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滁州望族清流譚氏

滁州,歷史久遠,秦為東城縣地,漢分屬東城、全椒、建陽縣地,東晉至南朝間先後有琅琊、頓丘、新昌、南譙等暫置或僑置州郡縣邑稱號,以寄寓流人,或駐軍防衛。隋開皇初以清流水為名置清流縣,為滁州治。大業初併入揚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置滁州,為州治。明初省縣入滁州,洪武七年(1374年)建鳳陽府於鳳陽城,轄沿淮及淮北五州十三縣,滁州初屬鳳陽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升為直隸州。民國初,廢州為縣。建國初設滁縣專區,專署駐此,1982年撤銷滁縣,改設滁州市。

“清流縣,本漢全椒縣地,東晉僑置頓丘縣,隋初改為新昌縣,又改為清流縣,因縣東清流水為名,明初省,即今安徽滁縣治”。清流,今為關名,源於清流河。清流河,為滁河最大的支流,源出嘉山縣中嘉山東南麓,東南流貫滁州市境,至來安縣岔河集註入滁河。清流關位於滁州市中部關山中段,南唐置關,以隋唐五代十國屬清流縣,故名。關洞為拱形,深十餘丈,用巨石大磚壘砌,關樓雄偉,關洞東西門額上嵌有石刻“古清流關”、“金陵鎖鑰”。地處江淮之間,扼南北交通要衝,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滁州清流譚氏,“其先譚拾子之苗裔也”。自“晉室南遷,族分四邑,曰青州、曰北海、曰長廣、曰東牟,蓋因代遠年湮,遠系南稽,越數十傳,避金元之亂,徙滁州之清流”。有明一代,清流譚氏,開一族忠義之風,“大節炳炳,前後相望”,二百餘年間,封侯者四人,封伯者九世十人,建狀節、握牙璋,“肩相翼而足相踵”。“清史勒於當年,英風扇乎來葉”。《明史》、《明實錄》、《大明會典》、光緒《滁州志》均班班可稽,赫赫然矣!

一世:

譚慶,明滁州清流人,永樂間以曾孫淵貴追封崇安侯。配邵氏,贈夫人。

二世:

譚富,明滁州清流人,慶子,以孫淵貴,追封崇安侯。配吳氏,贈夫人。

三世:

譚勝,明滁州清流人,富子,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乙未從軍,克和州。六月渡江克彩石、太平,十六年(1356年)丙申克廣德,十七年(1357年)丁酉克長興,十八年(1358年)戊戌克婺州,選充小旗。二十三年(1363年)癸卯攻鄱陽湖、湖廣,二十四年(1364年)甲辰克武昌、常德、潭州、辰州,回守嶽州。二十五年(1365年)乙巳克泰州,二十六年(1366年)丙午克高郵,四月取淮安,累戰功,充總旗守衛,洪武元年(1368年)戊申克山東益都,二月守樂安州,四月充百戶,七月實授樂安州百戶,九月改調燕山左衛,授流官職事。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調守永平,招諭周右丞、王院使等官。三年欽授世襲 ,洪武五年(1372年)壬子徵進沙漠,洪武八年(1375年)乙卯除大興右衛副千戶,九年(1376年)丙辰,欽授流官誥命,十年(1377年)丁巳,授世襲為冼改換給世襲誥命,十一年(1378年)戌午欽改燕山右護衛右所,因父年老致仕,子淵襲,以淵貴,追封崇安侯。配王氏,封太夫人。

四世:

譚淵,明滁州清流人,嗣父職為燕山右護衛副千戶,燕兵起,從奪九門,破雄縣。潘忠、楊松自莫州來援,淵帥壯士千餘人,伏月漾橋水中,人持茭草一束,矇頭通鼻息,南軍已過既出據橋,忠等戰敗,趨橋不得渡,遂被擒。累進都指揮使同知。淵驍勇善戰,引兩石弓,射無不中,然性嗜殺。滄州破,成祖命給牒散降卒,未潛者三千餘人,待明給牒,淵一夜盡殺之。王怒。淵曰,次曹皆壯士,釋之為後患。王曰,如爾言當盡殺敵,敵可盡乎?淵慚而退。夾河之戰,南軍陣動塵起,淵趨前搏戰,馬蹶被殺,年四十有二,成祖悼惜之。即位,贈都指揮使,追封崇安候,諡壯節,永樂十三年(1415年)乙未九月丙午葬都城北普庵原先塋之次,立祠祀之。配蕭氏,封夫人。《敕封崇安侯譚公神道碑銘》載:“祖以上,葬滁之黃道山,今所謂先塋者,公考妣也。子忠及孫新寧伯璟別葬石經山”。《滁州志、卷三之八營建、志八陵墓》載:“譚新寧伯淵墓在城東十餘里秦皇塘左。”

子忠,從入京師有功,又以淵故封新寧伯,祿千石。永樂二十年(1422年)壬寅將右掖從徵沙漠。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從徵樂安。三年(1428年)戊申,坐徵交趾失律下獄論死,己得釋,卒。子璟乞嗣,吏部言忠罪死,不當襲。帝曰,卷有免死文,其予嗣。再傳至孫祐,成化中,協守南京還,掌前府提督團營,累加太傅,嗣伯,六十九年始卒,諡莊僖。子綸嗣,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鎮湖廣,剿九溪蠻有功,益祿,坐佔役軍士奪爵,數傳至弘業,國亡,死於賊。

女適金吾衛指揮使曹恭,女孫適平江侯陳豫。

五世:

譚忠,明滁州清流人,淵子,從入京師有功,以淵故永樂四年((1406年)乙酉九月甲申封新寧伯,祿千石。永樂二十年(1422年)壬寅將右掖從徵沙漠,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從徵樂安,三年(1428年)戊申坐証交趾失律,下獄論死,己得釋,八年(1433年)癸丑五月卒,葬石經山。子璟乞嗣,吏部言忠罪死不當襲,帝曰:“卷有免死文,其予嗣”。子二,璟、瑛。

六世:

譚璟,明宣德十年(1436年)丙辰二月丁卯襲新寧伯,嘗奉命守浙。正統十四年(1449年)己巳六月卒,葬石經山。配張氏,繼配楊氏,封太夫人,子二,裕、祐。

譚瑛,璟之弟,職官不詳。

七世:

