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並非英法“霸權”的終結,兩國為找存在感拼命給自己加戲

二戰結束後,世界漸漸成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舞臺,實際上,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正在衰落的兩大豪強英、法仍是舞臺上的一對主角,它們不但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彼此間的關係更是精彩非常,其中的愛恨情仇絲毫不遜於美蘇。


二戰並非英法“霸權”的終結,兩國為找存在感拼命給自己加戲


遠的不說,二戰前期,這對老冤家的鬥爭就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雖然兩國攜手共同對付德國,但法國覺得英國只是個偏居一隅的島國,自己才是歐洲大陸上真正的霸主,所以四處拉小弟,想要打造以自己為主導的霸權體系;英國更不用說了,“日不落帝國”雄風尚存,英聯邦國家遍佈全球,豈能目睹霸權旁落?

二戰爆發後就更熱鬧了:眾所周知,德國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推倒了法國,在著名的“發電機行動”中,英軍還扔下法軍“斷後”,自己先乘船逃跑了。法國淪陷後,戴高樂在倫敦發表《告法國人民書》,在德國扶持的傀儡政府外另立“自由法國”政權。值得一提的是,據說戴高樂是假借送來訪的英國將軍回國,在波多爾機場,戴高樂突然朝著即將起飛的專機狂奔,最後在對方伸手一拉下才得以登機。


二戰並非英法“霸權”的終結,兩國為找存在感拼命給自己加戲


戴高樂離開法國像一個“偷渡者”,實際上,他在英國過得也十分不舒坦。正所謂“寄人屋簷下”,吃著喝著人家的,就算心裡在不痛快最起碼也得裝出幾分客氣不是?然而戴高樂是個直腸子,他同時是位性格堅毅、有著遠大抱負的領導者。戴高樂始終認為法國才是歐洲大陸真正的霸主國家,尤其是到了後來又成為大陸上(除蘇聯)唯一的常任理事國和擁核國家。在他眼裡,英國是朋友也是敵人。

有趣的是,丘吉爾同樣是個有魄力的人,我們不妨在此妄猜一下:如此真誠地幫助“自由法國”政權和戴高樂,除了利用法國勢力外,丘吉爾大概也想過過當主人的癮,最起碼從心理上能壓住對方半頭。然而,戴高樂卻大有“反客為主”的意思。他在英國成書立作,四處奔走高呼,還以領袖的身份深入群眾中游行演講,他的不畏困難和抵抗精神為其賺足了口碑。然而戴高樂的聲望越高,丘吉爾就越看不順眼,於是後者便想方設法地敲打敲打對方。


二戰並非英法“霸權”的終結,兩國為找存在感拼命給自己加戲


戴高樂英文水平不太行,丘吉爾就故意用一口地道的英式發音與戴高樂聊天,語速還非常快;戴高樂則乾脆就說法語,結果兩人雞同鴨講,開會還得各帶一個翻譯。另外,二戰結束那會兒,坊間盛傳著“主人與狗”這一說法,嘲諷丘吉爾對羅斯福和美國的屈服與退讓,實際上,這種比喻很大程度上就是來源於戴高樂。顯而易見,丘吉爾是很煩戴高樂的,他曾提議讓戴高樂南下去對付意大利軍隊,藉此將對方踢出英國。

戴高樂和丘吉爾在二戰期間的小打小鬧只是個開頭,英法兩國的恩怨在二戰結束的那一刻進入到白熱化階段。1947年7月,馬歇爾計劃正式啟動,在隨後4年的時間裡,美國為西歐諸國提供了約131.5億美元的資金扶持,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白送。資本的注入令美國在歐洲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大增,也讓“霸主之心”尚存的英法感到慌張。


二戰並非英法“霸權”的終結,兩國為找存在感拼命給自己加戲


1951月4月18日,也就是馬歇爾計劃結束的那一年,西歐六國通過一紙《歐洲煤鋼聯營條約》走到了一起,希望建造一個“超國家”機構以儘可能地實現“歐洲統一”的構想,從而避免歐洲諸國淪為美國新霸權的僕從。這裡有個十分有意思的細節:最初,英國並不在歐洲共同體的雛形——煤鋼共同體的成員國考慮範圍之內,並非英國對此不感興趣,而是這事兒最初正是由法國發起的,後者的小心思不用說大家恐怕都能猜到。英國一旦加入,自然會成為法國重建其霸權體系道路上的絆腳石;同時,英國對美國唯唯諾諾的態度也讓戴高樂認為前者是美國手中的一枚棋子,目的就是來攪和歐洲格局。因此,直到戴高樂卸任之前,英國始終未能加入。

法國似乎在“大事”上沒犯過糊塗,實則不然;法國人其實也做出過令人始料未及的嘗試。1956年,法國總理居伊·摩勒訪問英國,趁機提出了一個讓英國人都感到戰慄的請求:法國要跟英國合併,尊英國女王為新國家的元首。英國人很激動,覺得這是個好機會。畢竟跟法國佬爭了這麼多個世紀,有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機會,豈能不考慮一番?誰料正當英國王室為此糾結不已時,摩勒又發話了:法國再次自降身價,在英聯邦中的地位和權利只要趕上澳大利亞、加拿大甚至是愛爾蘭就行了。


二戰並非英法“霸權”的終結,兩國為找存在感拼命給自己加戲


其實,法國人玩這麼一出不僅僅是衝動,其背後還有利益和利用。在當時,法國殖民體系飛速崩塌,各被殖民國家紛紛鬧獨立;法國的小弟又個個不老實,到處惹是生非。城門外失火,家裡面同樣熱鬧:局勢的動盪導致內閣面臨危機,走投無路的法國也只能嘗試橫向突破。況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兩國的家底子和小弟一相加,總數也十分可觀。當然了,我們很有理由相信法國自降身價一事只是緩兵之計,一旦當年英法真的合併了,後續的鬥內肯定少不了;如今的英聯邦到底姓“英”還是姓“法”,這事兒就說不清楚了。顯然,英國方面的顧慮更多看得也更遠,再三權衡利弊後,摩勒的請求最終被拒絕。

二戰的勝利並非英法霸權體系的終結,發生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才是。此役之所以爆發,很大程度上就是英、法兩國強行給自己加戲的結果。他們不想讓蘇、美奪走自己的地位,因此孤注一擲地試圖扭轉頹勢。然而,僅一封來自蘇聯的信件就讓兩家乖乖退兵,時代的變更已經無需再多言了。不過很顯然,這兩個昔日的霸主很難適應自己在新時代中的新角色,他們為之折騰了許久。


二戰並非英法“霸權”的終結,兩國為找存在感拼命給自己加戲


再看眼當下,英國剛剛脫歐,法國也一早就從北約中淡去;而在最近的疫情中,兩國的糟糕表現又給世界提供了不少反面案例,全然沒了當年的大國風範。這樣一番此消彼長令人不禁感嘆,歷史的滄海桑田實在是令人捉摸不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