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为何只打了一仗就选择撤军?

liyanpengjia


日本人的臭名声几乎在整个亚洲都广为流传,可以说只要是日本能够得着的亚洲国家,多少都要被日本侵略过。日本人的胃口不可谓不大,在中华大地上日本人打的虎虎生风,一度将我国军队打到了边远地区。

日本人的目标很明显,就是要占据亚洲大国的丰富资源,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利益,他们就会去搏一搏,但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人进攻印度时,匆忙打了一仗就撤退了,是印度士兵太强大了吗?并不是,只是这时候的日本早已没了当初的嚣张气焰。

作为亚洲的代表国家,也是日本的邻国,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受到了日本的侵略。整个抗战时期持续了十四年之久,而日军侵略我国的时候更是几乎毫不费力,东北三省几乎是送出去的,整个华北地区也很少有抵抗,日本占领这些地方几乎没有花费兵力。

等到打到湖南地区,日军才真正被拖住了,造成这样局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国军队装备差是一个原因,我国各大势力不团结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不管怎么说,日军在侵略我国时打的十分生猛,许多抗战老兵也对日军非常畏惧。

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日本人也去过印度,印度虽然在英国人的手中,但当时的英国人早已自顾不暇,印度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印度上的资源丰富程度不亚于我国,日本几乎是没有犹豫的,就派出大军进攻了印度地区。

由于当时日军战线拉的太长了,习惯了打胜仗的他们也没把印度当回事,随手派了十万人就去攻打印度了,要知道,进攻我国大陆时,日军可是派出了上百万的军队。可是在印度,日军没有获得想象中的胜利,反而是很轻易的就被打败了。

其实这跟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的世界强国已经有了余力,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应对日本的进攻。比如当时的美国,遭遇日本珍珠港的袭击以后,美国一度陷入了劣势,但毕竟是世界大国,有着超高的生产力,没过多久,日本就被美国在太平洋上吊着打了。

可以说当时的日本早已分兵中国与太平洋,对于印度,他们还真腾不出来手应付,进攻印度的想法,也是太过天真,毕竟印度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抵挡的力量。

也许是在东南亚日本太过顺利,进攻印度他们也没太当回事,谁能想到,派出去进攻印度的十万日本兵,在经历了当地的恶劣环境之后,有战斗力的都不多了,其余的也多少带点伤。

加上日军没有为这支远征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很快这支日军部队就撑不住了,据说他们撤退时已经只剩下了三万人。要怪也只能怪日军太过膨胀了,将自己的战线拉的太长,面对巨大的军事压力,日军被打败只是迟早的问题。


魏青衣


据战后统计,日军真正战死者可能只有3.2万人。而在7万多阵亡的人当中,多半是饿死或者病死。其非战损减员之多,远超瓜岛战役。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十分狂妄,想要称霸世界。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先把亚洲拿下来,中国和东南亚自然就成为了最优先的两个。当日本攻下东南亚后,印度又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因此,日军于1942年开始变策动成立所谓的“印度独立军”。到了1944年应德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局势,日军对印度发动了在之后被称为“英帕尔战役”的行动。

当时的东南亚基本都是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就是其中一个。在1941年后,印度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作为大英帝国皇冠山的“明珠”,英军肯定是要不惜血本与日军一战。所以当日本攻打印度的时候,对战的不是英国人利用印度人组建的部队,而是英国部署在当地的正规部队。

1944年3月8日,日本派出9万多人进攻印度东北重镇英帕尔。但最终只剩下了3万多人回去,损失5.6万人,可谓是败得是一塌糊涂。而这次日军只打了一仗后就撤军,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指挥官的差距

日军这方派出的是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此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熏陶,常常激励型的口号来鼓励自己的士兵,即“洗脑”式宣传。所以在渡江的时候,他用“日军天下无敌,即将征服印度”这一类的口号让自己的士兵进入丛林地区。但与此同时,他自己却担心会不会有敌军的奇袭。而且在正式开战后,日军明显处于劣势。他手下的师团长见补给断绝,纷纷要求撤军。但是牟田口廉依旧妄图在天皇的诞辰日来到前,拿下英帕尔。为此,他不惜让手下无端送命。

