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馬話三農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到底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時候每逢下雨天大家都閒下來的時候,村裡經常會來一些幫人測字算命的先生。有一天村裡下雨,爺爺說前幾天沒選上村長,這幾天總是感覺身體不舒服頭暈暈的,一會等算命先生來的時候我也來給自己算算命。

吃過早飯晌午的時候,算命先生像往常一樣手裡敲著小鼓砰、砰、砰的從我家門口經過。爺爺聽到聲音後立馬放下了手中的麻線,走到院子的門口大聲的喊到:“算命先生到我家裡來坐坐吧,今天我也來給自己算算命”。


雖然當時我還小不知道什麼東西,但是算命先生的大致意思我還是可以聽懂的。算命先生說老爺爺今年年紀都已經這麼大了,怎麼爭強好勝的心還是一點都沒變有呢!古人說“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人老了要學會適時的放下一些東西,這樣才可以生活的更加輕鬆愉快。


“五十望人三不爭”。人到五十歲的時候無論是身體還是精力都大不如前,而且生命的軌跡已基本上定型。每當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適當的放下一些身邊的事情,比如說金錢、功名或利祿。當一個人走過漫長的歲月擁有了浩瀚的人生之後,這些功名利祿對於他來說已不再那麼的重要。安度晚年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兒孫滿堂磕家歡樂才是最重要的。

“六十望棺三不有”。人到了六十歲垂暮之年的時候千萬不要太過於悲傷、不要過於擔心、心中也不要有太多的牽掛。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只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就可以了。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人到了五、六十歲,可謂年過半百,輩份也會逐漸升了級,由為人父母升級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角色變了,心態隨之也要改變了!正如“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中講到的人在不同年齡段的生活重心的不同。



五十望人三不爭

五十歲的人了,事業上多數已經達到了巔峰狀態,自身的發展已經設了上限。這個時候,人們的希望就轉移到了子女身上,“五十望人”,就是五十歲以上的人要把希望寄託在培養自家孩子成才上。“四十以前看父敬子,四十以後看子敬父”,人們後半輩子的幸福更多地要取決於自己的子女是否有出息啦。

這個時候的自己,就沒必要在單位和年輕人爭地位,爭權利,掙錢財了!得罪了年輕人,就是得罪了未來!對待單位的年輕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有加,釋然開懷!



六十望棺三不有

老人到了60歲,特別是農村老人,就稱自己“黃土埋了大半截子了”,活著的時候希望有套好房子,人死了以後,期盼的就是一副好棺材。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過去的時候“人活六十古來稀”,這個時候就不要再糾結什麼了,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兒孫自有兒孫福,愁也是一天,喜也是一天!在這個時候就不要自尋煩惱了,不要有憂慮,不要有惆悵,不要有擔心!



個人覺得,這句老話是帶有明顯時代特徵的,過去的人,人均壽命比較短,能活到50歲,60歲就明顯是老人了。這“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農村的話自然是非常有道理的,提醒人們要順應自然,該服老時就服老,否則徒增煩惱,無益身心!

但時代不同啦,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據世界為生組織數據報道,人到了65歲還是壯年呢!65歲以後才開始老了。我們國家的人均壽命也由舊社會的四,五十歲,提高到了現在的七十多歲。

所以現在的人到了五六十歲,不僅面貌上還很年輕,精力上也因為子女的成家立業,而充沛了起來!五六十歲的人正當年華呢!沒必要“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那樣的悲涼吧!只要你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不過,雖然身體正當年華,但“淡泊寧靜”的三不爭三不有的心態卻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我們對待這句俗語,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

您覺得呢?


