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釣、夏釣的區別在哪裡?

曾現香


說到春釣和夏釣,相信釣友們都有所瞭解,但是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下面我就談談我對春釣和夏釣的一些體會和各位釣友分享。

春天是個萬物復甦的季節,天氣轉暖,魚的活動也開始增多,攝食量也開始增加,魚也開始由深水遊向淺水,尤其是有太陽照射的地方,水升溫快,魚最先會游到那裡覓食,這也就是說,為什麼大家說春釣灘。春天,夏天釣魚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的講究和方法,不論是在選釣位,選時間,選餌料,上都有一些技巧、方法,下面我把我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

一.選時間

早春早晚溫度較低,適合在中午及中午前後的時間段垂釣,因為此時太陽照射比較足,天氣暖和;而晚春的溫度太高時,則與早春釣的時間相反,最好在早晚的時候垂釣。

夏季,基本上全天都可以釣,不同時段魚會在不同水深中,所以夏季釣魚,也有釣位一日三遷的說法,歸根結底,還是溫度影響著魚類的活動。

二.選地點

春季野釣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向陽背風,有水草的淺水淺灘垂釣,水的深度一般不要超過1.5米。選河灘或水庫淺水區就是一個不錯的釣點。向陽背風的淺灘,受陽光照射升溫快,而水草處食物多,水流較緩,又比較隱蔽,所以是很多魚兒覓食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釣魚收貨不會差,

夏天早上水溫涼爽,餓了一夜的魚會進入淺水區域覓食,所以早晨釣魚,選擇淺水區域是不錯的選擇。早晨釣淺水,一定要安靜,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音,中午和下午水溫升高,淺水區域水溫更高,所以魚會到深水和遮陽的地方躲避,此時釣友應該選擇有陰涼的地方進行作釣。到了半晚,溫度又降下來了,魚有跑淺水吃東西了,會一直持續到凌晨1點左右,這也是夜釣的最好的時候。

三.選餌料

春季主要是釣鯽魚,所以一般是用酒米打窩。此時餓了一冬天的魚也著急攝入高蛋白,來恢復體力,為之後的產卵積攢體能,所以此時最好的餌料是紅蟲,蚯蚓。如果要用商品餌料,則要做到比重輕、柔軟;適口性要好,還可以和餌的時候要加入一定量的小米,等商品餌霧化後會在水底留下個窩,如果要用小藥則要選腥味的(本人認為野外釣魚味道自然些好)。

暮春的時候,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了,馬上要進入夏天了,餌料應選香棄腥,誘餌和釣餌均可用大比重的餌料作為主料。

夏天在用餌方面講究一個本味清淡,此時就不要用大腥大香的餌料了,本味的商品餌,玉米,就是很好的基礎餌,在適當的加入一些主攻餌,就可以了。

四選釣具

一般來說春季用3.6米的魚竿就可以,主要看水深情況而定也可選用更長的。

早春,以鯽魚為主,魚口輕而小,小鉤細線最好,4號袖即可,線組的主線建議用1.0號,子線建議用0.6-0.8號。浮漂要儘量選擇小號的和靈敏度高的。

晚春的時候,魚口變大,活動量也大了,鉤可選大的,我一般用2.0主線,1.0子線,主要怕跑魚,哈哈…浮漂可選較大些的。

夏天用竿多以長杆為主,大鉤,大線,夏天大魚多,小編一般會用6.3米以上的魚竿,3號主線,2.5子線,五號以上伊勢尼,有時候還會更大(還是怕跑魚)哈哈……

給釣友們簡單總結了一下,實際上還是那句話“”釣無定律”大家在作釣中還需要看當時的情況而定。希望我的回答您會滿意。


真誠範哥


春釣、夏釣的區別在哪裡?

隨著溫度的升高,春季正在慢慢遠去,夏季即將到來,對於我們釣友來說,溫度升高後釣魚有所區別。

因為不單單是溫度升高的問題,溫度的升高對於食物,水深都有影響,從而影響魚情,收穫好的前提是,把握水溫、食物、水深,這3點,而不是按照春季的釣魚方式釣夏季的魚。

一、春季垂釣水溫和夏季的區別

春季溫度相對於夏季來說相差很大,水溫也相差很大,水溫的不同,選擇釣位方面有所差異。

1)、春季水溫、隨著溫度的升高,水溫慢慢升高,魚類是變溫動物,自身不產生溫度。由於春季溫度整體偏低,當晴朗的天氣水溫升溫後,水錶層水溫和淺水水溫首先升高。

所以春季釣魚,也不在僅限於釣深水,在中午溫度高的時候,或者陰天無風的情況下釣淺水說不定效果更好,這也是“春釣灘”的一個原因。

另外春季由於陽光的直射,水錶升溫比較快,水底的水溫沒有上升,魚類有可能來到半水溫暖處,有時候釣半水效果也不錯。

2)、夏季水溫、夏季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季節,隨著溫度的上升,水溫升高,魚類也會感覺酷暑難耐,從而尋找陰涼處或者遮陰處避暑。

