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古詩的意思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韓明哲記事


大家好,我是停下來思考ing,不一樣的思考,不一樣的認識,不一樣的人生。

一、原文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七言絕句。該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二、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另一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三、理解

昨天晚上,秋冬時節刺骨的寒雨連綿不絕下個不停,雨和江水混在一起,分不清哪裡是雨,哪裡是江,這個季節的雨也分外的讓人感到寒冷。

黎明時分,我把好友辛漸送走,留下我一個人獨自飄零。好友的離開使我更加孤單,就連眼前的楚山也物隨人心,顯得那麼的形單影孤。

辛漸離開時,我對他講,遠在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問起我的話,就說是我的心地依舊純潔如晶瑩剔透冰心一樣,藏在玉壺當中,不受當前官場的汙染。

四、昇華

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曾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唐朝宰相姚崇、盛唐詩人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詩人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有異曲同工之效,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據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於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

詩人在這裡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也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逐影追風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

唐·王昌齡

國人可能不知道第一句,可能不知道第二句,也可能不知道第三句,但第四句,恐怕國人十之八九沒有不知道的吧?

先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一:冰冷的雨連著江水只達天邊的一個夜晚,我來到了吳地;

二:天亮了,我送走了好朋友以後,只留下了孤獨的楚山(影子)。

三:朋友,你若是到了洛陽,倘若有親友向你詢問(打聽)我的近況;

四:還請你轉告他們,我還是以前的那個王少伯,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無暇。

  • 上圖為王昌齡詩——《出塞圖》

再說說這首詩的中心思想:

水和冰,原為一物,溫度不同,故呈二態。“水利萬物而不爭”,“上善若水”,國人愛之;“冰清玉潔”“冰雪聰明”,國人憐之;千載不變。

以冰留詩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蘇軾、楊萬里等等,其中最為著名的當為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了。冰太美,冰太潔,冰太純,所以謝婉瑩女士取了“冰心”做筆名;所以梁啟超先生的別名叫做“飲冰室主人”……

此詩雖為送別詩,但卻是以送別之名來表意——不管這個時代如何風雲變幻,我都不會受世俗的功名利祿所汙,始終保持初心——即便被人誣陷,即便是一貶再貶,即便是被千夫所指……

可惜,寫出那麼動人之詩的“七絕聖手”最後死於陰人閭丘曉之手,但閭最終亦因違抗軍令,救援友軍不力,被宰相張鎬杖殺,閭臨刑前伏地求饒,言:家中尚有老母要養。張鎬:你殺王龍標(王昌齡)時,可曾想過,他的家中是否有老母,要不要養?

……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楚襄蠻


王昌齡:字少伯,長安人(今西安市)在開元、天寶年間,以詩名重一時,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他的詩內容豐富,以邊塞、宮怨、送別之作成就最高。擅長絕句,尤以七絕見長,意新格俊,雄渾自然,被後人稱為"開天聖手"代表作:《出塞》《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寒雨連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一大早送別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與我相伴。朋友你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你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𣲙一樣純潔。

王昌齡為江寧丞時,他的朋友辛漸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芙蓉婪,在此分手。這首詩寫的就是第二天早辰兩人在江邊離別的情景,也表達了自己堅持操守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