村姑說村事


提起俗語,大家印象中會有很多,有些比較常見,有些則不常見,有些只適用於以前的社會,有些在現在看來也比較適用。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俗語,相信不少朋友聽過,這句話所包含的真正意思,現在來看,也有一定的意義。

“五十望人三不爭”前半句的意思主要說的是,人到了50歲之後,看到一些人或事,要學會放棄爭論,三爭,三可以代表一個量詞,也可以代表具體的三件事,比如不爭強好勝,不爭權奪利,不爭權地位,通俗一點來說,不爭金錢、名利或地位。

俗話說的好,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50歲以後,要看淡一些事情,不要像年輕時那樣,什麼都想去爭一爭,一是身體不允許,二是精力不允許,該讓年輕人的時候要讓年輕人。

“六十望棺三不有”後半句的意思主要說的是,人到了60歲以後,即使看到了棺材,也不要有過激的想法,三不有中的三,和上半句裡面的三一樣,可以是一個量詞,也可以具體指某三點,比如不要有恐懼、不要有後顧之憂、不要有悲傷。

俗話說的好,六十而不逾,在以前,由於多種多樣的原因,人能活到60歲,算是一個不小的歲數了,到達了60歲,什麼東西都可以放下,人有生有死,真正到了這個歲數以後,心裡放平坦,不要害怕,也不要悲傷,該安排的事情安排好,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後面的每一天。

仔細深入思考“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句話,小農有2點要說的,其一,在現在這個社會,人活到50歲、60歲已經是常態,很多50歲60歲以後的成功人士,在他們的崗位上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些東西要爭的還是爭取一下。其二所表達的正確面對生活,遇到事情不要驚慌,看待一切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人不能活的太累,有時簡單的就是最好的。

關於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的解釋,小農就說這麼多,如果你還有其它更好的解釋或觀點,歡迎載下面評論中留言,大家一起來討論。


農民說農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話是有些理的,但也因人而不同,看人的認識與心態吧,有些積極意義,也多少有點消極作用。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不逾矩,而人也有五望: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這望人三不爭,望棺三不有,在理解上也會有出入的。人之心態,會隨人的年齡變化而有所不同,我是六十後之人,這已深有體會。

五十半百之後,事業,前途,婚姻,錢財,功名利祿等等基本已定,達到看透想透悟透了,一家人的健康平安和睦團結快樂幸福就是最好。人過半百,青春遠去,韶華已逝,朝氣不再,銳氣鬥志大減,收宿爭名爭利爭氣之心是有必要的,這應該就是望人三不爭了。在過去,活過六十就算有壽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六十之後是半截黃土半朝天,聽候閻王召喚了,是掐指算日子之人,所以是六十望棺,就應三不有了,不應再有怒氣,怨氣,脾氣了。該淡泊而寧靜,豁達樂觀而能容,處之泰然安然,能順於自然,甘於天命就好。

為人五十前望父教子,五十後望子敬父。所以五十後望人便要三不爭了,是那三不爭?各有說法,是有大同有小異:不再爭事業,不再爭權利,不再爭錢財。這望人,既望社會人,也望家裡人,既與社會不爭,也與家裡兒女不爭。不再計較不平事,不再計較名利,不再計較成敗。不再勇於爭名奪利,不再爭強好勝,不再爭錢財。六十之後望著棺材過日,就要做到三不有:沒有憂愁,沒有惆悵,沒有擔心;不有後顧之憂,恐懼之心,老不中用之感;做到三不貪,不貪小便宜吃大虧,不貪杯誤大事,不貪賭帶壞兒孫。

這是勸人向善,有積極意義,但微中也有點兒消極作用。凡事要一分為二,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這三不爭三不有也要因人而變定,不要被這框框限死了。做人有期許,無遺憾,沒擔憂是最好。








樹德漢碩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不三不有",主要是講人生哲理,老話說得好"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不逾,七十而不鉅…",很顯然人生如光陰似箭,生命的短暫,真的好快呀!


