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后期宦官专政都可以杀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

老混蛋就是我


唐朝宦官的可怕已经到了令人惊悚的地步。后世往往说安史之乱后宦官才崛起,实际上,唐朝宦官真正起来是在玄宗时期,代表人物是不太知名的杨思勖,正是此人的几次军事行动奠定了唐朝宦官嚣张跋扈、残忍诡诈的面貌。明朝宦官与之相比无异于小巫见大巫,而且显得十分猥琐丑恶,远不如唐朝宦官那样权势熏天。


一、开元盛世的阴影

临淄王李隆基诛杀韦氏之时,杨思勖以内常侍身份深度参与,李隆基以之为爪牙,稍后又赋予兵权,命其征伐南方叛乱。杨思勖作为第一位掌兵的宦官,其所作所为令人惊恐不已,《旧唐书》载,此人残忍好杀,一旦掌握兵权,就开始擘画内侍系统的权力格局。他第一次带兵平叛就搞了个“京观”,第二次出兵即杀了3万人,第三次出兵杀了2万且又筑“京观”,第四次杀了6万且喜欢剥头皮……可见此人之可怕,一般的武将也远远不如他的军事才干和秉权好杀的性格。更有甚者,杨思勖为玄宗诛杀乱臣时,极尽残毒,内给事牛仙童竟被他挖心断肢,又“割肉而啖之”。因此他深得玄宗皇帝信任,爵封虢国公,加骠骑大将军,80岁才寿终正寝。

《旧唐书·宦官》:杨思勖,本姓苏,罗州石城人。……思勖有膂力,残忍好杀。从临淄王诛韦氏,遂从王为爪士,……开元初,安南首领梅玄成叛,……诏思勖将兵讨之。……尽诛其党与,积尸为京观而还。十二年,五溪首领覃行璋作乱,……斩其党三万余级。以军功累加辅国大将军。后从东封,又加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十四年,邕州贼帅梁大海拥宾、横等数州反叛。思勖又统兵讨之,……,斩余党二万余级,复积尸为京观。十六年,泷州首领陈行范、何游鲁、冯璘等聚徒作乱,……斩其党六万级,获口马金玉巨万计。思勖性刚决,所得俘囚,多生剥其面,或剺发际,掣去头皮;将士已下,望风慑惮,莫敢仰视,故所至立功。内给事牛仙童使幽州,受张守珪厚赂。玄宗怒,命思勖杀之。思勖缚架之数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其残酷如此。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余。

此后的高力士、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权力已经大过节度使,但凡殿头供奉、监军、入蕃、教坊、功德主当等事务,宦官皆为皇帝代理人,以至于“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当安史之乱后,太监正式掌握神策军兵权,成为唐朝权力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系统,政治、经济、军事上,皆为举足轻重的利益集团,其权势自然能够废立天子,唯有藩镇能够与之一较高下。


二、明朝宦官只是奴才

明朝宦官总体上只是皇权的附庸,明太祖建国后已经基本上框定了宦官的权力空间,主要承担一部分情报工作(刺事),可以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永历帝才开始扩大内侍系统的权力,“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明朝士大夫也往往引用唐朝宦官事迹劝谏皇帝,因此明朝宦官的权力并不是太大,远不如唐朝那样是一个强大的权势集团。


《明史》所见宦官嚣张的最高峰,大约是万历帝时期。那些宦官四处为虐,《万历野获篇》甚至记载太监强奸妇女的怪事。即便如此,仍可以看到,明朝宦官主要是皇帝的工具,用以敛财和制约官僚集团。就算最强大的魏忠贤,也只是通过监察权来恐吓百官,最多能形成一个派系,不可能在皇权之外形成独立性很强的权力集团。另外,明朝宦官也没有出现唐朝杨思勖、仇士良那样可怕的人物。

《明史·叶钊传》:……武宗立,应诏陈八事,中言:“宣、大被寇,杀卒几千人。监督中官苗逵妄报首功,宜召还候勘。宦官典兵,于古未见。唐始用之,而宗社丘墟;我正统朝用之,而銮舆北狩。自今军务勿遣监督,镇守者亦宜撤还。且国初宦官悉隶礼部,秩不过四品,职不过扫除。今请仍隶之部,易置司礼,俾供杂役。罢革东厂,移为他署。斯左右不得擅权,而后天下可安也。”又乞召还刘大夏,宥谏官戴铣等。刘瑾怒,坐断狱诖误,逮下诏狱,削籍归。讲学西江。瑾诛,起礼部员外郎,未闻命卒。学者祀之石鼓书院。

