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悽慘?

待星殘羽


李清照是宋代非常有名的女詞人,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有書君就非常地喜歡這位女詞人。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自小就受家人薰陶,這也難怪她文學這麼好了。李清照的少女時代倒是過的無憂無慮,後來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兩個人是琴瑟和鳴,況且兩個人都有金石古籍的愛好,日子過得也算是很美好。

可是這一切的美好隨著趙明城的去世也消失了,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也陷入了悽慘之中。現在就隨有書君一起走進李清照悽慘的晚年。

一、 趙明誠去世,李清照的晚年起初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趙明誠去世時,也正值靖康之變,金人大舉向中原入侵,北宋朝廷瓦解了。

趙明誠去世了,就剩下李清照自己了。她為了保護和趙明誠一起收藏的藏品,就投奔了自己在朝廷敕令局做刪定官的弟弟李迒。

所以她就和他的弟弟一起追隨著宋高宗,開始了南下的逃亡。

雖然這一路上是跟著弟弟,有弟弟的照顧。但是弟弟也有自己的家人,也還要上班,她的弟弟最主要照顧的人是宋高宗。

而此時李清照已經近五十歲了,實際上她基本上都是自己照顧著自己,她不但要帶著很多的家用物件,還要帶著一大堆的文物。

關鍵是宋高宗的路線是一會兒走海路,海路走完了又轉陸路。而陸路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李清照此時也是跟著宋高宗的路線,陸路、海路的來回的變幻。

這樣的路程對於李清照來說其實是很艱難的。

尤其是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為了能趕上宋高宗的隊伍,李清照把衣物、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但是有一樣東西她沒有扔,那就是視它為生命的文物。

李清照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地帶著她的文物,歷經了一年多的逃亡生活。這一路逃下來,可真是非常地艱辛,真是很不容易。

二、 李清照在晚年走入了一個錯誤的婚姻,遭受了牢獄之災

這一路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李清照的無情的折磨,李清照此時有點堅持不住了,她感覺自己好孤獨無助。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走入了李清照的生活,他就是張汝舟。張汝舟早就惦念上李清照的那些寶貝了,所以他對李清照是極為地照顧。

李清照因為流浪的困苦和無助,也很想找個依靠,正好張汝舟向她百般示好,所以李清照就嫁給了張汝舟。

可是誰想到,在李清照和張汝舟婚後,張汝舟發現李清照並沒有多少財物,這時他邪惡的嘴臉就暴露了出來。

李清照結婚後,發現上當了。她發現張汝舟這個人,不但是學識修養方面不能和趙明誠比,而且個人道德品行敗壞,跟 這樣的人相處,她真是太傷心絕望了。

李清照在給綦崇禮的信中說道,我跟張汝舟根本就是兩類人,處不到一塊。我真是後悔自己的晚年,把自己的清白之身許配給這麼一個骯髒低劣的市儈。我真是再也不願意和他相處了,我再不離開他,他老盯著我的寶貝文物,哪天非殺了我不可。

這就是李清照婚後的狀態,張汝舟為了要文物的監護權,每天對李清照是拳打腳踢。甚至上升到了以性命相逼。李清照每天看到他那副嘴臉也是噁心至極,但是逃脫不了,還是要受張汝舟的家暴。

而就在這個時候,李清照發現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所以李清照想都沒想,就去報官告發了他,並且還要求和他離婚。

經過官府的調查,張汝舟確實有這些行為,所以張汝舟被除名流放到了柳州。而李清照雖然被允許與張汝舟離婚,但是根據宋代法律規定,妻子告丈夫是要判處3年徒刑的。就這樣李清照又陷入了牢獄之災。

沒有辦法,這是大宋的律法,李清照在離婚後就又住進了監獄,開始了獄中的悽苦生活。

一個一身清高的女詞人,在晚年遇人不殊,又遭遇了牢獄之災。這一系列事情的發生,對於李清照來說,實在是打擊不小,李清照的晚年也確實是可悲。

三、 李清照的晚年是孤孤單單一人度過的

李清照出獄後,就獨自搬到一個小院落去生活了。她每天就靠著對趙明誠的思念和對國家的擔憂來度日子。

她身邊有幾個關係不錯的好友倒是經常來找她出去划船遊玩,或者說話聊天。但是李清照全都拒絕了,她很少應他們的邀。

李清照是清高的,她當時覺得自己的容顏已不在,所以無法示人。

同時,她也不想出門,覺得自己已經無法融入他們了。所以她就經常獨自一個人,靠著窗戶聽著外面人的歡聲笑語,回憶著趙明誠和她的幸福時光來過活。

她有時為了派遣寂寞,也會獨自一人去泛舟。但是看遍了景色,卻依然愁容慘淡,消解不了她滿心的愁緒。

所以李清照的晚年是孤獨的。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的,從她的清新的小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女。但是隨著國家的破裂,丈夫趙明誠的病逝,李清照的不幸就接踵而來了。