五十望人三不爭

大家都知道,人到了五十,只希望自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兒女們事業有成,而自己人到五十,身體肌能已經在慢慢地老化,可謂是老年不比少年時了,人到五十,身體上的各種病痛接踵而來,不是腰腿疼,就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纏繞著大家,雖然說五十歲的人還沒有達到國家的退休年齡,咱們還有些餘熱可以發揮,但是我們必須要把年輕人培養起來,讓他們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去開創他們的事業,不要與年輕人去爭閒氣,爭職位,爭事業,有礙社會發展與家庭和諧了是吧。


六十望棺三不有

人到六十,已經是一甲子般年紀的人了,辛辛苦苦勞動了一輩子,人生事業也就基本上都完成了,應該是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在咱們農村有傳統土葬習俗的地方,上了六十歲年紀的人,都應該慢慢地給自己準備好一副棺材板了,好讓自己百年之後葉落歸根了是吧,這個時候的我們望著自己家中放置的棺材也好,望著路上別人抬著的棺材上山去埋葬也罷,自己都不要唉聲嘆氣,不要驚慌,不要惆悵,你要知道人生自古誰不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只要大家坦然去面對就行,好好地去度過自己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就行啦。


所以,七星老農個人認為,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主要意思就是講,人到五十希望自己的兒女們事業有成,家庭興旺,由於人到五十已經慢慢地地步入了晚年,身體肌能一年一年地在老化,大家都已經是老年不比少年時了,所以平時必須要培養年輕人出來挑起重任,讓他們去發揮自己才幹,不再與他們去爭閒氣,爭職位,爭事業了是吧,而六十望棺三不有,人到六十已經是一甲子的人了,大家都已經領到了老年人俱樂部的門票了,辛辛苦苦勞動了一輩子,是時候為自己準備好一副棺材板的時候了,只不過你平時望著家中那幅停放著的棺材板也好,望著路上別人家抬著死去的人上山去埋葬的棺材也罷,自己都並不要唉聲嘆氣,也不要驚慌,不要惆悵,人生百年我們的日子還挺長著的呢,只管大膽放心去度過您美好的晚年幸福生活是吧。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都發表評論!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只要生活一段時間,你就會經常聽聞村裡的老人脫口而出的一些老話,特別是上了年紀,經歷過人生百態,對這些老話和俗語更是深信不疑,似乎自己走過的一生就是老話最好的印證。俗語和老話是勞動人民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很多都蘊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一句“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道出了人到一定年紀,不該爭的別爭,不該有的別有,一起來看看。


五十望人三不爭

農村有“五十不建房,六十不種樹”的老話,說的是到人五十,身體各方面已經大不如前,不得不服老,不適合再去做一些人生大的決定,也不要再去做一些負擔過重的事,例如建房,借錢做事等等,畢竟人的精力有限。

五十該幹嘛呢?當然是“望人”,望人就是把希望寄託在後人身上,未了的心願,未完成的事,讓後人繼續前行,除了希望,這裡的望也有育人之意,人到五十,小孩已經成年多時,是時候把自己一生學來的經驗和本事教給他了。

家裡有田地的,讓孩子來,家裡有礦的,也讓孩子來掌舵,所以這裡的三不爭,就是不要和孩子去爭權力(種地也有種地的權力)、金錢、地位,家裡的一切指揮權交給孩子,這叫三不爭。


老話自有老話的道理,人到五十,家裡大大小小的事要是還把在手裡,孩子得不到鍛鍊,說難聽點,哪天你撒手人寰,你的孩子就只能任人宰割了。二來孩子也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爭的太多,不利於家庭和睦。

六十望棺三不有

人到六十,已是花甲之年,什麼人,什麼事都應該看透了,農村人就很實在,一口棺材四五千,自己一老,擔心哪天去了連口好棺材都沒有,所以有的地方,為了讓老人寬心,這滿了60就要先把棺材準備好,還會選個好日子請至親的人回來,和老人一同吃個團圓飯,商量訂棺材的事,順便說上一些美好的祝福。


望棺也有它的引申意義,意思就是人過六十,半截身子已經埋進了土裡,擁有什麼意義已經不大,這個時候家庭和睦,子孫滿堂可能就是自己最大的心願。

三不有,人到六十不要有太大的期許,生活平淡才是福,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姜子牙的毅力,懷才七十餘載而心不亂,還能掛直鉤垂釣,也不併不是每一個人能和姜子牙一樣活到136歲,人老就做個普通人也挺好。

