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灭秦而置十八诸侯,他为什么不称帝而称霸王。这是延续战国思维,还是反对秦始皇帝制?

坎坎且伐檀


我想从两个方面说明一下项羽为什么不称帝,第一是项羽是怎么做人的,也就是人格特点;第二就是项羽的生命大气象,也就是人格魅力。从这两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项羽人格自由,意志自由

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他认为只要识得名字,记住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认为学习是没用的。而后就去学剑,又不成,说剑是单打独斗的兵器,不足学。他要学万人敌,要学兵法。可是呢,又半途而返了。

这说明了项羽从小不愿接受约束,不愿接受教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就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也就无所谓理想。

举个例子: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看到秦始皇车驾仪仗之盛,就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同样的刘邦看到以后也说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表达的是不服气,我可以随时取代你,而刘邦是把这个定为人生的目标,榜样的力量。

从这里我们看出项羽的人生规划,项羽没有目标,不谋划未来,不接受任何的现实制约,随心所欲无所畏惧。

二,项羽生命的大气象,大魅力

《史记》记载项羽带兵打仗,引兵渡河后,把过河的船凿沉了,把锅碗瓢盆做饭的东西都烧掉了,把自己的房子也烧掉,只带三天的干粮。

破釜沉舟,死地而后生,这种没有后路的战斗是只能认为是一种赌博,不能算作策略。这恰恰符合项羽无所顾忌的性情,不需要激励,生命里自然迸发。

这种行为激发个将士求生的本能,生命的意志得以宣泄。这种本能的反应,缺乏政治的判断力。项羽这种无所畏惧的人格,在战乱年代具有无限的人格魅力。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跟项羽西屠咸阳,杀秦降子婴,焚烧宫殿,又杀楚怀王,就是把将自由放纵成残暴。“彼可取而代之”只能说他任性的自由实现了。宰割天下,分封诸侯是他意志之外的东西,称帝并不是项羽的目标。

没有人生的谋划就不懂反省,自刎乌江是对命运坦然的接受。





五猫


秦灭以后,功劳最大或者说当时最有威信的项羽为什么不直接称帝,许多人会有疑问。他没有称帝而称霸王,还封分了十八路诸侯,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读这一段历史,先要看看这段在正史里是怎么写的

《史记·项羽本纪》:“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结合《史记》的记载,我认为,项羽不称帝称霸王,分封诸侯有以下几个原因:

礼法的正统性

周以礼作为统治的基本手段,虽然自东周郑庄公公然和周天子对阵开始,礼崩乐坏,但作为六国的旧贵族还是要讲究一些礼的,做事要合乎天下人的基本看法,简单来说就是服众。

秦仅十五年就被灭,六国的旧贵族很多还在世,在百姓潜意识里还是国君(诸侯)最尊贵,虽然已经国灭,在六国百姓心中国君还是国君,不可能当平常人对待。而六国的贵族身份次于国君,也是很尊贵的,再次之是大臣、将领。项羽属于那一类呢?他是楚国贵族,名将项燕的长孙,在巨鹿之战打响了名号,在身份上属于有大功的贵族。但贵族毕竟不是国君,项家也从未成为过诸侯,所以,在礼法上,项羽担心自己称帝身份不够,不能服天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羽是做了努力的,第一步就是封分诸侯。《史记》原文上面引过,文中项羽对将领们说的话就能说明他封分的目的,他的意思就是说,大家起义之初,暂时拥立诸侯后裔为王,好名正言顺的聚众反秦。但是真正出生入死、平定天下的是包括项羽在内的诸位将领,只有义帝没有功劳,本来就应该瓜分他的土地,封大家为王。

这里很明显,项羽想要天下认同几件事:

一、诸侯的后裔当王是反秦的需要,其实他们没有功劳;

二、平定天下的功劳在各路将领,应该论功行赏。

当天下人认同了这两点,自然诸侯及其后裔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就下降了,相反有功将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上升了,长此以往,很可能盖过诸侯及其后裔。这样的话,有功将领代替诸侯就合乎“礼法”了。而项羽本人毫无疑问是最有功的将领,还是贵族,身份高于其他有功将领,那时再称帝就顺理成章了。

