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政治權力的演變


慈禧, 孝欽顯皇后, 葉赫那拉氏, 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咸豐元年 (1851) , 被選入宮, 號懿貴人。四年 (1854) , 封懿嬪。六年 (1856) 三月庚辰, 穆宗生, 進懿妃。

慈禧政治權力的演變

七年 (1857) , 進懿貴妃。十年 (1860) , 從幸熱河。十一年 (1861) 七月, 文宗崩, 穆宗即位, 與孝貞皇后並尊為皇太后。慈禧是清末政壇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 1861年至1908年, 她是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為期僅次於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 人稱清朝的“無冕女皇”。咸豐十一年, 咸豐帝駕崩, 慈禧和咸豐帝之子載淳登基, 作為皇帝的親生母親, 慈禧被尊為聖母皇太后, 開始了其漫長的政治生涯。慈禧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 沒有篡奪皇權自己當皇帝的想法, 不敢明目張膽地挑戰皇權, 而是藉助皇帝年幼, 憑藉著皇太后的身份執掌權力, 從名義上來說, 清朝的主宰仍是皇帝而不是慈禧。但實際上, 清朝發生的重大事情都需要經過慈禧的批准和認可, 慈禧確實是清朝的一位實際掌權者。慈禧的政治權力不是一朝一夕獲得的, 而是突破了重重難關擁有的。

慈禧政治權力的演變

慈禧政治權力的演變

慈禧政治權力的演變


一、慈禧剷除顧命八大臣, 走向政治權力中心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咸豐帝在英法聯軍的逼迫下, 於咸豐十年八月八日北逃熱河 (今承德市) 。公元1861年農曆7月, 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臨終前, 咸豐帝做了三件事: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 八大臣控制了政局;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 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 (由慈禧掌管) 。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但是, 同治繼位後, 慈禧太后意欲垂簾擅權, 遭到載垣、肅順等御前八大臣的反對, 她便鼓動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 並聯合渴望權力的恭親王奕訢等人奪取政權。

公元1861年農曆8月1日, 恭親王奕訢獲准到承德避暑山莊叩謁咸豐皇帝的梓宮。恭親王奕訢同兩宮太后密商決策與步驟後, 返回北京, 準備政變。29日, 同治皇帝奉兩宮太后回到北京皇宮。因為下雨, 道路泥濘, 靈駕行進遲緩, 同治皇帝奉兩宮皇太后間道疾行, 比靈駕提前四天到京。兩宮皇太后抵京後, 立即在大內召見恭親王奕訢等。30日, 發動政變。同治皇帝與兩宮皇太后, 宣佈在承德預先由醇郡王奕繕就之諭旨, 宣佈載垣等罪狀, 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被焚掠、皇都百姓受驚、咸豐皇帝出巡的政治責任全扣到載垣等八大臣頭上。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罪, 解載垣、端華、肅順、景壽任, 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退出軍機。公元1861年農曆10月6日, 詔賜載垣、端華在宗人府空室自盡, 肅順處斬, 褫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職, 穆蔭發往軍臺效力。9日, 載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公元1861年農曆11月1日, 同治皇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

二、兩宮博弈, 排斥異己

慈禧最重視手中的權柄, 自垂簾聽政後, 唯有兩人是她的心腹之患, 一個是恭親王弈, 另一個是慈安太后。

(一) 恭親王弈的恩寵與倒臺

在成功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後, 恭親王奕訢如日中天, 恩寵備至。弈成為慈禧面前的紅人, 升為議政王, 執掌軍機處, 掌握了中樞權力, 全傾朝野。在該背景下, 奕訢沒有把兩宮太后放在眼裡, 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此時, 宮中出現了兩雄並立的局勢。此外, 奕訢“安外攘內”的策略讓軍機處的人對他很恭維, 洋人對他也很賞識, 他在得意之中不再把慈禧放在眼裡。但是, 慈禧的權力慾極強, 她絕不會容忍奕訢獨攬大權, 奕訢越是成功, 她就越是記恨, 終於產生了要剷除奕訢的決心。同治四年 (1865) , 翰林院編修署日講官蔡壽祺上奏參劾奕訢, 列舉了奕貪墨、驕縱、攬權、徇私四大罪狀。慈禧利用蔡壽祺這一參劾, 假小皇帝之名, 親書諭旨, 著革去奕訢一切差使, 並善後安排諸大臣和親、郡王替代奕諸職。但是, 奕訢絕非一下子就能打倒的。在各大臣的請求下, 奕訢覆被錄用, 只是被撤去了議政王銜。

光緒十年 (1884) , 法國入侵越南, 把中國在越南的軍隊趕了出來, 並把戰火燒到了中越邊界, 中法之間發生戰爭已不可避免。慈禧立即抓住這一時機, 假公事而洩私憤, 以奕辦事循舊、固執己見為由, 徹底罷免了他, 並且改組軍機處。