國家不幸,詩家幸,李清照的才氣是不容置疑的,可惜的是晚年卻有一個如此荒涼的結局。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1129年,趙明誠病逝,46歲的李清照獨孤一身,顛沛流離於江浙皖贛一代。這個時間段,她留下了一部聲聲慢是她當時心情的表現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132年李清照跨出躍海,跟隨朝廷,去投奔弟弟李迒,無奈還沒安穩金兵就攻陷洪州。李清照只得逃難到紹興而此時趙明誠留給她的一大批收藏古玩卻被賊人盜走,李清照傷心欲絕只得花了大價錢贖回,最終被坑騙只贖回一部分。心灰意冷的李清照大病一場。

其實她一系列作品中就能表現出她無助又悲涼的心境

諸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其實我個人覺得,淒涼這個詞用的有些過了,畢竟她算是小康偏上的生活水平,也可以說是衣食無憂。非要說悽慘,大概是因為成了寡婦,思念亡夫。外加一個弱女子不太懂社會上的兇險,被騙了好幾次,還有就是由於國難,有些所謂的顛沛流離吧。但是悽慘還是算不上的


以下是野史

還有一個更淒涼的改嫁懸案,說是李清照被人騙,而張汝舟號稱趙明誠的同窗對李清照百般關懷只是為了趙明誠的古董收藏。最終張得知趙明誠留下的寶貝大部分遺失便開始對李清照拳腳相加,李清照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告倒張汝舟,張被罷官,而李自己因為告丈夫也鋃鐺入獄(這只是一大懸案)


武天老師


李清照晚年除了喪夫亡國,歷經磨難,還再婚又休夫,可謂悽悽慘慘,但是今天宋詞君講另一個故事,也是對才女的打擊。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出生在一個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蘇軾的學生,家中藏書豐富且工於詞章。她的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同樣很有文學修養。在這樣的家學薰陶下,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當她寫出《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的時候,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我們知道,李清照不但寫出了諸多婉約清麗的詞作名篇,同樣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的豪邁詩作。事實上,她的文學之路就是始於詩歌的。年少時,她讀了《讀中興頌碑》一詩後,當即寫了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兩首,筆勢縱橫,借古諷今,鞭撻時政,對家國社稷表達了深刻的憂慮之情,為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擊節稱賞。

李清照不僅有照耀今古的文學才華,也是一位優秀的文物研究者。她和丈夫趙明誠都喜歡研究古字畫器皿,甚至包括遠至周代的青銅器。他們收藏的古籍非常豐富,在當時有很大名望,兩人還合力編撰了《金石錄》。

但是今天,我們不來賞析這位千古才女的詩詞佳作,也不探討她在文物研究方面的成果,為大家講一個關於李清照的讓人非常沉痛的故事,這個故事被記錄在陸游的《孫氏夫人墓誌銘》裡。

晚年的李清照(約六十五歲左右)孤苦一人,無兒無女,不想辜負自己的滿身才學,想找個能夠傳承衣缽的弟子。她有一位孫姓舊友,兩人頗有交往,這個朋友有一個女兒,十多歲,聰明伶俐,李清照很是喜歡。一天,這孩子隨著父親來李清照家裡玩,李清照對孩子說:我願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你可願意?