削弱各派力量

在反秦战争中各家旧诸侯、旧贵族、有功将领都积累了不小的实力,项羽要靠一己之力把他们全平了有困难,所以要用一些办法让他们能相互牵制甚至相互争斗,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之后再以逸待劳把他们都收拾了。项羽的办法就是封分。


封分的具体内容很多,主要就是用秦降将堵刘邦,迁徙或缩小旧诸侯的封地,让他们的手下占他们的故地,项羽自己占九郡,称西楚霸王。“霸王”听着就比“王”高级,估计有当年春秋五霸的“霸”那个意思,意思是众王的首领(后世隋末还有一个薛举效仿项羽称西秦霸王)。

项羽封分时让相互有矛盾的做邻居,又让旧诸侯让地盘给自己的手下,目的很明显——你们互殴,我收余利。

缓称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楚怀王还在,被项羽尊为义帝,但没有什么实权,权利把握在项羽手里。项羽不马上称帝估计有和历朝历代的权臣一样的想法,自己已经权倾朝野,皇帝是傀儡,称帝又何必急于一时。曹操是这样想的,司马昭也是,朱元璋也是。


也有反例,袁世凯当大总统的时候反对声不算太大,可一称帝,立马天下声讨。

所以,项羽先来个凌驾于诸王之上的霸王干着,等时机成熟再称帝。

虽然接下来的发展出乎项羽和范曾的预料,分封诸侯的做法是为刘邦做了嫁衣,但他们最初定下的计划其实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如果刘邦没有重用韩信,估计那段历史会基本按项羽、范增的计划那样发展,项羽还真有可能实现他指着秦始皇说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也”。

综上所述,项羽并非想延续战国的封国制度,也不是对秦始皇的郡县制有意见,他称霸王封分诸侯是为正式称帝做准备。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卷舒风云润天地


项羽封分18诸侯,自称西楚霸王这个事情我们需要来细细分析。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由改朝换代的规律所决定的。

首先我们我们来说说秦末楚汉的历史。秦末自陈胜揭竿而起,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只要能拉起人马占领山头,便能称王称。后来比较出名的如项梁项羽叔侄、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刘邦萧何的丰沛集团等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起家的。

再说说灭秦这件事。事实上,并不是项羽灭掉了秦国,只能说是他消灭了咸阳城秦军最后的主力部队。

当时的实况是这样的,项羽在巨鹿,边打仗,边谈判,有效地消灭了秦军最后的主力,对于秦王朝给予雷霆一击,当然这也是项羽能够在咸阳主持分封的主要原因。但是灭掉秦国,各诸侯全都出了力,武臣、韩广、张耳、陈馀、田儋、魏豹等人,都是通过和秦军作战才得以光复了六国的土地,所以在灭秦上,他们的功劳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除了这几个人,由刘邦萧何主导的丰沛集团,更是灭秦的大功臣,刘邦的大军从彭城出发,一路攻城略地,摧毁了秦政府的一道道防线,最终逼秦王子婴投降。

灭秦之后,就到了项羽在咸阳城主持封分的事情了。对于这个事情,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在场所有的诸侯都心知肚明,以当时各诸侯的实力,是没有人可以像秦始皇一样称帝的,只能大家先各自称王,然后再慢慢争抢土地和人口。这就是当时各诸侯心里的小九九。

当时其他诸侯之所以能够同意由项羽来主持分封,只不过是因为此时项羽的军事实力更强,谁都不会傻到无缘无故地和项羽作对。而项羽更加明白,自己和各诸侯之间不是统属的关系,只是盟友关系,倘若自己处事公道的话,可能大家会尊称自己一声大哥,否则定会被群殴。

自古就有言:好汉不吃眼前亏!项羽能在咸阳城自封霸王,与各诸侯平起平坐,这足见其胆识与谋略。若不然,他能不能走出咸阳城都需要画个问号!