譚裕,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己巳十月丁巳襲新寧伯,景泰三年(1452年)壬申三月卒。

譚祐,明淵曾孫,字元勳,別號云溪,其先祖為滁州清流縣人,曾大父淵,由燕山右護衛副千戶以功累升都指揮使同知,歿於夾河之戰。文皇帝即位,論功定爵,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追封崇安侯,諡壯節;而命其子忠為新寧伯,錫誥卷,子孫世襲。既卒,公父璟嗣,嘗奉命守浙,卒於官;母張氏封太夫人。天順元年(1458年)戊寅六月癸巳襲新寧伯,成化元年(1465年)乙酉憲宗即位,奉祭皇陵。五年(1469年)己丑督馬政於南畿。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詔命前往南京協同守備,還掌前府提督團練,成化十五年(1479年)己亥從南京詔回,充京營總兵,提督神機營,掌前軍都督府事。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領前府加太子太保,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命提督十二團營,仍兼都督府事。盧溝河漲壞堤,統軍夫二萬人,興工築堤,其勞勳具於御製之碑。九年(1496年)丙辰改掌中軍都督府事,兼提督九門鎖鑰,加太傅,仍兼太子太傅,以所加秩 封三代。念大父戰歿,乞建祠墓所,孝宗可之,賜祠額如其所諡,諭有司以春秋薦事。正德四年(1509年)己巳七月改提五軍營,加特進光祿大夫。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九月十二日以疾卒於家,享年八十,諡莊僖。子綸於十二月初六日護送靈柩葬“宛平石經山先塋之次”。配柳氏,太傅、安遠侯柳溥之女,幼有淑姿,端厚婉靜,動言不苟。封夫人。側室吳氏、黃氏。子綸,黃氏所出。子綱,吳氏所出。女三,長適魏國公徐壁奎,次適伏羌伯毛江,三適陽武侯薛倫。孫女一,尚幼。

八世:

譚綸,明淵五世孫,祐子,幼即軒昂,忠勤勵志。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潤十二月甲戌襲新寧伯,十一年(1532年)壬辰三月領南京前府,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佩平蠻將軍印,充總兵官,鎮湖廣,剿九溪蠻有功益祿,坐佔役軍士奪爵,已而復封,二十七年(1548年)戊申卒。數傳至弘業,國亡死於賊。配胡氏,子功承。

譚綱,明淵五世孫,祐次子,側室吳氏所生。錦衣衛都指揮使。

九世:

譚功承,明淵六世孫,字師謙,別號東泉,其先滁州清流縣人。祖淵,由燕山右護衛副千戶,從成祖文皇帝靖難興師,所向克捷,累升都指揮使同知,後歿於夾河之戰。成祖即位,錄功受爵,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追封崇安侯,諡壯節。而命其子忠為新寧伯。乃錫誥卷如制,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仍賜第以居。忠卒,子璟繼之,奉敕鎮守浙江,卒於官。子祐繼之,歷事五朝,勳庸丕著,加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兼太子太傅,卒,諡莊僖。子綸繼之,奉命管領耀武營,操練官軍。尋推南京前軍都督府掌印管事。再奉敕充總兵官,掛印鎮守湖廣,以疾在告卒於家,即功承之父也。功承年甫弱冠,老成凝重,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戊申八月辛未襲新寧伯,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值北虜犯順,京師戒嚴,兩守永定、廣渠二門,振肅兵威,中外恃以無恐。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推左都督府僉事。三十六年(1557年)丁巳十二月領南京左府,三十九年(1560年)庚申奉敕提督操江,殫心經畫,井井有條,賊聞之遁去。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推前軍都督府僉書兼管叉刀圍子手官軍。四十五年(1566年)丙寅推掌本府事。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二月丙午卒。訃聞,上為之惻然,遣官諭祭,命有司營治兆域。

功承修容偉貌,逸思俊才,少攻鉛槧,究心書史,能博洽古今。歷官二十餘年,常祿僅足自給,而處之晏如。切天性純孝,事母胡太夫人,承顏順志,備極滫瀡之奉。夫人忽遘危疾,公侍寢嘗藥至籲天,願以身代疾,果愈,人鹹謂孝誠所感。弟西泉,諱德承,先於甲子歲不祿,公痛失手足,悉力為襄後事,且撫其遺孤,不異己出,此尤人所難者。

功承生於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三月八日,卒於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二月二十日,享年三十有七。元配常氏,懷遠侯玄振女,贈夫人,無出。繼配李氏,錦衣衛百戶洪女。子男七:嫡嗣國柱,李出,甫三歲,後功承逾月而夭;庶長國佐;次國禎,俱劉氏出;次國器,施氏出;次國卿,蔣氏出;次國材,鄭氏出;次國相,侯氏出,俱尚幼。女四:長許聘隆平侯應襲子張炳,餘亦幼。諸子卜以卒之年四月十二日,奉柩於西山祖塋之側安厝。

譚德承,明綸次子,功承弟,號西泉。其先滁州清流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卒。

十世:

譚國柱,李氏所生,甫三歲,後功承逾月而夭。

譚國佐,劉氏所生,其先滁州清流人。明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七月戊午襲新寧伯,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己亥六月甲申卒。

譚國禎,劉氏所生。時尚幼,後職官不詳。

譚國器,施氏所生。時尚幼,後職官不詳。

譚國卿,蔣氏所生。時尚幼,後職官不詳。

譚國材,鄭氏所生。時尚幼,後職官不詳。

譚國相,侯氏所生。時尚幼,後職官不詳。

十一世:

譚懋勳,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己亥八月乙酉襲新寧伯,天啟三年(1623年)癸亥卒。

十二世:

譚弘業,明天啟三年(1623年)癸亥襲新寧伯,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三月丙午流賊陷京師,殉節,明亡國除。

