价高达21亿美元。

朝鲜平壤的柳京饭店,造价高达20亿美元。

上海的中信集团所用总部大楼,造价高达35亿人民币。

大家看看,如此庞大的投入,绝非普通公司能够胜任的,必须是世界超大公司。

以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枫丹白露度假村为例。

因银行停止8亿美元的贷款,导致公司资金链断掉,被迫在建造几年后的2009年申请破产保护。

一直到今天,该度假村还是烂尾工程,无人敢接手。

投资如此之大,不但资金链很容易断,想要收回投资也很困难了。

因为地价肯定没有这么高,大楼建成以后不断的折旧,就要想方设法的经营才行。

如果经营不善,或者国家经济不景气,那大楼的所有者恐怕就要赔的干干净净,跳楼都找不到楼层。


第二,性价比不高

今天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经买过过特朗普大楼。大楼位置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有200多米,是1920年代建造的。

有意思的是,大楼的位置这么好,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特朗普90年代买下的时候只花费800万美元(特朗普自称只花费一二百万美元)。

为啥便宜?就是性价比不高,没有人愿意持有。

上面也说了,大楼建造以后,每年的维护费用和各种税费也是沉重的负担。

美国人和我们不同,不存在去消防什么部门打打招呼就能解决问题。

每年政府对大楼会有各项检查,如果不合格你就等着关门或者巨额罚款。

所以特朗普买大楼似乎并不贵,但维护起来就夸张了,买得起养不起。

而且万一出了点事,更是要完蛋。

比如特朗普大楼,去年就几次起火,还造成人员伤亡。这在美国也是巨额赔款,虽然是保险公司提供,但下一年的保险费用就会有很大提高。

总之,这不是什么赚钱的生意。

第三,没人会住这种大楼


相比商业运作,出租房屋给人居住其实是比较稳定的。

不过目前的摩天大楼,基本都用于商业或者是赌场的附属品,没人会去住的。

然而,美国的穷人住公寓,有钱人都住独立房子。

而这种摩天大楼公寓的租金极高,穷人是住不起的。

所以,大楼只能用于商业!

以纽约为例,大楼实在太多了,商业竞争激烈,很多中小公司频繁倒闭,大楼商业运作未必能够赚到多少钱。

比如密歇根州底特律书塔,1916年建立,是城市最有名的地标。

然而,70年代底特律黑人暴乱,白人开始纷纷逃离,城市经济迅速下滑,大量公司迁走。

密歇根州底特律书塔的所有者陷入严重财政困境,连续几任所有者先后破产。

最终2009年最后一个租户搬出了,并且自那以后一直关闭。



萨沙


各国人口密度不一样,是不可比的,扯不到什么楼房质量好,美国已经过了那个时代了,中国以后也不会盖了。

这是美国当年建设帝国大厦的时候:

1930年,凶残吧,啥安全措施都没有。放到现在你敢想?

一个国家工业化到一定程度就会盖这些东西,美国人盖过,日本人盖过,中国现在盖,以后印度人会盖,这很正常,只不过各国人口密度不同,人口更多的国家密度更高一些,盖的格外多一些。


世界第一城的纽约市,其实人口远不如北京上海,纽约人口851万,北京人口2000多万,这纽约的两倍多,纽约已经是最不美国的地方了。


工业化会极快的催生一个国家的基建,很多人误以为基础建设是每年建那么一点,日积月累,其实不是的,各国的基础建设都是在一个固定的时期,突然来一次基础建设的飞跃,然后停滞,然后只对基础建设进行若干修缮,美国也是这样,兴建高楼大厦的风潮是在二三十年代,基建的快速推进有差不都半个世纪一次,上次是在战后。


集中式做基建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低,在同一个时期,钢铁水泥产量急剧增加 ,基建成本迅速下降,同时国家培养 出大批的理工科人才,才有了基建的迅速推进,至于某些人说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各国都有,举个例子,1910年美国铁路40万公里,后来拆了一半,算不算重复建设?算,但是即便是拆了一半对于美国还是大有裨益的,当年成本低啊。


美国人口日渐趋近于稳定,对于高楼大厦的需求也变少了,人口急剧增长的地区例如硅谷之类的,由于地处地震带又不好修建高楼大厦,高楼大厦表象是高楼大厦,实际上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美国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不需要再城市化了。


以后中国的高楼大厦以及基建都会停滞的。


李建秋的世界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这正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根本特征,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服务业分别满足不同类别的需求,而这三个产业呈现逐次提高的过程,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转移的过程,先是农业,然后是工业和建筑业,然后是服务业,

