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讓你的緬懷在這裡安放

生态葬,让你的缅怀在这里安放

又是一年清明時。一處墳冢,一份懷念,飽含對先人的緬懷,也是世代文化的傳承。但在大力推行生態節地葬的今天,又該如何安放對故人的思念?

入土為安,一沓燒紙……過去,以這樣的方式安葬逝人。如今,一棵樹、一池水,甚至是一張虛擬的“網”……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接受並以新風俗祭奠逝者。

生态葬,让你的缅怀在这里安放

今年清明節期間,呼和浩特舉行海葬、花壇葬等生態節地免費安葬活動,其中海葬活動是首次舉行。消息一經發布,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海葬打破傳統“入土為安”觀念,作為一種新式環保的殯葬形式,可以節約用地,也順應生態環境發展。隨著文明殯葬新風的興起和殯葬觀念的轉變,海葬已被越來越多人認可。

生态葬,让你的缅怀在这里安放

據媒體報道,去年5月,煙臺舉行公益海葬活動,來自全國320戶家庭參與活動,其中最遠的地區來自呼和浩特。當地民政部門表示,每年海葬的報名人數不斷增長,首先是人們的傳統觀念改變,接受海葬的意識增強,其次生態葬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市民逐漸接受環保安葬的形式。

此外,高昂的墓地價格也迫使人們轉變觀念,開始嘗試多種形式的殯葬方式。為了將移風易俗,節地安葬更好的推行下去,全國多地舉行公益海葬活動,形成常態化。

目前,全國20多個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實施意見。北京對海葬提供免費安葬服務,並將免費項目延伸到遺體接運等;浙江省所有縣出臺了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溫嶺市、三門縣對承諾海葬、樹葬者將“逝後獎補”改為“生前享有”,開全國先河。

生态葬,让你的缅怀在这里安放

2011年起,內蒙古先後出臺《關於發揮黨員幹部帶頭作用全面深化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內蒙古殯葬服務收費管理辦法》等制度深化殯葬改革,實行惠民殯葬,對選擇生態安葬的家庭實施獎補,引導群眾文明節儉辦喪事,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

數據顯示,內蒙古從2013年開始推行生態安葬,截至2015年底已有5000多名逝者家屬選擇了生態安葬,生態葬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接受和認可。在落實內蒙古殯葬改革中,呼和浩特、包頭、錫林郭勒等地探索節地生態安葬,推動綠色殯葬制度改革創新。呼和浩特已建成公益性墓地近20000座,主要以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為主。包頭投入資金數百萬元建成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生態墓穴3000多穴,對綠色生態節地葬的給予免費安葬。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還組織了骨灰撒海、撒草原等不留骨灰的生態安葬活動。

生态葬,让你的缅怀在这里安放

2016年,民政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市民實行生態殯葬。近年來,內蒙古生態安葬的形式越來越多,生態安葬比例呈上升趨勢。隨著殯葬改革的深入宣傳和推進,人們節約土地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不斷加強,喪葬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內蒙古正在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綠色殯葬模式,促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記者:梅剛

校對:王皓

生态葬,让你的缅怀在这里安放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