《敕封崇安侯譚公神道碑銘》:我太宗文皇帝有心膂爪牙之臣曰譚公,諱淵,其先滁州人也。始襲世職,為燕府右護衛副千戶。己卯七月,靖難之舉,實將步兵以從,執北平都指揮謝貴、布政使張螬昺等,遂攻九門,以功進指揮同知。出懷來,敗都指揮宋忠軍,歸克雄縣、鄭州。至真定,敗長興侯耿炳文軍。九月遷指揮使,十月克大寧城,十一月至鄭村壩,敗曹國公李景隆軍,至白溝河,敗都指揮平安軍。庚辰五月,又敗景隆於濟南,九月進北平都指揮使司同知,十月取滄州,過東昌。辛巳三月二十二日戰於夾河,死焉。永樂壬午,文皇即位,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追封崇安侯,諡壯節。遣官諭祭,命有司營葬域。爵其子忠為新寧伯,得世世代。文皇之攻真定也,度潘忠、楊松在鄚州未知城破,必引眾來援。諭諸將曰:吾必生致潘、楊。乃命公引兵千餘先度月樣橋,伏水中,伺忠等過,聞炮聲即起據橋。公言水伏不可久,文皇令人取束菱蒙首,以通鼻息,又令勇士數人伏道側為應。忠等敗趨橋不得,我軍夾擊,遂擒二人。夾河之戰,盛庸列陣以待,文皇以騎兵萬、步卒五千,薄其陣,庸兵擁盾自蔽,步卒不得入。文皇帝以木■〈矛贊〉橫貫鐵丁,首各施鉤,連貫其盾,動相鉤掣,萬矢齊發,騎兵搗其中堅,庸眾亂,皆前奔。公在中軍望塵起,遽出兵迎戰,手殺數十人,部卒皆奮,被重創猶戰不息,無一生還者。文皇震悼曰:淵見敵走,逆擊太早,故及於難。初公從軍,恆謂其母太夫人曰:淵在家為太夫人子,在外則身系國,不得復為子矣。公力挽兩石弓,將戰之夕,有虎犯御幄,挾一矢殪之。故文皇壯其勇力,思之特深。死之日,家人彷彿聞騎從甲馬入中堂。其常所乘驪,號擲絕芻豆,累日而斃。嗚呼!古者創業之臣,若紀信之於高帝,關羽之於昭烈,皆不及見帝業之成,志士忠臣,未嘗不感悼於千載之下。東陽嘗伏讀誥券之辭,有曰:危則同其憂,安不同其樂。於是知文皇綠功報義之意至矣。及茅分土胙,傳其家以芘其子孫,衍迤綿亙,久而不替,亦一代之盛哉!公年四十有二,卒後十三年乙未九月丙午葬都城北普庵原先塋之次。曾祖諱慶,祖諱富,考諱勝,俱贈崇安侯。曾祖妣邵氏,祖妣吳氏,俱贈夫人、妣王氏,封太夫人。配蕭氏,封夫人。祖以上,葬滁之黃道山,今所謂先塋者,公考妣也。子忠及孫新寧伯璟,別葬石經山。女適金吾衛指揮使曹恭,女孫適平江侯陳豫。曾孫祐。今襲封伯爵,加太保,兼太子太傅,總十二營,兼神機營兵馬,掌前軍都督府事,以清慎稱世。其家太保公以其祖娶於東平武烈王之女,為今太子太傅成國朱公之姑,而予實娶朱氏,為世姻家,請為崇安公銘刻於神道之石,乃為敘,乃銘。銘曰:譚以國氏,在春秋世。越漢唐後,厥有苗裔。我明載興,公值其際。鳳附龍攀,風飛雷厲。有臣三千,公在一二。廟謀幄機,公實預之。野戰城攻,公實助之。匪材暨賢,曷克著之。王臣匪躬,危則授命。萬夫莫回,我志先定。若鵬之羅,若虎之阱。臣身則亡,兵勢斯競。寧死無憾,不我生幸。皇則念之,曰此予翼。彼委其質,我盡其力。功崇德報,邦有明式。曰此弗舉,疇為勸激?大國奕奕,侯封是錫。公子公姓,世蔭維伯。金書鐵勒,其光有赫。邦萬斯年,誓永無斁。弘治五年,歲在壬子,夏四月吉日立。公武藝絕倫,馳騎突陣,多所斬獲,夾河之役,方搏戰,馬蹶而死,非戰之罪也。初拔滄州,其眾悉降,給牒遣歸,時迫暮,未給者三千餘人,期翼旦乃遣,是夜公盡殺之。上亟詔責公,公對曰:此皆壯士,既盡力獲之,而復遣之,是縱虎遺患也,故臣愚計不若去之便。上曰:如爾所言,凡與我為敵者必盡殺之乃已乎?且不順者既殺之矣,彼順者又殺之,則彼寧盡力以鬥,誰復甘心見順也?嗚呼!我文皇帝之大度遠略如此!以公之材勇,使久被駕馭,則其所建立豈止是哉?予既銘公神道,載稽簡冊,得此,因謹識其後。比新寧公以當時同死國難者三人,而公祀典未稱,請之朝,今上特許有司建祠墓前,以是為額,今歲春秋致祭,亦銘所未備,故並書之。弘治癸亥四月朔日太子太保大學士李東陽謹識。弘治五年立。

承事郎譚君墓誌銘

君諱瑛字彥華譚姓滁之清流人為武畧將軍護衛千戶追封崇安侯勝之曾孫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崇安壯節侯之孫新寧伯忠之子今太保兼太子太傅嗣新寜伯佑之叔父君生貴家性淳樸不事紈綺之習恆以壯節侯父子開國靖難並有功著於盟府思以忠勇自奮不果則又曰奚必為是哉施於有家亦足以見志矣遂身任家政事父母蚤夜不少懈君本嶽夫人子而奉嫡母朱夫人如生己御僮僕治田宅弛張間悉有規緒親賓還往慶弔以時而豐約惟所當兄璟嗣爵當正統末出守浙江卒於鎮長子裕亦不祿而次子方在髫齔今太保公也君既茹苦襄事即擇師教之曰此子不凡當大吾家時以先烈語之太保公奉訓惟謹受知列聖命蒞前府總神機兵兼督十二營軍事進陪廟謨忠恪靖慎蓋君左右之力居多每旬休太保公率父子上壽君為之盡歡曰先壯節不死矣予復何憾成化中淮揚飢詔官賑之君遣人輸之粟以助恩例授承事郎秩視七品然君亦不自侈愛居山莊課家人樹藝為樂因號玉泉居士京師名流多禮重其為人君素苦痰疾忽甚太保公憂之數迎醫躬視湯藥候起居如父君安之至屬纊無他系慮惟勉太保公盡心國事人兩賢之時弘治八年三月一日也距生宣徳七年七月六日享年六十有二配錢氏先三十年卒繼趙氏生子男二長祿次禮女二長適虎賁左衛指揮使張宗次在室孫男一尚幼太保公卜以是年四月八日奉君葬石徑山祖塋之右以錢夫人祔焉前期手狀其行請予銘予承乏史氏親見壯節侯佐文廟渡江時事未嘗不偉其忠意其後之人必多賢者以衍其弓裘之業於無窮若君亦可謂稱其家者歟銘曰