美国自然条件优越,含着银汤勺诞生,一开始就不存在吃饭问题,甚至因为人多地少必须要各国移民开发土地,因此美国很快渡过以农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迅速开启工业化,

高楼大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工业化时代典型特征,高楼大厦建设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居住条件的提高,其建设过程本身就可以拉动需求,比如钢筋水泥和就业,美国在一百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

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完成,美国基础设施和高楼大厦已经满足需求,如果再建设就是浪费了,这个时候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国民经济以服务业为主,着眼于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需求空间理论上无限大,而工业产品和建筑业却存在着过剩,比如电视机一家有几台就行了,房子一家有一套就行了,

现在美国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百分之八十的比例,而农业和工业一共才占百分之二十,按照这个经济结构,投资服务业效率远远超过投资高楼大厦,服务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素质,增加一个国家的创造性和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正是美国有大量高素质的才拥有大量的核心竞争力,



万事皆空70


一个国家工业化到一定程度就会盖这些东西,美国人盖过,日本人盖过,中国现在盖,以后印度人会盖,这很正常,只不过各国人口密度不同,人口更多的国家密度更高一些,盖的格外多一些。

世界第一城的纽约市,其实人口远不如北京上海,纽约人口851万,北京人口2000多万,这纽约的两倍多,纽约已经是最不美国的地方了。

一是因为城市资源的紧张,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紧张。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城市化程度都已经很深了。回顾城市化之初,因为城市巨大的吸引力,大量的人口开始涌向城市,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复兴。人口越多建筑物越多,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可以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建筑物开始由横向发展,变成向高处发展,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城市人口出现了饱和,摩天大楼便失去了增长的动力。

楼太高了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滋生了与电梯有关的腐败行为,电梯维修人员,可以用电要挟客户,钱给不到位,电梯坏了不给你修,你有什么办法,一幢两幢高楼,还能找到有人愿意低价修电梯的,要是几百幢电梯维修人员,可有喊高价的机会了,技术人员喊出天价维修费来,国法也没办法解决,因为技术人员技术在自己的身上,不给你修你甘没辙,尤其是关键岗位必须要用的技术人员。总不能不修就枪毙吧。

如今已经是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了,互联网、5G、AI、甚至很多新奇的技术层出不穷,人们的意识型态和过去有很大变化。人们甚至不用总是出门,就能在家办公创造价值;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买的任何东西。

着在农业时代和工业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对高楼大厦的需求和看法的不同,也完全可以理解。

万丈高楼的材料品质及其高压耐受力有时间极限问题,从综合效益来看,不但整体允许成本较高,折出成本也极高,居住风险也大。国家的各方面的规划及建设均要实事求是的进行,不能够受外部太多干扰,讲究科学是最大的安全、最好的节约、最得民心的方法。


电力工程技术


工业化时代的追求,和科技化时代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就如同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社会审美类似。

如今已经是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了,互联网、5G、AI、甚至很多新奇的技术层出不穷,人们的意识型态和过去有很大变化。人们甚至不用总是出门,就能在家办公创造价值;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买的任何东西。

着在农业时代和工业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对高楼大厦的需求和看法的不同,也完全可以理解。

工业化时代,高楼大厦代表了一种财富的象征和经济发展的标志。

就好像当年很多地方都要盖烟囱、盖高炉一样,这才能说明经济厉害了。

特别是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有很多高楼大厦。这就是当年这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以及当时的条件所造就的流行趋势。

这种趋势,其实在前苏联体现的更厉害。

该国的很多建筑不仅高大,而且宏伟。

为什么如此?他们体现的就是一种积极向上,能战胜一切的发展精神。

(苏联曾设计的超级高大的建筑)

现在之所以对高楼大厦的追求没那么强烈,是因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已度过了工业化时代,进入科技化发展的新时代,不再以高楼数量、高度来认定经济发展水平了!