而英军的指挥官是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他是一名经历过一战的将军,经验十分丰富。他在美国陆军航空兵与皇家空军的协助之下,于英帕尔周边地区集结了15万的部队。并且早在缅甸兵败之后,英军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基地。这一战,英军可谓以逸待劳。

二.准备不充足

日本的9万士兵是临时调动的,连高级参谋群多是从其他部队调任而来。至使整个部队高层都不甚了解印度的情况,因而战役自规划开始就呈现了严重的误判。而且由于日本物资贫乏,没有足以翻越恶劣地形的车辆,只好携带3万头牛羊用来做辎重运输工具。这些庞大的动物群,成为了英军炮击与空袭的明显目标。就这样在英军的空袭之下,日军完全失去了补给能力。

三.深陷雨林,染病而死

当时的印度是雨季,日军被困丛林中难以前行。在英军的空袭与炮击中,日军遑论发起有效的进攻,连最基本的日常补给都难以维持。这期间,粮食都难以保证,更别说药品。因此,在恶劣的环境下日军开始纷纷染病。据战后统计,日军真正战死者可能只有3.2万人。而在7万多阵亡的人当中,多半是饿死或者病死。其非战损减员之多,远超瓜岛战役。

经此一役,日军再无能力组织部队进犯印度。而且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日本的全面战败已成定局。彼时的日军在太平洋各地都无力阻挡盟军的脚步,更别说在一次大败之后重新组织部队远征印度。


WarOH协虎


在二战中,日本对三个地方都是打了一仗就撤兵的,不仅是印度,还有苏联,以及澳大利亚,都是打了一仗就退兵的。而日本退兵的原因,不是因为日本对这些地方不感兴趣,而是日本失败了。

在攻打印度的时候,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当时的日本除了在东南亚战场还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以外,在太平洋战场、东亚战场,日本都陷入了被动之中。虽然偶尔还能够发动一些局部的攻势,但是整体上的失败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且日本的另外两个盟国,整体的形式也不好,意大利已经投降盟国,而德国也正处于节节败退之中。

1944年,日本为了减轻东亚战场日军的压力,妄图切断中印公路,并掐断盟军的补给线,同时为了改善日本在印缅边境处于防御状态的被动局势,试图开辟南亚的第四战场。因此,从3月起,日本积极往印缅边境增兵,最终以九万大军的兵力发动了英帕尔战役,侵入了印度一侧。

不过,尽管日军来势汹汹,但是却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由于地形、气候以及资源补给等因素,日军在印缅边境很快陷入不利的地位。到了7月份,在日军已经死伤大半的情况下,日本不得不退出英帕尔地区,从而导致日本的目的全部都没有实现,反而再也没有力量发动新的攻势了。从此以后,日本在东南亚的局面基本上已经被定格了。

退一步讲,鉴于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的整体局面,就算日本在英帕尔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就算日本能够攻入印度境内,日本最终的失败也无法避免。尤其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和东亚战场失败以后,日本在其他地方的存在,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苏绽


这件事说的应该是英帕尔战役吧!事情发生在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企图攻占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日军作战代号:ウ号作戦。因为当时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英帕尔战役时,日军主要是和英军打,中国远征军也曾在缅甸协同英军作战。<strong>

战斗结果以日军失败而结束。打仗嘛!胜败都很正常,但是日军的这次失败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奇葩”的一笔。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可谓“一败成名”。

牟田口廉也是英帕尔战役中日军最高指挥官。他指挥15军的三个师团 (第15、第31、第33师团)和特种作战团共10万余人参战。作战地区属于丛林地形,所以补给十分不便,机械化运输在这种阴雨泥泞的丛林中不太实用。再加上牟田口廉也是个中国兵法迷,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于是,牟田口廉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机械化运输补给,学习成吉思汗,用牛羊牲畜运输。