有偉前烈孰嗣而方有後賢人孰啟而昌嗣又啟之惟譚仲父孝友在躬其容俁俁謂君弗顯亦有冠鞶家政孔修榮不以官劍履世蔵君妥其右玄堂刻銘永示厥後

封新寧伯夫人柳氏墓誌銘 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知制誥、國史總裁、知經筵事、博野劉吉撰。 榮祿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侍經筵、西蜀餘子俊書。 五軍營總兵官、掌中軍都督府事、榮祿大夫、柱國、太傅兼太子太師、英國公、監修國史、知經筵事、古汴張懋篆蓋。 夫人姓柳氏,諱善惠,太子太傅安遠侯、追封融國公諡襄愍之孫,太傅安遠侯諡武肅之女,今徵蠻將軍、鎮守兩廣總兵官安遠侯景之姑,適太保兼太子太傅、新寧伯譚公祐,以成化庚子受誥命,封為新寧伯夫人。按:柳氏,家安慶,代有積德,至襄愍以功封侯,傳子武肅,娶孫氏,生夫人,幼有淑姿,端厚婉靜,動言不苟,閒姆教,精女紅,父母鐘愛之。擇所宜配,時太保公在優給,公繼母太夫人楊暨生母太夫人張,詢知其賢亟,行媒求娉,遂以歸焉。 譚之先,滁州人。公曾祖諱淵,事太宗文皇帝,奉天征討有功,追封崇安侯,諡壯節。祖諱忠,考諱璟,俱世襲新寧伯。公與夫人既皆勳閥之裔,比德較榮,無能先後,故合二姓以締好,則詩歌桃夭,允宜家室,主中饋以作範,則禮謹歸順克篤,睦姻養姑,具旨甘必躬必誠。歲時祀先,粢盛蠲潔,崇孝敬也。治家待客,豐儉中度,親族問遺,疏數有宜,慎內政也。至於逮婢媵以恩恤,孤惸博施從濟,俾惠澤均及,又其仁厚,有足稱也。成化戊戌,公奉命守南都,夫人侍二姑以就養。無幾,太夫人楊遘疾,比卒湯藥之奉,哀毀祭奠之節,情禮備至。及公奉敕復回京,總神機營兵政,掌前軍都督府事,夫人侍太夫人張逾春徐回,沿途承顏奉歡,無所不至。自是,公悉委家政,而益得以盡心,所事無內顧之憂者,夫人相助之力也。 弘治改元,忽感疾,三月乙亥卒於正寢,距生正統丙寅,得年四十有三。子男二,蚤卒。女一,適中山武寧王孫魏國公俌之子奎。側室吳,生男女各一,夫人撫愛之,無異己出。葬以卒之年八月壬寅,墓在宛平縣石經山祖塋之側。時公以夫人喪在告,上遣中貴齋賜寶鏹萬緡,並賜齋糧麻布為喪禮費,仍命工部為營葬域。既又內出文,遣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周洪謨諭祭,皆異數也。公感上厚恩,又念夫人壽不稱德,平生懿行,不可以無述,乃具通政趙公伯顒,所為狀來請銘,餘辭弗獲,為之銘曰: 於維夫人,勳門毓秀。德言容功,夙稟已就。既歌于歸,克諧所副。孝敬是崇,仁慈是懋。命服龍章,寵封天授。宮闈屢覲,錫賚優厚。歲在涒灘,染痾莫救。埋璧石經,惜不永壽。懿行琢詞,宜永於後。

明封武定侯夫人譚氏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加二品俸直文淵閣侍經筵同修國史玉牒嘉禾張文憲撰

文林郎河南偃師縣知縣古燕杜承緒書

後軍都督府管府事襄城伯廬陵李應臣篆

夫人姓譚氏,其先直隸滁州人。高祖淵,從成祖文皇帝,累功崇安侯。曾祖勝,襲封新寜伯。祖祐,嗣伯爵,加太傅兼太子太傅總督京營。父綸,繼之,奉勑鎮守湖藩,佩平蠻將軍印。母林氏。夫人生而柔婉,沉靜端凝,寡言笑,精女紅,父母甚鍾愛之。為擇對,得今武定侯郭君守乾,閥閱相敵,乃受六禮之聘歸焉。初入門,君尚居勳衛,未承爵。蓋自乃翁蒼嵓公謝世,業漸中微。夫人力任閫政,善劑量盈歉以均出入,尤能勤儉率勵,以故家務無小大,悉皆振舉。時姑趙太夫人在堂,母儀嚴整,夫人克先事承順,若滫瀡之奉,饔飧之需,定省之節,率治備供具無少怠,深得姑懽心。每語宗姻,嘖嘖目為賢婦,且曰:"吾兒得此,真內助矣。"歲時祀先,夫人職居主婦,品物蠲潔必躬必親。其處諸戚黨,凡慶弔之屬,禮義周旋,詳盡縝密,無使或失。和妯娌娣姒,視猶同氣,撫視諸媵,下迨臧獲,廣施恩惠,有過必曲為掩覆。君兩奉使詣藩國,夫人綜理,慎飭閨門,中外斬然齊一,不致貽君內顧憂。君官雖世胄,顧雅好詩書,尤親賢友善,日迎賓客,講談道義,以為進修之助。夫人至脫簪珥以需饌羞,久益弗倦,說者謂其有雞鳴儆戒之風。雲籲懿哉!夫以夫人貴家宦族,年方少艾,而世故周知,操履端慎,應事審密乃若茲,非得諸姆訓而天資粹美者,能至是哉?宜其安享壽齡,純嘏爾常也。乃今遽至中道不祿。於戱!惜哉!當疾劇彌留,君問所欲言。夫人曰:"修短有數,吾復何言?所憾者,未獲奉姑終身以畢孝念。惟願君輸忠報國,益大家聲。即死,吾其瞑目矣。"卒之日,親姻鄰裡鹹弔哭之哀,是豈偽為而強致哉?觀此,則知夫人其賢於人遠矣。先是,以公貴,封武定侯夫人,生卒俱以嘉靖。其生則乙酉七月十有三日,卒於癸丑七月五日,得年二十有九。子一,大誠,女一,俱尚幼。以卒之歲八月二十八日,葬於西直門外廣源閘祖塋之次。郭君間持偃師尹杜少厓承緒所著狀,詣予請銘

