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金兀朮的另一面


簡明:金兀朮的另一面

(拙作之一)


人們都耳熟能詳金兀朮與岳飛大戰的故事,然而,又有多少人知曉金兀朮不僅是一位戰將,並且生活樸素嚴謹,且後期從政,成為金朝開國前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與股肱之臣......

在金兀朮(?—1148年,即完顏兀朮,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嫡四子,金初著名大將和政治家,官至太傅。在滅遼戰爭中戰功卓著,在與宋軍的軍事較量中也頗有建樹,中原人一般稱其為“金兀朮”或“四太子”)奉調回京前,金熙宗身邊的重臣主要有三位:太保完顏宗翰,太師完顏宗磐和太傅完顏宗幹。

宗翰都是完顏劾者的孫子,屬於大完顏家族的“長子系”;宗幹是劾者的弟弟完顏劾裡缽的長子阿骨打的庶長子,宗磐則是完顏劾裡缽的次子吳乞買的兒子,宗乾和宗磐屬於大完顏家族的“次子系”,也是金朝的皇位傳承家族。

相對而言,宗翰是強烈要求女真人和金朝實施“漢法”的代表人物,而宗磐則是女真人落後保守勢力的代言人。金兀朮在意識形態上,顯然與宗翰和宗幹同屬一個陣營。

上邊幾位在吳乞買時代原本也有出任皇儲之心,但後來在宗室完顏勖(音“xu”)的力主推薦阿骨打之嫡長孫完顏亶(音“dan”)後,紛紛表態予以支持。

金熙宗完顏亶即位後,宗翰和宗幹兩位長輩支持與南宋議和,希望金朝擺脫長期戰事頻仍的局面,從而有足夠精力去加強對已佔據的中原地區的統治和管理。

特別是宗乾的支持更為明顯,一則因為宗幹本來就是熙宗之父完顏宗峻同父異母庶兄長,二則是宗峻去世後,宗幹迎娶其寡妻為妻,宗幹遂成為熙宗的繼父,可謂“親上加親”了。

與完顏勖當年力挺完顏亶出任皇儲類似,宗翰、宗幹二人也非常認同漢文化和中原封建制度體系,這與熙宗所受教養不謀而合。

在熙宗同意下,宗翰、宗乾等人“甩開膀子大幹一場”,先後協助制定了與南宋幾無二致的中央政府體系,安排進行了對立朝前完顏家族先人們的帝號、廟號追諡工作,重用漢人官吏,逐漸改變過去金軍到處燒殺劫掠的落後不文明方式,而轉向強化正常統治和治理的路子。

老臣完顏希尹同樣是深得熙宗信任的人物。

希尹在太祖時代就嶄露頭角,受命根據漢字創制了女真人自己的文字(後被稱作“女真大字”),是熙宗朝中德高望重之人,他還長期輔佐宗翰,在滅(北)宋之西路金軍中任職。

熙宗任命希尹為尚書左丞相兼侍中,加開府儀同三司,使得他有機會為金朝繼續出計獻策。

但是,太宗吳乞買之子完顏宗磐是“守舊派”的典型代表。他雖然早年參加過對遼作戰,但不像宗翰、宗望等人那樣長期深入中原,而是一直生活在“後方”的宮闈之中,與那些完顏家族中的保守勢力過從甚密。

熙宗的改革顯然動了人家的“奶酪”——1138年(金熙宗天眷元年、南宋高宗紹興八年、西夏崇宗大德四年、西遼德宗康國五年),正式頒行官制和新官服,官職與宋相近,官服幾乎相同;並確定封國制度,規定百官的儀制與服色,史稱“天眷新制”,同時任命盧彥倫等人按照中原王朝的樣式和規格在上京營建宮室。

當年,熙宗還正式頒佈女真小字,較女真大字筆畫簡省(1145年起正式行用)。最“要命”的是,熙宗還下令廢止了女真人的勃極烈制度,這下子對本來就躍躍欲試想當皇帝的宗磐以深深的刺激。

分別以宗磐和宗幹、宗翰為首的守舊勢力與開明勢力形成了,其中,既有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也有皇位競爭的懷恨在心,也有官職、利益分配的不同看法,也有對朝政全盤漢化還是因循守舊的強烈相反意見,還夾雜著對(南)宋相互關係的不同認識等等,矛盾之深,令年輕的熙宗左右為難。

同是完顏家族中人,且都擔任要職的宗幹、宗翰與宗磐間的鬥爭,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先是宗翰親信尚書右丞、遼朝降官高慶裔因貪贓枉法被處死,宗磐利用這個事件大肆打擊宗翰勢力,將其親信多人下獄問罪,而宗翰營救不成後鬱郁而死。

接著,宗磐與同樣守舊的太祖庶子完顏宗雋(?-1139年。金太祖阿骨打之子,完顏宗望同母弟。靖康之變後,宗雋負責帶隊押解徽欽二宗等北上,途中強佔了年僅14虛歲的北宋徽宗之女、寧福帝姬趙串珠)等結盟,攻擊宗乾和希尹。