历史咖啡


唐朝的太监和明朝的太监,虽然都是太监,但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次元的存在。

唐朝历史上,的确有很多权宦,从最早的鱼朝恩、李辅国,到后来的仇士良、田令孜,唐朝的权宦数量要比明朝多。不过明朝的太监们知名度远高于唐朝,什么王振、刘瑾、魏忠贤,那都是太监中的太监,是大名人。

不过唐朝的太监相比于明朝,那权力真是大太多了。唐朝的太监为难皇帝不是一次两次。唐玄宗退位后,曾经被李辅国数次羞辱,代宗继位后,李辅国居然对代宗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

“大家内向坐,外事听凭老奴”。

“大家”是唐朝口语中对皇帝的称呼,李辅国的意思是,皇上你就往里靠靠吧,外面的事听我的就行了。

能跟皇帝说出这种话,说明唐朝的太监权力已经大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更讽刺的是,唐代宗听完这句话,居然没有任何办法处理李辅国,最后不得不找了一个刺客把李辅国刺杀了。

之后百年中,太监对皇权也是屡屡挑衅,甚至出现了甘露之变中大太监仇士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的事情。

而这种事在明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明朝的太监,无论权力多大,都是皇帝的一条狗。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九千岁魏忠贤,那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制度的集大成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魏忠贤对天启帝,不敢有半点的不敬。都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怕天启帝处理他,吓得肝胆俱裂,几乎精神崩溃。

而魏忠贤看起来徒子徒孙遍布天下,可是崇祯帝朱由检,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普通亲王,上台后仅仅几个月就把魏忠贤给连根拔了,著名的太监刘瑾,明武宗消灭他只用了一个字条。

因为明朝的皇帝制度带来的优势太大了。

为什么同样是太监,太监和太监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因为唐朝太监和明朝太监的权力来源不一样。

明朝的太监,权力来源于批红权。所谓批红权,就是太监有权力替皇帝批准内阁的奏章。但这只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权力,皇帝可以让你批,也可以不让你批,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明朝太监的徒子徒孙也好,狗腿子也好,真正依附的都是那个替皇帝批红的权力,或者说从根本上讲还是依靠皇帝,而太监,只不过是皇帝随时可以换下的代言人而已。

但唐朝的太监不一样,唐朝太监的权力来源,是军权。

如果了解唐朝历史,就会发现,唐朝的宦官干政,是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的,安史之乱以前从未有过类似记录。

这个锅,说到底怪唐肃宗。唐肃宗为了搞掉他老爹唐玄宗,因为没有人支持他,不得不拉拢太监李辅国。后来唐肃宗当了皇帝,就自然而然的把兵权交给了最信任的李辅国,开了唐朝宦官乱政的先河。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藩镇做大,唐朝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必须保证自己拥有一支强大的中央军,也就是常驻在长安的神策军,人数在十万人以上。

那么这支中央军交给谁带领呢?

很遗憾,是太监。

为什么交给太监?就不能交给别人吗?

自己带领?不可能,一国之君去当军头,就没有了任何当天子的体面。

交给皇亲国戚?唐朝的皇室关系太不稳定,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皇室内斗就没有断过。弟弟杀哥哥,儿子逼父亲、外甥杀婶婶等等。每次政变,这些皇亲国戚都要拉拢神策军,如果把禁军交给他们,那政变不更加频繁了?

交给武将?别逗了,地方藩镇刚刚勉强消停下来,在中央又搞出来一个藩镇?

交给文官?唐德宗还真这么干过。

唐德宗继位初期,因为对太监非常反感,于是把禁军兵权收回到自己手里,交给了文官。

结果,几年以后,关中地区突然爆发了“泾原兵变”,一伙乱兵在长安造反,万分危机的时刻,皇上想找禁军——找不到。

为什么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这些官禁军的文官,为了捞钱而吃空饷,大部分的禁军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军饷让当官的贪了。而仅有的这些兵,也都是托关系上的名单,很多人都是长安的小商小贩或者纨绔子弟,根本不在兵营。所以皇帝有难,禁军没有任何人来救驾。

后来乱兵杀进了皇宫,唐德宗实在没办法,一群亲信太监们自己拿着武器,保护唐德宗逃出来长安。

“还是太监靠得住”——这是唐德宗当时的想法。

唐朝皇帝发现,太监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忠诚,不会造反。

太监不可能当皇帝,所以不可能造反。而且太监的服务对象只可能是皇帝,不可能另起炉灶,投靠藩镇和文官的可能性很低(在前期)。把兵权交给太监,总不至于造反。对于皇帝来说,这就够了。


但是,到后来,唐朝的太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廷的兵权。他们发现,不是自己的权力来自于朝廷,而是朝廷的权力来自于自己了!