“才藻非女子事也!”小姑娘怔怔地看著李清照,脫口而出。

父親聽到女兒的回答後大為奇異,高興地把很多記錄古代列女故事的書籍給女兒閱讀,女兒“日夜誦服不廢”。後來這個小姑娘嫁人了,“凡組織縫紉烹飪調絮之事,非出其手,舅姑弗悅。”也就是說,嫁人後的孫氏姑娘成了一個理家能手,很被婆家欣賞。

這位朋友是大詩人陸游的遠親,在這個孫氏姑娘年紀輕輕就去世後,陸游為她撰寫了《孫氏夫人墓誌銘》,墓誌銘中說“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餘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聽到“才藻非女子事!”的時候是什麼反應,我們無從知道,但從小姑娘的這句話裡我們不但聽到了她的斷然拒絕,更聽到了她對李清照一生的否定。而對於這樣一句話,李清照的孫氏舊友也是對女兒持肯定態度的。至於陸游寫的墓誌銘,雖然他並未對這件事作任何評價,只是據實陳述,但以為親友寫墓誌銘時言好不言壞的一貫作法來說,難免不讓我們懷疑陸游同樣是對這個小姑娘持肯定態度的,不然何至於一句問答之語被鄭重地寫在了墓誌銘裡呢?

李清照千挑萬選,願意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結果得到的是對方的輕視。“才藻非女子事!”,似乎蘊含了一句潛臺詞:什麼古今第一才女?李清照,你看看你這輩子都做了些什麼?你做的都是錯的,是不值一提的!

這個故事讓我們沉痛的不僅僅是女子社會地位的卑微,更是對傳統觀念對人束縛之深的沉痛 。

我們習慣於接納固有的傳統作法,那種接納是從骨子裡傳出來的、自然而然的,甚至不給自己一點反思這個作法是否正確的餘地,我們不會去思考,不會去分析,只是一味地接納並自然而然地傳承下去,傳承到兒女的骨頭裡,再傳承到孫輩的骨頭裡。

如果這個孫氏小姑娘當時接受了李清照的教導,她是否能彪炳史冊我們不能確定,但她的一生定然是另一番光景。

固有的做法未必正確,也未必不正確,我們不能一味地打破傳統,但在接納傳統的時候,我們是否該給自己一點思考的餘地呢?追溯一下這個傳統的根源,分析一下它是否值得現在的我們採納並傳承下去呢?機會是屬於勇者的,機會是誕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的,可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更習慣於依賴傳統而厚古薄今,或看重創新而追奇逐異,反倒少了很多思考的過程。思考未必一定能讓我們看清一切,但能讓我們帶著“懷疑”的態度去審視問題,我們也許仍然會採納一貫的做法,但一定不會那麼自以為是的、那麼決絕地把某些觀點強塞給子女,而是教給他們對待一個問題要有思考分析的態度。

藩籬的打破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這代未必能深受其益,但我們的踐行或許能為後輩打開一番別樣的天地。


每天讀宋詞


李清照的晚年確實有些淒涼。

一是遇上戰亂。

李清照的晚年,剛好趕上北宋朝廷因為金兵入侵,往江南而去,就成了劃江而治的南宋。李清照也隨著大部分人移居到了江南一帶。路上的顛沛流離,怎一個苦字了得。而自己又滿腔的愛情熱情,竟然無處安放,所以她揮毫寫下了: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儘管如此,她還是不得不追隨朝廷的步伐,一路南下,還保護著與趙明誠在生時一起收集的金石文物,那可是一筆寶貴的國家財富。

二是遇上張汝舟。

遇上張汝舟是李清照這一生的敗筆。因為戰亂,因為生活孤苦,而且在宋代時,人們並不反對死了丈夫的女子再嫁,所以張汝舟這個時候出現在了李清照的生活裡,短暫的照亮了她人生旅途的黑暗。

可是好景不長,趙汝舟也是起心不良,為了李清照的金石文物,假裝愛李清照,假裝文學修養很不錯,博得了李清照的好感,因為經歷磨難中的女人最脆弱,它不管你是著名女詞人還是普通的女人,都逃不過這個劫。

婚後不久,李清照看清了張汝舟,為了保護那些金石文物,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她把張汝舟告到了官府,宋朝有一條法律,就是妻子告丈夫,妻子也是要下獄兩年的。所以李清照告了張汝舟後,把自己也送進了牢房,好在她的一干友人知她懂她,把她從牢獄裡救了出來。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三是並無兒女。

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後,並無一兒半女,到了晚年遇戰亂,又遇人不淑,其中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好在,她有文學相隨,也算是無悔此生了。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喜歡讀書寫文字和心理學。感謝相遇在頭條,感恩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有一首詞《聲聲慢》抒寫她當時的情狀。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三盅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著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第次,怎一個、愁字了得?