不要有遺憾,人的一生短暫,前60年沒有做成的事,後面不一定還有60年給你,奮鬥到一個階段,至於結果,已經沒有那麼重要,多一點知足常樂吧。

對孩子不要有太多擔憂,人到六十,日子過一天是一天,對孩子前程太多的擔憂,就連吃飯都怕孩子吃不飽穿不暖,過多的擔憂,只會讓自己日子過的心顫,一把年紀哪裡折騰的起。


農村這句老話“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就是告訴人們,人老了,該放下的,就放下,輕輕鬆鬆過日子,安享晚年,即是孩子的期望,自己的日子也會更好過,自己身體好了,就是幫了這個家一個大忙。


鄉野縱橫


俗語 一句句是老祖宗們留下的精神食糧,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則說透了人生。

素有“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三十歲的時候已經成家立業,此時心中也是盼望著能有個一兒半女,為家裡添丁;時間倏忽而逝,轉眼四十歲了,邁入中年。人到中年,多了許多責任,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也重了起來,這時也是想著能有更多的錢,來支撐這個家庭;五十歲是已經精力衰竭,身體狀況也會大不如前,對於這個年齡的人來說,事業金錢便沒有那麼想要了,兒女反而成了他們最大的牽掛。

“五十望人三不爭”就是如此:牽掛著兒女,不爭事業、不爭權利、不爭錢財。

到了六十古稀之年,邁入了老年人行列。過了大半生,多了些大徹大悟,看通了世事沉浮“一花一草木,一夢一人生”心中不免得會有些惆悵。“六十治棺”這個年齡也該考慮自己的後事,但不要因此而整天憂慮。要知道“人固有一死”

由此看來, “六十望棺三不有”便是:沒有憂慮、沒有惆悵、沒有擔心。

“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說透了人生,從古傳至今。








九江小紅M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也有這樣的一句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植樹”的說法,它的意思是人到了五十歲,身體各方面不能像年輕時候那麼健壯了,已經不適合去做一些人生大事了,更不要去做重體力勞動,比如建房,借錢之類的事,畢竟人的精力有限,也只有把精力寄託下一代去完成了。人到了五十歲,家裡的子女已經成家立業了,應該放手讓自己的子女承擔起一個家庭的責任。所以這裡三不爭,指的是不要和子女爭取地位,家庭的權利,金錢,家裡的一切都要交給子女掌管,這就是三不爭的意思。



雖然這句話說的還是挺有道理的,人要是到了五十歲,還要掌管家裡的一切,這樣你的子女從中也學不到什麼本領,得不到真正的鍛鍊,很難在這個環境中成長。真的要他們接手的時候,遇到困難不知該怎麼辦,還不夠成熟穩重,不能獨立面對責任,這樣對孩子也不好,還有就是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你不能有什麼事情都自己當家做主,這樣不利於家庭的團結。



“六十望棺三不有”人到六十歲已是花甲之年了,不管什麼人對你怎樣?還是有什麼事情?都已經看透了一切,有些人很實在,有些棺材只要幾千塊錢,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這樣死去了,連個好棺材都沒有,到了這個年齡不要顧慮太多,順其自然就好。所以這裡的三不有,指的是:

1、不要有太大的期望,人到了這個年齡什麼事情都要看開,不要以為自己還能為子女做些什麼,人老了,做個安享晚年人就好。

2、不要有太多的遺憾,人的一生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人到了這個年齡沒有什麼能力去改變什麼,對於結果怎樣也不在乎了,要做個知足常樂就好了。

3、不要太過於擔憂孩子。人到了這個年齡,過得日子一天就是一天,不要去擔心孩子在外會不會被欺負,一日三餐有沒有吃飽,工作會不會累,能不能掙到錢,過多的擔心只能夠讓自己心顫,這個年齡已經不能折騰了。



以上分析是我個人觀點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討論!