唐朝后期,朝廷势力衰微,朝廷威严全靠禁军在维持,也就是太监在维持。

这时候,唐朝的太监们自然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朝廷的核心决策者,唐朝宦官的权力也就达到了巅峰。

不过,要说明一点——唐朝太监的权力虽然大,危害却没有明朝太监大。

为什么呢?因为唐朝的朝廷就没什么权力,太监可以在朝廷里乱政,却折腾不到地方头上。地方手握重兵的藩镇们才不屌你长安的几个死太监。而明朝不一样,明朝是高度集权的政权,太监一旦把持朝政,危害是全国性的,因此才有全国到处修“生祠”的超级太监魏忠贤。


小约翰


唐朝与明朝都出现过大太监权倾朝野的情况。可是,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明朝的太监诸如王振,刘谨,魏忠贤之辈权势再大,也翻不出皇帝们的手掌心。唐朝则不然,像李辅国,鱼朝恩之流,时有左右政局,拥废君王的举动。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在于这么几点:

1.外臣宦官的互相制衡。

唐朝大宦官重来不是势单力薄的个人。他们往往在内朝呼风唤雨的同时还在外朝中扶持亲信担任外朝第一人宰相。双方交相呼应,总能将事情做的有若"人心所向"。即使事情出现纰漏也能相互掩盖,蒙混过关。于是朝政大权便握在了这一伙人手中,皇帝也只能无奈的作为傀儡。

明朝则不然,皇帝总是刻意的营造一种外廷与内朝对立的局面。我想明朝长期保持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未尝没有激化朝臣宦官敌对的想法。再加上明朝取消了宰相制度。使得外朝行使权力不再能随意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而是分散再多个人手中。人多秘疏反而难以做大事。而且,双方泾渭分明,权责划分明确。最好的反例便是张居正与冯保一内一外彻底掌握了明朝朝政十年时光,除此之外再无特例。

2.宦官内部的权力制衡。

唐朝的大太监往往是一人独尊。其他的全是他的徒子徒孙。所有宦官能掌握的权力不能掌握的权力全部控制在一人手中。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天长日久难免这些人会产生别的想法,眼中容不下别人。

明朝则不同,宦官的权力被分为不互相统属的几部份。比如帮助批阅奏章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和掌管特务机构东厂的督公,次一等的大太监更是有数位之多比如司礼监秉笔太监以及御马监的大太监。几方常常互相攀比,时有对抗。而他们谁能略胜一筹全赖皇帝圣心独裁。所以这几方不会想着威胁君权,反而只会一心巴结皇帝。所以,权倾一时的刘谨和魏忠贤才会一道圣旨便身首异处。这是有一大堆替换者在后边虎视眈眈。

3.政权的稳定及兵权的分散。

唐朝出现宦官乱政全部是在安史之乱后。此时的唐朝中央政府处于风雨飘渺之中,权威逐渐下降。各地藩镇大多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少有忠君报国的想法。即使中央发生宦官废立皇帝。只要还是李家人当皇帝,这些藩镇都是可以妥协的。而且,他们应该还乐见其成,毕竟越妥协他们独立自主的权力越大。兵权方面,中央彻底掌控唯有神策军,偏生这支部队从唐肃宗开始便掌握在宦官手中。其他军队都是藩镇私兵,仅在维护自己利益时出动。


明朝则非常好运气。除了靖难之役,未曾出现过太严重的政治危机。即使有小的困难也总有肱骨之臣站出来力挽狂澜。所以整个明朝的政治环境基本稳定。至于兵权,明朝前期采用卫所制,兵马分散于各地。后期采取募兵制,各省均由各省总兵掌管。从未出现一人掌控天下兵马的情况。所以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来各地的勤王之师。

4.思想钳制做的到位。

明朝时期,朱元璋首开八股取士。等到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干脆在皇宫大内开设"内书房"邀请大学士为一些年轻宦官授课,讲的都是些忠君体国任劳任怨以及八股文。而是否是内书房出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后是否能身居高位。所以明朝的那些大太监们也早已经深受八股的影响。很难有反抗君权的行为。


综上所述,明朝的阉祸未曾造成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政局稳定以及思想钳制到位。


历史的拐点


宦官也就是所说的太监,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中,无论是哪个朝代宦官都是不灭的存在。宦官是指在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被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然而在唐高宗时期,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来宦官都被叫做太监。