每一至两个士兵配备一头牛或羊,把士兵的干粮、水、弹药、药品等给养驮在牛羊背上,带着牛羊一起行军。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第一,不用考虑烂路的问题,只要人步行能通过的地方,基本上牛羊都能通过。第二,一旦出现后方补给中断的情况,可以随时宰杀牛羊充饥。

这些牛羊都是在当地半买半抢临时征用的,于是,十万大军赶着数万头牛羊,漫山遍野的行军在印度边境的丛林之中,口中喊着“喔、喔、驾、驾”,场面真够喜人的。

当战斗打响后,枪炮声隆隆,这些牛羊牲畜哪见过这种场面啊?吓得四处逃窜。一场战斗下来,绝大部分牛羊都失踪了。最可怕的是,部队的全部给养都在这些牛羊背上。十万余人的部队因此断粮了。

英帕尔战役中,日军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士官的督促下和英印军作战的。在加上战区阴雨潮湿,传染病横行全军,导致很多士兵都病倒了,最多的时候染病士兵多大三万余人,还没有药治疗,使得很多士兵病饿而死。

英军指挥官蒙巴顿命令部队趁势进攻,几场战斗下来,歼灭了大部分日军。无奈之下,日军只能撤军。英帕尔战役中,日军第15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总共伤亡6万人,英印军队伤亡1.6万人。

在英帕尔战役末期,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也发起了反攻。从此之后,日本再也没有能力进攻印度本土。这就是日军在印度打一仗就撤的原因,与其说是“撤”,不如说是“败”。毕竟,当时日军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能投入到印度的兵力很有限。

英帕尔战役被日本军事家称作日本陆军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在此战之前,牟田口廉也有“小东条英机”的称号,在日本军界也是高级将领的行列。他也是“七七事变”的罪魁之一,曾被裕仁天皇授予金鹰三级勋章。此战之后,日军高层大怒,把牟田口廉也在内的缅甸方面军最高指挥团队全部换掉。念及牟田口廉也之前的战功和其他原因,并没有对其执行军法。

牟田口廉也的绰号也从“小东条英机”变成了“鬼畜牟田口”。晚年居住于东京,战后被定位战犯之一。


无笔史官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曾经打着一个响亮的口号: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但是在侵略中国的时候,也并没有明确说明大东亚到底是指哪些地区?一直到了1940年的时候,日本明确指出,大东亚共荣圈包括了下面这些国家:

中国、朝鲜、日本、满洲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及澳洲、新西兰、印度及西伯利亚东部等地为大东亚之范围。

日本有这么大的野心,当然也有着相匹配的实力。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就攻打着东南亚绝大部分的国家。截止到1942年年底的时候,基本上整个东南亚,也就只有印度地区,日本只是派遣了一小部分的兵力。甚至正如题目所说,仅仅只是打了一仗,便立刻败走。

其实印度之所以能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还要拜它的殖民者英国所赐。英国曾经带领印度两次踏上中国领土,经过英国几十年的殖民下,印度也自然而然的把英国当作他们背后最大的后盾。其实不仅仅是印度,英国作为日不落王国,在当时殖民了基本上整个东南亚地区。


所以说日本要建立自己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他的敌人不仅仅是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还有这些国家背后的主人——英国。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王国,在欧洲地区也享有着举足若轻的地位。而希特勒试图统一欧洲的声音,自然免不了与英国的碰撞。

为了减轻自己在英国的压力,同时也是更好的达成他们所谓的法西斯阵营。希特勒攒动的日本,前去攻打印度。印度本来就是自己攻打目标之一,自然而然的作为顺水人情答应了下来。但是这个时候,战争已经来到了1944年,日本早就没有了刚开始时候的嚣张跋扈。

由于之前几年的作战,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兵力,基本上都缩在了印度地区。以及一部分中国远征军,也是被日本拦腰截断在了印度。而印度和日本发生的这场战争,其实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双方最高指挥将领,分别是牟田口廉与蒙巴顿。牟田口廉虽然有着小东条的称呼,可惜并没有东条英机的智慧。


