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是广东人,为什么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会在广西爆发?

用户68878329


洪秀全本来是广东人,在策划金田起义的时候,没有在熟悉的故乡,却跑到了不熟悉的异乡广西。他一个外乡人,是如何成功的呢?

(洪秀全雕像)

说起来,洪秀全的前半生真不如意,他自幼勤学好读,被乡人赞为神童。本以为他妥妥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没想到到他反复考了3次,都名落孙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屡考不中,不光让他深受打击,还渐渐让他成了乡人调笑的对象。毕竟都25岁的人了,还一事无成。这让洪秀全接受不了,于是愈发举止怪异、沉默不语。后来严重到卧床不起,生起了大病。

据洪秀全说,他在病中,恍惚之中总遇一老者,这人自称上帝,命他在世间斩妖除魔。

病好后,洪秀全想到梦中情景,想到他在参加科考前,有人曾给他过一本《劝世良言》,于是赶紧翻出来看。他在认真地看完这本书后,顿时豁然开朗,愈发坚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他,就是上帝派来救世人的那一个。

从此,他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并创建“拜上帝教”,逢人便宣传上帝福音,把家里孔子的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每天洗手焚香祷告必不可少。

广东是沿海城市。早在清初,就有不少传教士从那里登陆,并开始了传播基督教的工作。洪秀全在家乡讲得口干舌燥,最后也只成功地吸收了两名信众——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

冯云山和洪秀全一样,也是屡考不中。家境贫寒,和他接触的也多是贫苦百姓。再加上清廷腐朽,因此他一直对清廷极为不满和憎恨。

(冯云山剧照)

冯云山还是个有头脑和执行能力的人,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广东人生活富庶,且基督教早在清初便从国外涌了进来。在传教士的努力下,广东人一般都受过教育,见多识广,该信教的信教,该信佛的信佛。总之,想要在这个地盘上分一杯羹,是很困难的。

于是,在冯云山的建议下,他们到了偏僻的广西瑶山一带发展信众。

起初,洪秀全还能吃苦,跟着冯云山到处走访村民。但3月后,他便打起了退堂鼓,回了广东。

冯云山却继续留在当地发展信众。他能吃苦,又天生和贫困百姓能打成一片。他一边走,一边宣传拜上帝教,最后他走到了极为偏远的紫荆山。

紫荆山的烧炭工特别多,由于没有土地,他们只能为别人烧炭讨生活,日子非常艰辛。再加上他们都是客家人,常常受当地汉人的欺辱,地方官府又对汉人百般偏袒,因此,他们心里都装着仇恨的种子。

冯云山了解后,大喜过望,认为这里才是宣传拜上帝教的福地。于是扎根于劳苦大众中,凭着他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吸收了数千信众。

冯云山巧妙地结合现实的黑暗腐朽,最终成功地把他们组织起来,为后来的金田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田起义局部画)

3年后,洪秀全来到紫荆山。看到冯云山的革命成果,非常高兴,也和冯云山一起在这里传教,又收获了不少信徒。

不过,就在此时,冯云山被捕了。

洪秀全不得不前往广东,营救冯云山。

剩下一帮信众群龙无首,大眼瞪小眼,幸好杨秀清说他是天父下凡,才算把大家的心思稳住。

随后,冯云山被赎了出来,与洪秀全一起回到广西。。

当时,杨秀清的把戏,早就有人告诉洪秀全和冯云山。不过,洪秀全为了把戏做全,因此认下了杨秀清这个“天父”。这样一来,信众愈发确信一切皆是神迹,也就愈发虔诚忠心。

在洪秀全等人的带领下,信众们捣毁了几座寺庙神坛。虽然遭受地主武装的阻拦,但官府本着粉饰太平的工作态度,一直藏匿不报。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经过7年的暗中准备,金田起义终于在广西爆发了。

(参考史料:《太平天国史》《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确实是广东花县人。花县这个地方属于广州府管辖,因此,洪秀全要参加科举考试得到广州府去考。也是洪秀全点背,连考了四次都名落孙山。



当时的广州已经开埠,从南洋来的各种西方读物也在广州遍地开花,其中就有梁发印制的宣传基督教的读物《警世恒言》。洪秀全就是在旅馆里看到了这个读物,又因为考试落地发了高烧,于是,就回花县编造了他梦见上帝,要他斩妖除魔的浑话。