根据记载,我国在秦朝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不都是被阉割的;在《后汉书 宦者列传序》中记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所以说直到东汉开始,宦官才全部被阉。因为在皇帝的后宫有皇太后、皇帝的妃子 宫女等,如果允许男侍随便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情。所以皇帝绝对不允许有其他男人在宫内当差,于是宦官就被全阉了。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宦官乱政的例子数不胜数,白居易曾经写道过”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鱼“,他的这句诗就很好地反映了当时宦官的骄横。那么为什么唐朝后期宦官专政都可以杀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莫过于东汉、唐朝和明朝了。在唐朝宦官的权力达到了最大,当时的宦官们简直是人生到达了巅峰,宦官们居然可以随意做到废立皇帝,杀害三公,在这一点,宦官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在小编看来是虽然两者都是宦官专政,然而他们处的时代背景却不同。

唐朝是历史上宦官权力最大的朝代,唐朝后期的皇帝们都深受着宦官专权的苦,然而在唐朝,哪怕是由盛转为衰败的唐玄宗时期,高力士这样的大宦官也只是皇帝的老仆人罢了。

但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中将唐朝中央武装力量消耗殆尽,于是皇帝就开始组建忠于自己的神策军,神策军刚组建时由军将统领,但是这些军将是有异心的。尤其是经过了泾原兵变,唐德宗自己都被赶出了长安,于是他将神策军交给宦官掌管。结果宦官有了兵权,权利越来越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而明朝则不一样。朱元璋在原有官僚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锦衣卫的权力,使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加强了皇帝的专权,而且在明朝没有皇帝的授权,宦官也是没有任何权利的。所以明朝宦官的权势再大,还是要听皇帝的。

总之宦官专权的出现,正是因为皇帝担心自己的皇权被人夺,最终才选择相信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宦官,于是授予了他们权力,让他们与威胁自己皇权的势力相互制衡。然而宦官的权利越来越大,宦官也可能走向专权,而反过来威胁到皇权了。所以在中国历代的王朝宦官专权这一幕不断的上演。


无笔史官


历史上宦官专权,不止是唐朝和明朝 ,实际上东汉也出现过,十常侍之乱就是东汉末年。

对比三朝,最严重的可以说是唐朝。因为汉朝有外戚和宦官制衡,而且汉朝末年,人心依旧思汉。宦官和外戚专权的原因,只是因为皇帝大多年幼继位;

唐朝最严重的原因是:唐朝中期以后藩镇割据,中央实权很小,掌握在手上的军队就更少了,而唐朝中央最精锐的神策军一直是宦官把持;这些宦官如果在勾结藩镇,杀皇帝,废立皇帝都是小事;

明朝的宦官相对影响较小的原因是:明朝权利结构是由皇权,内阁,宦官三驾马车构成,宦官本身没有权力,只是依附在皇权之上,所以想主宰皇帝永远不可能


熙阅历史


根本原因是权利来源不同。

唐朝后期的宦官可是掌握着兵权的,神策军就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毛主席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同样适用于古代。

唐肃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是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权倾朝野。

曾对唐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大家指的就是皇帝。

李辅国为何能嚣张到如此,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奉命压后阵安抚百姓,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

至德元年,在李辅国的劝说下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在四川唐玄宗为太上皇。

就事论事,李辅国在唐肃宗称帝这件事上,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

并不是每一个李唐子孙,都像唐太宗那样神勇果敢,英明神武的。

唐肃宗的性格有些软弱,因此把好多政事都交给李辅国,其中就包括军队的管理。这才开启了唐朝宦官掌握军队的先河。

你会说,为什么非要把军队交给太监呢?难道李唐皇族,李唐朝廷没有人吗?这还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把军队交给皇族成员,极度不放心呀,自玄武门之变以来,在李唐家族,弟弟杀哥哥,哥哥杀弟弟,叔叔杀侄子,母亲杀儿子,侄子杀婶子,侄子杀姑姑,各种乱杀,所以这条道路肯定不行。

把军队交给将军,专业人关专业事,不行,安史之乱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朝廷难道在中央要培养一个节度使?

把军队交给文官,试过了,也不行呀,文官还真不是管军队的人才。

最后只能把军队交给宦官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能有后代。

所以,唐朝后期宦官之祸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可以掌握皇帝的生杀大权。

明代的太监,再厉害也只是皇帝的一条狗,因为他们的权利来源就是司礼监的批红权。

比如很有名的九千岁魏忠贤,最后还不是被崇祯上位后几个月便一锅端。


海客鱼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009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今天跟大家讲一下唐朝后期混乱的因素之一的宦官势力,唐文宗除了著名的牛李两党的党派之争之外,另外一股势力就是宦官阶级。