(二) 慈安太后薨

慈禧和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 但她們在名分上存在著嚴重的嫡庶尊卑之別, 奕訢也多以“嫡庶之分”為由, 通過支持慈安壓制慈禧的囂張氣焰, 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訢, 無形之中, 奕訢和慈安形成一種聯合力量, 來共同對付慈禧, 誅殺安德海就是證明。此外, 咸豐皇帝死前曾留有遺詔給慈安, 要慈安注意慈禧, 一旦有越軌行為可以出示遺詔, 以加懲罰。遺詔的存在, 使慈禧感到驚懼不安, 辦事謹小慎微, 不敢胡作非為。她對慈安言聽計從, 關懷備至。但是, 光緒七年 (1881) 辛巳三月壬申初十, 慈安太后暴亡, 壽45歲。

隨著慈安太后去世和奕訢的倒臺, 權力盡歸西宮, 慈禧可以唯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從此, 兩宮垂簾格局變為西宮獨尊, 光緒帝還未成人, 慈禧大權獨攬, 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三、慈禧政治權力膨脹, 為所欲為

對於慈禧政治權力的膨脹, 本文主要列舉撲滅戊戌政變、簽訂了《辛丑條約》事件。

(一) 撲滅戊戌政變

隨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許多文人志士走上了維新變法之路。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康廣仁、楊深秀為了維新變法付出了生命。光緒二十四年 (1898) , 在維新志士的請動下, 光緒帝發佈“明定國是上諭”, 實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強烈反對, 認為變法破壞了祖宗留下來的規矩, 是大逆不道, 認為變法就是要亡清。光緒帝深感形勢危機, 7月30日密詔楊銳, 並給了他一道密詔, 密詔中傳達了慈禧不願將法全變, 不願罷黜昏庸大臣, 也不願使用通達的人, 雖然他英勇爭取, 但無濟於事, 並言“朕位且不能保”, 他令軍機四卿及諸人妥速籌商 (軍機四卿為楊銳、劉光第、林旭、譚嗣同) , 密繕封奏。楊銳將密詔抄件交給林旭, 林旭將這份密詔轉交給了康有為。康有為決定採用武力, 譚嗣同奉康有為之命, 持密詔的抄件夜訪握有新建陸軍兵權的袁世凱, 稱光緒帝已經陷入危機, 勸其帶兵入京, 擁立光緒帝完全執政, 但袁世凱只是表面上答應。待他回到天津後, 就秘訪榮祿, 向他告發了維新派的秘密計劃。八月初六, 慈禧太后發動政變, 史稱戊戌政變, 將光緒皇帝囚禁在瀛臺, 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 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 一些參與或支持變法的官員, 也受到了處分, 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失敗告終。慈禧嚴加斥責光緒皇帝壞了祖宗之法, 肆意變更清朝重臣, 痛斥他大逆不道。

(二) 量中華之物力, 結與國之歡心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 慈禧帶領光緒皇帝倉皇逃往西安。慈禧實施了“量中華之物力, 結與國之歡心”的策略, 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的這個策略違背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極大地損害了人民的利益, 將民眾置於水深火熱之中。1902年, 慈禧回到北京,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四、近代轉型, 退出歷史

清朝末年, 內憂外患, 內有各地人民起義不斷髮生, 外有外國侵略, 還有西方社會思潮的傳入。在這樣的背景下, 慈禧不得不順應時勢和民心, 借鑑西方的統治措施。但是, 這些統治措施和西方的社會思潮衝擊了清朝的專制制度, 也衝擊了慈禧的專制權力。由此, 慈禧的政治權力不斷下移乃至消亡。

(一) 清末新政

1901年, 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 推行新政改革, 意圖富國強兵, 這次改革持續了十餘年, 一直到清朝滅亡, 史稱清末新政。1900年, 慈禧太后詔令五大臣即載澤、徐世昌、紹英、戴鴻慈、端方出使西洋。五大臣回國之後, 就考察的結果和所見所聞提出仿行憲政。這時, 慈禧的政治權柄受到了社會發展趨勢的限制, 使得她不得不為國家的發展前景考慮, 慈禧頒佈了促進商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清末新政帶來了一絲民主的氣息, 衝擊了慈禧為所欲為的政治權力。

(二) 慈禧薨

慈禧是一個權力慾望極重的人, 慈禧的政治權力幾乎貫穿了她的一生, 直至她走到生命的盡頭。慈禧的政治權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限制, 但她仍然具有最高決策權。光緒三十四年 (1908) 十月, 太后有疾。壬申, 太后命授醇親王載澧攝政王。癸有, 上崩於瀛臺。太后定策立宣統皇帝, 即日尊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 慈禧太后薨。這標誌著慈禧太后政治權力的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