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里,他变废为宝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张,只送给……

苏汉斌 今年76岁

退休教师

15年里,他变废为宝做手工板凳

目前已送出1000多张

他做的板凳只送给

“ 为人民服务的人 ”

……


15年里,他变废为宝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张,只送给……


苏汉斌的“秘密基地”,就藏在湖塘城管中队的大院里。

每天早上8点,76岁的苏汉斌骑着那辆黑色凤凰牌自行车来到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车子停在教室外,车轱辘锃亮,一看就是主人爱惜的缘故。


15年里,他变废为宝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张,只送给……


这是一间空置已久的教室,斑驳的灰白墙面,裸露的红色砖块,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依稀还有当年的气味。那是当了40年老师的苏汉斌最熟悉的气味。

如今,教室里入眼的是形色各异的旧木料,取而代之的是略带潮意的浅淡木香。倒置的课桌椅,被当成了储物柜:锤子、螺丝刀、热水壶、大小铁钉……零零碎碎,满满当当。


15年里,他变废为宝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张,只送给……


靠窗的墙边,摆放着数张做好的板凳。旧木料大小不一、材质不等,每张板凳做得也都不一样。“就像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做板凳也是一个道理。”苏汉斌说。

苏汉斌老家在雪堰镇漕桥,1963年从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次年被分配到新疆农四师64团可克达拉农场做老师。在哈萨克语中,“可克达拉”意为“绿色的原野”。可是,当苏汉斌辗转奔波7天,踩上贫瘠的盐碱地时,心里不由打起了退堂鼓。

头顶的日光灯不时闪烁,记忆中的影像不断闪回。苏汉斌最终留了下来,就像当时流行歌里唱的那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5年里,他变废为宝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张,只送给……


1974年,苏汉斌任64团三中校长。虽说是校长,但更像是总务。“当时,国家提倡勤工俭学,我就跟着木工学手艺,到了寒暑假就修理课桌椅,能省一点是一点。”

1986年,苏汉斌调回武进工作。2004年,从教育岗位上退休,定居湖塘。其间,尽管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但修理课桌椅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退休那几年,恰逢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拆迁工地上旧木料随处丢弃,太可惜了!”苏汉斌想,一边是城市新建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森林被破坏;一边是拆旧过程中存在大量木材浪费的现象,何不变废为宝呢?


15年里,他变废为宝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张,只送给……


于是,他开始在拆建工地或者新建小区转悠,看到废弃的木料就捡回家。“教书先生捡破烂咯!”一旁的人不时指指点点,看起了“热闹”。苏汉斌也不在意,在家敲敲打打,忙活开来。板凳做好了,一张张送出去,分文不取。

渐渐地,人们似乎明白了他的苦心。有人将家里闲置的破家具送了来,有人看到哪里废木料多会特意赶来告诉他,还有人送来了趁手的木工工具。看到老师干活吃力,有学生还给他添置了电动工具。

苏汉斌从工具箱里取出4把刨子,一一摆好,“这把是1987年回乡,新疆一位老木工送的,跟了我32年了。这把是学生家长送的,这把是朋友送的,这把是别人不要我捡回来的。”刨子触手光滑,暗沉的颜色是岁月的痕迹。

废木料越积越多,家里摆不下了,苏汉斌借了现在的工作室。

每天早8点到晚5点都泡在这里,量算、锯木、推刨、凿眼、组装、刷漆……只中午回家休息3个小时。工作室搬过两次家,可老伴儿杨清玲一次都没有来过,“她不支持我做板凳,但是到饭点回家,总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苏汉斌知道,老伴儿是心疼他的身体。几年前,苏汉斌身患肠癌,手术后身上一直有挂袋。


15年里,他变废为宝送出手工板凳1000多张,只送给……


退休至今,张汉斌送出的凳子已有千余张。送板凳,他有自己的规矩,只送给“为人民服务的人”。社工、保洁员、城管队员、医生护士……都是他送板凳的对象。有一次,看到一位卖菜的农民坐在泡沫板上,苏汉斌拿了一张小板凳塞了过去;又一次,看到街边补鞋的夫妻长时间弯腰吃力,回家设计制作了一张高度合适的板凳送了去……

墙边堆放的板凳,苏汉斌已经找到了适合的主人,“想再做多一点,在教师节那天送给优秀老师们当节日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