明朝滁州望族清流譚氏


明故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傅兼太子太傅、新寧伯諡莊僖譚公墓誌銘

賜進士及第、榮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知制誥、經筵官兼國史總裁、鉛山費宏撰。

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兵部尚書、奉敕提督十二團營、侍經筵、大梁李鉞書。

後軍都督府掌府事、奉敕提督五軍營兼提督十二團營諸軍事總兵官、侍經筵、太保兼太子太傅、武定侯、鳳陽郭勳篆。

嘉靖乙酉 九月十二日,太傅、新寧伯譚公,以疾卒於家。上聞訃震悼,為之不視朝一日,命禮官諭祭者十四,其葬之費,皆有司官給之,又賻以粟、布、若干石疋。而其諡則莊僖也,蓋所以恤其終者厚矣。公子綸,卜以十二月初六日,奉公柩祔於宛平縣石經山先塋之次。前葬持尚寶張君子材所為狀,來請予銘。予與公同朝三十年,誼素厚,故不忍辭。

按狀:公諱祐,字元助,別號云溪,其先為滁州清流縣人。曾大父淵,由燕山右護衛副千戶,從太宗文皇帝人靖內難,以功累升都指揮同知,歿於夾河之戰。文皇帝即位,論功定爵,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追封為崇安侯,諡壯節;而命其子忠為新寧伯,錫誥券,子孫世襲,蓋公之大父也。既卒,公父璟嗣,嘗奉命守浙,卒於官;母張氏,封太夫人。公以景泰二年嗣爵,時年甫六歲,態度凝重,見者必其遠到。成化乙酉,憲宗純皇帝即位,奉香帛祭告皇陵並壽春等王。丙戌,充正使持節,冊封慶韓代三府。己丑,督馬政於南畿。辛卯,用薦坐立威營兼掌府軍前衛事。戊戌,奉敕往南京,協同守備兼掌右軍都督府事。己亥,召遠充總兵官,提督神機營,掌前軍都督府事。辛丑,加太子太保;以北虜有警,命練團營士馬,待報而行。丙午,加太保兼太子太傅。丁未,憲廟冊諸妃、冠皇子,命大臣為正使,公與焉。弘治己酉,命提督十二團營,仍兼督都府事。盧溝河漲壞堤,統軍夫二萬人,興工修築,其勞勳具於御製之碑。丙辰,改掌中軍都督府事,兼提督九門鎖鑰。戊午,加太傅,仍兼太子太傅,以所加秩貤封三代。念大父戰歿,乞建祠墓所,孝宗可之,賜祠額如其所諡,諭有司以春秋薦事。庚申,以墜馬,辭 團營,專督神機。癸亥,改掌右軍都督府事。乙丑,葬泰陵,與董其役。歲丙寅,武宗改元正德,命侍經筵。丁卯,以演武廳歲久傾頹,奏請修葺。己巳,改提督五軍營,加特進光祿大夫,命暫督三千營。甲戌,復提督十二團營兼五軍營,掌後軍都督府事。乙亥,以建乾清、坤寧二宮,督軍營作,日給酒饌,具疏言:臣叨厚祿,方懼無以為報,請勿給以少節大官之費。丁丑,孝貞皇太后合葬茂陵,復董其役。己卯,以足病累辭營府之務,詔不允。及上嗣登大寶,復懇辭,詔若曰:卿勳舊重臣,諳練戍務,朕於新政之初,方倚重焉,而乃以疾辭懇懇,若是其何忍。違□□□□□□。蓋三年而始卒,距其生正統丙寅二月九日,享年八十。

配柳氏,太傅、安遠侯溥之女,封夫人。側室吳氏、黃氏。子□,□□□□綸,應嗣為伯,黃出也。次,前任錦衣都指揮使綱,吳出也。女三:長適魏國公徐璧奎;次適伏羌伯毛江;次適陽武侯薛□□□。孫女一,尚幼。

公天資惇厚,襟宇和粹,臨下有威望之儼。然平居寡默,在大廷群議中,言論亦不苟發,胸中確有□□□□多之。值時承平,無征戰之功,而遠識雅量,安間鎮靜,足以增邦家之重。其督營務、治軍旅,號令明肅。至於廉靜□□□尤難及。雖居穹爵享濃祿,家無聲色。之奉父喪時甫三歲,賴母太夫人撫教有成。嗣封之後,備極孝敬,動求意愜,口口乎慈而嚴。待宗族鹹有恩誼,叔父瑛,待公素薄,瑛歿,公撫其子女、孤孫,為之婚嫁,蓋無異瑛之猶生也。若公者,可口口口口老成矣。

銘曰:譚氏之顯,昉於壯節。捐軀夾河,其氣烈烈。內難既平,追贈五列。帶礪之盟,百世勿絕。□□□公,道世承平。由保而傅,其階屢口。念我始封,弗祠於塋。俎豆以時,副我孝誠。公督諸營,迭蒞五府。夙夜在公,為□□武。緩帶雅歌,折衝尊俎。鳴劍抵掌,匪公所慕。高都濃饗,循矩履繩。平居簡淡,宛然儒生。□□之奉,匪色匪聲。世祿侈縱,蓋□□懲。年登大耋,亦既壽只。歸於九京,可無恨矣。□□□`33;,賜葬與祭。華袞之榮,易名有諡。石經之麓,唯舊有阡。若馬之鬣,新封巋然。我最其德,□□□□。埋之幽宮,用永其傳。