在1944年的3月8日,牟田口廉带领着10万人的部队,赶着一大批的活牛、活羊,跨过了印度与缅甸的边界,拉开了这场大战的序幕。为了抵挡日军的进攻,蒙巴顿立刻在钦敦江建立起了防御战线,并且提前占领了英特尔地区。在先天优势上面,就给了日军一定的打击。

因此当时的日军部队,不仅要背靠钦敦江作战,而且他的后勤补给线也有着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当时缅甸与印度交界处都是山岭地区,日本又没有在印度拥有补给点,因此所有的补给必须全部来自不可靠的丛林补给线。再加上盟军飞机时不时的轰炸,日本补给一直是断断续续。

再加上当时雨季马上来临,原先干枯的河床即将变得汹涌,所以日军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将这场战役打下来。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日军的进攻势头非常的凶猛,甚至一度兵分两路包围了英帕尔地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蒙巴顿不得不向美国空军求助。在美军的帮助下,英印联军终于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由于长时间紧张的作战环境,再加上断断续续的后勤补给,日军部队的战斗力开始急剧下降。原来的口粮从目前的六两,最后降到甚至连半两都不到。反观英印联军,不但毫不担心补给线的问题,甚至时不时的还能抽上香烟喝上甜酒。

在多方的帮助下面,英印联军把整场战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泞不堪的丛林,在雨水的冲刷下,走路都已经成了问题,更不要说用来作战了。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基本上没有太多抵抗力了, 原来10万多的日本部队,也渐渐被冲散为四五万一支。虽然日本本来的目的就是分兵包抄,但是没想到分开之后就再也无法合起来。

然而这些还不是摧毁日本最后的稻草,由于雨季的来临,军队内部爆发了疟疾、霍乱、流感等众多疾病。最多的时候,日本内部有将近3万人感染疾病。患有疾病的士兵根本没有力气提起武器,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食物补充,一个个都饿得骨瘦嶙峋。


作为最高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认为打下去并没有什么希望了,准备全线撤军。在1944年的7月2日凌晨,日本东京大本营往前线发出命令,本次作战停止全军撤退。而且为了顾及到面子问题,竟然给这次退战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实在是可笑。

日本此次作战之所以没有胜利,完全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占据任何一点。此次大规模的作战没有占据任何脚跟,太平洋战场中已经让日本焦头烂额,中国战场当中也无法抽身,后来也就干脆放弃了对印度的进攻计划。


史之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跟印度打过唯一一场战争,即著名的英帕尔会战。此战被普遍认为是日本遭到的最惨败的一场陆战,十万日军折损六七,经此一战日军再也不敢染指印度。


日本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就有“吞吐宇宙”之志,蛇吞大象的野心,对远在南亚的印度早就有所企图。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积极对外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都中止了与日本的石油贸易,日本陷入能源危机。遂决定加紧南下,意图占领石油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那里丰富的石油资源更是日本所觊觎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为总指挥,偷袭远在太平洋夏威夷瓦胡岛的美军珍珠港基地。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介入使日本在东南亚的优势逐渐削弱,随着中途岛、珊瑚岛、瓜达尔卡纳岛战役的先后惨败,日本海军已经从攻势逐渐转为守势,日本已经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而同时期的德国在欧洲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为了配合德国扭转不利局势,日本决定在东南亚开辟全新战场以转移盟军的注意力,减轻德国在欧洲的压力。就这样,日军把目标定在了与缅甸近在咫尺的印度,那里曾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绝不可能坐视不管。




此战日本准备严重不足,遭到惨败完全是被后勤所拖累。根据原定计划,日本方面预估一个月之内就可以拿下英帕尔和科希马等战略要地。因为对后勤补给过分追求“就敌与粮”,因此部队出发时,仅带了一、二周的口粮,还驱赶了两万多只马、牛、大象和数千只羊,人与牲畜动物混杂通行,这些牲口既负担驮运粮食,必要时还能作为战时肉粮,日本方面预估能至少维持一个月。但事实上,英帕尔战役日军的惨败,正是败于后勤补给的严重不足。