該詞,明白如話,流轉如珠,抒寫詩人秋窗聽雨的愁懷。前三句,先言心頭空虛,彷佛若有所失,因而尋求安慰;次言尋求的結果,在內心與周圍都得不到溫暖;最後說不僅空虛,而且悽慘哀傷。繼兩句寫因天氣變化,時常影響身體健康。緊接用"三盅兩盞淡酒",身心疲憊,酒不能卻寒,也不能遣愁,對酒無興,就連飛過的雁,聲音哀鳴,也逗人傷心,而且這雁是舊時見過的雁,引出對往事美好的記憶,徒增傷悲。

詞的下闋寫對菊也無心把玩,任它零落滿地,隻身守著空窗,細雨黃昏,點滴生黑,瞬間黑暗降臨,孤身獨影,是"愁"上心頭,好不淒涼!

社會的動亂,是人們悲慘生活的根源,那般社會,不論才情如何高深,她如何掙扎,李清照晚年,只能在悲慘中度過餘生,哀兮,嘆哉!


清泉韻宇


我們閱讀李清照的詩詞,會發現一代才女前期和後期的詩作風格有很大差別:

一、她的早年作品,明顯偏向少女情懷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大都是纏綿悱惻之意

二、晚年的作品,明顯地便多了些許淒涼的情感。因為這時中年喪夫,沒有子女。

可謂是:錦食玉衣“繡幕芙蓉一笑開”的前半生,直至“悽悽慘慘慼戚”的後半生。

那麼,沒有子女、國家動盪不安,處在這樣環境中李清照,晚年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

“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可以說,李清照晚年生活可以用她的這一句詞來形容。

  “悽悽慘慘”的主要原因則是:

她的丈夫趙明誠死後,她嫁給了張汝舟。但張汝舟是為了得到她與趙明誠書畫,才娶了她。可想而知,這樣的婚姻是沒有半點幸福可言的。

於是的書畫的遺失,感情的欺騙,國家的懦弱,老無所依的處境等,惡劣的生活環境,都讓李清照的生活陷入無盡的苦海——包括,婚姻、情感、孤獨……

感情生活的不順、人情的涼薄,國家危難等,都讓她心力交瘁。世道炎涼,人生飄搖,而她則是飄搖在其中的一葉孤舟。

直到年邁,年輕的理想一個都沒有實現,國事也沒有能力再去操心。這時的她,沒有丈夫,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一個貼心人,只有一個小小的院落,但最讓她感到寒冷的,周圍人不但不理解她,而且還看她就像在看一個怪人,而她作為一個普通女人的價值都沒法實現。於是,在萬分淒涼與無奈之中,她寫了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從而抒發了她: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其實,李清照的晚年生活,過得比較清苦,但也說不上有多麼的悽慘。因為她還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是沒有人陪伴,沒有知己或貼心的人而已,只是一個人孤苦伶仃,多少都些悽苦之情。但是如果說非常悽慘,倒也還不至於吧。

實際上,李清照的人生悲劇,就在於她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處在社會的至高點上;但作為一個女人的她,又處在一個社會的最底端,使她沒有實現自己價值的機會。因此,看起來不由得讓人覺得悽苦又淒涼!


文言史話


李清照作為“千古第一才女”,在詞史上留下了很多的佳作。很多作品,今天的我們讀起來,仍感覺娓娓動人。這位才女出身名門,嫁的又是門當戶對,若是放在和平年代,可以說一生無虞。可惜生不逢時,人在亂世,本就動盪不安,常常身不由己,偏又運氣不佳。所以說李清照的晚年,比起少女時期和初嫁人的時候,可以說是很悲慘了。



1.丈夫離世,從此孤身一人

南宋王朝建立不久,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就因為感染瘧疾一命嗚呼了。當時李清照已經四十多歲了,標準的中年婦女了。史料沒有記載他們夫妻二人是否生下一兒半女,但是據李清照的詩詞來看,應該是沒有的。所以說人生的下半場,李清照只能一個人走下去。即使放到今天,一個女人無兒無女,中年喪偶的話,日子也不會太好過。更何況戰亂時期的南宋,李清照的日子可想而知。不然她有哪來的那麼多的愁思呢?