唐朝后期的宦官,权势越来越大,而且内部也有派系。朝官与宦官,本是水火不容,故当时有“南衙”(朝官所在地)“北司”(宦官所在地)对峙之说。但由于宦官所处的有利地位,朝官们不得不与之接交。当时牛李两党中的朝官,对宦官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3种。

一种是与宦官中某些人关系较为密切。当时宦官也会扶持一些文官,帮助入相位,如李宗闵。使其能够与牛党的牛僧儒并列抗衡,帮助排挤政敌李德裕出朝等等。

如李宗闵在文宗朝因宦官之助而人居相位,引拔同年牛僧儒并列显秩,排挤畋敌李德裕出朝。

第二种是虽然不与宦官同流合污,但也不敢直授其锋,公然抗争。

牛僧信就属于这一类型。敬宗时,宦官王守澄专权用事,牛僧儒不敢多言,只是求外出为官,避祸自安。宋申锡谋除宦官事泄被贬,牛僧儒又愉偷地在文宗面前辨白,表露出不苟同于权闯的政治立场。

第三种则是对宦官进行程度不同的斗争。如令狐蔻、李固等人就属此类。

而宦官呢,也充分利用朝官之间的矛盾斗争,来扩展和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很清楚,牛李党争激烈多变之时,朝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内部政敌间的角逐,无暇旁顾宦官的专权。大宦官王守澄历久不衰,与此有很大关系。有人因此把外朝(朝官)与内廷(宦官)之间的关系,形容为反衬关系:外朝愈见其动,内朝愈显其静;外朝转静,内廷则可能要动。而近半个世纪的外朝变动,自然给内廷宦官的不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期与机遇。为了给自身的发展赢得时间,创造机遇,宦官们自然晓得如何使朝官们斗争不已。这不能不说是“牛李党争旷日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年唐文宗在面对牛李两派闹得不可开交之时,曾十分感叹地说:“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实难!”这不能说不是他一时的由衷之言。问题是,他和他前后的皇帝一样,在有此感叹的同时,又希望在包括朋党纷争的各种力量的矛盾之中,巩固自己的皇权。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力量消耗在朋党之争中,生命操纵在宦官之手中,国土分裂于藩镇割据之中,最后,王朝灭亡于这些矛盾之中。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唐朝中后期的太监可以杀皇帝,这应该是对唐朝历史的误解之一了吧。由于历史教科书对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历史一略而过,而各种历史科普读物,又偏着于从李唐皇室的立场去描述太监这个群体。因此,唐朝中后期的太监便给人一个可以杀戮皇帝、随意废立天子,甚至为所欲为的印象。但其实这个印象是不太对的。

事实上,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与东汉和明朝的宦官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唐朝宦官之所以给人一种能废立皇帝的错觉,是因为唐朝宦官和皇亲国戚搞在了一起。宦官确实参与了政变,但是宦官背后都是有指使人的。



先说一下唐朝宦官为什么能位高权重。首先是因为他们代表了皇帝;其次是他们代表皇帝掌握了军队。唐朝太监掌握的神策军,就是他们在后来嚣张跋扈的资本。

那么,神策军是什么部队呢?

所谓神策军,就是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骄兵横行的现实下,唐朝皇帝认为如果没有一支兵力充足的禁军作支撑,来拱卫京畿长安的安全,那么朝廷中枢的权威是荡然无存的。大唐天子想要保证自己的威严,就必须掌握一支直接由中央控制的武装力量。而这支由西北藩镇调到长安,直接归中央调度的武装力量,就是神策军。

组建了神策军后,皇帝还要给这支军队选一个信得过的统帅。

首先,皇帝自己亲自统领行不行?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一国之君跑去当军头,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第二,交给皇亲国戚行不行?事实证明这是在找死。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的故事历历在目,谁敢信任皇亲国戚?

第三,交给武将行不行?事实证明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安史之乱后,武将的忠心已再难被皇帝信任。

第四,交给文官行不行?事实证明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文官大臣的能力和威信被多次证明不足以统军。并且文官掌军后,也会像武将一样也会尸位素餐,中饱私囊。一点也不比武将靠谱。

既然文管、武将都靠不住,那么皇帝就只能选择信任太监了。纵然太监也是稀烂,可是太监靠得住啊。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他痛定思痛后,不再反覆,最终确定了以宦官掌管禁军的制度。而唐朝的宦官掌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唐德宗在确立宦官掌军后,一开始是不怕宦官的。因为唐德宗把神策军的进行分化,不让一个人统领神策军。为了监督神策军,唐德宗又确立了让太监担任枢密使的制度,太监和神策军的护军中尉共同向皇帝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向皇帝负责的人有四个。在这种多人制约的权力架构下,皇帝要除掉具体某个宦官,其实是很容易的。