英帕尔对于日本方面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夺取英帕尔,则可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断中印公路,直接威胁到整个印度东北部。为此日本方面对此役非常重视,派出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连也中将为指挥官的15军三个师团共计10万人,由第5飞行师团提供空中支援开进前线,盟军方面,由英军第十四集团军的第4,第33师作为主力,中国远征军和部分印军协同作战,总指挥官为斯利姆中将。双方在英帕尔展开了空前惨烈的血战。




东南亚的雨季漫长而可怕,英帕尔战役正逢东南亚的雨季来临之前,因此留给日军的作战时间并不多,3月28日,日军第15师团和第31师团分别突进至英帕尔外围,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而驻守英帕尔地区的英军明显兵力不足,斯利姆向美军请援,美军以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面对英军,日军以强攻不断逼近英帕尔,几乎就要突破英军防线的时候,由于连日作战,日军疲惫不堪,给养又跟不上,战斗力大大削弱。从5月15日开始英军发动了全面的反击,包括后勤部队在内全部被派到前线,在英军的大反攻下,饥肠辘辘的日军完全陷入了溃不成军的地步,反而陷入了英军的包围。




1944年6月22日,经过顽强的抵抗,日军竟奇迹般的突破了英军的包围,但接下来等待日军,却是一条生不如死的“溃败之路”。东南亚的雨季准时的到来,日军不仅给养严重缺乏,包括药品也严重供给不足,溃败的路上,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大批的日军不是死于战场而是被病魔夺去性命。至战役结束,10万日军伤亡共达6.5万,损失之惨重,几乎可为日军陆战之最。


此战之后,日军在缅甸方面守军几乎损失殆尽,再也无力进攻印度本土,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收尾阶段,驻守中南半岛的日军也进入了末日倒计时。


大国布衣


日军在二战时期确实进攻过印度,但是仅仅是打了一仗,一仗便使得日本放弃进攻的欲望。

这场战役就是英帕尔战役,也是英军洗刷在东南亚惨败耻辱的一仗。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其实日本大本营就已经开始做出下一步作战计划,也就是北上与南下之争。

当时的日本占领了东北和华北,加上华东大部分地区,使得日本国内陷入了一片狂热之中。

但是日本却难以避免帝国百万之众,深陷中国战场泥潭之中,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没有在三个月内灭亡。

这使得日本第一次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资源,也就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中又以石油和橡胶为最稀缺。

于是日军开始打东南亚的主意,哪里有日军梦寐以求的石油资源和橡胶资源。

然而日军当时还没有下定决心,因为北上还是南下,依旧是争执不下。

但是美国此时对于战争的态度,却直接决定了日本军界内阁的决策,那就是美国对日本展开了石油禁运。

这使得日本不得不冒险偷袭珍珠港,然后夺取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不得不说日本这一招确实厉害,短时间内便攻取了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广大地区。

如此一来日本军界内阁沸腾了,全国陷入了一片狂热之中,此时抛出了一个大东亚共荣设想。

在这个设想之中,就包括当时的印度,也就是说日本当初攻取东南亚之后,打算一举攻取印度。

但是日本失败了,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这场战斗让日军明白了强弩之末的道理。

当时的日本百万大军深陷中国泥潭,而太平洋地区也需要兵力部署,加上日军占领东南亚之后,一直没能攻取中国西南。

相反中国远征军和国内军队,依旧在顽强的打击着日军。而中国战场的被动局面,使得日军更是分身乏术。

英帕尔一战的背景是日军想要一鼓作气,其实也是天真的认为三个师团可以拿下印度。

毕竟英军在东南亚的战绩,只能用惨不忍睹来说,所以日本才会做出冒险之举。

这场战役中,英军拥有制空权和驻印军的支持,在火力和空中的优势下,一度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

当时日军是孤军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同英军作战,纵然有玉碎的精神,也于事无补!