盛说纷纭


秦国末年,天下大乱,六国贵族纷纷起兵,逐鹿中原。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破位于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的“武关”,绕过位于今西安市蓝田县城南的“?i关”,大败秦军于蓝田县南,屯军于今西安东南白鹿原“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好素车白马,系绳于颈,向刘邦投降,秦王朝至此灭亡。项羽违反楚怀王与诸将领所说的“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命令将士破关而入,于十二月中旬进至临潼戏水,屯兵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东南的“鸿门”,与屯军霸上的刘邦军队短兵相接。


刘邦势弱,鸿门宴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火焚咸阳宫殿,掘秦始皇陵,然后在戏下这个地方大封诸侯。说起戏下这个地方大有来历,传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江山”,从骊山跑到此地被犬戎兵所杀,百姓嘲笑其“似江山为儿戏”,故将此地命名“戏下”。项羽在戏下共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项羽先遥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并采纳了范增的建议,诡辩称“秦有巴、蜀亦关中之地”,随封刘邦为汉王,辖汉中、巴、蜀地,定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


为了防止刘邦越秦岭再回关中,将原秦国故地关中封给原秦朝的三个降将:封原秦军主将章邯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之地,定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封原秦军长史司马欣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之地,都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封原秦军都尉董翳为翟王,统辖上郡之地,定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史书上将他们称为“三秦王”,简称为“三秦”。秦国势力被一分为三。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自汉中出故道暗度陈仓,打败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占有了关中三秦之地。

项羽封封赵国贵族赵歇为代王,统治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封赵王随从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封张耳的谋士申阳为河南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封赵国大将司马昂为殷王,统治河内,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赵国势力被一分为四。分封过后,因赵国大将陈馀因没有入关,未被封王,陈馀联合齐相田荣赶走常山王张耳,恢复代王赵歇为赵王,自立为代王。

项羽封齐国贵族田市为胶东王,统治胶东,定都即墨(今山东平度南);封齐国大将田都为齐王,统治齐地,建都临淄(今山东临淄东);封齐国大将田安为济北王,统治济北,建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齐国势力也被一份为三。分封过后,因齐相田荣也因没有入关,未被封王,与赵国大将陈馀串通联络,在分封后不到三个月,就起兵反叛。田荣就赶走齐王田都,攻杀济北王田安,后来又杀死胶东王田市。

项羽封燕国贵族韩广为辽东王,统治辽东、建都物种(今天津蓟县);封燕国大将藏荼为燕王,统治燕地,建都蓟县(今北京西南);燕国势力被一分为二。分封过后,原燕王韩广占住地盘,拒不去辽东,新燕王臧荼与之发生火并,将其击杀于无终,并占有辽东之地。

项羽封魏国贵族魏豹为魏王,统治河东,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封韩国贵族韩成为韩王,统治韩地,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封楚怀王嫡系共敖为临江王,统治南郡,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

项羽封自己先锋大将英布为九江王,统治淮南,建都六县(今安徽六安北);封支持自己的鄱君吴芮为衡山王,统治长沙,建都邾县(今湖北黄岗北);分封过后,最早追随陈胜吴广起义的首义功臣彭越也没有封王,第一个直接起兵,猛攻梁地,为自己争地盘。


项羽在灭秦之后共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使秦统一之后的中国又重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项羽刻意将战国时期五国诸侯的后人从原来的富地迁往恶地,将一个国家分成几个国家,以削弱其势力。并将自己部将封到各国之间的富裕之地,监视制衡。此举虽然削弱了原五国诸侯的势力,但是确在五国诸王之间留下了很深的矛盾。项羽离开关中,回归彭城,派人杀死了义帝楚怀王,称诸侯盟主。


项羽这个人比较怪,杀死了义帝楚怀王后,自己没有当皇帝,而是心安理得地当起了诸侯盟主。终其原因,实则项羽也有称帝之心,否则为何要杀掉自己头上的名誉领袖楚怀王,只不过称帝时机不成熟。按古代的政治程序,皇帝不是自封的,而是天下子民拥戴劝进。这种形式,哪怕走过场,如果擅自称帝,那就“名不正言不顺”。当时在反秦义军崛起的各路诸侯中,多是六国旧贵族或其后代,有响当当的王者血统。而项羽的祖上,只是楚国旧将,并没王族血脉。六国旧贵族在反秦大起义中,投机钻营,本意都是复辟旧制,恢复一方霸权,自然没人领唱拥戴和劝进项羽称帝的高调。