夏季深水區水溫相對來說比較涼爽,雖然陽光比較強烈,但是並不能使深水區水溫升高,魚類會躲避在深水區避暑,所以在夏季很多釣友在深水區垂釣,這也是“夏釣譚”的一個原因。

除了深水區外,陰涼處作為釣點也不錯,比如:樹蔭下,房屋的倒映處、橋下等釣位,這些釣位的水溫相對於亮水區來說比較低,垂釣效果不錯,這也是“夏釣蔭”的由來。

水溫對於魚情的影響很大,春季水溫雖然升高,但是相對於夏季來說,低了很多,釣溫暖的水域效果不錯;夏季由於水溫的升高,淺水區水溫比較高,魚類在深水區或者陰涼處避暑,釣深釣蔭效果不錯。

二、春季、夏季釣魚餌料的區別

春季和夏季水溫的差異,造成釣魚用餌差異很大,春季餌料腥味多一些,夏季餌料偏本味一些。

1)、春季用餌、釣友都知道春季用餌要用腥,那麼為什麼要用腥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蟄伏了一個冬季的魚類,需要補充營養,從而食用大量含有蛋白質的餌料,而腥餌製作過程中添加大量的動物性餌料。

這些動物性餌料是魚類的最愛,能夠誘惑魚類開口覓食。再者腥餌的味型在水底散發得很快,能夠遠距離誘魚進窩。

另外春季的小魚相對來說比較少,魚類剛剛繁殖,魚卵並沒有孵化,或者剛剛孵化,小魚比較少,鬧窩也不嚴重,使用腥餌的效果相對來說比較好。

2)、夏季用餌、夏季的餌料一般是本味,或者香腥,因為夏季魚類的活躍程度相對於春季來說更大,即使使用本味餌料也夠誘魚進窩。

春季繁殖的小魚已經長大,小魚對於腥味餌料很敏感,使用腥餌的時候很容易招惹大量小魚鬧窩,從而增加不必要的麻煩,這也是夏季用餌比較淡的一個原因。

夏季由於溫度高,水草和微生物大量生長,魚類並不缺少食物,如果餌料的味道過大,有可能起到反作用,使用味型清淡的餌料,能夠減輕魚類的警惕心。

俗話說:“春腥、夏淡”並不是說說而已,春季用腥餌,夏季用清淡型餌料,也不過是為了更符合魚情罷了,這也是春季釣魚和夏季釣魚的不同之處。

三、春季垂釣線組和夏季的區別

春季和夏季的線組區別很大,春季的線組一般比較小,使用小鉤細線可以應對,而夏季的線組比春季稍大。

1)、春季使用的線組、

春季由於剛剛升溫,魚類的活躍程度不是很大,線組一般用的比較小,線組小有2個原因,一個是方便魚類吞吸,一個是小鉤細線也能釣大魚。

春季魚類剛剛開始活動,活力並不大,線組過大的時候有可能造成魚類吞吸困難,從而魚情慢。比如:釣鯽魚的時候,使用0.4-0.6的子線,也是為了給魚類吃餌提供方便,讓魚類更容易吞食餌料。

小鉤細線博大魚,在春季的時候很常見,還是因為魚類的活躍程度比較低,中魚後魚類的掙扎程度並不厲害,即使線組比較細,遛魚水平一般,也能夠釣獲大魚。

2)、夏季使用的線組、夏季的線組相對於春季來說比較大,因為夏季水溫高,魚類十分活躍,吃鉤後掙扎的很厲害,很造成切線跑魚。

比如:釣鯽魚的時候,使用小鉤細線的並不多,因為不單單是鯽魚吃鉤,一些大型魚類也會吃鉤,這些魚類吃鉤後由於線組比較小,很容易切線,所以線組一般相對於春季來說大一號。

釣鯽魚的時候即使沒有大魚吃鉤,線組也不要用的太細,因為夏季魚類的力氣相對於冬季、春季來說大了很多,使用冬季的線組雙鉤中魚後,切線的幾率也比較大。

春季使用的線組,可以和冬季一樣,因為魚類並沒有多大力氣掙扎;到了夏季使用小鉤細線已經不太合適,很容易造成切線跑魚,這也是春季釣魚和夏季釣魚的不同之處。

綜合:春季釣魚和夏季釣魚相差很大,主要是溫度的差異從而造成魚情上的差異,跟上魚情的變化才能收穫更好,總的來說:

  1. 春釣灘釣淺,因為淺水升溫快,魚類來到淺水活動;夏季的時候,釣深水或者釣蔭,因為魚類在這些地方避暑,釣深釣蔭效果比較好。

  2. 春季餌料多腥,夏季餌料多本味或者香腥,除了能夠防止小魚外,還能減少大魚的警惕心。

  3. 春季的線組和冬季相差無幾,但是到了夏季線組還是要大一號,主要是為了防止切線。

其實這裡只是春季和夏季釣魚的3個不同之處,其實還有很多,但是不管千變萬化,我們只要根據水溫選、魚情、水深或者餌料,總不會錯,你說呢?