一次,宗磐甚至當著熙宗的面揮刀指向宗幹,並向皇帝以辭去職務進行威脅。

年輕的熙宗面對眾多長輩,只能是一次次好言相勸。

宗磐、宗雋的勢力在擴充:他們說服熙宗廢掉“大齊國”及其國主劉豫,由守舊派的右副元帥完顏撻懶(音“ta lan”,?-1139年盈歌之子,金太祖阿骨打的堂弟,金朝初期著名將領之一)出任南方軍事統帥,從而掌握金軍野戰部隊的軍權。

經過“運作”,逼迫熙宗解除了希尹的職務,並提拔宗雋為左丞相兼侍中,加太保領三省事。

這樣,宗磐的守舊勢力一時佔據了上風。

宗幹一派也不能坐以待斃,一方面他們力主恢復希尹的官職,一方面更加團結“開明派”金兀朮。

希尹官復原職後,宗幹、韓昉、希尹等進一步加強了影響熙宗的工作。

1139年夏,宗磐、宗雋被以謀反治罪被殺,宗磐方面的完顏撻懶被貶官為燕京行臺左丞相後,頗有怨氣和不服,於是策劃投誠南宋,被金兀朮發現意圖後殺死。

自此,開明派取得了勝利。

全過程經歷了對遼、對(北)宋、對(南)宋戰爭的金兀朮,確實看到了中原巨大的戰略縱深和資源動員能力,反過來也明晰了女真人人口稀少,而佔居土地幅度過大的隱憂,於是他向熙宗建議加快議和步伐,為此,他還根據對南宋皇帝和朝臣的瞭解與判斷,正確地使用各種手段,成功引誘宋廷議和並迫使岳飛被召回臨安處死。

岳飛父子冤死在風波亭後,兩方議和步伐明顯加快了。

簡明:金兀朮的另一面

(岳飛遇難處/來自網絡)


金兀朮的確是完顏家族忠誠的“守望者”,他不僅立下了金朝將領都難以企及的赫赫戰功,而且堅決維護金朝利益,支持熙宗的朝政。

在前線激烈複雜的戰事中,特別是太宗後期和熙宗初期時段之順昌、潁昌幾次大的挫敗後,金兀朮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軍事征伐手段應該告一段落,如能獲得有利於金朝的條件,不妨採取議和手段。

他先是派人試探南宋的底線,提出南宋在對金稱臣納貢外,建議將淮河作為兩方的界線。

當然,在岳家軍等抗金力量一開始取得節節勝利的情況下,這些條件南宋是不會接受的。

在成功假手秦檜除掉岳飛並誘使南宋不再北伐後,金兀朮再次向宋廷拋出了“橄欖枝”。早有議和之意的南宋小朝廷“心領神會”,於是雙方你來我往,很快就達成了一致意見。

趙構為什麼如此熱衷於議和呢?

儘管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從事物變化發展的進程和邏輯推理中可以窺見一二。

想當年,趙構只是北宋徽宗皇帝的第九子,正常情況下無論如何也不會輪到他當皇帝的。

然而一朝間汴梁城破、徽欽被擄,趙構因在外募集軍隊而僥倖逃脫被俘命運,然後被中原不願被金朝統治的軍民擁立為皇帝,可以說,靖康之變在某種意義上說,對趙構本人來講是一件好事。

登基之初,趙構也曾表現出積極抗金的態度,一是因為身為趙宋子孫和皇帝,不可能面對外族入侵裝聾作啞,二是因為金軍不斷南下征伐,大有將剛剛建立的南宋小朝廷也一併消滅的態勢,因此不抵抗或不積極抵抗,將直接威脅到他的切身利益。

然而,隨著時局的變化,特別是在宗澤、韓世忠、岳飛等一批主戰將領的領率下,南宋軍隊和百姓共同努力,逐漸扭轉了戰爭初期時的不利局面,由被動防禦而戰略相持,而局部反攻,到朱仙鎮大捷後,已經具備向金朝全面進攻的條件。

那時候,金朝曾經迫於戰場的壓力,秘密和趙構聯繫過議和事宜。

其中,金朝主動提出:只要南宋不再進攻金朝,則答應送還徽、欽二宗。

這個條件足以讓趙構嚇得“尿褲子”——徽、欽兩個皇帝一回來的話,哪還有趙構的事兒啊?!