小司马迁论史


因为没打过

在日本与德国最初的计划中,印度曾是日本的必取之地,日本设想在拿下印度之后,与德国会师中东,从而完成瓜分亚洲的大业。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出兵进攻英美位于东南亚的殖民地。从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1月31日的短短两个月时间里,7万日军愣是击败了13万英军,夺取了英属马来西亚,此战被喻为大英帝国历史上最大的耻辱。

而在三个月后,日本又占领缅甸,英军全部撤往印度。日本占领缅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切断了滇缅公路,断绝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但此后美国则以印度为基地,将援华物资在印度装机,再通过著名的驼峰航线飞跃喜马拉雅山脉送抵中国,因此日本对于印度一直如鲠在喉。不过限于兵力有限,日本迟迟未能入侵印度。(驼峰航线示意图)

到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溃败,而德国在欧洲战场上日子也不好过。为转移盟军的注意力,以及在德国的强烈要求下,日本决定进攻印度。

当时的印度尚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许多印度人希望借助二战驱逐英国人,于是在日本的支持下,1943年10月21日印度前国大党主席钱德拉·鲍斯于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并且立即加入了日本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为日本侵略摇旗呐喊。

1944年3月8日,日本打着驱逐白人,帮助印度独立的口号,在印缅集结了近10万大军,准备向印度发起进攻,史称“英帕尔战役”。不过对于这场战争,日军的前期准备似乎并不走心。日本军部竟然没有给出这场战役的具体战略目标,而日军此战的总指挥官牟田口廉也,也不过只是第十五军司令,级别并不高。(图片左侧的人就是牟田口廉也)

从日军的准备来看,日本对于这场战役显然是过于自信了,这可能是由于英军在东南亚的表现太过糟糕,导致日本十分轻视驻印英军。

作为本次日军的最高统帅,牟田口廉也对于此战很有信心,此人原本驻守华北地区,当年的卢沟桥事变就是他挑起的。在太平洋战事爆发后,他被调往马来西亚,在1942年2月参与新加坡战役。在进攻新加坡的行动中,日军仅以5万人就降服了10万英军,因此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国不堪一击。

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牟田口廉也曾夸口道:“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部下曾不断地向他劝说,但牟田口廉也还是固执地只携带了2周的口粮就下令开拔了。

日军的进攻分为南北两路,南路进攻英帕尔,北路进攻另一个印缅边境重镇科希马。英帕尔位于印缅边境地带,该城东面是曼尼普尔山脉,这条山脉是缅甸和印度的界山,也是抵御日军进攻的天然屏障。而深知英帕尔重要性的英军在此地集结了15万大军,决心死守此地,誓言绝不会重蹈马来战役的覆辙。(日军的进攻路线)

针对日军来势汹汹的进攻,英军在战争初期故意收缩防线,诱敌深入,尽量拉长了日军的补给线。等到日军行进至英帕尔附近时,英军开始反击。

说实话,日军的战斗力并不在英军之下,但问题是,由于粮食准备不充分,日军还没有达到英帕尔就已经快把干粮吃完了,前线部队只好赶紧向缅甸大本营求援。但牟田口廉也真是个奇葩,他竟然回复道:“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由于主帅实在不靠谱,日军只能严格限定单兵口粮,这大大迟滞了日军的进攻。而在发现日军粮食不足的情况后,英军则绕到日军身后,切断了日军的后路。虽然日军很快便做出了反扑,但是终究没能夺回失地 。此时的日军是进退维谷,往前走拿不下英帕尔,而后路又遭到英军拦截,若再不采取行动,日军马上就要被英军包饺子了。

于是牟田口廉也下令改变进攻方向,他要求日军绕到英帕尔北边发起进攻,因为英帕尔北边是开阔地带,便于进攻。但改变进攻方向需要经过一段崎岖的热带雨林,等到日军走到英帕尔北边的时候,日军真的开始吃草了。

就在日军在英帕尔城外吃草的时候,进攻科希马的日军也因为后勤问题被迫撤退。之后眼见时机成熟,英军开始了反击。到8月20日,日军溃退至钦敦江边,至9月初,日军全部撤回缅甸,“英帕尔战役”最终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此战日本阵亡和失踪人数达5.3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饿死的。