但是如此一来,皇帝要想除掉整个宦官集团就不可能了。因为这意味皇帝要和整个宦官集团做斗争,难度太大。而且,即使皇帝能够成功铲除了宦官集团,也没有什么用。因为朝廷不能没有禁卫军,而禁卫军又不能交到武将和文官的手上。所以最终,统领神策军的人还是宦官。

可能有人会好奇,神策军是禁卫军,为什么神策军要死心塌地的跟着宦官混呢?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神策军也是一群武将,他们与藩镇没有本质区别。而武将在当时属于浊流,是受属于清流的文管集团的蔑视的。相对来说,武将和宦官更合得来。因此神策军也就愿意为宦官卖命了。

而当神策军与宦官搞在一起后,他们就变成了足以和外朝的文臣士大夫相抗衡的强大政治集团。那些觊觎皇位的皇子亲王、后宫嫔妃们就会跟宦官和神策军搞在一起,结成盟友。这才是中晚唐时期,宦官屡屡参与到宫廷政变,并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根据正史记载,确实死于宦官之手的唐朝皇帝,只有唐宪宗、唐敬宗两人,而暗杀他们的太监并不是得宠的高级宦官,都只是希望通过弑君,达到飞黄腾达目的的无权且地位教低级的宦官。

另外几个皇帝的死,其实跟宦官都没有很根本的关系。

比如唐宣宗的死,表面上是宦官干的,但实际上的幕后策划人是时为皇太子的唐穆宗和其母郭贵妃。是太子和后妃策划了弑杀唐宪宗的宫廷政变!而直接动手的宦官,仅仅是受其指使罢了。

比如唐顺宗之死,表面上也是宦官干的,但幕后策划人是唐宪宗。这这跟明英宗的夺门之变一样。只不过唐朝太监把病重的唐顺宗给弄死了。而明朝太监没有把病重的明代宗弄死。但是死与不死,还不是新皇帝的个人意思。

因此,唐顺宗和唐宪宗之死,本质上也是亲子弑父,报应不爽,动手的宦官只是新皇帝的杀人之刀罢了。

再比如唐敬宗,他倒算是真正意义上被宦官弑杀的。但是刺杀他的太监并不是权势滔天的大太监,而是整天被唐敬宗凌辱、不堪受虐的低级宦官。这就好比嘉靖时期的一群宫女因为不堪虐待,铤而走险刺杀嘉靖皇帝一案。如果她们侥幸成功了,按照评价唐朝太监的说法,是不是可以说“明朝宫女权力何等之大,竟能杀戮天子”?

所以,关于唐朝宦官如何权势滔天,竟可以废杀天子,皇帝只是其傀儡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最后说说甘露之变,因为这一事件是李唐皇帝和宦官集团的最著名的一场冲突。

首先抛结论,甘露之变,唐文宗会失败,是因为他野心太大,完全不懂朝堂的平衡之道。他竟意图将宦官集团和士大夫朋党一网打尽,恢复唐朝前期皇帝的威福自传之权,却全然不计后果。这就必然会失败了。

首先,唐文宗依靠李训、郑注两个并不得人心的官员去夺权,将当时朝中的牛、李二党尽皆贬斥,这就得罪了文官集团。

然后,唐文宗又打算以一场大规模杀戮,从肉体清洗宦官集团。这一下他又得罪了整个宦官集团。而神策军是与宦官是穿一条裤子的,得罪了宦官也就等于得罪了神策军。

试想一下,得罪了文官、宦官、武官,唐文宗他要是能成功,这就是见了鬼了。

后来失败的唐文宗被软禁,宦官集团杀尽了朝中的李训、郑注党徒,进而还想得寸进尺,还想杀戮异己,从此独占朝堂大权。

但是,外藩的藩镇不干了,以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为首的外镇强藩纷纷上表,声讨太监的罪过。太监惹不起外藩,最后只得被迫收敛,把文官的代表,牛、李两党的高级官僚再请回朝廷执政。这一事件就说明了,唐朝的太监其实真的没到擅自废立皇帝的霸道程度。



说完唐朝再说明朝。事实上,明朝的太监比唐朝的要厉害的多。

因为唐朝皇帝的皇权不强,地方有众多的藩镇存在,宦官们在中央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在地方上的地位并不高。藩镇们压根不鸟宦官!而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是高度集权的时期,掌权的太监只要在紫禁城一呼,则地方便会瞬间百应,争相的拍马屁。