毕竟科技的创新很多并不是工业生产品,而是一种理念和意识。

这种全球互联、扁平化交流、实时联通的时代,更重视的不是在高楼大厦所体现的立体空间上的交集。

从印度、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还在不断修建高楼大厦就能看出,他们还在部分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意识形态依然如此。

(纽约的高楼大厦)

此外,美国老百姓的生活理念也和以往不同。

所谓的重视气候变化、生活品质、回归自然、简单淳朴等,已经成为趋势和潮流。这些都是钢筋水泥丛林所不能给予的。

他们追求的是宁静、舒缓、错落有致的建筑,而不是喧闹城市的楼堂馆所。

这种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叠加的变化,让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建筑理念上先行一步,此后随着更多国家度过了工业化时代,进入科技化时代之后,全球对高楼大厦的热衷或许会越来越消退。

如今美国再建造高大建筑,其实更多是一种“玩”,也就是从设计和意识上寻找突破,不再是过去那种用高大建筑衬托经济强国的意识形态了。


木春山谈天下


在我们的印象中,一提到发达国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高楼大厦林立。的确,在百年以前,诸多的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了修建高楼的热潮,这种热潮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了巅峰。但从次以后,发达国家兴建的高楼大厦的数量就开始下滑,直到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停止了高楼大厦的修建。为什么他们不再热衷于建设高楼了呢?


一是因为城市资源的紧张,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紧张。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城市化程度都已经很深了。回顾城市化之初,因为城市巨大的吸引力,大量的人口开始涌向城市,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复兴。人口越多建筑物越多,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可以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建筑物开始由横向发展,变成向高处发展,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城市人口出现了饱和,摩天大楼便失去了增长的动力。

二是因为价格的原因。因为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几乎没有空余的地方可供开发商修建新的高楼大厦,要想修建大厦就需要拆旧建新,但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一是如果建筑物达不到一定的建筑寿命,国家是不会允许拆迁的,这样会引起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拆迁费用昂贵。在城市进行爆破,必须要有一定的楼间距,否则很容易砸伤周围其他的建筑物。但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楼间距通常都比较小,所以采取定向爆破的手段就很难,要采用其他高科技手段进行拆迁,而这就意味着拆迁费用的提高。三是土地价格昂贵。像纽约这种世界金融中心,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而修建高楼大厦,因为高度原因,质量要求更高,这就使得修建高楼的价格是普通建筑的几倍以上,因此,开发商建设高楼大厦往往难以回本,所以开发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三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发达国家经过几代人的居住和工作经验,发现高楼大厦存在很多的弊端:一是消防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楼层太高,消防车够不着,电梯又不能使用,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发生大面积人员伤亡事故。二是节能环保问题。超高建筑在基础、结构、消防设施和电梯的投资上都远远大于普通高楼。而且,现代化大楼通常采用玻璃幕墙结构,给城市带来光污染。另外,为了保温隔热必须大量使用空调等设备,也大大增加了能耗。除了这些问题外,高楼大厦因为可容纳的人口多,还会带来交通拥挤、停车位紧张等问题,过多的人流、物流、车流对周边的市政工程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综合上述因素,在发达国家看来,修建超高建筑并不是最优选择。而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很像当年的发达国家,而他们目前走的道路正是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前发达国家走的老路。他们在唯一性和比高心理的作祟下,建筑物的高度记录在不断被刷新,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这并不是一条经济合理的道路,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教训,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大国纵横


第一,以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城市化速度,不盖高楼是不可能的,楼越高越节约土地资源,越能装下更多的人和办公场所。

第二,不是西方国家不热衷造高楼,而是以他们的人口规模没有盖高楼的必要,就算有必要也是跟不上中国的脚步了。

第三,评论区里那些批评中国高楼多的,如果中国现在没有高楼,你们的言论一定会相反,一定会说中国连个高楼都没有和美国差距太大了。

最后,那些拿民生说事的,自己想想四十年来你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多大变化。与其整天想着国家什么时候给你高福利,不如想想自己怎么多挣点钱。有些人只想天天在家躺着国家还给你发钱。


翠西灬


因为美国已经不需要用一座座的高楼来满足虚荣(其实依然贫穷),中国这个历史那么悠久的大国,现在去每个城市都差不多,一堆堆的三十层的居民楼,一座座亮着灯光的cbd,全是复制粘贴,其实这样的城建到底有多少意义


佳妮爸爸吧


美国刚刚发达的时候以为高的大的都是最好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切身体会后,才发现风雨雷电和卡脖子的安全问题都爱光顾高楼大厦,因此变得成熟不再建高楼了


映山红22


楼太高了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滋生了与电梯有关的腐败行为,电梯维修人员,可以用电要挟客户,钱给不到位,电梯坏了不给你修,你有什么办法,一幢两幢高楼,还能找到有人愿意低价修电梯的,要是几百幢电梯维修人员,可有喊高价的机会了,技术人员喊出天价维修费来,国法也没办法解决,因为技术人员技术在自己的身上,不给你修你甘没辙,尤其是关键岗位必须要用的技术人员。总不能不修就枪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