這是光頭對於春夏季節釣魚不同的理解,不對之處各位兄弟多多指出,光頭一一改正,希望對您有所啟發,大家覺得有用的話可以收藏,點贊,轉發瞭解更多關注頭條號《光頭魚司令》謝謝大家。


光頭魚司令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真正痴迷釣魚的釣魚人一年四季都會奔波在水邊,看淡了四季變化風雨遷徙,題主的問題是春釣和夏釣區分,個人認為因季節更替帶來的水情、魚情的變化才是最根本的不同。本著答題盡善盡美的原則,結合題主問題我們來共同探討春釣與夏釣的不同之處。

春季、夏季常見的天氣區別

春季至夏季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氣候的變化,春季常見天氣為:多風、降溫、早晚溫差大。夏季則是高溫、酷暑、降雨,以上因素對於作釣均有著直接影響。

春季早晚溫差較大會導致魚類因趨溫而上浮,夏季氣壓較低會導致魚類因趨氧而上浮,這是兩種上浮的不同區別,共同點是無論如何作釣都不會有較好的收穫。

春季作釣多以淺灘、草區等食物豐富、光照較快的區域為主,這裡所指的淺灘只是相對深水的淺水區或近岸區。夏季的高溫酷暑會使魚類早晚趨邊覓食,升溫後退至深水區或樹、橋等蔭影區,所以有夏釣潭、夏釣蒙蔭之說。

春季多風夏季多雨,風雨會使水體的溶氧度提高,但風雨過大同樣會對作釣有所影響,或衝散窩點或影響拋竿。

春季、夏季水情的不同區別

春季是水生植物的生長期,從立春前開始生芽至春末夏初的敗落慣穿了整個春季,給魚類的覓食與繁殖提供了安全的場所,所以我們在春季多會圍繞草區作釣。

到了初夏時,河中的水草開始大面積的敗落形成明水區,在作釣時應根據釣場的地形有意識的選擇樺尖、回水灣、交匯處等魚類巡遊覓食的通道施釣,即我們釣魚人常說的找魚道。

春季、夏季目標魚的不同

春季是多數魚類的繁殖期,此時翹嘴、白條等小型魚會較早的開口,而鯽魚因其耐低溫、低氧的特性會四季開口,所以春季的目標魚多以小型魚為主。鯉魚雖然可以釣獲,但處在繁殖期的鯉魚開口幾率較小,繁殖過後甚至會停止進食。

進入夏季,持續的高溫會使喜熱的魚種開口,比如青魚、鯉魚、草魚、鯿魚、黃辣丁等。春季作釣窩料宜少需勤補窩,夏季作釣大個體魚類則需要大量的窩料進行誘魚,坊間所說的“要想魚上岸、就拿糧食換”多指該季節。

春夏兩季唯一的相同點是都會遭小雜魚鬧窩,不同的是溫度越高小雜魚的活性越大尤其是夏季。除了通過作釣方式改變以外,夏季夜釣也是不錯的選擇。

春夏兩季用餌的不同

“春腥夏淡”是魚諺中根據兩季變化總結而來的結論。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昆蟲、草籽、果實、蟲卵在季風的帶動下會飄落至水中給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此時作釣天然蟲餌是首選。早春時因溫度偏低紅蟲的效果要好於蚯蚓,仲春過後溫度逐漸升高則改用蚯蚓。如果是商品餌作釣,則應突出餌料的腥味,腥味分為蝦腥、藻腥、動物腥、蟲腥等味型,在野釣中更適合使用貼近自然的含有蝦腥素的餌料。

夏季,腐爛的水藻、根莖受高溫的影響會產生髮酵的氣體,魚類長期生活在此會熟悉其味道,降低對該味型餌料的警覺性,所以夏季作釣多以發酵的糧食作物進行作窩誘魚。餌料則在區分窩料的前提下使用實芯的鮮玉米、麥粒或麥香味、豆香味的本味餌料進行作釣。

最後的全文總結

釣魚這項活動實際是整個作釣系統的運作,不同季節帶來的水情、魚情變化只是外部因素,還要結合釣位、窩料、用餌等釣技方面的知識才是衡量釣魚人綜合素質的標準,所以理論與實戰的結合才能夠有更好的提高。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幫助釣友解惑。我是樂園之失,一個釣魚領域創作者,本文為原創首發,轉載需授權,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可以關注今日頭條我的頻道,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