然而,他的一套胡说八道的话语却被他的朋友冯云山弄成了所谓的“拜上帝教”,开始在民间传播。可是,广州是中国最早的商埠,又是基督教进入中国最早的传播地。拜上帝教要想在广东传播,根本没有人信。



由于洪秀全,冯云山都是客家人,又有亲戚在广西,所以二人决定去广西传教。为什么要去广西传教呢?一来,广西的土客矛盾极深,客家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家族武装力量,可以成为其起义的基础。二来,广西当时蛮荒落后,老百姓穷得没饭吃,所以能识字的人更少。

所谓“科学不能解释的事情就是迷信最好的温床”,更何况当时的广西根本没有科学,迷信就是最好的根据地。于是,经冯云山在广西罗平等地一煽呼,拜上帝教在广西竟然成了燎原之势。



广西的流民,炭工,小地主甚至武举人都参与其中。于是,洪仁坤突然就混壮了,以“禾乃人王”改名秀全,自称天王,发动了“金田起义”。


傅斯鸿


洪秀全,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汉族客家人。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清王朝乃至整个近代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按理说他是从小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最后怎么会以基督教的名义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发动起义呢?我们来看看洪秀全一路走过来的心路历程。

1836年(道光十六年),25岁的洪秀全在广州的院试中,再一次落选了,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落选。从7岁开始,洪秀全就背负了全村人的希望,希望能在科举这条路上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是,这操蛋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将洪秀全击倒在地。第三次落榜之后,也许是打击太大,洪秀全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心中的某样东西仿佛觉醒了。大龄青年在家的时间是无聊的,洪秀全偶然翻阅到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详读之后被宣扬上帝的基督教义所感动,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此时的洪秀全也是像普通的中二青年一样,上帝、耶稣什么的,只是想想而已。1843年,32岁的洪秀全用7年的时间抚平了前三次落榜的心理创伤,再一次来到了广州院试的大门口,也许只能说他真不是读书的这块料,他又双叒叕落榜了。这次的落榜对洪秀全的打击是致命的,他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义,甚至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

1850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经过多年筹备后,在广西紫荆山区金田村组织团营,各地拜上帝会众1万多人云集金田,正式宣告与满清朝廷进行武力对抗。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庄严宣告起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那么,洪秀全,一个广东花县人,为什么会跑去广西起义呢?

因为相比于广州,广西更有利于传教

洪秀全的发家之路最开始是从传教开始的。宗教就是穷人的精神鸦片,洪秀全本人其实是个半吊子基督徒,没看过真正的圣经,基督教也不认他是个基督徒,因为他没有受洗,但是,洪秀全硬是搞出了个基督教本土化,天父为独一无他的唯一神、头等信仰 ,天兄、天王、圣神风等围绕天父构成了次等信仰 ,洪秀全自称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耶稣要是知道这件事估计会气的从十字架上跳下来。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洪秀全一开始是在广州附件传教的,但他的传教活动进展的很不顺利,人们大多不买他的账。清朝晚期的时,广东由于开放了很多通商口岸,各种外界的思想涌入进来,已经不是那么闭塞了,后世的大革命就是起源于广州的,洪秀全那一套,忽悠不了这里的人。而且,广东相对富庶,阶级仇恨没有那么深刻,所以,拜上帝教在这里没有滋生的土壤。但是,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虽然洪秀全在广东的传教受挫,但是他的助手冯云山在广西的传道工作逐渐地打开了局面,拜上帝会组织已在桂平的紫荆山区创立起来,并拥有了2000多名信众。而洪秀全也毫不犹豫的去了广西,开始在广西展开工作。

可以说,广西的紫荆山区是拜上帝教的根据地,这个地方是洪秀全发家的地方,也是他最后起义的地方,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也大部分出自紫荆山区。为什么洪秀全等人在这个地方的传教进展的这么顺利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地形险要,山高皇帝远

紫荆山区,位于广西桂平,总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层峦叠嶂,山高林密,地势显要,属于是山高皇帝远的地界,官府的势力在这里很弱。