这一战的失败彻底打消了日本进攻印度的年头,此后直到战争结束,日本人再也没有入侵过印度。


千佛山车神


二战时,日本确实和印度打了一仗,不过日本却在遭遇了惨败后退军。而战后的印度却因为这场战役对日本感恩戴德,甚至有印度的法官坚持日本战犯全员无罪。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近代之所以能够崛起,完全是依靠着对外扩张和掠夺。以此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后,野心也进一步膨胀。在二战期间成为法西斯轴心国后,甚至制定了大东亚共荣圈战略构想。

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共分为五步战略;

第一步、在我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第二步、攻下整个中国。

第三步、占领整个东南亚地区,并且攻下澳洲。

第四步、攻克印度后,与德国在此会师,然后北上攻克苏联。

第五部、攻下美国,完成称霸世界的梦想。



1943年,苏德战场上,德国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丧失战场主动权,同时日本也在瓜岛战役转攻为守,所以轴心国完全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面对这一情况,希特勒怂恿日本攻打印度,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希特勒的意图很明显是拿着日本挡枪,希望日本可以转移一下英美的注意力。

日本当时已经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所以派遣了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近10万军队进攻印度。这个牟田口廉也中将虽然有“小东条”之称,不过能力却非常一般。



1943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渡过印缅边界的钦敦江。当时印度最高指挥官蒙巴顿调集军队到了钦敦江的西岸的英帕尔高地准备防御。如果日本进攻英帕尔高地,那么日本军队就会远离补给基地,而且还必须背靠钦敦江作战。这种情况在旱季还好,如果是雨季,那么干涸的河床将会汹涌的急流,日军必败无疑。

日军当时也非常明白处境,所以加紧了进攻英印军队。不过这时的蒙巴顿军队得到了美国的空中补给,除了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军队还有香烟、甜酒等等,可谓是惬意的不得了。



有了美国的支援,蒙巴顿足足和日本僵持了几个月,终于等来了印度的雨季。这时的日本补给线基本陷入瘫痪,而且更要命的是日本人水土不服,整个军队中超过3万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等疾病。还有中国远征军进入了缅甸作战,直接威胁日本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面对战场的不利情况,以及中国的威胁,日本最终选择了放弃侵略印度。

战后统计,日本在这场战役中损失6万多人,英印部队的损失仅为1.6万人。



而这次战役后,印度竟然对日本的侵略感恩戴德,原因是一名叫做鲍斯的画家投靠了日本,并且建立了伪政权。这件事让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有了威胁英国的资本,也因此印度有些人把日本视为了解放自己的人,战后还积极声援日本,称日本人的侵略无罪。在远东国际法庭上审判战犯时,印度法官代表拉达宾诺德·巴尔竟然判决了十一名甲级战犯没有罪。


我是越关


我是历史伶俜者,你来问我来答。

日本攻打印度时,只一战就折损兵力超过三分之二,只能进行“退却作战”。简单来说就是我打不过你,但我面子不能丢。

二战时,日本在整个亚洲都是耀武扬威的,整个东南亚除了泰国和印度,其他的小国家基本都处于日本的占领中了。但是泰国没被占领,只是因为它选择当日本的小弟,而印度是因为有英国。



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且还被誉为女王皇冠上的珍珠,自然是很受英国重视的。在1944年,日本为了配合德国,发起了攻打印度的战役。日本总共出兵九万多人,指挥官是第15集团军司令,有“小东机”之称;英印联军总共十五万人,指挥官是英国名将蒙巴顿将军。



在这场战役中,牟田口廉也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以为日军可以依靠这个就可以战胜对手,所以日军深入丛林,企图一战就解决英印联军。但是当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日军的重型武器都没有办法运送,而且后勤也没有保障,日军粮食短缺。牟田口廉也说了很有意思的话:“没有粮食,难道不能吃吗?”日军中近三万人感染痢疾,拿不动武器,加上英美的飞机不断的轰炸,日军已经无力发起进攻了。



虽然如此 但是日本为了自己的面子,提出了“退却作战”的方案,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