趙構下定了決心:決不可繼續北伐,只有堅決在現狀上議和。

於是,才出現了當岳飛等前線將士就要一鼓作氣全面進攻金軍的時刻,宋廷卻連發十二道金牌制止進攻。

儘管岳飛以被皇帝召見之命誘騙到臨安,且被捕入獄,但趙構深知:岳飛只要活著,他那10餘萬飽經戰場考驗的部屬們,就會不遺餘力地營救深孚眾望的岳飛,就會繼續向宋廷施加強大壓力要求繼續北伐。

享受江南偏安生活的秦檜之流,與趙構殊途同歸,這樣,岳飛被害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和議在岳飛含冤死後達成了。

大致內容是這樣的:雙方同意以淮河中游為界,西至大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東到海,以南地區歸南宋,以北屬金;岳家軍曾經浴血奮戰奪取的重要軍事據點唐州(今河南省唐河縣)、鄧州及商州、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大半割讓給金;從1142年起,南宋每年春季最後一個月在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境)向金朝納貢歲幣25萬兩白銀、絹25萬匹;南宋為金朝的藩屬,此後每位南宋皇帝登基須經金朝同意和冊封等。

此外,金朝還要求南宋不得追趕和索要從宋地跑到金地之人,而金人若跑到宋地,宋當交還給金以及宋不得在雙方交接州縣駐紮重兵等等。

這些讓任何人看起來都無法忍受的條件,在趙構那裡卻被輕鬆接受了。

是的,只要他的皇帝寶座在,其他都不是問題。

議和既成,雙方的邊界登時安靜下來了,從議和生效的1142年10月11日起,金朝和南宋特別是飽受戰爭之苦的千百萬中原百姓,終於迎來了得以休養生息的時刻。對於連續出征20餘年的女真人來說,議和也是一個天大的喜訊,畢竟戰爭對普通百姓來說絕非好事。

熙宗頗為信任叔叔金兀朮,一來此人從未表現出對皇位的興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專業型”幹部;二來熙宗認為金兀朮幾乎畢生都在對南方作戰的第一線,對中原、對南宋的瞭解要遠遠超過其他生活在宮城中的長輩們。

加上宗翰、宗磐、宗幹先後離世,熙宗可以依賴的長輩也越來越少,因此,金兀朮雖然後期在戰場上接連被吳玠、吳璘和岳飛等人戰敗,熙宗不僅沒有責怪或懲處他,反而更加信任他了。

因誅殺謀求叛逃到南宋的撻懶有功,熙宗將金兀朮由都元帥晉升為太保,領行臺尚書省,總攬漢地軍政事。

在岳飛北伐、中原戰況最激烈的時候,金兀朮還不忘弄權,他上書熙宗,言希尹的一些“莫須有”罪狀,令熙宗相信後殺希尹和尚書左丞相蕭慶。

金兀朮長期從軍,希尹一直為政,並且都屬於廣義的“開明派”,他們怎麼會有這麼深得矛盾呢?

原因在於兩人個性都過於要強。

希尹飽讀詩書、學富五車,自幼自比張良等名相,認為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平時性格較為性情中人,有時難免恃才傲物;而金兀朮軍功顯赫,是在另一個領域出類拔萃之人,常年帶大軍在野外征戰並擔任主帥,養成了說一不二的個性。

在宗翰、宗幹、宗磐把持朝政的時期,希尹只是作為開明派中的一員,與遠在千里之外征戰的金兀朮沒有太多交集,但隨著希尹和金兀朮各自在朝中地位的不斷上升,衝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1140年(金熙宗天眷三年、南宋高宗紹興十年、西夏仁宗大慶元年、西遼德宗康國七年),金兀朮以希尹“目中無君”為名,上奏熙宗除掉了希尹。

事情還沒完——在開明派和守舊派鬥爭中,大量漢人官員被啟用,包括金兀朮舉薦和欣賞的大批漢官紛紛進入金廷。這些漢官也不可避免地被牽扯到金廷的宮內鬥爭中。

漢官韓企先是遼朝開國功臣韓知古的九世孫,而韓企先早年也頗得開明派的宗翰、宗幹賞識,他欣賞田轂,並在去世前向金兀朮推薦田轂。

而田、韓二人並非金兀朮的“嫡系”人馬,後者更信任蔡松年。

蔡松年的父親是北宋末年降金的燕山府知府蔡靖,父子均被金廷重用。

蔡松年曾做過多年的金兀朮下屬,兩人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

韓去世後,一些女真貴族與某漢官產生矛盾,金兀朮卻利用這次機會,大興冤獄,株連田轂(音“gu”)等一大批韓企先生前提拔重用的漢官,被免官、送監或斬殺者達30餘位,以至於朝省為之一空。

這次鬥爭過後,金廷剩下的只有金兀朮一派和蔡松年為首的漢官小集團了,極大削弱了金朝的統治管理能力。

比岳飛幸運得多的金兀朮,在晚年保持了金廷朝政,扶持了自己信任和賞識的漢官集團,後被熙宗加封太師、領三省事、監修國史、都元帥、領行臺尚書省事、越國王,獨掌軍政大權。

1148年(金熙宗皇統八年、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西夏仁宗人慶五年、西遼感天皇后鹹清五年)深秋,金兀朮離開了人世。

金兀朮和岳飛,一對曾經在戰場上捉對廝殺的對手,倆人都勇武而忠誠。岳飛不到40歲便被南宋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冤殺,而金兀朮則由軍而政,成為金熙宗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且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