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唐代千金陂遺址

千金陂,陂築千金名不朽,惠民功績勝千斤。它就是撫州水利的一本歷史書、一部詩歌集、一座博物館。

筆者在翻閱撫州史志資料時,屢次見到有關千金陂記載,故早有前往實地探尋的想法。於是在一個冬日午後,陽光正好,微風不嗓,騎車從撫州城區出發,過撫河大橋往南轉,再前行約3裡至扁擔洲最南端,即抵達撫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千金陂遺址”標誌牌。首先展現在眼前的是一道寬約4米、長有數百米的土壩向撫河深處延伸,然後漸漸地消失在水中,由於正值寒冬壩上的雜草已經枯黃凋萎,使得堤壩的兩側及沙灘上祼露出許多重約數百斤的巨大長條紅石塊,不禁讓人懷想當年民眾運石築壩紅火而艱辛的場面。

撫州唐代千金陂遺址

在民間,有許多關於千金陂故事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傳說,古時撫河邊上有一叫馬索的年輕人,十分樂於助人。一日,神仙化作老者請他幫忙送一封信到石門,他不辭路途遙遠,二話不說一口答應,送達之後神仙就送他一袋瓜子作為答謝。然後,馬索就急忙趕往回家,路過撫河時正好遇見下大雨漲洪水,他匆匆忙忙地不小心將一大半瓜子掉落在撫河瞬間變成了千金陂,阻擋了洪水來襲,保住了撫州。

撫州唐代千金陂遺址


撫州唐代千金陂遺址

只不過,有著撫州“都江堰”之稱的千金陂,當然不會是神賜之物,而是古時撫州人民運用勤勞和智慧改造自然、戰勝水患的產物,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撫州唐代千金陂遺址


撫州唐代千金陂遺址

據史料記載,古時撫州城地勢低窪,水患頻發,中唐時春水暴漲,撫河從此處決口衝成支港,正道淤塞,唐上元年間撫州刺史率百姓築堰堵之,命名華陂,欲使撫河之水重歸正道。之後歷代不斷對這座水陂進行加長加高加固等修復改造,數易其名,顏真卿之土塍(cheng)陂,戴叔倫之冷泉陂。至唐鹹通時,撫州刺史渤海李公再修此陂,其事蹟在唐代柏虔冉《新創千金陂記》中有記載,並更名為千金陂沿用至今。為何更名為千金陂?

學者左國春講述:“千金陂得名千金,應該民生工程(德政)貴若千金之義,而不是工程耗費千金之意。

撫州唐代千金陂遺址

然而千金陂始終陷於”屢修屢潰,屢潰屢修“的怪圈,未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撫河水患問題。直至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撫州知府古之賢認真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再蠻幹胡作,而是注重從工程技術方面著手考慮如何修築千金陂,更具科學性,取得歷史性的重大突破,真正使撫河之水歸入正道,繞廓而流,不再支流四處橫溢,洪水氾濫。不過,這次修築的千金陂也就撐了二三十年。

據學者左國春考正:天啟年間(公元1605-1627年),撫州知府朱大典、臨川知縣曾化龍又主持重修千金陂,鄉賢章光嶽有記。從記文看,萬曆年間的修築在天啟年間已經損毀非常嚴重,“決口廣至四十餘丈,深且十五丈餘,勢必殫堤為河而後已。”2017年,在千金陂遺址旁曾發現朱大典主持重修的題記碑。因此可以認定今日所見的千金陂遺址,是明天啟年間修築的,而非明萬曆年間的。

千萬別小覷了這項水利工程,翻開千金陂的歷史,就會發現它的精彩紛呈。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農業社會,僅依靠人力運送石塊在撫河與幹港的分叉口處砌築一條近千丈的長壩,以抬高水位,減緩流速,將撫河水引入灌區,這絕對是一項十分浩大的重點工程,更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生工程。因此,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都為其題詩作文以示讚美,甚至是作文探討論證如何科學修築千金陂,僅《臨川縣誌》就收錄了有關千金陂詩文十數篇,如徐良傅《千金陂論》、湯顯祖《金堤賦》、舒化《重修千金陂記》、八大山人《千金陂》等。

撫州唐代千金陂遺址

多年來,古老的千金陂猶如一條長長的巨龍默默無聞地臥在撫河當中仰望著前方的擬峴臺,由於河道變化其分水等功能漸漸地被不遠處幹港下游的翻板壩所取代,但是撫州人民並未被就此將這一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遺忘。為了保護好這個古代水利瑰寶,水利等部門正在對該古代水利工程進行全面的資料蒐集整理和研究考證,並將其向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申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旨在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

撫州唐代千金陂遺址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