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臺北故宮三寶的前世今生

由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即便這樣,要把這裡所藏60餘萬件稀世文物逐個兒在世人面前亮個相,至少需要30年時間。儘管這裡展出的文物是常換常新,但是有三件寶物始終沒有換過,這就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它們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臺北故宮三寶的前世今生

在清乾隆早期,青綠色的翠玉並不受到歡迎。但到了乾隆晚期,翠玉的價格開始高升,這可能與乾隆年間曾攻克金川(今四川境內),讓翠玉產地至中原的交通暢通。清乾嘉經學家阮元曾在《翡翠玉效樂天樂府》中寫道:“古有驃國樂,今有驃國玉;朝廷不寶之,此玉入流俗。色不尚白青,所貴惟在綠;炫以翡翠名,利慾共相逐。佳者比黃金,價更倍五六;滇關駝玉來,粗皮皆碌碌。"由此可知,乾隆到嘉慶年間雖然有許多翠玉,但沒有得到皇室的喜愛,反而在民間大為流行,且翠玉以綠色最佳、價格也是最貴。直到光緒時期,因為慈禧太后相當喜愛翠玉,翠玉終於在宮廷中流行起來。

翠玉白菜的來歷眾說紛紜,有一說是翠玉白菜是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一同入宮的嫁妝,並擺放在瑾妃居住的永和宮中。據學者推測,翠玉白菜上刻有螽斯、代表多子多孫,白菜為青、白二色,象徵家世清白又有純潔隱喻,可能是瑾、珍二妃姊妹的母親留給女兒陪嫁物。

翠玉白菜最初是立著種在琺琅花盆裡的,讓人感到相當違和,畢竟一般白菜是不會種在花盆裡的。後來琺琅花盆與靈芝被收在庫房,將白菜放在木架上,才讓翠玉白菜精緻的雕刻完整的展現出來。

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臺北故宮三寶的前世今生

而肉形石,與有著經細雕刻的翠玉白菜完全相反,外形渾然天成,幾可亂真。其實肉形石是一塊在生長過程中混有雜質的瑪瑙,在不同的時間點受到雜質的影響,導至生成的顏色不同,形成了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經過工匠巧妙地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完成這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逼真,與真實豬肉相似極高的成品,就像一塊令人食指大動的東坡肉。

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臺北故宮三寶的前世今生

毛公鼎的名氣,是緣於出土後的滄桑歷程。毛公鼎於1843年陝西董家村被村民董春生所挖掘,因其鼎上銘文引來四方覬覦。經過幾番波折甚至被密藏,之後輾轉來到金石學家陳介祺手上,但1882年陳病故後,後代子孫貪圖錢財,毛公鼎被騙到兩江總督端方手中。而不久端方病死家道中落,毛公鼎又經一番波折來到書畫家葉恭綽手上。抗日戰爭暴發後,為了避免毛公鼎落入日本人手中,還做了一個假鼎上交日軍,後來葉家不得已將毛公鼎典押銀行,在抗戰結束後此鼎被捐獻給國民政府,收藏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在國共內戰國民黨政權失敗後,隨著國府遷臺。

翠玉白菜與肉形石或許因為年代與其他文物相比不夠久遠,但它們有著讓一般民眾一看就懂、又容易親近的外形,身影經常出現在教科書中,身負藝術基礎教育的使命,也成為社會大眾所共同擁有的文化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