二 百姓生活艰苦,闭塞,容易接受教义

由于十万大山的阻隔,广西历来是烟瘴之地,这个地方的人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老百姓文明开化程度很低,受儒学影响很少,更容易受到迷信和鬼神之说的影响。洪秀全在广西砸孔子庙,废儒家的行为在这里并没有收到多大的阻力,再加上生活艰辛,大多数是以烧炭种田为生,后来的东王杨秀清就是烧炭工,所以很容易接受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思想。

三 各民族杂居地,械斗不断

紫荆山区自古以来民族混合,壮族,瑶族,汉族等民族杂居,矛盾冲突不断,宗族之间械斗如同家常便饭,而官府对此现象一向都是纵容的,乐见彼此内斗。洪秀全传教时经常要纠结起大批人,这要在别的地界肯定会引起官府的注意,而在这里,官府对这种情况早就见怪不怪了,这无疑是给洪秀全的传教披上一层最好的伪装的外衣。

四 广西会党起义频繁

广西地区在清朝以来,一直是会党起义的高发区,这里的老百姓闹革命习惯了,反复起义,反复被镇压,再反复起义,比如:1840年韦玉林在象州起事;1845年邓立奇在藤县自称平地王,钟敏和自称高山王;1848年5月,陈亚贵在武宣东乡起义;1848年雷再浩在湘桂边境起事,占领了全州…频繁的会党起事,搞得这里的百姓和朝廷神经粗大,对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了。而且,在大山里藏着很多会党余党,这些人有丰富的组织斗争经验,洪秀全将这些人拉拢进来,大大增强了起义的成功率。

以上就是洪秀全等人能在广西紫荆山区传教成功的原因,而正是因为传教的成功,才使拜上帝教起义的基础,所以最后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的金田发动了起义,拉开了太平天国的序幕。


一卷青史


洪秀全(1814年~1864年),洪秀全广东广州人,原本是一个读书人,从小立志读书考取功名,可惜学术不精,屡试不第。1836年,22岁的洪秀全偶然得幸遇到一本《劝世良言》。闭门不出细细读过之后的洪秀全最终成了基督教徒,随后更是自称上帝之二子,耶稣之弟。创立拜上帝教,自封为拜上帝教教主。

然而在广东已经有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而且人们生活富裕,思想开放,与外界世界已经有了接触。因而洪秀全在广东传教受挫后,转而与冯云山进入广西等偏远山区,这里多年不与外界沟通,百姓生活疾苦,且当地官员长期欺压当地百姓,百姓怨言已久,因而在洪秀全到达广西地区以后,很快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百姓的支持,拜上帝教在广西桂平迅速的蔓延,洪秀全在广西偏远地区成为了灵魂式的人物。

随后拜上帝会在广西金田建立了团营,教中信徒也都陆续来到了金田的团营进行操练,培养了最初的起义力量。

1851年正月,洪秀全正式在广西金田起义,率领团营中的教众攻击了金田的衙门。随后一路东进到了南京城,建立了太平天国,但是随后洪秀全开始大修宫殿,收罗天下美女到自己的后宫之中,贪图享乐起来。太平天国内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反而更加的封建,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就从此注定了。


珞珈山的猫


洪秀全的广东革命故事

广东不止有爱情故事,还有革命故事!从洪秀全开始,一直到孙中山闹革命,可以称作广东革命故事。

究其原因,还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有关,广东地区从来都不是一个安生之地,以我们熟知的方世玉等人物,其实都是近代广东黑色会的缩影,这些人在广东拉帮结派,结成帮会,使得广东地区的治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张之洞在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就上奏“粤省盗匪之多,甲于各省”。

而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对外贸易中,一直都是广州一口通商,当时的广州十三行垄断了整个清朝与世界的贸易,凭借这种贸易体系,广东商人坐地扒皮,成为中国最大财阀。

清末的鸦片贸易,其实也表现了广东商人团体与外商的矛盾,经过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其实这里面最大的受害者就广东,广东从原来世界的窗口,变成了五分之一窗口,而上海因为地理位置更由于,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