[譯文]

明故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傅兼太子太傅、新寧伯諡莊僖譚公墓誌銘

賜進士及第、榮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知制誥、經筵官兼國史總裁、鉛山費宏撰文。

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兵部尚書、奉敕提督十二團營、侍經筵、大梁李鉞書寫。

後軍都督府掌府事、奉敕提督五軍營兼提督十二團營諸軍事總兵官、侍經筵、太保兼太子太傅、武定侯、鳳陽郭勳篆蓋。

嘉靖四年九月十二日年月日,太傅、新寧伯譚祐,因病在家中去世。皇上聽說譚祐去世的消息,驚愕悲悼,為他特意免去上朝,命禮部官員諭祭十四壇,其喪葬費用,均為官方發給。又贈與粟若干石,布若干疋。譚祐的諡號為莊僖,意為端謹、樂觀,這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評價。譚祐之子譚綸,選擇十二月初六日年月日,護送譚祐的靈柩,葬於石經山祖墳。葬前,尚寶司張子材整理了譚祐的生平材料,請我費宏撰寫墓誌銘。我與譚祐同朝三十年,友誼深厚,不忍拒絕,寫下這篇墓誌銘。

按張子材提供的材料:譚祐,字元勳,別號云溪,他的祖先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市清流縣人。曾祖譚淵,當時任燕山右護衛副千戶,參加成祖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因屢立戰功升為指揮同知,死於夾河之戰。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年號永樂,論功封爵,追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追封為崇安侯,諡號壯節;而譚淵之子譚忠封為新寧伯,頒發文書,子孫世襲。譚忠去世後,譚祐的父親譚璟襲爵。譚璟曾奉命守浙江,死於工作崗位。譚祐之母張氏,封為太夫人。譚祐在景泰二年襲爵,當時只有六歲,沉穩莊重,見過他的人都說日後能成大器。成化元年,憲宗繼位,奉命前往皇陵祭祀並祭祀壽春朱元璋之祖父等王陵。成化二年,充任正使,奉命冊封慶韓代三府。成化五年,監督馬政於京郊。成化七年,經推薦掌管威營兼掌瘵前軍衛事。成化十四年,奉皇上之命前往南京,協同守備兼掌右軍都督府事。成化十五年,將譚祐從南京召回,命其充任總兵官,提督神機營,掌前軍都督府事。成化十七年,加封太子太保;因北方出現警情,命其訓練團營兵馬,等候批准行動。成化二十二年,加封太保兼太子太傅。成化二十三年,憲宗冊封諸妃並皇太子加冠之禮,命大臣為正使,譚祐是成員之一。弘治二年,皇上任命提督十二團營,仍兼督都府事。盧溝河水患,沖毀河堤,譚祐統帥軍隊兩萬人,興工修堤,他的功勳記載在御製碑上。弘治九年,改任掌管中軍都督府事,兼提督京城九門關鍵部位。戊午:弘治十一年,加封太傅,仍兼太子太傅,以所加俸祿和爵位封三代。譚祐惦記著曾祖父原文為“大父”,即祖父,誤矣。死後沒有祭祀的祠堂,乞求孝宗建祠堂,孝宗應允並賜額壯節祠,命禮部官員春秋祭祀。弘治十三年,不慎從馬上墜落,辭去團營職務,專督神機營。弘治十六年,改任掌管右軍都督府事。弘治十八年,孝宗駕崩,葬於泰陵,譚祐監督喪事。武宗繼位,改年號為正德,譚祐充任御前講席侍衛官。正德二年,因演武廳年久坍塌,上奏請示維修。正德四年,改任提督五軍營,加封特進光祿大夫,命暫時提督三千營。正德九年,再次命其提督十二團營兼五軍營,掌後軍都督府事。正德十年,因建乾清、坤寧二宮,督軍建造,每天供給酒席,譚祐說:臣承受優厚的俸祿,正擔心無法報答,請不要在我身上花費太多。正德十二年,孝貞皇太后去世,與憲宗合葬茂陵,譚祐再次監督管理勞役。正德十四年,因腳病屢次請求辭去營府之務,皇上不準。正德皇帝駕崩,嘉靖皇帝繼位,再次請求辭官,皇上說:你是有功勳的舊臣,熟悉軍務,我剛當皇上不久,正是依靠你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你以患病為由辭官,言辭懇切,我若不答應,於心不忍。於是違心地答應了譚祐的請求。三年以後,即嘉靖四年,譚祐去世。他生於正統十一年二月九日年月日,享年八十歲。

譚祐的夫人柳氏,太傅、安遠侯柳溥之女,封為夫人。側室吳氏、黃氏。譚祐長子譚綸,應該承襲新寧伯,譚綸的母親是黃氏。譚祐次子譚綱,母親吳氏。有三個女兒:長子嫁給魏國公徐璧奎;次女嫁給伏羌伯毛江;三女嫁給陽武侯薛倫。一個孫女,還在幼年。

譚祐天生聰明,待人敦厚,襟懷平和,治理屬下有威望,恭敬莊嚴。然而,平時沉默寡言,在朝廷眾人議論時,不輕易隨便發表見解,但他心裡確有自己的見解。當時社會安定,沒有徵戰的功勞,而高遠的見識,寬宏的氣度,足以治國安邦,增加安定的程度。他監督營務,治理軍務,號令嚴明。至於他的秉性,謙遜而沉靜,尤為難得。他雖居崇高的爵位,享有厚祿,但在家中說話時,語氣平和,從不聲色俱厲。他侍奉父親下葬時,剛剛三歲,多虧母親把他撫育成人。襲爵之後,特別孝順母親,聽從母親的吩咐,母親對譚祐慈愛而嚴厲。對待宗族也有恩惠,叔父譚瑛,一向對譚祐冷淡,譚瑛死後,譚祐撫育叔父的子女和孫子,為他們婚嫁,就象自己親生的一樣。譚祐之所以做到這一點,說明他更加成熟了。銘文如下:

