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证悟空性,通达悟入空性的次第是第一重要的事

想证悟空性,通达悟入空性的次第是第一重要的事

请点上面雪歌仁宝齐免费订阅!

想证悟空性,通达悟入空性的次第是第一重要的事

若要断除烦恼非理作意的源头——执着心,就要证悟空性。

不管《入行论》也好,《入中论》也好,修空性前面都有一个次第,这个次第里面很重要的是:我们内心先要认识“我们轮回里面一切问题的来源就是业,业的来源就是烦恼,烦恼的来源就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的来源就是执着心。”

然后对这个执着心,就生起一个“特别想破除它、断除它”的这种心态;然后,我们现在修的空性就是为了破除执着心,为了针对这个就不得不修,必须要修!

我们心里要特别清楚:修空性跟“解决我的一切问题”二者是结合的;修空性不是另外一个,我想看到一个很深的道理,不是这回事!

「空性」本身就等于“解决我一切问题的源头”,心里要把这两个结合。

当然,我们一切问题的背后,一定有它的因缘,这就叫业;这个业从哪里来的?背后一定有一大堆烦恼;这些烦恼从哪里来的?那就是有很多非理作意;这个非理作意从哪里来的?从执着心来的。

所以,我要断除这个执着心!

为了断除它、为了要做这件事,就等于要证悟空性,这两个不是两件事,完全是一件事情。

所以你们看一下这个偈颂: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中论》第十八品第五偈「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现在这里谈到业烦恼、非实、戏论这三个东西。

意思就是刚才讲的:一切的问题一定是由自己造业而来的,比如说,包括现在我们做什么事情就有什么结果,这就是一个业果嘛。

我们眼前出现的一切,都是由前面做了一件事情所影响的,所以这就是业影响的。这个业是从烦恼影响的;那么烦恼从哪里来的?从非实来的;这里讲的「非实」意思就是「非理作意」。

这个非实或者非理作意从哪里来的呢?从「戏论」来的,戏论等于就是执着心的意思。现在我们是要灭除戏论,所以我们就要修这个空性,所以就是「入空戏论灭」。龙树菩萨在《中论》里就是这么讲的。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由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我也常常引《入中论》第六品中的第120偈。这里就讲到烦恼跟烦恼的过失,一切都是从萨迦耶见来的,萨迦耶见等于就是一个执着心,我们要把这个执着断除,就要学习或者进入这个空性。

《入中论》这个偈颂跟龙树菩萨《中论》第十八品第五偈是完全一样的意思。宗喀巴大师依《入中论》这个偈颂写了一个科判叫「入空性的次第」,也有人用「悟入真实义之次第」这个词。

意思是说我们修空性的时候,内心里面先要建立这个,这是修空性前面要走的一个次第。

所以《中论》的「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入中论》的「慧见烦恼诸过患,皆由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这两偈讲的都是我们内心里面先要建立什么东西,如果没有建立的话,修空性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不是真正的空的样子,可能只是外面的一个研究,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摸到自己内心的执着心;只是在意有没有看到外面一个很深的道理而已,跟自己的执着心完全没有关系。

如果这样子学空性,没有认识、没有摸到自己这个执着心的话,那这个不是修什么空性,因为没有空掉什么嘛,执着心还是一直在那里!

所以,我们内心里面先要建立这个次第,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第一个要修的就是「入真实义的次第」。

好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

想证悟空性,通达悟入空性的次第是第一重要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