2.國家動盪,奔逃自此開始

時局動盪,影響的上自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可以說無一倖免。南宋王朝偏又實在懦弱,一個懦弱的國主帶著一幫懦弱的大臣,整日在金兵的威脅下,不斷的南逃。李清照為了在亂世之中保全性命,也只有跟著一起逃。她還是很聰明的,知道跟著皇帝的金鑾駕無疑是最安全的。於是南宋歷史上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皇室大臣在前面奔逃,後面一個名傳千古的女詞人帶著隨從一路跟隨。

據說這一路走了兩千里路,又適逢冬天,天寒地凍的。沒有了丈夫作為依靠,心理上還要承受被亂軍抓住的壓力,能做的只有逃命。李清照這個深閨里長大的富家小姐,遭受了多大的罪,我們很難想象的到。

3.中年再婚,又遭牢獄之災

似乎命運總是愛跟這位女詞人開玩笑吧。逃到杭州的李清照剛剛安穩下來,卻又開始了一段夕陽下的婚姻。李清照和張汝舟的婚姻僅僅持續了一百來天,就不得不匆匆結束了。因為覬覦李清照平生收藏的文物古董,張汝舟在李清照最危難的時候幫了她很多,逐漸取得了她的信任。在安定下來時候,順理成章的娶了李清照。婚後的張汝舟,狼子野心全部暴露出來,羞辱打罵摧殘了李清照的身心。

李清照不堪凌辱,報告官府解除了這段婚姻。卻因為律法的原因被投進監獄,所幸親戚相救,才從獄中被放了出來。亂世之中,又遭牢獄之災,一階弱女子,實在令人生憐。

4.晚年一人,悽悽慘慘慼戚

經歷過這次的打擊,李清照的心思徹底的改變了。她開始飲酒,開始向皇帝嬪妃大頌功德。在此之前,她滴酒不沾,對統治者也是充滿了不滿。一首《夏日絕句》把她的鄙夷體現的淋漓盡致。此刻經歷過喪夫,奔逃,下獄,被辱。丟掉了愛人,丟掉了家國,丟掉了尊嚴,她還剩下了什麼呢?

青燈黃卷,挽袖流淚。窗外秋雨綿綿,屋內潮溼淒冷。身處南國,卻體會不到風景之美。寒意入骨,想起的只有故國故人。

或許是一個窗外斜陽若影的黃昏,李清照臥在窗外,看著那一縷斜陽,往事如煙,此刻浮上心頭。屋內箜篌依舊,這位絕代佳人,卻緩緩地閉上了眼睛。


有僧吃粥


趙麗穎、馮紹峰主演的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名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十四字,得以概括李清照晚景淒涼。鑑於某些資料一直存在爭議,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我做一些“中和”推測。

丈夫去世後,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空虛的。這個推斷建立在無論她是否再嫁基礎上,因即便再嫁真實發生,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令她陷入更甚的苦難中,後一段糾葛是無法比擬·從前夫君趙明誠與李清照之間相濡以沫、志趣相投、患難與共的感情的。

《聲聲慢 尋尋覓覓》是李清照六十四歲時候創作的,從她當時的活動內容來看,從側面分析出她悲涼心態的同時,也進一步可以猜測到,雖內心困苦、孤寂,但至少生存無虞,如果當年陷入底層,為生計發愁的話,哪還會有什麼朋友約玩,如果在貧困線上掙扎,為三餐溫飽發愁,那她也不會獨自泛舟排遣寂寞了。


古今通史


半生顛沛半生流離,家國命運其實與每一個人休慼相關,而李清照正好處於當時的時代洪流下,靖康之難,李清照不幸的經歷了。

出生於書香門第世家的李清照,前半生的生活可謂是優裕富足,在家有父母的精心呵護,出嫁後又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志趣相投,倆人琴瑟和鳴,好不快哉!奈何這美好的一切隨著國難——靖康之恥的到來而破裂。

靖康之恥發生後,徽欽二帝被虜,北宋覆滅,趙構南遷建立南宋,李清照也隨丈夫趙明誠南渡,不幸的是趙明誠在南渡途中病逝,自此李清照開始了一個人的顛沛流離生活。這中間為了不辜負丈夫的重託,李清照艱難的攜帶大批書籍器物南渡,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顛沛流離中大量的文物散失。



這還不算,更悲的是李清照南渡後為了生活嫁給了一個不靠譜的張汝舟,原來張汝舟並不是真心的對待李清照,而是覬覦她的文物收藏,當得知李清照的收藏基本損失殆盡後,張汝舟露出了本來面目,開始虐待李清照。李清照無法容忍,剛好又發現張汝舟有營私舞弊,騙官的罪行,李清照告發了張汝舟,請求合離。