譚氏家族顯耀,始自曾祖壯節。

捐軀夾河之戰,氣魄轟轟烈烈。

內亂平息之後,追贈封爵五列。

封爵世世相傳,千秋萬代不絕。

傳至云溪譚公,當時社會太平。

太保升為太傅,官階一升再升。

回想曾祖始封,不設祠堂於塋。

春秋兩次祭祀,難以表達孝誠。

譚祐提督諸營,屢次親臨五府。

整天勤於公務,為國安全尚武。

悠閒自在吟詩,忠孝之臣祭俎。

譚祐非常勇敢,令人景仰羨慕。

從不追求享受,循規蹈矩準繩。

平日簡樸淡雅,宛然恂恂儒生。

享有世祿之家,違法也要嚴懲。

年登八十大壽,世間少見無幾。

歸於九泉之下,可謂死而無恨。

盡享貴州之榮,皇帝易名有諡。

葬於石經山麓,那裡原有林阡。

墳墓非同一般,新封之土巋然。

墓誌藏於地宮,事蹟永遠流傳。

明朝滁州望族清流譚氏


皇明前軍都督府掌府事新寧伯東泉譚公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工部尚書、直內閣侍經筳、預修國史玉牒嘉禾張文憲撰。

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師、成國公、掌後軍都督府事、知經筳事、實錄監修官懷遠朱希忠書。

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傅、遂安伯、前奉敕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地方、前右二都督府掌府事、奉敕提督三千營兼提督十二團營諸軍務總兵官及奉敕留守北京充留守使西蜀陳鏸篆。

公諱功承,字師謙,姓譚氏,別號東泉,其先滁州清流縣人。始祖淵,由燕山右護衛副千戶,從成祖文皇帝靖難興師,所向克捷,累升都指揮同知,後沒於夾河之戰。文皇御極,錄功授爵,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追封崇安侯,諡壯節。而命其子忠為新寧伯。乃錫誥券如制,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仍賜第以居焉。忠卒,子璟繼之,奉敕鎮守浙江,卒於官。子祐繼之,歷事五朝,勳庸丕著,加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兼太子太傅,卒諡莊僖。子綸繼之,奉命管領耀武營,操練官軍。尋推南京前軍都督府掌印管事。再奉敕充總兵官,掛印鎮守湖廣等處地方,以疾在告卒於家,即公之父也。

公嗣爵時,年甫弱冠,老成凝重,即馬輿論所歸。屢承遣詣淮魯二府行冊封,致祭禮,公儀度卒獲於君命,為有光其所,饋遺悉卻不受。嘉靖庚戌等歲,值北虜犯順,京師戒嚴,公兩守永定、廣渠二門,振肅兵威,中外恃以無恐。壬子,推左軍都督府僉書管事。丁已,推南京左軍都督府掌印管事。庚申,奉敕提督操江,時與中丞、光州喻公同事,公每思負艱責重,諸凡練習防禦事,宜殫心經畫,井井有條。賊聞知率遁去。繇茲沿江寧靜者數年,深為喻公所倚藉。無何,以事暫解兵柄。尋推掌府軍前衛事。乙丑,推前軍都督府僉書兼管叉刀圍子手官軍。丙寅,推掌本府事。蓋公治體諳練,靖共乃位,且應事恆中肯綮,揆諸勳舊中未可多得,是以當路不能捨之而它用。隆慶紀元,今上嗣登大寶,公奉詔自陳,仰荷溫旨慰留,復屢承遣祭告,俱有白金文綺之賜。二月中,公偶冒寒,調攝未出。適丁大祭,公當分獻,猶勉強將事, 比覆命歸,疾益增劇,遂不起。

於戲惜哉!公修容偉貌,逸思俊才,少攻鉛槧,究心書史,能博洽古今。然制行謹飭,循循然宛若儒生,略無世胄紈綺之態。歷官二十餘年,常祿僅足自給,公處之晏如也。天性純孝,事母胡太夫人,承顏順志,備極滫瀡之奉。夫人忽遘危疾,公侍寢嘗藥至籲天,願以身代疾,果愈,人鹹謂孝誠所感。弟西泉,諱德承,先於甲子歲不祿,公痛失手足,悉力為襄後事,且撫其遺孤,不異己出,此尤人所難者。公卒之,朝紳姻友,糜弗傷悼。訃聞上為之惻然,遺官諭祭者五,仍命有司營治兆域,實殊恩也。

公生於嘉靖辛卯三月八日,卒於隆慶丁卯二月二十日,享年三十有七。元配常氏,懷遠侯玄振女,贈夫人,無出。繼李氏,錦衣衛百戶洪女。子男七:嫡嗣國柱,李出,甫三歲,後公逾月而夭;庶長國佐;次國禎,俱劉氏出;次國器,施氏出;次國卿,蔣氏出;次國材,鄭氏出;次國相,侯氏出,俱尚幼。女四:長許聘隆平侯應襲子張炳,餘亦幼。諸子卜以卒之年四月十二日,奉柩於西山祖塋之側安厝焉。乃長子間持陝西固原兵憲劉君效祖所述狀,詣予請銘。劉為公之姻親,稔知公懿行,而其言足徵者是宜銘。

銘曰:繄公先哲,輔聖翊運。胙土分茅,澤延來胤。維公毓粹,趾美亢宗。志高職遠,學裕才充。揚歷兩京,殫勞著績。命守江洋,威宣盜息。持節奉使,名重宗藩。榮承遣告,錫賚駢蕃。忠攄事君,克盡孝友。惇篤彝倫,俛仰奚疚。吁嗟吉人,胡弗永年。誰其屍之,彼蒼者天。哀動宸衷,卹典優渥。賜祭賜葬,允慰冥漠。西山之原,鬱郁佳城。昭哉不朽,斯銘有徵。

[譯文]

皇明前軍都督府掌府事、新寧伯東泉譚公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工部尚書、直內閣侍經筳、預修國史玉牒嘉禾張文憲撰文。

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師、成國公、掌後軍都督府事、知經筳事、實錄監修官懷遠朱希忠書寫。