后来虽然项羽把诸侯默认的灭秦名誉总统领义帝楚怀王杀了,但是天下诸侯并没有顺势把他尊为皇帝。反而把项羽视为弑主叛上之辈,公开或暗里和项羽闹腾起来,项羽东征西讨,疲于奔命,刘邦联合五国诸侯王终于扳倒项羽,建立汉朝。或许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要的就是其相互攻杀,为称帝扫平道路。只是项羽猜对了开头,没有想到结尾,结果被刘邦这个市井之徒摘了桃子。


闻道国学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是在反秦过程中壮大的起义军,不是项羽置的,无论项羽封不封这些人,这些人都算做是独立的势力,并且不是项羽能够控制的。

项羽在灭亡秦国后,就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紧迫:



1、灭秦后,是像秦始皇一样称帝,还是回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状态?恢复战国晚期的政治秩序?

2、如何对待这些反秦的十八路诸侯?

针对第一个问题,项羽的反应很明显,就是选择回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状态,再作下一步的打算。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不能以今天开上帝视角来看待当时的政治问题,我们今天知道秦始皇的郡县制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在当时的时代,除了秦始皇、李斯、刘邦等极少数人这么认为外,大部分人,包括秦朝中央政府中都有很多人反对实际郡县制,主张恢复分封制,包括秦始皇当时的丞相王绾、博士淳于越等绝大部分秦政府官员都认为分封制好于郡县制,就更不要说这些反秦的起义军了,在当时占主流思想的是恢复分封制,而郡县制则是非主流思想。

项羽出生于战国晚期,是原楚国的贵族,上将军项燕的孙子,项羽无论于公于私都更加倾向分封制,于私,秦国杀了他的爷爷和族人,于公,秦国灭了他的国,毁了他的贵族生活,项羽当然会实行分封制,况且当时很多人认为秦国的灭亡是由于郡县制造成的,没有分封自已的贵族,没有诸侯王来勤王,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被灭亡,有这种思想的,还包括刘邦。



既然实行分封制,就不可能称帝,包括分封时自称西楚霸王,也能看出项羽不想称帝,当然也有其它原因,后面再说。

既然项羽想恢复战国晚期的政治秩序,就必须实行分封制,也就回到了第二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些反秦势力?

我们先看一下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有哪些:



1、封楚王熊心为义帝

2、封自已为西楚霸王

3、封刘邦为汉王

4、封秦国降将章邯为雍王

5、封秦国降将司马欣为塞王

6、封秦国降将董翳为翟王

7、封原魏王魏豹为西魏王

8、封赵国国相张耳的部下申阳为河南王

9、封原韩王韩成韩王

10、封赵国将领司马昂为殷王



11、封原赵王赵歇为代王

12、封张耳为常山王

13、封英布为九江王

14、封吴芮为衡山王

15、封原楚国上柱国共敖为临江王

16、封原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17、封燕国将领臧荼为燕王

18、封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

19、封齐国将领田都为齐王

20、封齐国将领田安为济北王



仔细研究一下项羽的这个分封,你会发现有很多的名堂,项羽的这个分封很大可能是范增的意见,这个分封对项羽自已是很有利的,但是对有些诸侯可就是不公平了。

一、原来六国的王基本上是被迁移分封,目的就是削弱这些原六国的诸侯王势力,如原来的赵王赵歇被封成代王,迁移分封;原来的燕王韩广被为辽东王,迁移分封;原来的齐王田市被封为胶东王,迁移分封;而原来的韩王韩成虽然没有被迁移分封,但是韩成被项羽扣押了,不让他回封国,原因是因为张良帮忙刘邦,后来项羽还杀了韩成。



二、原来六国实力相对较强的国家都被分成几个相互制衡的国家,避免一家独大。如原秦国关中之地,被封成三个秦国降将,互相制衡;原来齐国的齐地也被一分为三,分别封了三个诸侯王,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