清朝这种对外贸易割据的改变,对于广东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然而相对于广东来说,受影响最深的竟然是广西,广西身处广州经济腹地,一直以来都靠广东的对外贸易养家糊口,广东经济凋零,吃不上饭的竟然是广西,可以说,广西比广东更符合洪秀全传播拜上帝教。

宗教的恒古命题就是教穷人如何摆脱苦难,事实证明,如果真能解决的话,人间也就没有苦难,更不会有宗教了。

吃不上饭的老百姓自然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很好的接受了洪秀全的思想。

洪秀全在广西能够成功,完全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关于洪秀全的出身,我们一般都说他是科举落选,实际上洪秀全的落选比我们想的还不堪,别人落选可能是考取进士或者举人的时候落选,洪秀全是童生试三次落地,也就是考个破秀才考了多少年都没有中。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洪秀全恨极了清朝的统治,在广州应试的时候,洪秀全无意间得到了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是传教士根据《圣经》结合中国人情风俗阐发的基督教义。

说白了,就是传教士为了更好的传教,在中国弄的本土版读物,洪秀全因此有所顿悟,孔孟之道不让我中科举,看来得另选一条路了,因此洪秀全经过对教义进行改编,创立“拜上帝教”,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

但是在广州传教期间并不顺利,总体来说,他的教义还是剽窃别人的,并不为当时的广州民众所接受,1847年的时候,洪秀全曾经在广州跟罗孝全学习教义,但是为其他教众所排斥。

在广州得不到发展的洪秀全与好友冯云山一同到广西传教,这才大获成功,前面已经说到广西的情况,洪秀全是客家人,而广西东部说的也是粤语,客家人居多,洪秀全去传教,交流上没有多少障碍,而教义上,更多的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以洪秀全的资历,在广州一提都知道了,考个秀才考三次都不中,谁还信你,宗教讲的就是一个神秘感,因此,洪秀全只能选择出走广东传教。

实际上在传教的过程中,冯云山传播手段更高明一点,洪秀全是有点墨水,而掌管了教义,尤其是洪秀全情绪更加个人化,想一出是一出,拜上帝教能够宣传成功,还是早先一起宣传这帮人的功劳。


史论纵横


金田,广西紫荆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太平天国运动会在此处爆发,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比如当时广西客家人与本地人的矛盾等等。

此题其实是两个问题:1、为什么金田这个地方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为什么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东传教会失败?

一、事件始末回顾

1843年,洪秀全(原名火秀,相基督教后为了避上帝爷火华的讳)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对仕途绝望,转而以救世济民为己任。此时再翻看《劝世良言》,有大觉大悟之感。他把书中的内容与1837年科举失败后大病的看到的异象结合,说自己被天使引上了天,见到了上帝,认为《劝世良言》是上帝赐他的天书,在村边小河自行洗礼,信奉上帝。并向族弟洪仁轩、表弟冯云山(屡试不中的下层失意知识分子)传教。洪秀全和冯云山当时是村里的教书先生,拜上帝之后,其将私塾中的孔子牌位毁弃,结果遭到乡里众人反对。两人都因此失去了塾师职业。

1844年2月25日起,洪秀全、冯云山以传教为名在广东顺德、南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英德、阳山、连山等传教,收效甚微。继到广西\n, 经苍梧、藤县。约两个月后,抵贵县赐谷村表兄黄盛均家住下。

之后在此做了很多宣传工作,包括捣毁六乌庙、甘王庙、雷庙等惊人的举动 , 但实际上没有收到什么效果 , 没有很多人相信他那一 套 。

紫荆山恶霸地主因洪秀全、冯云山捣毁雷庙把冯等一批人拘送大徨江检司\n, 大徨江距离紫荆山不过数十里\n, 大徨江检司王基却没有察觉紫荆山里正酝酿着大风暴\n, 只把冯云山等关押 , 而把洪秀全、曾玉珍这样重要人物释放了\n。

把冯云山押解到县后\n, 知府王烈认为是小题大作,下令把冯云山押解回原籍\n, 但在押解途中,两个押送的士卒受冯云山的感化\n, 释放了冯云山并且跟冯入紫荆山参加拜上帝会。

