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在英國崛起的歷次戰爭中,最重要的就是18世紀中期的那場“七年戰爭”。這場戰爭在歐洲、美洲和亞洲三大洲同時進行,最後英國大獲全勝,奪得大量殖民地。當時一名英國政治家就說“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書可以燒掉了,因為和今天英國的成就相比,它們已經變得微不足道。”後來的歷史學家,包括英國首相邱吉爾則認為,“七年戰爭”是一場為英國贏得世界霸權的戰爭,是歷史的轉折。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實力對比:英國VS法國

但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七年戰爭”剛打起來的時候,甚至沒人敢說英國會贏。為什麼呢?你看一下戰前雙方的力量對比就知道了。

敵對方是法國、奧地利、俄國、瑞典和一些德意志小邦組成的一個大聯盟,人口超過1億。而英國的盟友是誰呢?是普魯士,就是後來統一德國的那個普魯士,兩個國家加起來人口不到1200萬。你再看雙方在地圖上的態勢,普魯士可以說是被敵人包圍著的一個國家,英國又孤懸海外,而它們的敵人聯成一大片。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但英國也有自己的優勢,一方面,這時正是英國的財政制度、金融制度、政治制度和海外貿易大發展的時候,國力蒸蒸日上;另一方面,英國這次的盟友非常過硬。普魯士不是個一般的國家,它以軍事立國,而當時的國王就是普魯士歷史上最有名的軍事家腓特烈二世。簡單地說,英國的優勢在於自己有錢,盟友過硬。而且這個盟友的地理位置就處在眾多敵人的中心,既承擔最大的壓力,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敵人。

仗打起來以後,就是一場典型的英國式戰爭。一個盟友幫著英國在大陸上和敵人死磕,英國在海外集中兵力奪取殖民地和打擊敵國貿易。但是,因為戰場分佈得太廣,在歐洲、亞洲和美洲三大洲同時展開,英國一開始分不清重點,全面鋪開。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所以在戰爭第一年,英國在幾個戰場同時受挫。更重要的是,英國在地中海的戰略要地,一個叫梅諾卡的島被法國攻下。去增援的英國海軍被法國海軍打退。要知道,英國海軍從英荷戰爭結束以後快一百年的時間裡,沒有打過一次敗仗。

所以這次海上的敗仗對英國的刺激很大,英國艦隊的司令回去就被審判,他被認定為臨陣畏縮,指揮無能,最後被判死刑,就在他自己的旗艦上執行。透過這件事你也可以看出來,英國是真急了。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老皮特的戰略規劃

急了怎麼辦?換領導。新的英國首相叫威廉·皮特。歷史上也被稱為老威廉·皮特,因為他有個兒子,也叫威廉·皮特。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威廉·皮特


這個老威廉·皮特是在英國崛起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一個領導人。他在英國國內政治演進中的地位也很高。他有一句名言,說窮人的屋子“風可以進,雨可以進,但國王不能進”。什麼意思?意思是公權力是有邊界的,國王不經過允許也不能隨便闖進民宅。

老皮特在戰爭的第二年當上英國首相,一上來就調整了英國的戰略。他看得非常清楚,英國打這場戰爭的目的是要建立海外帝國,但整個戰爭的重心是在歐洲大陸,戰爭樞紐就是普魯士。只要普魯士打得好,法國這些國家的力量就被牢牢吸引在歐洲,英國可以放手在海外打。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他的名言是,“我要在德意志平原上贏得一個北美帝國”。所以他力排眾議:

給了普魯士最大限度的援助,可以說腓特烈二世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

而且不光給錢,英國還派了一萬八千人的陸軍去支援他。你可不要小看,英國當時能出一萬人以上的陸軍就很了不起了。支援的力度還是相當大的。

那麼在海外,英國人自己該怎麼打呢?老皮特這個人的全局觀特別強,他認定,北美是重點,必須集中力量,印度不是重點,派一支海軍小艦隊去就行了,由東印度公司自己打。為什麼呢?你看一眼地圖就明白。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北美離英國近,只隔著一個大西洋,英國集中海軍優勢的話,既可以有效封鎖法國海岸,同時也能加大對北美的進攻。而印度離得太遠,路程太長,海軍派過去就分散了。這樣一來,戰略上的輕重緩急就變得特別清楚。

這一番努力以後,英國的優勢開始發揮出來。老皮特上臺第一年,東印度公司軍隊在克萊武的率領下,取得了普拉西戰役的勝利。這個我們在之前已經講過。老皮特上臺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759年,英國在各個戰場都獲得一系列的勝利:

在歐洲,英國和普魯士聯軍打了一場開戰以來少見的大勝仗;

在北美,英軍打下了整個加拿大;在加勒比海,英軍攻下了法國的主要據點;

在海上,英國艦隊通過兩場海戰,摧毀了法國海軍的主力。

1759年這一年也成為了英國的勝利年,據說當時教堂裡的大鐘,因為不斷報喜敲鐘,被磨得鋥亮。到老皮特上臺的第五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軍隊攻下了法國在印度的最後一個據點,法國勢力被徹底趕出印度。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到“七年戰爭”結束的時候,英國已經奪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海外帝國。為了這些巨大的收穫,英國相應付出的代價是多少呢?可以說低得不能再低了。

首先傷亡在所有主要參戰國裡面最低。你再看經濟,其他國家經濟上都損失慘重,但是英國經濟不但沒被戰爭打斷,反而更加繁榮。根據歷史學家的統計,在七年戰爭期間,英國的貿易每年都在增長,航運業更是在7年當中增加了15倍,而且戰爭期間的巨大訂單還刺激了英國早期工業的起飛。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像邱吉爾那些人都對七年戰爭的地位評價這麼高。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英國勝利的原因

看到這裡,我們就要看一下英國這種全方位勝利的原因了。最根本的一點當然是因為英國國力強。就拿它給盟友普魯士的錢為例子,它在七年裡給了差不多1000萬英鎊。這是什麼概念呢?光這筆錢就超過了法國、奧地利、俄羅斯這些主要敵人的軍費總和。

另一個原因就是英國式戰爭方式。七年戰爭中,前面利德爾·哈特講的英國式戰爭方式可以說發揮到了極致,也是最經典的英國式戰爭。這裡最關鍵的就是普魯士這個盟友的死磕。腓特烈二世在被強敵圍攻的情況下一直拼死作戰,把法國這些敵人牢牢吸引在大陸,英國才可以放手在海外作戰。

“七年戰爭”一舉奠定英國的霸權


舉個例子,英軍進攻加拿大的時候,法軍派一位信使千里迢迢趕回來討救兵,他得到的答覆是,一個人在住宅著火的情況下,是不會去救馬廄的。這個答覆把法國的困境,把普魯士頑強作戰帶給法國的壓力,非常生動地表達出來了。能實現這一點,離不開老威廉·皮特那種抓住戰爭樞紐不放的能力,要不是他力排眾議不惜代價資助普魯士,腓特烈二世也堅持不了這麼久。

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再往前推一下,實際上就是一個關鍵局部的問題。一般對抗都是強調整體對比,但真正的高手是善於找到其中的關鍵局部並牢牢把握住,同時又有關照全局的能力。老威廉·皮特的那句名言,“我要在德意志平原上贏得一個北美帝國”,實際上就是這種把握關鍵局部再加上全局性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