當時宋朝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三年,所以倆人雖然合離,李清照也身陷囹圄,還好有朋友的營救,李清照坐了幾天牢後獲釋。

關於李清照再次結婚這件事,在當時再正常不過了,也許在我們的印象裡宋朝男女之防很嚴重,對女性的禁錮,或者說男女再嫁這件事不能容忍,其實並不是,對女性的從一而終,對女性要堅守貞潔,真正男女大防是在程朱理學興起之後,北宋的風氣還有唐朝的遺留。靖康之恥北宋女性大遭金兵的玷汙,這點讓文人難以接受,為了讓女性堅守貞潔,甚至為貞潔付出生命,一系列禁錮女性的習俗開始形成,到了明朝發展到畸形的階段,比如男性不小心碰了女性的手,女性就會把手砍了。

當然說這一切只是想說李清照嫁人並不是十惡不赦,不影響她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出獄之後的李清照在完成了她丈夫趙明誠的遺作《金石錄》後,開始了不問世事的生活,不過這樣的生活我們可以從她的詩詞中探尋,她過得並不快樂,思念和悽愁是她詩詞的主題,孤獨惆悵溢於言表。最後一代婉約派大詞人在孤苦淒涼中離世。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最優秀都是女性文人,原諒我沒有用之一,作為李清照最忠實的粉絲,又加上古代女性以文學出名的實在是不多,個人覺的李清照是當之無愧的古代女性文人第一。

縱觀李清照一生,分為兩部分,南渡之前天真浪漫,夫妻恩愛門當戶對,琴棋書畫美酒相伴,自由灑脫生活可以說是幸福到了極點。南渡之後,國破家亡,一直跟著南宋政權流浪,畢生收集的金石古玩遺失殆盡,丈夫去世後再嫁,竟發現所託非人,寧死也要離婚,最終如落葉飄零,歸於沉寂。

李清照的詩詞讀起來非常舒服,沒有《花間詞》的油膩,沒有《杜工部集》的憂愁,讀起來比陸放翁有趣,同時又比柳永秦觀的詞要剋制,沒有感情氾濫到要溺的程度。她的詞可以說是寫完了自己的一生,用獨特的手法清楚的記錄了自己,讓後人領略到她精彩的一生。

題主說李清照的晚年過得有多悽慘,從絕對情況上來看,的確是很淒涼,但相對於那個時代的很多人,李清照晚年過的並不算特別悽慘,甚至可以說,她這一生基本上過的還算是比較幸福。

首先說南渡,那個時代大家都在南渡,或者說是有志之士都在南渡,追隨者趙構的南宋一直漂泊,但有一點我們要明白,她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難民,她的丈夫是南宋的官員,所有的動盪都是大環境所致,並非是上天給她帶來特別的噩運,而且最為一直追隨趙構南下的官員,趙明誠的遭遇還算是不錯的,畢竟在這樣的歷史關頭,很多人的遭遇可能就是死於非命。

南渡過程中他們夫妻所收集的金石遺失了大部分,雖然對他們打擊很大,但畢竟人沒事就好,本來以為生活可以再慢慢好起來,可是沒想到趙明誠卻一病不起。

李清照十八歲與丈夫趙明誠結婚,度過了三十年非常美好的生活,基本上算的上古代的完美夫妻的典範,只可惜如此美好的婚姻三十年我們還是嫌太短了,但放在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李清照和趙明誠已經算是非常完美的夫妻了,上天待這位中國第一才女不薄。




作為那個時代鳳毛麟角的女性,李清照也是非常獨立個性的一個人,晚年趙明誠死後,處於各種原因,又找個一個丈夫,但遇人不淑這個人居然只是想要李清照僅存的金石古玩。李清照看清他的嘴臉後,堅決要到官府去離婚,這可是驚天動地的一件大事。古代女子主動離婚本來就絕無僅有,而且李清照也是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名人,但是規定女性主動提出離婚的,不論理由是否出成立,dpo都是要坐牢的。

最終李清照憑藉自己堅強的個性,離婚成功,並且在友人的幫助下只短暫住了一段牢。但又恢復的寧靜的單身生活,李清照計算坐牢也是毫不在乎的。

最為古代第一女文人,上天對她很不錯,晚年雖說有點淒涼,但可能這也是人生老來必經的階段,並不能說是特別的悽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