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的啟發:差異化多級思想

去年有一部很火的片子《我不是藥神》。看過這個電影的每個人,都可以從各自的視角中做出不同的解讀。今天我想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談這個電影。我們主要談三點。首先我會談談這篇電影反映出來的一個問題:一種藥為什麼要這麼貴。然後這個問題的當前的解決方法是什麼,以及這種解決方法的精髓。因為篇幅較長,我會分成兩天來講述。

為什麼神藥這麼貴

《我不是藥神》的神藥“格列寧”對應現實中的抗癌藥“格列衛”。其實不僅僅是格列衛,很多美國的新藥都非常貴。新藥比較貴的原因,是因為研究成本很高。

《我不是藥神》的啟發:差異化多級思想

《我不是藥神》中對應現實的神藥:格列衛

格列衛從分子研究到最後成功進入市場經歷了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一種藥物想要在美國市場上銷售,必須要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FDA的嚴格審查。而審查的主要依據就是藥物試驗。一般需要經過三期,時間可能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第一期主要是給幾十個健康志願者吃,主要看安全性。這一期一般只要藥物無明顯毒副作用就可以通過。第二期是給病人吃,通常要求起碼有幾百名的志願者參與,主要是看小範圍有沒有效果。第三期就是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了,這通常需要幾千人參與測試,並且要求病人的來源地具有廣泛的地域分佈性。這是測試這個藥在大規模人群中真正的實用性了。這個部分最費錢,耗時也比較長,栽在這一點上的藥也最多。這三個階段,只要有一個環節不能通過,那麼前面的所有努力就基本需要推倒重來了。因此最後真正能夠通過臨床三期驗證並獲得FDA認證的藥極為罕見。通過FDA二期實驗的藥,大概只有1/7的比例能夠通過三期試驗最終得以銷售。如果從第一期算起的話,常常是上萬個新藥最後只有不到5個能夠拿到FDA認證並最終上市。這樣攤開而言,每款新藥的研發成本就高達20億美元了。

順便說一句,新藥很貴的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專利保護期。如果某個製藥公司克服了重重困難,加上運氣爆棚,終於拿到了一款新藥FDA認證,那麼它僅僅只有不到十年時間用來收回成本。對於西藥而言,這個藥的化學成分,需要在說明書裡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專利保護期一過,其他公司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直接把這個藥生產出來。所以說,20億美元的投入,要在十年內收回成本,新藥的價格肯定不會低了。

解決方案:從‘做-做-做’,到‘買-買-買’

還有什麼辦法嗎?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藥之所以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是因為\textbf{藥物研發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如果能夠降低這些風險,藥物的成本自然就會回落了。

事實上,很多國外的大型藥企已經開始這麼做了。不同於之前大部分藥都開始從頭開始研製,他們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模式:從市場上認真篩選一些小型藥企。這些小型藥企所開發的先導性藥物,已經通過了細胞試驗甚至動物試驗。然後這些大型藥企就開始砸錢:要麼收購這些小型藥企的這些項目,要麼索性直接併購這些公司。 然後大型藥企再這個基礎之上,跟進最後的臨床試驗投入,就能大大提高成功率。對於這些大型藥企而言,雖然購買了這些小公司的項目或者小公司本身需要花錢,但是和大公司自己從頭研製開始比起來,最後的成本是大大降低的。

那麼有人問,這些小型藥物研發公司,也是從頭開始參與研製每種藥物的嗎?也還不盡然。這些小型藥物公司所進行研製的先導性藥物,往往也不是他們自己發明的,很大一部分是以專利的形式從科研機構,例如研究院所和大學購買的。

這樣,你就可以看到一條藥品研製的鏈條已經成型了。從前到後,這條鏈條包括三個參與者:位於前端的科研機構、位於中間的小型製藥公司和在後段的大型製藥公司。

《我不是藥神》的啟發:差異化多級思想

藥品研製鏈條

鏈條的前端的研究院所和大學做廣泛的興趣導向性的基礎研究,他們會進行一些疾病機理探索,並尋找藥物靶標和發現先導化合物等,然後將這些發現以論文和專利的形式發表出來。這種成果很多,從每年海量的專利申請和科技論文發表的數量就可見一斑。

然後鏈條中間的小型藥物公司,會選擇一些他們看起來有前途的專利進行購買,然後進一步對研究成果進行孵化,主要是有針對性的先導化合物導向性的前期藥物研發。

最後呢,就是諸如葛蘭素史克、輝瑞、強生、諾華等大型藥企,他們來選擇一些有前景的小型藥物公司,要麼購買他們的項目,要麼索性直接把公司收購過來。

這種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的特點都不同。他們有效的串聯起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和長處,反而使得整個系統達到了最優。

這種思想,我們不妨給它一個名字,叫做差異化多級串聯

差異化多級串聯的例子

差異化多級串聯的思想非常先進,我們可以找到很多例子來說明。

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一個差異化多級串聯繫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就提到過人腦的兩個系統:快速的、下意識的第一系統,和慢速的,有意識的第二系統。

《我不是藥神》的啟發:差異化多級思想

大腦的兩個系統

具體的來說,第一系統是一個快速的、自動的、不需要主觀努力就能運行的系統。這個系統是下意識或者無意識運作的。例如我們日常的呼吸、走路、跑步等等,就是調用的該系統。因為我們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完成這些動作。像乒乓球國手,他們可以精巧的處理以170公里/小時的速度向他們飛來的乒乓球,這也是這個第一系統的運作。第一系統還幫助不小心碰到了熱水的時候,能夠迅速的把手縮回來。第一系統的最大特點就是快。但是缺點是在某些情況下容易犯錯誤,特別是遇到環境變化的時候,下意識作出的第一反應不一定是正確的。

與第一系統相對的是另外一個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費力的“第二系統”。這個系統需要隨時做判斷,費時費力,但它的好處是準確,並且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調節。我們在做很多數學題、邏輯推理題,以及搜腸掛肚的分析問題的時候,都是調用的這些系統。

在我們大腦裡,第一系統和第二系統是串聯的。第一系統在前,第二系統在後。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做一個試驗。

首先,請你按順序讀出下面這五個詞: 紅色,綠色,紅色,紅色,綠色。

我想你一定讀的很流利。這是因為只有你的第一系統在起作用。

現在請你讀出下面這五個詞,但是注意,你要讀的是每個詞“自身的顏色”,而不是這個詞的讀音是什麼顏色:

《我不是藥神》的啟發:差異化多級思想

請讀出上面的幾個字

大部分人,在讀到後面的詞的時候就要卡一下,因為這些詞的顏色跟讀音相反。這個實驗在心理學上叫做“斯特魯普任務(Stroop Test)”。卡的時候就是因為大腦會發現第一系統無法完成當時的任務,因此把任務接著交給第二系統了。

這種快系統+慢系統的這種分工是非常高效的。因為前者在熟悉情境中採取的模式是精確而迅速的,但是有時候會將原本較難的問題作簡單化處理,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易犯系統性錯誤,例如對於邏輯學和數學問題。

到這裡肯定有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大腦中的這兩個系統的運作方式,就是我們在上面說的差異化多級串聯的思想:遇見問題後,總是先經過第一系統的處理之後,再轉交給第二系統。特別的,如果發現第一系統處理不好的問題,大腦會特別警告第二系統來進行有意識的主動思考。這樣,可以達到即快,又準確的目的。

好了,我們今天從《我不是藥神》的電影中,提出了一個差異化多級串聯的思想。我將在下一次課中,給出我們信息科學中的一個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