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傅、遂安伯、前奉敕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地方、前右二都督府掌府事、奉敕提督三千營兼提督十二團營諸軍務總兵官及奉敕留守北京充留守使西蜀陳鏸篆蓋。

譚功承,字師謙,別號東泉,祖籍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清流縣人。始祖譚淵,任燕山右護衛副千戶,跟隨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所到之處,無不取勝,因戰功屢次升遷為都指揮同知,之後死於夾河之戰。朱棣當上皇帝之後,按戰功封爵,封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追封崇安侯,諡號壯節。封譚淵之子譚忠為新寧伯。於是皇上按規定頒發文書,享受俸祿一千石,子孫世襲,還賜給宅第居住。譚忠死後,其子譚璟襲爵,奉皇上命令鎮守浙江,在任職期間去世。譚璟之子譚祐,侍候過五位皇帝,功勳顯著,追加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兼太子太傅,死後賜諡號莊僖。譚祐之子譚綸襲爵,奉皇上命令掌管耀武營,操練官軍。不久,任南京前軍都督府掌印管事。再次奉皇上命令充任總兵官,高掛官印鎮守湖廣等處地方,因病休假,在家中去世。譚綸即譚功承的父親。

譚功承襲爵時,二十歲左右,遇事穩重,小心謹慎,受到輿論的普遍稱讚。他曾前往淮魯二府,參與冊封儀式,也曾參加重大的祭奠儀式。譚功承的儀容風度,終於獲得君王的使命,饋贈的禮物,譚功承一概謝絕。嘉靖二十九年(1550),北方少數民族威脅京城安全,京城戒嚴,譚功承再度把守永定、廣渠二門,整齊嚴肅的軍隊,使朝廷內外的人有了安全感。嘉靖三十一年(1552),升任左軍都督府僉書管事。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南京左軍都督府掌印管事。嘉靖三十九年(1560),皇上任命提督操江,領上下江防之事。當時與中丞喻時(河南光州人)同事,譚功承經常思考:江防責任重大,所有練習防禦之事,都竭盡心力經營籌劃,井井有條。強盜聽說之後,全都逃跑了。從此,沿江好幾年特別安靜,譚功承是喻時信賴的人。不久,譚功承因服侍父母,暫時解除兵權。之後,任府軍前衛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職前軍都督府僉書兼管叉刀圍子手官軍。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前軍都督府掌府事。譚功承熟悉訓練士兵,恭謹地恪守職責,而且應付人事恆守中道,能夠抓住問題的要害,在諸勳臣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不讓譚功承掌握兵權,就是用人不當,浪費人才。嘉靖皇帝駕崩後,穆宗繼位,年號隆慶。譚功承奉命述職,承蒙皇上懇切要求留任。又屢次承蒙皇上派遣,朝廷祭祀儀式,有白金和華麗的絲織物饋贈。隆慶元年(1567)二月,譚功承偶感風寒,在家調養,恰好趕上重大祭祀活動,譚功承帶病參加此次活動,祭祀活動後,向皇上彙報,回到家中,病情加劇,竟然去世。

哎呀!可惜!譚功承身材高大,體貌魁梧,有超逸的思想,卓越的才能,自幼喜歡書法,研究經史,博古通今。然而,他德行謹慎,規規矩矩的樣子,好象書生,毫無富家子弟之態。他連任官職二十餘年,平時俸祿僅足自給,譚功承安閒適意。他天性孝順,照顧母親胡太夫人迎合臉色,順從意旨,十二分恭敬。夫人忽然患病,譚功承親嘗湯藥,極度悲傷,願獻出自己的生命,替夫人解除痛苦,夫人果然病癒,人們都說這是孝誠所起的作用。弟弟譚德承,號西泉,先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去世,他痛失手足,竭盡全力操辦後事,而且撫養弟弟的子女,和自己親生的沒什麼兩樣,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譚功承去世後,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姻親、朋友,無不傷心落淚。皇上聽到譚功承去世的消息,為之悲傷,派遣禮部官員諭祭五壇,實屬特殊的恩寵。

譚功承生於嘉靖十年三月八日(1531年3月8日),卒於隆慶元年二月二十日(1567年3月30日),享年三十七歲。元配常氏,懷遠侯常玄振之女,封贈夫人,無子女。繼配李氏,錦衣衛百戶李洪之女。七個兒子:老大譚國柱,李氏生,剛剛三歲,譚功承去世後,時隔一個月夭亡;老二譚國佐,老三譚國禎,均為劉氏生;老四譚國器,施氏生;老五譚國卿,蔣氏生;老六譚國材,鄭氏生;老七譚國相,侯氏生,均在幼年。四個女兒:長女許聘第七代隆平侯張炳。其餘三女尚幼。譚功承諸子定於隆慶元年四月十二日(1567年5月20日),扶靈柩葬於西山祖塋。長子手持陝西固原兵憲劉效祖整理的譚功承生平材料,請我(張文憲)撰寫墓誌銘。劉效祖與譚家是親戚,熟悉譚功承的品德,而且他的話是可信的,應該寫這篇墓誌銘。銘文如下:

譚氏祖先有才德,輔佐皇上護國運。

分封爵位與土地,恩澤延續至來胤。

譚公培育德善美,繼承發揚耀豪宗。

任職長久志氣高,學識淵博才氣充。

名揚南京和北京,竭盡勞苦顯成績。

皇上命守長江岸,強盜逃遁無消息。

譚公奉命曾出使,聲名顯赫眾宗藩。

帝王恩寵有傳告,賞賜財物甚頻繁。

表達決心忠皇上,父母孝順又孝友。

淳厚篤實成典範,時間短暫患病疚。

嗚呼哀哉善良人,因何添病不延年。

死後誰人來祭祀,臨風把酒問蒼天。

帝王哀傷表心意,喪禮費用更優渥。

諭祭五壇又賜葬,安慰靈魂不寂漠。

永定河畔風光好,鬱鬱蔥蔥有佳城。

事蹟永傳永不朽,墓誌銘文可為徵。

明朝滁州望族清流譚氏


明朝滁州望族清流譚氏

明朝滁州望族清流譚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