三、项羽把最重要的防范对象刘邦封在当时看上去还算偏远的汉中及巴蜀地区,并且让秦国三个降将牢牢控制刘邦的出川路线,以制衡刘邦。

四、没有随项羽入关的诸候,项羽没有封,如彭越、陈馀;与项羽有私仇的诸候,项羽也没有封,如田荣。



从项羽的一系列动作来看,项羽是故意而为之,就是故意这样封的。项羽把自已封为西楚霸王,意思很明显,就是恢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维,只有春秋时期只有霸王这个称号,至于后面是否会统一天下称帝,我认为项羽是走一步算一步,因为他非常年轻,当时才26年,有的是时间跟这些诸候来耗着。所以是先称霸王,暂时不称帝。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当时的实力虽然是最强大的,在巨鹿之战前项羽的嫡系人马只有五万人,巨鹿之战胜利后,项羽的军队人数急剧增加,有可能达到20万,当时刘邦的军队有10万,其它诸侯王的军队合在一起也有20万,项羽的实力不足以吞下所有的诸侯王势力,只能是先分封,之后再逐个收拾。

而且项羽在26岁就被称为天下霸王,肯定是非常的自傲,这个年龄就达到这么高的地位,项羽没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基本上是由着自已的性子来做事情的,以至于后来的最终失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项羽率诸侯联军40万入关,所率是诸侯兵,估计项羽自己的军队最多20万。

而刘邦有10万军队在霸上(今西安市东)。

齐国兵马没有一起入关,估计兵力也在10万左右。

还有一个彭越也没有入关,虽然是游击部队,大概也有3万人马。

匈奴在北边虎视眈眈,南越尉佗在南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怕你们不斗,等中原几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

灭秦三年,大家都缺粮,不光秦将章邯缺,项羽也缺。没有粮草再战获胜很难。如果项羽要称帝就要把各国诸侯国的兵都控制住,而除了一个九江王英布是自己的将领,其他都不是。

如果此时项羽称帝,就会受到各方夹击,胜算很小。只能把灭秦有功劳的都分封为王,然后再一一消灭和征服。

而刘邦称帝不同,楚汉战争五年,六国立的王都差不多消灭了,就算还有余孽,也成不了气候了。其他诸侯也臣服了。韩信又不称帝,就只有刘邦势力最大,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了。总之项羽是当时“势力”不允许。而刘邦运气好。


猪猪大师


公元前208年十月到公元前207年九月,项羽巨鹿一战消灭秦军主力,使得曾经统霸天下的秦王朝名存实亡。项羽经此一战更是名动天下,确立了其在反秦队伍中的领导地位,俨然已经成为当时天下诸多反秦势力中的“扛把子”。

公元前207年项羽进入秦都咸阳,在一系列的“骚操作”下秦王朝彻底灭亡,留给项羽的似乎就只剩下“承天顺命,继位九五了”。可是,令人费解的是项羽并没有坐皇帝,而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时他又分封十八位诸侯王,让他们各行其是,治理国家,这又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项羽首先是有实力坐皇帝,他之所以称霸而不称帝恐怕原因不止一个,这里小编就浅谈几点因素。

1.夙愿达成,称霸得以彰显其灭秦之功。

项羽是当年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算是六国贵族行列的人。他一生秉承“灭秦复楚”的人生理念。从一开始就打着恢复楚国的旗号进行反秦斗争。终于强秦被他亲手毁灭,完成了梦想当然就要恢复原来楚国的辉煌,所以他自称“西楚霸王”,预示着楚国后裔剪灭秦国,称霸诸侯,也算是对祖国的一种致敬吧。从这一点看的话似乎称霸是最能显示项羽的功绩的。

2.秦朝灭亡的教训让他不敢轻易尝试皇帝宝座。

在当时,秦朝是第一个创立“皇帝”尊号的诸侯国。 那时君、公、霸、王似乎是很普遍的尊号,因为战国时期就有很多的霸主存在过。“皇帝”一词虽说是代表至高荣誉,但秦国却是二世而亡,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都被灭了,自然“皇帝”的尊号也会被取消,项羽当然也就不敢轻易的尝试坐皇帝了。