七月欲回广东\n, 七月二十三日冯云山先行\n, 洪秀全十月才离开赐谷村。

冯云山并没有回广东\n, 到桂平就改变了主意\n。洪秀全被传教士拒绝之后,也来 广西找冯云山。

冯云山先是在当地帮人做农活,后来写了一首诗后,才华得到赏识,外加上冯云山也是客家人,一些客家人请他当塾师。比如金田地区为古林社曾五公、紫荆山曾玉珍。

在广西农居民中\n, 客家人后来\n, 和土著居民常有矛盾冲突\n, 因之客家人团结紧\n, 乡情重\n, 而且客家人听讲的方言\n, 其儿童不易听懂别种语言\n, 就不易聘清讲别种语言的人为塾师 。

冯云山在紫荆山建立拜上帝会的宣传对象和吸收成员先从客家人做起 。

后来(约1850年9月)客家人和本地人发生过一次大型的斗争,大量客家人被驱逐,这些客家人约有一千人加入了拜上帝会。这场斗争的起因是温姓客家富人想要纳妾,刚好要纳妾的这个女子已经和一个本地人已经订婚,富商强娶民女,结果引发一场斗争。最后客家人战败。

据石达开《自述》说\n: “ 道光二十九年 ( 1849年 ) 因本县土人逐客人\n, 无家可归\n, 同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肖朝贵、冯云山共六人聚众起事 。”

可见类似这样的斗争发生不知一次,1849年和1850年都有客家人来找洪秀全等人一起闹事。

二、金田起义爆发原因

鸦片战争后,社会的变化;广东对儒家的信仰,而天地会在广西活动频繁,农民起义不断等等原因在其他答案已经有提到,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

1、金田起义不在广东爆发,广东当时没有很好的传教条件,无法吸引百姓的加入。

2、洪秀全虽在广东居住,但其是客家人,而非广东人,客家人的身份并不利于其在广东传教,而当时广西客家人众多,洪秀全客家人同乡的身份拉近了之间的距离,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3、金田起义能够爆发,并成功抵抗清政府的镇压,与当时广西地区客家人与本地人的矛盾有密切关系。正是因为有长期的矛盾,才能让冯云山有机可乘,把这些被驱逐的客家人加入拜上帝会,扩充军队。

一场起义的爆发,最终要的就是要有人和武器,没有人,洪秀全等单枪匹马是不肯能发起一场由南到北的农民起义,外加上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不强,对洪秀全等人的活动不屑一顾,过于轻敌,才能让他们成了气候,有合适的时机,起义就乘机爆发。


greenrain


1814年在广东花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婴儿,家人为他取名洪仁坤的,小名火秀。洪家的当家人是洪仁坤的父亲洪镜扬,他是附近几个村的保正,洪家在当地虽算不得大户人家,但也还算相对宽裕的家庭。在洪仁坤出生前这个家庭已有洪仁发、洪仁达两个儿子,洪镜扬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打算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在家务农,而供养一个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为光耀洪家门楣争取一番。也许是因为老大、老二不够聪明的缘故,所以最终洪镜扬选择让三儿子洪仁坤去读私塾。据说洪仁坤在他们村里也算有些才学,可并没达到能考取功名的水平,以致于从14岁起他在1828年、1836年、1837年、1843年连续四次参加科考均名落孙山。这样一来村里人难免冷嘲热讽,这使他大受刺激,甚至发誓“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还要“自己来开科取士”。

事实上早在1836年洪仁坤第二次科举落第后就感觉倍受打击,就在这时他偶然接触到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读过之后深为其中的人人平等思想而感叹,不禁发出“古来事业由人做”的呼声。1837年第三次落第后他索性抛弃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教义并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他从未曾读过《圣经》原文,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他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自创拜上帝教并自封为教主,同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洪秀全——在他看来:远古时代上帝为惩罚教育进而普度世人采用的是降下洪水的方式,而自己恰巧姓洪乃是天意,至于秀全这个名字拆开来看就是禾乃人王(谐音我乃人王)。

