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少女留下豪言離家出走,叛逆期要嚴加管教還是順其自然?

關鍵詞:離家出走、叛逆、青春期

“等我打出一片新天地吧!”鄭女士想不到女兒韋豔只留下一句豪言壯語就離家出走了。16歲的韋豔正處於青春叛逆期,不僅有強烈的厭學情緒還對家人的管教非常牴觸。趙女士一直以為這是叛逆期的正常表現,因此平時並沒有對韋豔特殊照顧和教育。甚至連女兒用手機跟陌生人聯繫的事情,也是從一名的士司機口中得知。

“孩子,外面的新天地哪有想象得那麼好打拼,趕緊回家吧。”趙女士與家人奔波在尋找女兒的路上,說出了此刻最想對她說的話。但叛逆的青春少女除了給家人留下一段充滿埋怨的留言以及一條前往開發區的信息外,暫時沒有更多有用的信息了。

16歲少女留下豪言離家出走,叛逆期要嚴加管教還是順其自然?

青春叛逆期是多數人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階段,一般發生在14-20歲之間。由於孩子在這個階段逐漸增強獨立及自我意識,因此極度渴望能得到外界的平等看待。當外界環境並沒有達到預期平等時,叛逆期的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並採用過激的行為去維護自己的“地位”。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般處於中學階段,學業壓力加強、社交關係開始複雜都容易成為叛逆期加劇的誘因。這就是為何學習成績較差或者交際能力較差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強烈逆反心理的原因。

韋豔學習成績中等,為了能維護自己的“平等地位”,她產生了厭學的情緒,認為學習不如打工賺錢有用。家人對其管教也被她當作是排斥和無理指責,因為叛逆期的她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應該值得被尊重的而不是被否定的。我們無從得知為何她會有一部手機,但我們可以肯定用手機誘導她離家出走的人必然是抓準其叛逆期的心理慫恿她反抗家人。叛逆的韋豔獲得這樣一種外界支持,滿足了其追求“平等地位”的心理,從而被矇蔽了雙眼,失去了理智。

16歲少女留下豪言離家出走,叛逆期要嚴加管教還是順其自然?

大多數家長在面對叛逆期孩子時都容易進入兩個誤區,過於嚴苛或者放任自流。

過於嚴苛的家長對孩子叛逆期的管教離不開打和罵,用更加暴力的方式去震懾孩子的過激行為。孩子在打罵下的確會變得“聽話”,但是內心的叛逆卻沒辦法撫平。長久下去,孩子的內心將不再對父母開放,甚至會引發帶有暴力性質的叛逆行為。前段時間發生了很多兒子傷害家人的慘案,這些孩子多數都是被父母多次打罵後惱羞成怒地報復。

放任自流的家長大多和趙女士想法一樣,認為孩子青春期過去就會自然懂事,不需要過多引導。這樣雖然避免了孩子和家長的衝突,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思維不成熟,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帶偏。如果父母不予以指引,很容易就會被有心人士帶上不歸路。韋豔就是這麼一個反面例子。

16歲少女留下豪言離家出走,叛逆期要嚴加管教還是順其自然?

如何與叛逆期孩子相處,是家長的一堂必修課。在這裡我結合自身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幾點:

一、引導孩子的樹立正確觀念。孩子在叛逆期的心理是“追求平等”,但往往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平等的事。學習上總有比自己厲害的人、家境總有比自己富裕的人、社交總有比自己活躍的人。作為被社會磨平稜角的成年人肯定會懂得人外有人的道理,但孩子是理解不了的。因此為人父母需要及時引導孩子樹立正確觀念,可以保持奮發向上,但不要盲目攀比。

二、與孩子建立平等的溝通平臺。叛逆期的孩子往往對權威最為反感。如果父母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指引孩子,往往都會適得其反。因此,在保持大方向正確的情況下,父母可以適當地降低身份,嘗試用朋友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在給予孩子意見的時候也要聆聽孩子提出的想法。當孩子指出父母不是時,不要因為觸犯了父母權威而動怒。所謂人無完人,請仔細思考一下自己在言行上是否有不妥的地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6歲少女留下豪言離家出走,叛逆期要嚴加管教還是順其自然?

其實教育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講求的就是兩個字“溝通”,不管是嚴加管教還是放任自流,本質上都是與溝通背道而馳的行為。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意味著他即將長大成人。各位家長應該懷著喜悅的心情,把他們當作朋友般溝通交流,與孩子一起渡過這個人生階段。

各位對青春叛逆期教育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觀點?關注一下,每天討論最新社會情感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