这个区别,其实就是皇权的大小。而不是宦官权力的大小,这一点一定不能搞混肴。

总结:唐朝的宦官与东汉、明朝无异,都是皇帝用于平衡士大夫和武将两大集团的一个工具罢了。只不过唐朝皇帝对皇子宗亲的限制力太差了,没有像明朝一样彻底的该死藩王。因此才给了唐朝宗亲和太监联合,一起搞掉了七八任皇帝。如果没有这些皇子宗亲做后台,宦官是绝不敢废立皇帝的。


Mer86


意义很简单——唐朝太监掌握兵权,明朝太监只有盖章权

唐朝的太监从唐玄宗李隆基重用高力士、杨思勖开始兴起,安史之乱后从李辅国开始掌握兵权,鱼朝恩时建立并掌握神策军,成为唐朝在藩镇割据时代不灭的重要力量。因此,唐朝的太监是保障李唐江山在藩镇割据时期屹立不倒的两大支柱之一。另外一个支柱是文官集团。

明朝的太监,虽然被朱元璋命令禁止干政,但朱棣夺位后,由于丞相被废除,所有的治理政务都压在朱棣身上,朱棣没有他老爹朱元璋那么搏命,于是就慢慢的把一些日常性的治理权力交给文官集团的内阁和太监集团的司礼监。明朝的太监看似权力很大,但只掌握锦衣卫、东厂、西厂等三大特务组织,根本不足以构成对皇权的威胁。这就是为什么崇祯帝一纸诏书就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魏忠贤给杀了的原因。太监集团成为明朝皇帝制衡文官集团的工具。

台湾的柏杨将太监时期分为三期:

汉朝是第一次宦官时代,以小皇帝+太监VS太后+外戚的权斗为特征,从汉和帝和太监郑众逼杀窦宪开始,到袁绍杀宦官、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为止,合计100年;

唐朝是第二次宦官时代,以皇帝+太监+文官VS割据藩镇的权斗为特征,从755年安史之乱,李亨和太监李辅国发动马嵬驿之变杀杨国忠开始,到903年朱温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宦官接受,合计149年;

明朝是第三次宦官时代,以皇帝挑拨太监VS文官权斗为特征,从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司礼监太监王振掌权开始,到1627年崇祯帝诛杀魏忠贤结束,合计192年。

唐朝太监是皇帝军权的保证

太监李辅国在拥立唐肃宗李亨即位上功劳很大,因此唐肃宗即位后,就任命李辅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成为唐朝太监掌握兵权的开始;763年,因为吐蕃进攻长安,唐代宗任命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统领神策军。

太监集团除了拥有禁军兵权之外,还有派遣到各地藩镇担任监军的权力。除了军权,太监集团还干涉政事。太监通过和朝官系统(南衙)相对比的北司,以中使身份干预朝政,开始掌管枢密院、宣徽院等机要实务机构。

唐朝太监废立皇帝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826年唐文宗以前,太监只能以君主的意志进行,只有参与权力,并非决策权力。

2、826年唐文宗到859年唐宣宗时,太监只能趁国君病重或将死时,偷偷摸摸的篡改诏令以达到废立目的。

3、873年唐懿宗之后,太监拥有完全废立皇帝的权力,可以光明正大的废立皇帝。

总的来说,唐朝太监虽然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但太监本身并非铁板一块,也是分为不同集团,各集团之间内斗也非常厉害。但不管怎么说,太监集团延续了李唐的江山。

明朝太监是皇帝行事权力的工具

明朝的太监分为4个阶段:

1、禁止太监干政的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集君权、相权于一身,导致工作量暴涨:平均每天要批阅150件奏章,裁决400个案件,合计550件。

即便朱元璋再怎么工作狂,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搞不完这些工作量的。于是朱元璋设立内阁大学士来帮助处理,即:票拟。票拟后的奏章要通过太监转交给朱元璋。

朱元璋害怕中转的太监干政,于是立下不得太监干政的铁碑,并禁止太监读书识字。

2、建文帝时期,对于太监也是非常严格的,稍有违反即送有司治罪。朱棣在靖难之变中得到了很多太监的帮助,于是即位后就重用太监,如郑和、侯显、王景弘等;让太监管理锦衣卫、东厂等。

3、明宣宗时设立内书唐,让大学士陈山教授宦官们读书识字,同时授予司礼监代理皇帝批奏章的批红权。自此之后,明朝的太监因为得到教育,比起汉朝、唐朝的太监们素质要高很多。

4、第三次宦官时代,是从太监王振开始。王振、曹吉祥、汪直、刘瑾、冯保、魏忠贤等。

明朝太监所能掌控的就是厂卫,即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是为了监控大臣,提防大臣反叛;

朱棣设立东厂,是为镇压反对自己的官员——靖难之变夺位朱棣也心虚啊;

