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陳思和的30年30本書

第二次“西風東漸”喚醒人性

如果把西方的翻譯也算進去,文學方面的書籍大約有以下幾種:勞倫斯的《查泰來夫人的情人》(這本書上世紀30年代就有中譯本,這裡推薦的就是這個譯本在香港的重版,後來在內地也曾被引進,但又由於各種原因被禁止了。但是,當時的青年大學生幾乎沒有不知道這部書的),卡夫卡的《城堡》,柳鳴九編的《薩特研究》,波伏瓦的《第二性》,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以及博爾赫斯的文集。

與這些文藝書籍相呼應的是來自西方的普及性理論書籍,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和《夢的解析》,卡西爾的《人論》,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以及以“走向未來”為代表的一大批介紹西方思想理論的書籍。儘管這些書籍的內容並不一致,反映的社會要求也不一樣。但在我,閱讀的潛在目標是對於——把人性、尤其是把人的性的意識放在生命本源之上加以認識和體驗,強調人獨立於世的自由自強,不服從任何生命以外的權威;對女性的真正解放學說的尊重和理解,民間傳說、家族史與歷史、血緣的關係,人性深處的惡魔性因素,等等的興趣。

我應該強調的是,促使我對如上一些問題感興趣的遠不是上述所列的書籍,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加喜歡的書籍並且對我構成決定性影響的是另外一些書籍,如關於無政府主義、關於俄羅斯和歐洲的歷史文學書籍,五四新文學的經典性著作,還有許多邊緣性的另類書籍,但這些都不屬於“三十本書”的應有範疇,我在此不列。

我幾乎不讀90年代後的流行書

90年代社會風氣大轉,市場經濟呼嘯而至,啟蒙思想連同知識分子的立場都受到了質疑。市儈主義流行一時,人文精神和原本建立在人性之上的愛、正義、自我犧牲等倫理信條都被公然輕視以至拋棄,鼓吹金錢至上的觀念與逐漸形成的新意識形態相結合,滲透到思想文化教育出版等各個領域,所謂的學問家、大儒、說書人、新文人都紛紛登場,佔領媒體,聒噪之聲從此不絕。

我幾乎不讀90年代以後的流行圖書。能夠推薦、並自以為與80年代思想脈絡一脈相承的,有張中曉《無夢樓隨筆》,陸鍵東的《陳寅恪最後二十年》、賈植芳《獄裡獄外》和顧準《顧準日記》。這四部都是難得的好書,張中曉、賈植芳都是在1955年胡風冤案中受牽連,他們以錚錚鐵骨書寫了高貴的“人”字;陳寅恪、顧准以晚年風骨、深刻思想流芳傳世,這些著述可能都有不完善之處,但是在今天瀰漫的社會風氣裡起到了中流砥柱催人清醒的作用。

對於社會學方面,還有幾本書我以為也是不能忽視的,但是我對這些書的內容缺乏研究,只是匆匆閱讀而已,手頭無書,書名也可能記錯,它們是《山坳裡的中國》、《現代化的陷阱》和《黃河邊的中國》。前兩本書的作者好像都是在廣東的,後者曹錦清先生在上海教書,我讀這些書時的感動,現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如果還要我指出近三十來的文學作品,能夠對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我想指出的是張煒的《古船》、《九月寓言》,張承志的《心靈史》,王安憶的《長恨歌》,餘華的《活著》、《兄弟》(我認為後者更加傳達出時代之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勞》,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閻連科的《受活》、《堅硬如水》,賈平凹的《廢都》、《秦腔》,陳忠實的《白鹿原》。——還有許多我非常喜歡的好作品,如翟永明的詩,方方、嚴歌苓的小說,邵燕祥的散文,藍英年的隨筆等等,但好像與社會影響無關,這裡不列入。

【書單】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李澤厚人民出版社1979

《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

《談美書簡》上海文藝1979

《城堡》上海譯文1980

《薩特研究》中國社科1981

《傅雷家書》三聯1982

“走向未來”叢書四川人民1983-1989

《百年孤獨》上海譯文1984

《人論》上海譯文1986

《愛的藝術》商務印書館1986

《五人詩選》作家1986

《醜陋的中國人》花城1986

《第二性》湖南文藝1986

《夢的解析》遼寧人民1987

《隨想錄》三聯1987

《紅高粱家族》解放軍文藝1987

《山坳上的中國》貴州人民1988

《恰泰來夫人的情人》香港文苑1988

《心靈史》花城1991

《九月寓言》上海文藝1993

《白鹿原》人民文學1993

《古船》人民文學1994

《獄裡獄外》上海遠東1995

《無夢的隨筆》上海遠東1996

《陳寅恪的最後20年》三聯書店1996

《馬橋詞典》作家1996

《顧準日記》經濟日報1997

《現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國1998

《黃河邊上的中國》上海文藝2000

《兄弟》(上、下)上海文藝2005-2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