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品”是怎樣養成的

兒子小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始留手工作業,主題多是用些日常廢舊物品進行再次創造。


“累品”是怎樣養成的


是日,孩子決定用裝玩具的廢舊箱子製作一個收納垃圾的簸箕,並且用硬一點的瓦楞紙給小簸箕添加了一個扶手,又在簸箕的“身後”黏了一個按照他“腳圍”製作的“懶人扶”。膠水膠帶纏裹得儘管粗糙,但他很得意。


“累品”是怎樣養成的


隨後的一週時間,我們在群裡看到其他父母分享的孩子手工製作,簡直驚歎:走線精緻的襪子娃娃、舊鉛筆榫卯連接成的小小秋千架、易拉罐託底的小帆船、透光紙描圖的走馬燈……每一件都足以讓我們感受一萬點暴擊。像被戳中了軟肋,我不好意思將孩子的作品發到網上。我彷彿能看到許多父母心底的一聲輕笑,因為他的小簸箕,實在太過“格格不入”了。

但孩子依然快樂且很是堅定:“爸爸,我覺得我做的多功能簸箕也很好。”

妻認真的問:“那麼你想帶到學校了嗎?”

小夥子點點頭。


“累品”是怎樣養成的


就是這樣,我和妻面對了一個問題:當孩子面臨著“實力被碾壓”的“危險”,我們要不要出手相救,讓他完成得看起來體面,以周全他懵懂的“自豪感”與“自尊心”呢?

從這許許多多的精緻作品中,我看到了許多父母的選擇。

從成人角度來看,這個粗糙的、不算有創意的簸箕,收穫一眾“鬨笑”是一定的。哪怕佛系如我,也會反覆地看自己的一切作品,希望有那麼三星兩點的閃光,唯恐與一眾同行相較高下的時候“實力被碾壓”。而我們珍而重之的孩子,當他的“短處”暴露出來的時候,這種對“碾壓的提防感”會被無限放大。不論我們是出於保護、安慰,甚至是出於面子,都想要拔一下我們的“小禾苗”,讓他看起來與其他“禾苗”一樣,甚至是“看起來”的更高。

事情的結果有些出乎我意料。在孩子對比過自己與小朋友們的作品後,依然笑嘻嘻地決定帶到學校去。

實在講,我的“不干涉”,懷有深深地、兒子並不能察覺的同情。後來我問兒子,當時他把簸箕拿到班裡,有什麼反響呢。他驕傲地說,我的作品跟他們的都不一樣,而且我演示給他們看,有許多小朋友笑,但幾個小朋友還給我鼓掌了。兒子懷著這一種態度,各種參與活動,作品有時候“碾壓”別的小朋友,也有很多時候被別的小朋友們“碾壓”,只是平常事了。


“累品”是怎樣養成的


跨過這一步,大小瑣事,外物與內在,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秩序感:他看到了別的小朋友能夠到達的“高度”、也能看穿有的小朋友家長提供了幫助,他會自己反思是自己沒有用更多心思?還是繼續堅持自己做?抑或讓我和妻一起參與?我們的“不施援手”,成為了孩子探索自己能力邊界的開端,這份收穫是意外得來的。同時,對待手工這件事,兒子建立起了飽滿的幽默感:“你瞧,我做的有點差勁吧,可能我動手能力就這樣,但我覺得我發揮得很好呢!”

竊以為,當孩子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時候,即便我們明知其會因“與眾不同地被碾壓”而受到傷害,不必“仗義相助”。我們的確可以為孩子鋪路搭橋、粉飾成果,相比於讓孩子獲得正確的“審視自我”的姿勢、讓他們知道“我能做”或者“我欠缺”;一時的“被碾壓”根本不重要。


“累品”是怎樣養成的


孩子能夠在跌慟體驗中明白,這個世界的每個人各方面技能,本就是參差不齊的,有的人很擅長做菜,就自然有的人做什麼都如同制蠟。不論是“碾壓”或者“被碾壓”更有助於孩子們修正自我認知,找尋發展方向。於此同時,能夠拿自己的弱項來豁出牙齦地開懷大笑,恰恰說明了所謂的“弱項”也給孩子的內心注入充盈力量。

成長是一場馬拉松,每一個階段或方面都會有一個第一名,也會有一個最後一名;自小而大、方方面面,孩子會收穫稱讚,也必會有他不“愛聽”的聲音,把這些聲音全都收納囊中,才是端詳自己、收穫成長的重要步驟。


“累品”是怎樣養成的


以弱項示人且無所畏懼,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我找不到任何勇敢,能夠與之相較。不驕矜自己之長,不遮蔽自己之短,讓孩子懷揣著對自己地滿滿信任,坦蕩上路。



方圓心願:以上內容可以分享給您的朋友,或許對她有所幫助,感謝您的支持,我們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