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你是因為愛你”,別用愛之名傷害孩子

1


去年年底,法國國會通過“反日常教育暴力法案”,引發爭議。

記者在街頭隨機參訪的家長對打孩子的看法時,有些家長認為打孩子是必要的手段,有的家長說自己從不打孩子,但是被現場角落孩子的回答打臉。


“打你是因為愛你”,別用愛之名傷害孩子



打孩子是不對的,可是我們控制不住,這是許多父母的心裡話。

哪個父母想打孩子,只不過孩子實在是太氣人了,想給孩子一個教訓,讓孩子長記性。

近日,微博上一名7歲男孩報警讓警察把媽媽抓走。

當民警趕到男孩家中,男孩大聲喊讓警察把媽媽帶走,並且說媽媽還有推妹妹的行為。


“打你是因為愛你”,別用愛之名傷害孩子



他身後的爸爸控訴妻子打孩子,媽媽抱著妹妹跟警察解釋說,男孩故意把羽絨服劃破,加上之前還劃破過被子,太生氣才打孩子。

我們想教育孩子,卻誤以為打是最簡單粗暴的快捷方法。



2


最新上映的電影《狗十三》中有一幕劇情,讓現場的很多人淚流滿面。

爸爸送給李玩的小狗愛因斯坦丟了,李玩情緒崩潰,爺爺奶奶爸爸後媽,沒有一個人能安撫她。

爸爸又重新送給李玩一條長得一模一樣的狗,但是她拒絕接受。

李玩繼續瘋狂尋找愛因斯坦,爺爺被情急的李玩推了一把,奶奶出去找李玩走丟了。


“打你是因為愛你”,別用愛之名傷害孩子



家裡開始雞飛狗跳,李玩借酒澆愁,並當著爸爸的面開始喝酒,爸爸在盛怒之下,對李玩進行了一頓暴打。

暴打之後,李玩爸爸拉著女兒坐在自己腿上,說:“爸打你是因為爸愛你。”


“打你是因為愛你”,別用愛之名傷害孩子



這個場面多熟悉,我們身邊每個家庭都曾發生過。

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愛之深,責之切。

我們不能控制自己,我想讓孩子變得更好,我都是為了他/她。

父母永遠不可能控制孩子,任何人也控制不了別人。

3


培根說:“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而順從大人。”

愛可以換一種方式,可以不用打這樣的手段。

智慧的父母,保持情緒的溫柔、平和,表達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理解。

近日,在江蘇衛視有節目《我們的美好時光》火了。

從不同的五組家庭的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中,我們發現更多的感動。

在第一期節目中,有一個環節是當眾在介紹父母,最先上臺的就是吳尊,他在介紹吳爸爸的時候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打你是因為愛你”,別用愛之名傷害孩子



“我覺得我爸爸對我來說,就好像在我生命中的一個小叮噹,父親非常用心的給孩子們最好的生活,對小朋友放飛自我,讓他們自由的去探索世界,脾氣好,從來沒有見過聽不同別人大聲說話和吵架,從沒有打過我。”

平和的父母,才有平和的孩子。

吳尊在參加一次活動的時候,曾經在現場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

“做父母親最重要的是對小朋友要有耐心,要學會聆聽他們,去聽他們的心聲,不能因為我是爸爸,所有的事情都要聽我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你應該充分了解孩子的世界,融入他們的世界,真正的和他們對話和交流。”


“打你是因為愛你”,別用愛之名傷害孩子



我們給孩子安全感,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暖和愛,才能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愛。

《狗十三》中,當李玩的狗丟了的時候,其實孩子想讓爸爸理解她的難過,理解她丟失狗狗的傷心,不是再換一隻狗就可以平復自己的難過。如果當時爸爸不是一頓暴打,而是跟孩子說一句“我知道狗狗丟了你很難過”,也許孩子很快就會平靜下來。

父母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和孩子共情。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需要對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成長需求,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同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