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與死亡:偉大的文豪們是怎樣死去的

我們的聖人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我們的大詩人陶淵明則很直率的吟詩道:“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擬輓歌辭》)而西方哲人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活著的人必然有一天他將死亡”,“但他將死於疾病,或忽然暴卒,則尚未確定”。培根在《論死亡》中則主張:“與其視死亡為恐怖,不如採取一種宗教性的虔誠,從而冷靜地看待死——視之為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以及對塵世罪孽的贖還。”(《人生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第4頁)死亡是人類共同的最終的歸處,這已是一種共識。那麼,那些偉大的文豪們,又是怎樣死去的呢?

和大多數人一樣,作家也主要是死於疾病。我們的建安七子,有五位就是死於當時流行的疫病(另兩位已經在疫病爆發前幾年死去)。曹丕在《與吳質書》中說:“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王粲也是。那一年,是公元217年。

西方作家,濟慈、契訶夫、卡夫卡、高爾基,等等,都是因肺結核而死。(高爾基的死也有陰謀論一說。)司湯達、福樓拜都是突然中風去世。左拉在《法國六文豪傳》中回憶了福樓拜臨終的情景。福樓拜的好友都德、弟子莫泊桑,還有王爾德,則是在梅毒的後遺症的折磨下逝世。(福樓拜也患過此病。)隨著艾滋病的出現,也有文人因此而斃命,如法國學者福柯。

作家與死亡:偉大的文豪們是怎樣死去的

約翰·濟慈

自殺是很多文學作品中提到的話題(如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巴爾扎克的《驢皮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等),或者說書中主人公採用到的手段(如少年維特、安娜·卡列尼娜、基裡洛夫、斯塔夫羅金、馬丁·伊登等),也是不少作家喜歡採用的一種極端方式。日本作家似乎對此喜愛有加,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都是這樣了結自己生命的。西方作家則有本雅明、伍爾夫、茨威格、海明威等。本雅明在法國和西班牙邊境絕望地吞服了大量的嗎啡(1940年),伍爾夫選擇了投水(1941年),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在巴西服毒自盡(1942年),海明威則用一支獵槍轟碎了自己的迷惘(1961年)。

當然,我們也有很多自殺的作家,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屈原,失落的他“自投汨羅以死”(《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時間近一點的,則有王國維、朱湘、老舍、海子、顧城等。

作家與死亡:偉大的文豪們是怎樣死去的

阿爾貝·加繆

因各種意外而殞命的也不在少數,特別是交通意外,例如車禍,法國作家加繆,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都是因為這類事故而喪生。加繆的車禍發生得很突然,那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後兩年,才47年,大多數的得主都是大於這個年齡才獲獎的,他也成為了這個獎項最年輕的逝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部分都活過了六十歲,活到耄耋之年的也不在少數。)在他的遺物中,有一部未完成的小說手稿,即帶有自傳性的《第一個人》。而瑪格麗特·米切爾,只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飄》。

作家與死亡:偉大的文豪們是怎樣死去的

斯蒂文森

猝死也算是一種意外吧。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搬櫃子撿掉到地上的筆時,血管破裂,當天亡故。當時他正在準備創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第二部。斯蒂文森與之相似。不重視作家生平的納博科夫在談論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時特意講到了他的死亡:“作者的命運往往與他們作品命運相同。老托爾斯泰在一九一0年離家出走,四處漂泊,最後死在車站站長的房間裡,旁邊就是轟鳴而過的列車,正是那呼嘯而過的列車壓死了安娜·卡列尼娜。斯蒂文森在一八九四年死於薩摩亞群島,他的死具有某種意義,它以奇妙的方式模仿了他的幻想作品中的酒的主題和變形的主題。他到地窖裡去拿一瓶他最喜歡喝的勃艮地葡萄酒,在廚房裡起瓶塞,然後突然大聲呼喊他的妻子:我怎麼了?這樣奇怪的感覺是怎麼回事,我的臉是不是變了模樣?——接著就摔倒在地板上。他的腦血管破裂了,一個兩個小時內便一切都結束了。”(見《文學講稿》,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第229-230頁)

其他的意外則有,如雪萊遭遇風暴而覆舟溺亡,愛倫·坡酗酒,傑克·倫敦服用嗎啡過量(也有猜測是自殺),等等。我們的大詩人李白,既有像愛倫·坡醉死的說法(這是《舊唐書》所載),也有像雪萊溺死的說法(據說是民間相傳,比較浪漫,說李白是到水中捉月去了),還有病死的說法。杜甫的死因也有多種考證,其中一種說他是飢餓過度,一下子吃得太多撐死的,這無疑是我們杜詩的讀者最排斥的,畢竟不太體面吧。

如果我們要繼續分類,也許還可以加入決鬥,普希金、萊蒙托夫這兩位俄國大詩人都是在決鬥中受傷而身亡的。

相關閱讀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