明宪宗设立西厂,是认为东厂、锦衣卫不足以相信,于是设立新的机构,以乔装平民方式在宫外侦察臣民动向,消除反叛隐患;

明武宗设立内厂,不仅仅是监视臣民,还监察锦衣卫、东厂、西厂。

总的来说,明朝太监就是帮皇帝干活的:

1、替皇帝坚持臣民,防止反叛;

2、替皇帝进行文书工作,日常性政务披红;

3、派驻各地,替皇帝监督地方或贸易港口税务。

综述

唐朝时太监有兵权,有参政权力,因此能够影响或独立废立皇帝,但同时太监也是保障李唐存在的支柱力量。唐朝太监和唐朝皇帝是利益共同体,彼此影响。

明朝时太监并无兵权,只是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和朝廷册封的治理官员一样,都是治理工具。明朝太监是明朝皇帝的眼耳手脚,专门替皇帝干活。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和明朝都形成了两套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的体系:以行政力为主的朝廷文官体系,和以监督力为主的太监体系。当然唐朝的太监体系,不仅仅是监督,还有能力干预朝政。这是明朝太监体系做不到的。

由于信任问题,基本上皇帝用嘴对文官集团说话——公开的,用心对太监说话——私下的。于是有时候太监就成为皇帝的心,或假冒皇帝的心,对文官集团说话。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明朝长期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阉祸”横行,上至庙堂、远至边关,到处都有宦官的身影。“立皇帝”刘瑾、“顾命太监”冯保、“九千岁”魏忠贤,这些人的名字想必大家都是听说过的。可是,无论明朝的宦官多么权倾朝野、多么嚣张跋扈,只要皇帝想收拾他们了,不论是“立皇帝”还是“九千岁”,都只有束手就擒、引颈就戮的份儿。



晚唐时期则不同,宦官们的权力要远大于明朝。从李辅国的“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始,晚唐的宦官们越来越不把皇帝当一回事,最后发展到了直接废立皇帝、甚至弑君的地步。可是,晚唐的皇帝们却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即便是距离开元盛世并不遥远的唐代宗李豫也只敢悄悄派人暗杀李辅国(而且还给了他死后哀荣),却始终不敢公开与宦官集团正面交锋。之后唐代宗着手削弱宦官势力,但是仍然不敢过于激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唐朝的宦官手里是掌握着兵权。唐廷直接控制的禁军主力神策军的领导权就掌握在宦官们手中,而晚唐的藩镇又多各自为政,中央根本调动不动。换句话说,晚唐皇帝们的生家性命全部攥在宦官集团的手中,这就是晚唐的宦官们敢于废立皇帝、甚至弑君的根源所在。皇帝能做的只有在宦官集团内部的派系之间寻找平衡、借力打力,以维护自身仅剩的一点儿地位。



明朝宦官和晚唐宦官最大的区别就是,明朝的宦官虽然“权倾朝野”,但是手中始终没有兵权。司礼监、御马监能够调动的兵力是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东西厂更侧重于情报工作,并不是军队,真刀真枪的战斗力同样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受电视剧影响,觉得明朝的宦官可以调动锦衣卫,其实不然。明朝的锦衣卫通常都是由皇帝最为亲近的大臣执掌,没有皇帝的许可,宦官们根本调动不了。而且,因为与皇帝的关系亲近,这些人根本不会买宦官集团的账。至于地方驻军,明朝的宦官最多也就是充当监军耳目,根本无权染指军队指挥调动。手里没有金刚钻,还揽什么瓷器活儿?



此外,明朝祖制,宦官不得干政。换句话说,明朝宦官的权力不是天然的、不是理所当然的。明朝司礼监掌握的批红,其最根源上仅仅是为皇帝代笔而已,差不多就是打印机的作用。之所以后来明朝的宦官集团能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一是因为明朝后来的皇帝懒政,不愿意干活儿;二是由于文官集团做大,皇帝想利用宦官集团制衡文官集团。换句话说,明朝宦官的权力本身是没有法理依据的,是有违祖制的。之所以掌握权力,全是皇帝给的,因为皇帝懒得干活儿。没有皇帝的授权,他们什么也不是。一旦皇帝想干活儿了,自然也就没有宦官什么事儿了,收回权力也就是上下嘴唇碰一下的事情。而且,宦官们在文官集团面前实际上就是一个怪胎,掌权时文官集团迫不得已或许还会表面上给予尊重,一旦倒台,基本上就是墙倒众人推。所以,明武宗处置刘瑾,明神宗处置冯保、明思宗处置魏忠贤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轻松搞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