客家妹小林


有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會了解一些農村生活場景,在農閒時期,大家往往會在村口屋後拉家常,聚在一起說說村裡新鮮事,回想起以前的農村生活,雖然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但是鄰居之間相處還是很和睦的,很享受那種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時光。

在農村生活,也會有很多趣事發生,每到夏天,小夥伴們都會一起到田間河堤去捉蝌蚪,路過田間地頭,鄰居奶奶都會把自家地裡面種的小甜瓜送給我們,在農村,除了好玩外,也能學到很多課外知識,尤其是一些野草野花的藥用價值,一些民間神話傳說,最主要的還有一些俗語。

在農村,一般到了五、六十歲的年齡段,大都是有了孫子、外甥的人,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分的,這些人人經歷的大半輩子,懂得俗語也是比較多的,也很喜歡唸叨些俗語,像鄰居奶奶每次和別人鬧不愉快是,都會念叨“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只是這句話具體是說什麼呢?

先來看一下這句“五十望人三不爭”,人到了五十歲,就逐漸步入了晚年,無論身體還是事業都應該到了上限,這時候自己的子女也都長大成人,能夠自立門戶,這時候自己也能退居二線,不用那麼拼命勞累了,沒事可以帶帶孫子孫女,這時候面對一些事情就要看開些,不要再像年輕人一樣衝動,血氣方剛。

所謂的三不爭也就是不爭權力,不爭地位,不爭錢財,不過小編覺得這三不爭應該是泛指,不單單是說這三種情況,應該還包括其它方面,反正就是希望人到了50歲之後,能夠對一切放寬心,不要有憂慮,自尋煩惱。

這“六十望棺三不有”是說人到60歲的事情,記得以前在農村,有些老人家裡會放棺材,這些老人多半都是年過60,且子女不在身邊,60歲又被稱為花甲,到了60歲,人生是真的到了下半段,何故時候看到棺材,應該做到三點,一是不要有恐懼,二是不要有後顧之憂,三是不要有悲傷。

不過這裡應該三也是量詞,除了上面的三種心態不要有之外,應該還包括其它方面,總之人到了60歲,對世間萬事萬物應該都看淡了,見慣了大場面,內心早已是波瀾不驚,能夠樂觀的去面對日後的生活。

當然這句話是以前經常聽家中老人唸叨的,以現在的眼光看有點落後,畢竟五、六十歲還能幹一番大事業的大有人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不過這句話也只是說的是大部分的自然現象,希望老人們能夠安度晚年,關於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山農老兵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人的心理狀態,會隨著年齡的漸進而發生變化,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因為年齡的增長,看透徹了很多的東西,該放下的就都放下來,比如爭強好勝,名來利往,恩怨情仇等。

因此,農村老俗話就說“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聽起來都是對人生歷程的經驗總結。也合情合理,符合以前的農村人的物質和精神追求。二十歲三十歲的年紀,望妻望子可以理解,而立之年,無外乎是為成家立業打拼。

但是過了四十,人到中年,就是“不惑”的年紀,所謂的“不惑”,就是不迷惑,不被外物所誘惑,有自己的獨立人生觀。因此就有了農村老俗話說的“四十望財三不做,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這即是處世之道,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四十望財三不做。所謂的三不做,就是不做忘恩負義之事,愧對妻兒,不做不忠不孝之人,對不起父母,不做損害家庭之舉,家破人亡。四十歲的人正當壯年,正是事業有成,財富積累速度加快的黃金期,但不能走邪門歪道斂財,做人做事有原則有底線,有始有終。

五十望人三不爭。也叫三不貪,所謂的三不爭,就是不爭權奪利,不爭強好勝,不爭一時口快。所謂的三不貪,就是不貪小便宜吃大虧,不貪杯酗酒耽誤大事,不貪賭博十賭九輸。五十知天命,名利之心也該是放下的時候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六十望棺三不有。所謂三不有,就是不要有後顧之憂,不要有恐懼之心,不要有老不中用之感。英雄遲暮,都有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惆悵心,往往會陷入悲觀失望,這樣死的更快。應該有老驥伏櫪壯懷激烈的豪邁情懷,老當益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從警世恆言的角度來說,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勸人向善,但或多或少有些悲觀消極。人生應該是多樣化的,而不是被教條框框給束縛死。所謂的三不爭三不有,不過是某些農村老輩人的個人一家之言,信之則可行,不信之則率性而為就好。一壺老酒,一杆老煙,或者一壺清茶,都是人生百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