事实上对洪秀全而言:无论是参加科举考试,还是创立拜上帝教其实都是为了出人头地。即使在创立拜上帝教后他也没放弃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体制内的尝试,所以他在1843年又一次来到省城广州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结果和前三次一样还是名落孙山。这样一来洪秀全就彻底放弃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体制内的尝试,转而全身心投入到传教事业中。一开始洪秀全在省城广州和自己的家乡花县一带传教,然而这时的广东作为最早接触到西方文明的通商口岸所在地是有正牌的基督教传教士活动的,这样一来那些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视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为蛮夷之教,而正统基督徒视其为异端邪说,就连最初推荐洪秀全看《劝世良言》的表兄李敬芳和后来官拜太平天国干王的族弟洪仁玕都不愿跟他走。这时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却配合他一起捣毁了村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改奉基督教并向乡亲传播教义。由于拜上帝教反对传统士大夫尊奉的儒学和民间老百姓信仰的佛、道二教,一时间引起当地士民的普遍抵制,不得已之下洪秀全和冯云山于1844年前往广西传教。

一开始广西的传教事业也没能打开局面,洪秀全一度放弃并返回广东试图再次参加科举,然而冯云山却选择深入到紫荆山区靠拾粪、打短工度日并因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才华而被读书富户曾槐生赏识,就此当上了私塾先生。紫荆山地处数县交界的三不管地带,境内壮、汉、瑶各族杂居,自古以来就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儒学、佛教、道教和正统基督教都没能在这里扎下根,当地百姓基本还保持较为原始朴素的天神下凡附体之类的信仰。冯云山在传教过程中刻意将没在身边的洪秀全塑造为一把手,当然这在他看来对自己并没什么实质性影响,毕竟拜上帝教实际处于他的控制下,而树一个远在天边的偶像,让人产生“冯云山这么厉害还得服洪先生,那洪先生自然更厉害”的心理,就更容易聚集人马,也容易形成神话。即使洪秀全后来没去广西和冯云山合会,随着拜上帝教的日益发展壮大冯云山也会按部就班地起兵造反并把“洪先生”像陈胜、吴广起义时号称的扶苏、项燕一样尊为偶像。

当洪秀全再次科举落第后就转而前去广西会合冯云山,这样一来拜上帝教就形成了洪秀全和冯云山的二元领导结构——洪秀全是最高精神领袖,而日常事务则由冯云山具体负责。然而拜上帝教的发展引起了当地官府的注意,不久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赶紧设法营救(也有说法是以营救之名跑路),一时间拜上帝教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也就是在这时杨秀清开始脱颖而出:他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以安定人心,这就使拜上帝教本就复杂内部结构体系更加复杂——从理论上而言:洪秀全身为天父上帝之子,是天父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拜上帝教的最高精神领袖。当然正如天子之上还有天一样——洪秀全再大也不能大国天父上帝,当然谁也没见过天父上帝,所以洪秀全就作为天父上帝的代言人而被顶礼膜拜。现在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附体尽管是为解燃眉之急,然而从此就开了先例:平时他是臣,洪秀全是君,可一旦他被天父上帝附体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杨秀清的上位改变了拜上帝教高层的权力格局——在此之前拜上帝教是由洪秀全和冯云山两个广东人领导的,然而这时作为广西紫荆山本地人的杨秀清异军突起成为拜上帝教权力中心的人物。然而天父下凡附体这招可不只杨秀清一个人会玩——1848年9月9日日后太平天国的西王萧朝贵打着耶稣基督的名号演绎了一出天兄下凡附体,萧朝贵也是广西紫荆山本地人,这样一来本土势力开始在拜上帝教中日益崛起。这时日后太平天国的几个早期领导人逐渐崭露头角,不过要完成由拜上帝教向太平天国的过渡还差一样东西——钱,毕竟没钱如何招兵买马呢?1849年有人送钱上门来了,这个人名叫韦昌辉。韦家是广西金田的富户,但相比达官显贵而言:没有功名在身的韦家属于政治上无权无势的暴发户,加之韦家是从外地迁来的客家人,因此受到当地大族的排挤。韦昌辉之父韦元玠本来指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然而韦昌辉和洪秀全一样是接连名落孙山,不得已之下韦元玠花钱给儿子捐了一个监生功名。韦家对这个监生功名极为看重,所以在捐得监生后挂出了“成均进士”的匾额。“成均”指的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成均进士”并非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功名,而是对监生的美称。结果当地豪绅勾结县里的衙役趁夜把“成均”两字铲去,只留“进士”二字,这样一来就成了韦家冒充进士,按律是要论罪的。韦元玠险些因此入狱,最后花了三百两银子才算躲过了牢狱之灾,但却因此同当地大族和官府结下了梁子。这时韦家见拜上帝教势力日益膨胀,于是心生结交之意——韦家在当地有钱但无势,拜上帝教虽发展迅猛却缺乏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资金,双方都有意互相攀附,在这样的局面下韦昌辉献银数万入伙。继韦昌辉之后不久拜上帝教又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石达开。石家祖籍广东省和平县,然而从石达开的高曾祖辈起就已落籍广西,和韦家一样石家在当地也算富裕人家而且相比之下石家还有一支家族武装,原来在加入拜上帝教之前石达开就领导着当地客家人在和原住民的冲突中组建起了一支武装力量,随着石达开的加入这支武装力量就成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一支有生力量。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拜上帝教的两个早期领导人洪秀全和冯云山是广东人,但拜上帝教打开局面是在广西,后期加入的主要领导人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都是广西人,尤其是为金田起义提供资金和兵力支持的韦家和石家的根基在广西,这意味着金田起义所依靠资金和兵力来源在广西,所以金田起义爆发在广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清朝时期,广东广西不分家。

