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大石墓群主要分布于川西南安宁河流域,在冕宁、喜德、西昌、德昌、米易诸县市皆有分布。德昌县王所大石墓群与喜德县伍合大石墓群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且最为典型的两处大石墓群。大石墓的主要特点为:墓室作长条形,墓顶皆用数块巨石依次覆盖,盖顶石重达数吨,最重达10吨。王所大石墓位于德昌县西南约4公里的王所乡王所村一组,分布有大石墓三座,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墓呈长方形,墓室以大石围砌而成,顶盖数块大石,墓门以小石封砌。长8.5~17.90米,宽1.70~3.60米,高0.50~1.60米,石质多为花岗石,墓保存基本完好。

伍合大石墓群位于喜德县城西北约11公里的冕山镇伍合村二组北面50米,墓群分布于安宁河支流孙水河南岸的坡地上,共分布有墓葬九座,墓地面积2000平方米。墓长2.50~4.45米,宽1.35~3.20米,高0.35~2.10米。墓葬呈长方形,墓室以大石竖立围砌而成,上盖巨石,石质为花岗岩。

墓室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用10余块大石围砌成墓室,另一种用小石块砌成墓室,墓室外皆有封土。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铜器等。大石墓多成群分布,每群四、五至十余座不等。凉山大石墓群是西南地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存。

上个世纪70年代四川大学历史系童恩正、四川省博物馆赵殿增组成的流域调查考古队,到西昌礼州镇进行新石器遗址发掘。他们发掘时发现,新石器遗址上一座墓基由众多巨石组成,搬除巨石后,出现的土陶和人骨令他们感到十分惊奇,他们明白发现了一种珍贵的古墓。这种墓用巨石砌成墓室,顶部以巨大的墓石覆盖,这种古墓遂被称为“大石墓”。

而据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从现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计算,入葬的人数亦当在两万人左右,和凉山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古代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墓葬相比,他们的确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

大石墓用巨石砌成,墓室挖在地下,为狭长方型,一般长约6-8米,最长可达14米。墓室一般宽0.8-1.2米,深1.5-2米。墓室的两壁和后壁用长方型大石竖立排列而成。墓室用巨石覆盖,一般5-7石不等,前方有一个窄窄的墓门,墓门用碎石封闭,墓顶露于地面。有些保存完好的大石墓前,还立着一块巨石做墓的标志。而这些建筑材料都未经人工加工,重者达万斤以上,轻者亦有数千斤之多。即使在今天,如果不借助机械,也休想动它分毫。

墓室内都没有发现葬具,人骨都堆积在墓底,男女老少都有。每座墓葬入的人数不等,少则四五十人,多达一百多人,从骨殖错乱、随葬品没有多寡贫富之分的现象分析,这众多的同室而葬的死者,可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一氏族的成员。大石墓中出土了许多文物,主要可以分为陶器,铜器,铁器,骨、牙、金、玛瑙、绿松石等质料的各类装饰品,有些墓室内还发现过稻谷的痕迹。古人用什么样的技术能够移动如此庞大的石块。修建这些石墓的石块每块重量至少在一吨以上,以5、6吨重的居多,而这些石块均产自离墓地5公里外的大山中。其次是墓主的族属问题。据其他被盗墓葬的已发掘情况来看,大石墓中一般聚集着数十具乃至上百具尸骨,而这些尸骨均属原尸体弃置野外任其腐烂完毕以后,再将尸骨收捡放入大石墓内,而且这些成群的尸骨则是多次放置进入的。

有一种传说大石墓是由一个叫仆人的民族修建而成的,这个民族的人个子不高但力大无比,是他们将远处的大石块搬运过来,修建墓地。

而当地村民则称这种巨石砌成的坟墓为月鲁坟,说它们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杀的月鲁贴木儿的葬身之地。而彝族老乡叫它们“濮苏乌乌”,说是彝族的祖先进入凉山前就居住在这里的一种矮人的石头房子。历经悠悠岁月流传下来这些含义不同、内容各异的说法,而其中的真实历史却已湮没无闻了。

大石墓中出土数量较多的各式精美的青铜发笄,似乎与“椎髻”这种风俗有直接的关系。墓中出土的稻谷也说明这是一个定居的农耕民族。总之,从大石墓的分布区域和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面貌来看,基本上与古文献所记载的邛都人相吻合,所以考古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邛都人就是大石墓的主人。西昌古称邛都,其南还有邛海,都说明了邛都人曾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四川德昌县、喜德县 凉山大石墓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