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2015年4月,六小龄童版美猴王蜡像入驻杜莎夫人蜡像馆。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人开始用图画记载玄奘取经的故事,西域壁画上有了猴脸“孙行者”的形象。图为敦煌壁画中发现的现存最早的“唐僧取经图”,这幅图比吴承恩小说早三百多年,图中双手合十的“孙行者”面目狰狞,牙槽外露。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在敦煌壁画中一共出现了六幅玄奘取经图,均绘于西夏(唐朝时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政权)统治瓜州晚期,彼时画中还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有说法称,右侧这名尖嘴猴腮的“胡人”很可能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名叫石磐陀,甘肃人。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2003年,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发现了一组长8米、宽0.6米的连环画式壁画,绘有玄奘、沙僧、孙悟空三个人物,师徒三人正行走在东归途中,该组壁画人物神态各异、形象栩栩如生,队伍中多了沙僧,孙悟空也沿袭了唐朝的猴脸丑形象。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明代吴承恩结合前人记载和传说写出《西游记》,在吴承恩的小说中,孙悟空的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矮、丑、挫,是身不满四尺、尖嘴缩腮,查耳朵,满脸毛,雷公嘴的“骷髅的病鬼”。图为明代出版的西游记版画,孙悟空开始有特定动作。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清代的孙悟空形象在衣着上更加华丽,细节丰富,虎皮裙也系在腰间,形象高大了起来,但面目仍然狰狞。在《西游记》小说的第一回里,孙悟空自封为“美猴王”,虽然他应该长得丑,但这个称呼在后世就这么叫开了。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清末民国初,京剧兴盛,比较完善的“美猴王”脸谱形象更多地出现在戏曲的舞台上,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经过艺术改造,登上大雅之堂的孙悟空面相不再狰狞,红脸黄袍,腰系蓝带,造型也十分好看。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民国时期,京剧、绍剧、昆曲等戏曲舞台上涌现了一批“猴王”,当时还分出了南北两派,北派猴王有杨小楼、郝振基、李万春、李少春,南派猴王有郑法祥、盖叫天、章宗义等,在脸谱、扮相、动作上各具风格。南派猴戏代表人物是郑法祥,人称“小活猴”,架式干净、灵活。北派猴王代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他在舞台上扮演了半个世纪的孙悟空,享有“活猴王”的美誉。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开创了绍剧猴戏,他养了一只小猴子与其共同生活,边学边演,越演越火,争得“南猴王”称号。建国后,他出任浙江绍剧团团长,多次为外宾表演。1957年,周恩来在上海观看《大闹天宫》后,上台接见六龄童,给扮演小罗猴的章金星赠名“小六龄童”,并怀抱合影留念,留下珍贵一瞬。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1961年,由周恩来亲自安排,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走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获得了高度评价,纷纷为该剧题写诗词。后来此剧又拍摄成电影。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此后,作为国民神话的《西游记》在此后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猴形的孙悟空一开始并不是正面人物,而是十恶不赦的魔头,所以造型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是一位面相怪异,长着獠牙的“唇裂儿”。不过这部戏赋予了孙悟空人性化的一面,至尊宝的几句经典爱情台词让大圣秒变“情圣”。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周星驰镜头下的孙悟空张得都比较难看,在《西游·降魔篇》里孙悟空是一个造型狰狞的怪妖,堪称史上最丑孙悟空,被不少观众骂惨。不过这也堪称最写实的孙悟空,毕竟,原著里孙悟空颜值的确为负值

趣图片:“猴王”的历史——美猴王其实有点丑

近些年,诸多的翻拍和改编《西游记》的影视剧层出不穷,齐天大圣成了一个符号,各个剧在演绎中各取所需,悟空的形象早已不止“七十二变”。至于像不像,好不好,各位自己感受吧。图为张纪中导演的新版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