清朝时,广西广东合称为两粤,在地理上没有区别。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两广总督,总管广东广西的军民政务,是清朝九位封疆大吏之一。

这里宗教活跃频繁,明朝灭亡后,反清势力一直在此存在。

广西除了土著居民外,有广东、福建、湖北等外来移居,被称为客家人,因此形成一种土客混居。

因为土地有限,土客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尤其是每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时,客家人常常成为被打压的一方,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土客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导火线。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中,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都是客家人。

最后,虽然金田起义选在广西有很多理由,但其核心是宗教,而宗教传播的基石便是土客矛盾。


五味社


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奇怪的问题:为什么要到远至数百公里的广西山区传教?而不是在广东某个地方?从语言和族群的角度,以及彼此的熟悉程度,不是广东某个山区更合适吗?

大略读了前面的几篇回答,没有看到太平天国史的专家陶短房回答此问题,我自己也不熟悉这段历史,但前面的回答多是宏观讨论原因,但很难满足我的好奇心的是,缺乏细节。即,洪秀全和冯云山是因为什么机缘到的广西,怎样开始传教?所有的历史都需要细节的过程。

翻出罗尔纲先生《太平天国史稿》,其中提到一些细节,或可补充前面回答细节不足的一些遗憾:

首先,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创立拜上帝教之后,即有推翻清廷,恢复中华之志。这样的目标一旦确立,他们就必然要考虑实现这种目标的途径和方式,包括选择合适的地域去传播新的思想,发展力量。

其次,他们去广西,当时去差不多四五百公里外的广西,应该费用不少,现在没有看到详细的内容,但二人出发前,应该是谨慎考虑过地域的问题。为什么不在广东?我的理解是,广东水系发达,经济也比较发达,人民理性程度相对较高,不甚轻易相信外来的宗教。当然,这只是想象。他们选择去广西贵县和桂平的理由,最初也未必那么清楚,也是想出去了解一下各地的情况。其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贵县有洪秀全的亲戚王盛均。现在想想这个事情还是比较奇怪的,四五百公里外还有亲戚,而且还有来往,但那个时代是水上交通为主的,广州和贵县、桂平都在西江干流边,就那个时代而言,交通实在算是比较方便的。另外,贵县和桂平还有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城镇地区讲接近广州话的白话,山区则以客家话为主,而这两种方言恰恰是洪秀全冯云山所熟悉的。

其三,洪秀全的亲戚穷,住了不久,就难以支持,所以洪秀全要冯云山回广州,但冯云山似乎比洪秀全更坚定,离开贵县就去了桂平。他在桂平有个朋友张永绣,那个时候人们的联姻和结交朋友距离之远真是出乎我们的想象。或许是因为水路的关系。在桂平城里,偶然听说紫荆山有许多烧炭的穷人聚居在那里,就觉得那里是他传播教义的好地方。于是一步步通过打短工和做雇工接近紫荆山区。在紫荆山外围的古林社给曾槐英家里打工,因为偶然发了感慨,口吟诗书,被曾氏听到,才知道他是读书人,于是,把他介绍到紫荆山区的大户人家曾玉珍家里做私塾先生。以上这个过程,长达差不多一年时间。

