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證悟空性,通達悟入空性的次第是第一重要的事

想证悟空性,通达悟入空性的次第是第一重要的事

請點上面雪歌仁寶齊免費訂閱!

想证悟空性,通达悟入空性的次第是第一重要的事

若要斷除煩惱非理作意的源頭——執著心,就要證悟空性。

不管《入行論》也好,《入中論》也好,修空性前面都有一個次第,這個次第裡面很重要的是:我們內心先要認識“我們輪迴裡面一切問題的來源就是業,業的來源就是煩惱,煩惱的來源就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的來源就是執著心。”

然後對這個執著心,就生起一個“特別想破除它、斷除它”的這種心態;然後,我們現在修的空性就是為了破除執著心,為了針對這個就不得不修,必須要修!

我們心裡要特別清楚:修空性跟“解決我的一切問題”二者是結合的;修空性不是另外一個,我想看到一個很深的道理,不是這回事!

「空性」本身就等於“解決我一切問題的源頭”,心裡要把這兩個結合。

當然,我們一切問題的背後,一定有它的因緣,這就叫業;這個業從哪裡來的?背後一定有一大堆煩惱;這些煩惱從哪裡來的?那就是有很多非理作意;這個非理作意從哪裡來的?從執著心來的。

所以,我要斷除這個執著心!

為了斷除它、為了要做這件事,就等於要證悟空性,這兩個不是兩件事,完全是一件事情。

所以你們看一下這個偈頌: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中論》第十八品第五偈「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現在這裡談到業煩惱、非實、戲論這三個東西。

意思就是剛才講的:一切的問題一定是由自己造業而來的,比如說,包括現在我們做什麼事情就有什麼結果,這就是一個業果嘛。

我們眼前出現的一切,都是由前面做了一件事情所影響的,所以這就是業影響的。這個業是從煩惱影響的;那麼煩惱從哪裡來的?從非實來的;這裡講的「非實」意思就是「非理作意」。

這個非實或者非理作意從哪裡來的呢?從「戲論」來的,戲論等於就是執著心的意思。現在我們是要滅除戲論,所以我們就要修這個空性,所以就是「入空戲論滅」。龍樹菩薩在《中論》裡就是這麼講的。

慧見煩惱諸過患,皆由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我也常常引《入中論》第六品中的第120偈。這裡就講到煩惱跟煩惱的過失,一切都是從薩迦耶見來的,薩迦耶見等於就是一個執著心,我們要把這個執著斷除,就要學習或者進入這個空性。

《入中論》這個偈頌跟龍樹菩薩《中論》第十八品第五偈是完全一樣的意思。宗喀巴大師依《入中論》這個偈頌寫了一個科判叫「入空性的次第」,也有人用「悟入真實義之次第」這個詞。

意思是說我們修空性的時候,內心裡面先要建立這個,這是修空性前面要走的一個次第。

所以《中論》的「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入中論》的「慧見煩惱諸過患,皆由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這兩偈講的都是我們內心裡面先要建立什麼東西,如果沒有建立的話,修空性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不是真正的空的樣子,可能只是外面的一個研究,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摸到自己內心的執著心;只是在意有沒有看到外面一個很深的道理而已,跟自己的執著心完全沒有關係。

如果這樣子學空性,沒有認識、沒有摸到自己這個執著心的話,那這個不是修什麼空性,因為沒有空掉什麼嘛,執著心還是一直在那裡!

所以,我們內心裡面先要建立這個次第,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第一個要修的就是「入真實義的次第」。

好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

想证悟空性,通达悟入空性的次第是第一重要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