3.对自己的高度自信

项羽其人处事果敢霸气,力能扛鼎,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将。巨鹿一战就已经能够说明他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灭秦后天下又陷入了战国时期的那种诸侯林立的局面,项羽自认为只有他的“王霸之气”才能够掌控全局,主宰天下。只要是有人反叛他,西楚霸王便会立即发威,像灭秦一样剿灭他,完全没有必要坐皇帝,因为当了皇帝后就很少有机会展现自己的“霸王气概”了,这对项羽而言似乎是不妥的。

4.称帝的时机不到。

项羽称霸时天下共主仍然是楚怀王,此时项羽称帝岂不是比怀王还大?这样一来当时起义的理念就没有意义了;

除此之外整个灭秦战争中六国的其余贵族虽说没有出多大的力,但他们趁机纷纷复国,也有了很强的军事实力,这些人个个都有吞吐天下的志向,项羽虽说勇猛异常,诸侯们都惧怕他,但巨鹿一战诸侯们都作壁上观,此时称帝难保阴沟里翻船。所以项羽就封他们各自为王,先承认他们的合法地位,等到合适的机会在逐步的消灭他们。

以上四点便是笔者分析的结果,总的来说,项羽分封诸侯当霸王而不称帝既不是战国思维也不是反对秦朝的制度。这是一种时代选择,当时的天下形势还远没有到称帝的时候,此时对于而言项羽称霸却是最合适的,倘若是称王的话,笔者感觉项羽是不会的,因为他是王中之霸。


杂家小子177790247


历史上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他父亲项燕在秦始皇时期战死后,随叔叔项梁到处飘荡。后来参加反秦义军,由于他的神勇被楚怀王封为王,他自称西楚霸王,后来把楚怀王弄死了,自己当王。项羽为什么不称帝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下:

1、项羽出生问题,在当时那个年代,是讲究出生的,他分封的那些诸侯很多是原六国贵族和秦国降将,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

2、项羽担心诸侯不服,他分封诸侯,而诸侯又愿意臣服他的原因是,项羽神勇诸侯害怕,另一点是诸侯要从项羽这里起步,分到兵力实权,有反秦的本钱。等诸侯坐大后,他们就不当项羽是帝王了。

3、项羽没有深谋远虑,得过且过,项羽勇武大于谋略,而身边又没有像张良那样的治世人才。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留言和评论,谢谢。


华夏历史馆


项羽称帝面临着“三没”的问题,其称霸王而不称帝也是现实的情况需要。就算有称帝的想法,也不可能当时就实现。

没实力

首先灭秦不是项羽一个人的功劳,是十八路诸侯共同努力结果。十八路诸侯的分封基本是其在灭秦中的功劳或者说实力划分的。最后项羽的失败,也证明了他没实力压制诸侯这一点。

没理由

反秦各支义军都是打各诸侯国旗号,包括项羽。按照这点项羽封王已经是为他在灭秦中的功劳而破格了。他如果不满于此强行称帝,这回让自己贪得无厌不利处境,同时也失去了正义性,他能不能凝集自己人的人心都很难说,更何况还有这么多独立的军事集团。

没能力

在诸侯林立的情况下想称帝,是考验一个人政治水平的时候。看项羽在灭秦之后的种种政治上的表现,很难说其有很高的政治水平。


历史小知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相遇不具备称帝而称霸的认识。秦朝统一不久,六国起兵反秦最主要的原因是灭火之恨。项羽也代表了楚国,也是基于此,他并没有大一统的观念,不像后期的朝代,大一统的观念还不够成熟,大一统此时与周王室分封制度的观念相悖。

其次,称帝名不正言不顺。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后裔,在周王室存在的情况下,成为一个新晋诸侯王的话也需要周王室分封,不然是不会得到各诸侯国的认可的。更何处是称帝,而成为大一统的帝王。

再者,不具备称帝的条件。我们都知道秦末反秦势力不止项羽这一支,这些势力虽然组成了反秦联盟,但实则各怀鬼胎,他如果贸然称帝,必然会群起而攻之。

以上拙见,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