其四,课徒之余,冯云山往来山间,宣讲教义,恰恰他又是一个能言善道之人,说话容易感染人,在不久的时间里,就聚集了数百烧炭人为信徒,其中也包括杨秀清和萧朝贵。

三年之后,洪秀全重新到关系,听说冯云山在紫荆山的事情,急忙去到那里,于是拜上帝教渐成规模。

至于宏观解释,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第十二章《广东与太平叛乱》有一个解释:鸦片战争带来的混乱,导致鸦片供销网大部分移到广西,而广东各种秘密会社活动频繁,并跟着鸦片贸易向西移动,加之广西桂平连年大旱,地方不稳,于是,地方团练应运而生。团练的出现强化了土客矛盾,客家人迅速倒向凝聚力非常强的拜上帝教。

于是,拜上帝教的势力得以急剧扩张。以上只是简单的一些补充。


考贰拉


1836年(道光十六年),洪秀全在家无事就在看以前在广州考试时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读完后马上被基督教义所感动。

就在这时,洪秀全发了高烧,产生了幻觉。模糊之间,好像上帝和他对了话,并且授权他到下界传教除妖。病好以后,他就改信了基督教。

在任何时代读书人是得罪不起的,唐朝有个考试没中的人叫黄巢,他发起了起义,就差点灭亡了唐朝。到了清朝又是如此,这读过书的洪秀全也开始传教。

开始在广州附近传教,广州是中国对外交往的窗口,人们要么信孔孟,要么信基督,没有人信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这个更是搞笑,广州人都以为碰上疯子,更没有信了。

虽然传教没成功,却碰上了一个创业伙伴,他就是冯云山。

冯云山也是读书人,但脑子灵活,不象洪秀全是个书呆子。

冯云山认为树挪死,人挪活,建议去文本碰下运气。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和冯云山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精神,至广西一带传教。洪秀全不适合广西的环境,加上传教水平差,不久便返回广东。冯留下发展,在当地的信徒日益增多。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初,洪秀全在广州的一所基督教堂学了一些日子,但他的奇谈怪论让洋牧师认为他不适合当一个合格的基督教徒。

于是洪秀全只能再到广西会合冯云山,在冯云山前期工作的影响下,于当年内在广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会”,吸收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2000人为会员。并陆续制订拜上帝会的规条及仪式,快速成长为一支不可小看的地方势力。

拜上帝会吸收的信徒基本都是客家人,也就是说从外地来到广西人,一直受到广西本地人的欺负。

这些外地人依托拜上帝会和当地人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一定优势。

因为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多采用宗教形式发起,比如黄巾起义等。在清乾隆末年就有白莲教起义,所以政府一直对宗教有防范态度。

广西当地人就举报拜上帝会是邪教,他们密谋造反。

官府几次来金田村调查,都没有发现确凿证据。但对洪秀全等人起了很大疑心,拜上帝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渐加深。

1849年前后,广西连年闹灾,天地会纷纷起义,举行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1850年7月,洪、冯密藏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义工作,下达团营令,要求各地拜上帝会员变卖田产到金田集中。团营指挥部设在金田村,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主持。派人到广东接洪、冯亲属来桂。在金田、花洲、奇石、陆茵等处秘密打造武器。韦昌辉、胡以晃、石达开、周胜坤、余廷樟等献出全部家资充起义经费。各地拜上帝会认真操练.筹足钱粮,先后会集金田的男女老少共计2万人左右。携带钱物概交“圣库”,衣食全由“圣库”供给。遂按军制把前来团营群众组织起来,实行男女别营,进行军事训练,准备武装起义。不久,在思旺圩和蔡江村,先后击溃前来镇压团营的清军。1850年12月25日,总兵周凤歧派兵进犯金田,会众奋力反击,毙敌300余,杀死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岁诞寿,举行隆重的祝寿庆典,万众齐集犀牛岭,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封五军主将。颁布简明军律: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无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1月13日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金田东山大湟江口,开始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